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等主城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2020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子之心”不仅是人格精神、审美境界,作为价值尺度,它对文艺作品的创作提出了两方面要求:其一是真实合理,毫无伪饰;其二要真情真意,自然直率。 《周易》云:“修辞立其诚。”诚与信相连,首先我们要心口相一,所谓“以我手写我口”。刘勰讲“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强调文辞风格与内心精神的一致性。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启示我们要警惕华而不实的东西。写作也要符合客观真实和艺术真实。庄子提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司马迁秉笔直录,这种“实录”就是求真尚实的精神。艺术可以对现实进行虚构、夸张,但要把握好度。 “赤子之心”不仅要求真实合理,还要情真意切。小孩子往往真诚热情,自然直率。这种真性情就是美的。儒家讲“情”要有节制,防止滥情而损害自己和他人。王充反对矫情之作。《文心雕龙》斥责“为文造情”的行为明显地受到了王充这思想的影响。 钟嵘提出“直寻”与“自然英旨”等观念,同样将真情看作重要的审美原则。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是对“赤子之心”的重要继承和发展。他认为:“童心者, - 28 - 心之初也。”在工商市民阶层兴起的背景下,他借赤子童心的真诚、不造作,来对抗“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在李贽看来,一切好文章都是童心的产物,以童心作文,也就以自然真心作文。以此为思想武器,明清以徐渭、汤显祖、公安三袁为代表的作家开始强调“重情”“本色当行”“独抒性灵”等新的审美价值,重视重情尚真的作品。袁宏道称道其弟袁中道的作品富有性灵:“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强调只要是性灵所出,即使是文章瑕处亦有价值。这里所用的“性灵”既传承了六朝的含义,又加入了当时李贽等人与明代禅宗思潮影响下的心学思想,强调解放心灵,进而呼唤文学解放。清代袁枚强调“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认为沛然从胸中流出的诗句才是好的作品。自古及今,真善美一直都是中国美学与文艺的价值尺度与批评标准,但在三者之中,“真”是最根本的尺度。没有真实,善与美都无从谈起。“赤子之心”成为中国美学的关键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 “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人性的自由无待、真诚无伪,它既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因素,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价值论与批评论都与此有着重要联系。时至今日,这一范畴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着人类的生命价值的伸展与审美活动的自由。“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自先秦以来不断被提倡,贯穿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已然成为中国美学继往开来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值得进一步开掘与研究。 (摘编自袁济喜《从“赤子之心”看中国美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赤子之心”说要求文学的创作要真实合理,应尽量避免对现实进行虚构、夸张。 B.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明作家内心精神的不同是作品风貌各异的根本原因。 C. 袁宏道认为作品的瑕疵之处是微不足道的,只要它们是出自“独抒性灵”的原创。 D. 因为真善美一直是中国美学的价值尺度,“赤子之心”就成了中国美学的关键概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总分总结构,阐释了“赤子之心“作为入格精神、审关境界和价值尺度的内涵。 B. 文章从内心真实、客观真实、艺术真实等方面,点明文艺创作应该辩证追求真实合理。 C. 文章引用李贽、袁宏道、袁枚等人的说法,表明倡导“赤子之心”应该强调解放心灵。 D. 文章末段联系袁枚等人的说法,表明“赤子之心”这一中国美学重要范畴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司马迁秉笔直录、求真务实,《史记》才兼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B. 如果作家也能如小孩一般喜怒哀乐完全出于真心,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 C. 李贽“童心”说强调以童心作文,启示我们文章应是作者个体人格的自然显现。 D. 汉代儒家“发平情,止平礼义”的观点,与本文的“赤子之心”说有共同的旨趣。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应尽量避免对现实进行虚构、夸张”错误,根据原文“艺术可以对现实进行虚构、夸张,但要把握好度”,可知“把握好度”不等于“尽量避免”; C项,“袁宏道认为作品的瑕疵之处是微不足道的”错误,根据原文“袁宏道强调只要是性灵所出,即使是文章瑕处亦有价值”,可知“亦有价值”不等于“微不足道”; D项,“因为真善美一直是中国美学的价值尺度……”错误,原文为“但在三者之中,真是最根本的民度,没有真实,善与美都无从谈起。‘赤子之心’成为中国美学的关键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其中‘真’是最根本的尺度”与“关键概念”相呼应。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阐释了‘赤子之心’作为入格精神、审关境界和价值尺度的内涵”错误,原文“‘赤子之心’不仅是人格精神、审美境界,作为价值尺度,它对文艺作品的创作提出了两方面要求”表明,本文闸释的是“赤子之心”作为价值尺度的要求,没有阐释其作为“人格精神、审美境界”的内涵。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正因为司马迁秉笔直录、求真务实,《史记》才兼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错误,“秉笔直录”只能与“史学价值”对应,做到这一点并不一定能产生“文学价值”; B项,“……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错误,原文的逻辑是有真情才能有好作品并非有了真情就一定有好作品; D项,“……与本文的‘赤子之心’说有共同的旨趣”错误,“旨趣”的意思是主要目的和意图,根据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可知,“赤子之心” 的旨趣在于强调解放心灵,进而呼唤文学解放。而汉代儒家“止乎礼义”的观点,表明其旨趣在于将“情”框定在礼义的范围之内。 故选C。 - 28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流行”(pandemic)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6级,其中最高的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 从概念上讲,当时的“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致死率。2010年世卫组织网站给出了“大流行”的简单定义,即“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比如,流感大流行就是指新型流感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而多数人对此病毒没有免疫力。