-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1高考语文安徽卷附详细答案与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则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的空间不同于现实的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的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的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的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的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2)为天下笑者,何也? 。 (贾谊《过秦论》) (3)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生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6) ,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8)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角色∕角逐 砥砺∕抵消 载歌载舞∕载誉归来 B.贝壳∕地壳 和蔼∕暮霭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C.和谐∕调和 屡次∕步履 称心如意∕拍手称快 D.模块∕楷模 誊写∕家眷 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17.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者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 B.琴音遐想 C.琴声悠扬 D.琴声如风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还有众多的内陆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③在丁俊晖走出其运动生涯的一段低谷后,本赛季战绩辉煌,夺得温布利大师赛冠军,并在世锦赛上闯入四强,平了亚洲选手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 ④从2010年9月1日起,安徽省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降低了药费,省医改办提供的数据显现,我省基本药物采购价相对于国家零售指导价总体下降了52.8%。 ⑤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正全力以赴地处理福岛核电站,这场事故或许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处理,但东电力公司所面临的信任危机能否在短期内消除,值得期待。 序 号 修改方法 19.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模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 ; ② ,③ ;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20.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5分) 宛风: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五、(60分) 21.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1.【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该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中“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想象,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 2.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A项中“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的,参见第一段。B项中的“《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而原文第二段后几句说的是“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太虚幻境”只是通过一种想象形式构建的。D项中的“用先分后总的方式”是错误的,其实后面的分析就证明了三个段落是递进关系。 3.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A项属于强加因果,前后两个分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选项中的“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指的就是梦幻空间,只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形式,不能代表全部。D项是曲解文意,选项中的“ 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梦幻空间只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形式,它也只能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 【试题述评】安徽高考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喜欢从理论性强的论文中选择材料,这也是一个特点吧。今年的文本选的是有关文学创作中想象的内容,文本内容考生不感生疏,阅读难度不大,考查的考点也是常考的,选项的设置也不长,最长的选项为50个字。只是题目为两正选一逆选,比两逆选,要难一些。 4.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5.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要翻译;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6.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7.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 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8.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 【试题立意】【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10.