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课标总复习讲义:必修3第10单元课时3 文化创新复习讲义
课时3 文化创新 [考纲展示]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课前八分钟记忆 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 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温馨提示]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 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问题(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广大文艺和出版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双脚踩在大地上、自觉走进群众中,更加自觉主动地写人民、演人民。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提倡题材多样化,既大中取材又小中见大,抓住好的创意精雕细刻、深入发掘,提高原创能力,创作更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 [尝试解答]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④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 [总结提升]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正确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①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了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解析: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指网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而社会实践发展推动了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故本题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2.“无论作诗文,或作画刻印,均需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的理解是( )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②文化创作要先继承再发展 ③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进行文化创新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诗文、作画刻印,不同形式的文化创作,均需于游历中求进境,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强调必须创新,①④ 符合题意;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错误;“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进行文化创新”表述太绝对,排除③。 答案:A 题组二 文化创新的意义 3.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对艺术的重要性,应选A项。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D两项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 答案:A 4.“工匠精神”是勤奋勤勉和创新创造的融合,是精益求精和开明开放的融合。要弘扬“工匠精神”需要( )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创新 ②立足实践,承袭传统,在行动中创新 ③平等交流,包容一切,吸收外来文化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前沿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任何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要立足实践,因为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前沿技术,选D;②不选,因为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但是不能承袭传统,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不选,因为我们不是包容一切。 答案:D 题组三 文化创新的主体 5.“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 )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主体作用;上述措施有利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但并没有扩大群众的文化权益,④说法错误。 答案:C 6.打工文化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文化,它带着生活粗犷的质感,朴素、真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打工者不仅仅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他们更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这句话的依据是(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打工文化成为我国当前的经典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打工文化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文化,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符合题意;打工者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打工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说法错误。故选D。 答案:D 题组四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7.走基层,才能接地气;沾泥土,才能心连心。作家路遥根据从中国大地上获得的鲜活素材,创作出了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因此获得矛盾文学奖。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作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文化来源于生活并提升人的境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从中国大地上获得的鲜活素材,创作出获奖作品,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③当选,答案为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④不当选。 答案:C 8.《平凡的世界》剧组在深入体验原小说人物真实生活场景基础上,尊重原著并将历史感与现实感深度融合,塑造出靠辛勤劳动致富的好农民、从未放弃理想并执着追求的好青年等形象。电视剧播出后收视率与口碑双好。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改编创作要( ) ①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放在首位 ②能够促进经典优秀作品的延续、更新、弘扬 ③展示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④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多彩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平凡的世界》剧组在深入体验原小说人物真实生活场景基础上,尊重原著并将历史感与现实感深度融合,这说明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改编创作要能够促进经典优秀作品的延续、更新、弘扬,②当选;电视剧“塑造出靠辛勤劳动致富的好农民、从未放弃理想并执着追求的好青年等形象”,这说明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多彩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④当选;①错误,文化建设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③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D 考点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①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③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温馨提示] 文化的继承、发展、交流与创新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坚持正确方向: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温馨提示] 图示法归纳文化创新的途径与应克服的错误倾向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 题 文化创新(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 [尝试解答]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 [总结提升] 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根本 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 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方 向 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主 体 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内 容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文化创新的途径 1.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为“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 D.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相声与卡通人物相结合,生旦净末丑的表演与流行歌曲的韵律相结合,这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体现了时代元素。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我国首部动漫音乐情景剧《雁归巢》是旅美艺术家尤雁子回国创作的首个音乐剧目,该剧以中国水墨为基调,用拟人化的手笔,讲述了寓意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感恩故事。《雁归巢》既不是普通形式的演唱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剧,而是融汇了演唱、动漫、童话等元素,最终以“动漫音乐情景剧”来表达内容,给观众带来梦幻而又浪漫的时尚感。这表明( )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文化创新。“ 融汇了演唱、动漫、童话等元素,最终以‘动漫音乐情景剧’来表达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进行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①②正确;③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答案:A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因是( ) ①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文化发展是改造传统文化与创造新文化的统一 ③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传统文化就能焕发生机 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表述过于绝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表述错误。 答案:A 4.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方向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中医必须要依托传统文化体现了这一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 答案:B 题组二 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 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 为主旨,《中国戏曲大会》第一季的竞赛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掀起了一波“戏曲热”,被媒体誉为电视版的“戏曲教科书”。 2018年10月2日至10月8日,《中国戏曲大会》再度开锣,新一季《中国戏曲大会》题目难度升级,选手更偏年轻态,内容设计上力求均衡展现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在让观众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的同时,也将改革开放40年来戏曲取得的新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5.中国“国粹”京剧迎来了200多年历史上最大胆的“创新”——炫彩灯光、华美服饰、立体音效、三维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流行元素被大量搬上舞台,给传统京剧披上商业与时尚的外衣,而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在《康熙大帝》中首次加入了舞蹈动作,令观众眼前一亮。参演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25台剧目和一台折子戏,保留京剧艺术本体特征,吸收传统表演精粹,融入鲜明时代精神,为传统艺术文化创新发展做出了可贵尝试。这表明( ) 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解析:保留京剧艺术本体特征,吸收传统表演精粹,融入鲜明时代精神,表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A说法颠倒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C、D与题干无关。 答案:B 6.豫剧是河南省的传统剧种,是中原文化的一张名片,诸多传统曲目家喻户晓。但市场经济条件下,豫剧的发展也遇到了问题。如何创新豫剧以适应时代发展,是中原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对于豫剧的创新,下列看法错误的是( ) ①豫剧的创新要严格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顺应市场需求 ②豫剧的创新要坚持移步不换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③豫剧的创新要坚持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彻底改变 ④豫剧的创新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豫剧作为文化不能仅仅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文化具有特殊性,①观点错误,应选;文化创新应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扬弃”,③ 观点错误,应选;②④观点正确,不选。 答案:A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有关“文化创新”的高考常考点 一、析热点,做到学考对接 [热点材料]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8年11月7日至9日在浙江乌镇举行。这次大会的标志如图: ①设计者多次深入水乡乌镇考察,最终采用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纳入乌镇元素、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②标志图形取大会中文全称中的“互”字,以点名互联网的主题,“互”字中心由八个圆形交织而成,叠加形成的晶格,形同于乌镇楼阁的窗纹,“互”的上下两笔以书法来表现,赋予标志以空间上的视觉张力感。③右边中文文字配以英文,意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④这次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互联互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中国凭借世界互联网进一步走近世界,世界互联网成为中国发展的又一个新引擎。 ? [获取信息——材料中有什么] ①处体现了 一种意识的创新 。 ②处体现了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 。 ③处体现了 中外结合的创新 。 ④处指出了 大会的主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材料中考什么,怎样答——学会运用需要的知识] 结合材料,说明这次大会的标志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文化创新的。 答案:(1)标志设计者多次深入水乡乌镇考察,最终采用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纳入乌镇元素、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这体现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汉字、书法、窗纹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该标志纳入这些传统元素,这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该标志纳入世界元素,右边中文文字配以英文,意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这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重要途径。 二、理要点,做到触类旁通 [全悉考情] [高考还可能这样考] 文化创新的原因常以具体文化活动创新为背景设置体现类、说明类试题;非选择题常与文化创新的途径结合起来,设置原因类、措施类、体现类、启示类和评析类试题。 [背牢术语] 1.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5)推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6)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1.(2018·高考全国卷Ⅲ)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以推动社会实践为目的和归宿;②③符合题意,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形式新颖,深受观众喜爱,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④说法错误,文化的传承不一定需要现代传播手段。故选C项。 答案:C 2.(2018·江苏卷)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B、D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不符合题意。 答案:C [考题感悟] 1. 对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考查多通过展示一个地方或国家有关文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文艺界广泛开展的以民间采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及强调实践活动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推动作用来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选项中常会设置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选项,如文艺工作者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等。 2.文化创新的途径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多通过提供人们进行文化创新时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或者片面引进外来文化而忽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素材,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考查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即文化创新的第一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可能通过提供人们进行文化创新时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的素材,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即文化创新的第二个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常在试题中会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项,如:繁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对外来文化要全面借鉴,加以吸收;文化创新需要全盘照搬(或排斥)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等等。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283页 一、选择题 1.2018年3月9日,以“梅花汇聚戏码头”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23位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戏曲艺术家,给武汉戏迷带来了京剧、徽剧、昆剧、越剧等十余个剧种的精彩演出。参演者表示,武汉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戏曲节将各大剧种汇聚一堂,有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举办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 )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③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④有利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繁荣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举办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将各大剧种汇聚一堂,有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表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尊重了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繁荣发展,①④正确;举办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这不是举办该艺术节的主要目的,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本题选D。 答案:D 2.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这折射出( ) 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 B.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 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 D.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 解析: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体现了A项观点;文化建设应有多风格、多样性的作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据此可判断B项错误;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将汉字的形象塑造得很美,并进而运用汉字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是篆刻的特殊本质,据此可判断C、D两项观点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A 3.《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实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 ) 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析: 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选项B 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选项 D说法错误,排除。答案选C。 答案:C 4.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当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当选。②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作品,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最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音乐家赵季平创作出多部经典作品,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最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①③符合题意;音乐的发展受到创作方法创新的影响,但不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②说法错误;④与材料不符。 答案:B 6.图中漫画启示我们在文化借鉴中必须( ) 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 A.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反对封闭,求同存异 解析:“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说明在文化借鉴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因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丧失自己的文化传统,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深入生活,沉于生活的酱缸是一门“苦”功夫,更是不可替代的“巧”功夫。要想出原创精品,就必须在生活中发现人物、接触人物、钻研人物,进而创造人物,信念是艺术的生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立足社会生活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③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 ④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意未涉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不选;题意强调沉于生活才能出精品,②应选;题意未强调作品满足群众需求,且“各种需求”表述不科学,③不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说明④正确。 答案:C 8.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容并包、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解析: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题干中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都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D项正确。 答案:D 9.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不过,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必须坚守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原作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视野的拓展与艺术观念的更新。这要求创作者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必须处理好( ) A.借鉴与融合的关系 B.吸收与传播的关系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D.改造与继承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理解红色影视所传承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涉及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同时红色经典要与当代社会结合起来,经典的改编涉及创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故选C。 答案:C 10.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据此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 ) 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②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 ③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①④正确;②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答案:D 11.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 ) ①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2.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 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 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广大文艺工作者既要歌颂真善美,又要鞭挞假丑恶,①说法错误。理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故不选③。材料强调要发现美善、光明,意在强调传播正能量,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材料二 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和形式。书法、京剧、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结合材料,为学校进行古典诗词教育设计两项活动。(写出活动名称即可) 答案:(1)①传统文化在世世代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繁荣发展。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答案示例:古典诗词诵读大赛;古典诗词书法展示;古典诗词赏析讲座。 14.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零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造成阅读障碍,这一现象引发了激烈争论。 材料一 赞成派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反对派则认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材料二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前者可谓“文化输入”,后者则谓“文化输出”。让这出入通畅的一座关键桥梁,就是翻译。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加强翻译的意义。 答案:(1)答案一:赞同。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③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答案二:反对。理由:①文化需要交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语言的合理成分,有利于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顺应时代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语言,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加强翻译有助于我们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