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能力层级A(识记)。 【参考答案】(1)虽九死其犹未悔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不宜妄自菲簿 (4)俯察品类之盛 (5)响穷彭蠡之滨 (6)鹿门月照开烟树 (7)一蓑烟雨任平生 (8)叶上初阳干宿雨 【试题解析】安徽卷依然采用八选五的形式。古诗文默写的关键是要准确,不要写错字、漏字。2011年新增加的篇目大都涉及到,尤其是选修教材里的篇目。 【试题述评】 文言文的选文一直是考生最为关注的,试卷中选用的虽然不是正宗的史传类文本,但比其他类型的非史传类文本的阅读难度还是要低一些。小品文式的人物小传,与史传类文本还是有很多近似的地方。只是选文太长,856字,有点出人意料,是对考生耐心的一个考验,不知命题者是怎样考虑的,是不是感觉本分试卷过于容易,想通过加长选文来消耗点考生可能多出的时间。 实词的考查很平常,四个词也很常见,根据上下文也不难判断其意义。虚词可能让部分考生措手不及,主要是那些猜题的人可能放松了对虚词的复习。就考查的四个虚词和引用的课本中的例句,应该说难度是可以接受的。文言翻译改为两个小句,实际上也是增加了难度,好在关键字词不是很难理解,仍然是以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语为主,句式没有涉及,关键是看考生的临场操作。 古诗鉴赏的选材继承去年熟悉的诗人、熟悉的作品的路子,但题目设置的技巧性不强,过于直白,等于送分,认真学的和不太学的的考生都能得分,大大降低了测试的区分度。 古诗文默写没有悬念,就那么几句,很多考生可能已经做过N次了。目的很简单,就是只要下功夫背了,就能得分。 11.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12.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解析】蒙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是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的侧面分析。 13.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试题解析】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指向:第(1)小题属于赏析,第(1)小题是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1)题要赏析的是人物语言,扣住“怎样描写的”和“有什么作用”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怎样写,一般又要考虑修辞、用词、句式等。第(2)小题回答描写方法,要区分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的方法就很简单了;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本题只要求分析情节方面的,联系下文分析即可。 14.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试题解析】本题是要求探究小说结尾部分安排的作用。提到“作用”,考生会很快就想到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如果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题目要求的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但过于粗疏。因为这是篇小说,关于小说结尾安排的作用,套路化的解答就是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三个方面回答,如果还有场景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话,也可以分析。 【试题述评】 之所以还选择小说文本,让那些考前猜题者大跌眼镜,反猜题的考虑可能有,但更主要的考量可能还是一是三年的一贯性,二是命题本身要求的因素。 “平凡人,平常事”,这六个字用在今年的小说文本的选文上还是恰当的,虽然选的是外国小说,而且还是一个南美作家的作品,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对马尔克斯,本届的高三学生可能是陌生的,大纲版最后一轮教材就选过他的作品《百年孤独》中的片段。好在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很“中国化”,一个有点虚荣心的好人做了一件好事(细读一下原文)。巴尔塔萨,怎么看都像一个随处可见的中国老头,勤劳、纯朴、善良,虽穷困,但还有那么一点儿爱面子,等等,估计考生读了,感到很亲切,就像他的爸爸或爷爷一样。阅读的障碍几乎没有,读完后,对外国作品的恐惧心理一下子就消失了,这也为做题准备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说,小说文本的选择是很精心的。不足之处仍然是短篇小说节选,原文有4500多字,虽经压缩,仍然还有2100多字,这也差不多创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长度之最了吧。 题目的设置也很常规化:情节结构的概括、人物形象性格分析、语言鉴赏与描写技法的分析、小说结尾艺术的探究。考生还是喜欢小说阅读的,因为小说文本阅读的设题极具套路化,就是14题中的探究题,也是有套路化的:指向情节本身、指向人物塑造、指向主旨表达。关键还是要考前复习到位。 15.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常用汉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A项中的“角”均读(jué)、“砥”“抵”均读(dǐ )、“载”均读(zài)。B项中的“贝壳(ké)/地壳(qiào)”读音不同,其他“蔼”“霭”均读(ǎi )、“锲”“挈”均读(qiè)。C项中的“称(chèn)心如意/拍手称(chēng)快”不同,其他“和”均读(hé)、“屡”“履”均读(lǚ)。D项中的“誊(téng)写/家眷(juàn)”不同,其他“模”均读(mó)、“呱”“沽”均读(gū)。 16.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A项“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好也指坏。属“耳熟能详”的误用。B项“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喜、福祸共同承受。指同甘共苦。形容关系密切。用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太恰当。D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与“热情”不能搭配。 17.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本题是要求概括语段内容,从语段的内容看:“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很显然,后面对琴声的描写都是作者的想象,所以B项最准确。 18.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 序 号 修 改 ① 删除“超过”,或删除“多” ③ 删除“在” ④ “显现”改为“显示” ⑤ “值得期待”改为“尚难预料” 【试题解析】其实就是把选择题变化为修改的题目。第①句属于成分赘余;第③句是成分残缺,即缺主语,删除“在”后,让“丁俊晖”做句子的主语;第④句属于用词不当,第⑤句是不合逻辑,大家不会去期待信任危机在短时间内不能消除。 19.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试题解析】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仿写题,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为关键的是修辞手法,原句中的“窗口”、“灯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答案所给的“桥梁”、“阶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时要先选定好喻体,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春风”、“甘霖”、“绿洲”之类的喻体。 20.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 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 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 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试题解析】这是很有生活味的题目,题目给定的是一个师生对话的情境,要求补充的是学生的话语,内容的补充不难,关键的是要得体,要符合说话的情境和学生的身份,还要有礼貌等。 【试题述评】 整份试卷极具悬念的部分就是语言表达部分了,也是安徽卷最有亮点的部分,但今年的安徽卷该部分可谓“星光黯淡”了。字音替换字形,几乎没有悬念的,因为实在该考字音了。成语也是常见的,本人感觉17、18两题的题型替换一下就好了,这样17题难度也上去了,18题的难度也下来了。今年的病句修改可能是想给中学语文教学一个信号——重视语法教学,但这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19题与2009年的20题,2010年的20题,是继承中没有创新。三年连续考了一个点,有点不可思议。今年的20题值得称道,富有创意而又结合了语言教学实际。 21. 【审题解析】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型的标题,题目有三个词语构成,可能考生只抓住了“时间流逝”来写,即便如此,还要注意题目用的是“流逝”,而不是“流失”、“消失”、“消逝”。“流逝”在词典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像流水一样消逝”,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时光,如“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等。而“流失”有三个义项: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就是“消失”的意思。可能有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差别,将“流逝”等同于“散失”、“消失”或“消逝”。“像流水一样消逝”,意在告诉我们时间的消逝是可见、可感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催人老”,“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诸如此类。 其实,该题目最为关键的词语应该是“在”,这里的“在”是个副词,作状语,是“正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 时间正在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消失了”,“正在”表示一种状态,是进行时态。扣住“正在流逝”,大的方面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立意。 第一,从我们“怎样看待世间在流逝”的角度立意。 考生对“时间”类的命题应该是不陌生的,它往往可以转化成“生命”类命题,毕竟“时间”与“生命”是一对孪生兄弟,能结合命题,谈面对时间的流逝,表达哲理性的思考,这就将写作立意上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时间”与“生命”关联类素材很多,《论语》中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赤壁赋》的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打开思路,如时间在流逝,什东西会改变?什么东西不会改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是很好的借鉴。 顺着这样的思路,作文的立意思路就很容易打开了,但这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做到的,毕竟要上升到一定的哲理的高度。 第二,从“面对时间在流逝,我们怎么办的”角度立意。 就这个题目,从“怎么办”的角度入手是最容易的,其实,怎么办的问题本身是明确的。正面立意即时间在流逝,应当珍惜时间,积极有为——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对抗时光的流逝,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人生的意义。反面立意自然是批判、否定浪费时间虚度人生的行为,当然通常是将正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水到渠成。 从“惜时”角度展开,可以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叙述某件事,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示例(根据网友下水文改编) 时间在流逝 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绷不住身子,委落于草丛中,化成了一丝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 是啊,还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样滔滔不绝地诠释着时间,又有什么像河水一样在宇宙间“三态”切换得那么自如?不可捉摸的时间,人们无法直接描述,只好借助神奇的河水来形容了。于是就有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在北雁南飞时,我们知道了季节的更替;从青丝到白发知道时间的流逝。“少年不知愁滋味”,大多因为对时间的认识还是一种混沌状态,等弱冠不在,自然有了衣带渐已缓,岁月忽已晚的悔恨。所以有许多憾事与时间有关,如在某个时间段,爱没说出口,却成了他人所爱。在流逝的时间中,孝未尽,亲人却不待。 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可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有的人说自己的时间太多,多得整把的抛撒也在所不惜,于是在灯红酒绿里泡着,在纸醉金迷中躺着,在“桌上长城”边坐着,就这样时间在酒杯中流走了,在奢靡里消蚀了,在赌桌边输尽了。这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可他们哪里知道,“春去春回来,花谢花会再开”,只是季节的轮回,春已不是昨日春,花已不是先前花了。 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伸展。钱学森,这位科学泰斗,一生不题字,不参加宴请,不出席鉴定会。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是啊,人的差别在于是否珍惜时间,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也就在生命体里注入了内核。等到生命终结的一天,人们会说,他的一生是殷实而沉甸甸的。 想当年辛弃疾报国无门,叹时间流逝,尽管将“栏杆拍遍”,也无人知晓其“登临意”。于是他吟出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诗句。真是英雄泪洒吴钩,岁月不堪回首。 时间在流逝。虽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这些只不过是飞逝的时间列车沿途丢下的旅客而已。因为水是去年的雪,春是昨天的冬。 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虽然我们不能遏减时间流逝的速度,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那怕只一朵。 时间在流逝 家在五楼,有好几扇临街的窗。天还没大亮,依稀听见环卫工在“哗啦、哗啦”一下又一下扫大街的声音。我翻了个身,调整一下睡姿,好让自己睡得更舒服些。 似乎没多久,嘹亮的起床号便阻止了我向睡眠的纵深处跋涉,我的意志艰难地挣扎在梦与醒的边缘,拉锯战一般,最后当然是理智占了上风——睁开眼的我,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牢牢握在掌心。 当我走在上班路上的时候,绝对是精神抖擞,我以端正的态度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当天的工作。工作滋养了我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我不能不负责任漫不经心地对待工作。 是谁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看似矛盾的话,充满了哲理。对此,我深有感触。 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便是生存之外的发展吧。下班之后的时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怎样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呢?往小里说,是时间偏不偏私的问题,往大里说,则是拓展生命高度和宽度的问题。 好多人很坦然地将八小时之外的时光交给酒吧、棋牌、闲聊以及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名曰,消磨时间。似乎,时间是多了去的东西,不消磨掉,便不甘心,唯有消磨才是让它流逝的最好方式。 我常常伫立窗口,极目远眺。我看见太阳升起来,又看见太阳落下去;我看见农人在播种、在管理、在收割;我看见午后的悠闲时光里,妇人们三三两两地鱼贯进入棋牌室;我看见闲散的男人们在通风的楼道斗地主侃大山,从日出到日暮…… 曾经,我自以为我很珍惜时间,我喜欢读书,爱好写作,我不打牌,不聊天,我笔耕不辍。其实不然,时间还是不知不觉地,从我的指缝里,从我的眼眸中,从我的迟疑拖沓间,悄然滑过。我突然意识到,不仅仅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便是八小时之外的时光,我都不能很好地掌控。比如,我埋头书本的那会儿,心又挂念着构思,结果一个字没有看进去,只顾着发呆;当我打开文档,欲敲下随感的文字时,我又忍不住流连各大论坛和网站…… 不远处的火车道上,一列灯火通明的火车呼啸而来,我猛然醒悟,时针已经指向零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在屏前坐,鼠标如小兽,东奔西走!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面对时间在流逝,我痛惜而又无奈,唯有空悲切!!——当真空悲切? 走,干活去,赶在时间的前面,出发吧。 试卷综述 2011年的安徽省高考,是自实行课标后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次的高考,明年的高考肯定有所调整,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今年的安徽卷继承前两年的命题思路,是很正常的,所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今年的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仍然是一副“老面孔”,这也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试卷结构、试题赋分、试题选材、主要考点的设置,等等一如以往。有人评论安徽语文试卷一直没有自己的风格,这恰恰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事情经常也有出人意料的,本人的总体感觉是:如果当从选拔性的高考来说,今年的安徽语文试卷是自主命题六年来最糟糕的一份试卷——严重降低了高考选拔的效度。说白了就是难度过低,最大的问题容易的题目不是一二题,而是整体。最为明显的是17小题,就是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做,估计也没问题;诗歌鉴赏如果还不得分,那叫没有经历过高三的训练;作文写跑题,那证明你不想上大学。 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的情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大幅度降低试卷难度的直接原因可能源于去年的语文试卷,作文审题失误的考生太多,导致高考语文平均分过低。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关键不在于平均分的高低(只要不超过测量学中公认的临界值),关键是区分度。如果考生的语文平均分都能达到120分以上,能否证明安徽考生的语文水平就高呢?是否就能证明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高呢?命题的专家比我们懂的更多。因此教训还是要总结的,高考命题不能媚俗,如果只考虑为当前的政治服务,那么也就陷入了不为以后的政治考虑的泥坑。具体的分析见下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