此次,新冠肺炎成为第一个被称为“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 可见,“大流行”并非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有操作上的弹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 (新华社2020年3月12日,“ 国际头条”,有删节) 材料二: 我们的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下一场疫情,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让我们看看埃博拉病毒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大约死了一万人,所有的死者都在西非的三个国家里。之所以没有扩散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止了更多人得病。第二个是病毒的特性,埃博拉病毒不是靠空气传染的。等到你有足够的传染力时,大部分的人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第三个是因为病毒没有传到城市区。这纯粹是运气好。如果病毒传到了城市区,那么死亡的人数绝对不止于此。 - 28 - 所以下一次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幸运了。有的病毒可能让你毫无察觉,但当感染病毒的人乘飞机或者去逛商场,他们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染力了。此外病毒的来源可以是天然的,像埃博拉病毒,或是由生物恐怖攻击产生的。所以可以让疫情惨上千倍的病毒是存在的。 (比尔.盖茨在2015年埃博拉疫情过后的TED演讲,有删节) 材料三: 历史上曾有很多历史学家对研究传染病疫情感兴趣,早期传染病疫情描述中质量较好的一份来自修昔底德。修昔底德详细记录了公元前430年发生在古希腊雅典的鼠疫,后来被认为至少是西方世界第一个记录传染病疫情的历史学家。有些讽刺的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对(历史上)鼠疫疫情最好的一份描述并不是一份基于史实的记录,而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 医学史学家Charles Rosenberg根据对传染病疫情的历史记录和他自身的研究,将传染病疫情的发展描述为一个经典的剧情发展模式。首先一个疫情在开始时的发展会受时空局限,之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揭示力度的提升,疫情导致的个体与群体危机也逐渐增加,直至疫情结束。在他的描述下,一次疫情发展可被大致归纳为三个环节,从最初的对新疫情的试图识别,中期的理解疫情,到最后的干预疫情。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如何在中国过去两个月的疫情中展现,以及现在全球每个国家所处剧情(疫情发展)的阶段不同。 为何史学家们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呢?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口。疫情造成的社会压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干什么、最在乎扮演什么角色的人等等。 (哈佛大学David Jones 教授2020年2月28日在新冠病毒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改) 4. 材料对“大流行”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办法不止一种,其中一种是将流感分为6级,最高的一级就是“大流行”。 B. 如果某种流感病毒没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社区层面的暴发, 也不能叫“大流行”。 C. 现在世卫组织把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也叫做“大流行”,“ 大流行”概念变得模糊,具有弹性。 D. 将新冠肺炎疫情上升为“大流行”,不会改变对病毒威胁的评估和做法,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重视。 - 28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中比尔·盖茨并非专业的病毒学科学家,所以话语中充满了很多的或然性;材料三David Jones 教授是医学文化学专家,注意了表述的准确性。 B. 比尔·盖茨认为人类在多方面准备不足,随时可能会导致下一场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的疫情,隐形的病毒可能会因为人们的出行而迅速传播。 C. 史学家们之所以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David Jones教授认为是疫情经常给人类带来重大悲剧,疫情也给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机会。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大流行的传染病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和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每次疫情均会导致全球各国的个体与群体的危机逐渐增加。 6. 如何防止类似新冠病毒这样的疫情?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D 5. D 6. ①世卫组织要肩负通告各国的责任;②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要完备(医务人员和医疗条件要具备) ;③社会的价值观念能正确应对疫情危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重视”错误,与原文观点相反,原文是“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可知并非“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重视”。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每次疫情均会导致全球各国的个体与群体的危机逐渐增加”错误,范围扩大,并非“每次疫情”均会导致各国的危机增加。 故选D。 - 28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可知世卫组织要肩负通告各国的责任;“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止了更多人得病”,可知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要完备;“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口。疫情造成的社会压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干什么、最在乎扮演什么角色的人等等”,可知社会的价值观念能正确应对疫情危机。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升起的,不是今天的太阳 莫小谈 又挨过一个雪夜。 憨叔起床,拉开门,太阳在天上,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凉风一吹,又添上一层浮雪。憨叔来到水桶旁洗漱,一看,还好,水没有结冰。他取出一瓢来,呼啦一声倒进脸盆里,洗脸。如果被憨婶看至,一定会责怪他:“尽逞能,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激坏了身子。” - 28 - 憨叔和憨婶相濡以沫一辈子,形影相伴,即便是到东墙根儿晒暖,也要出入成双。 那天,雪还没下,憨叔挨着憨婶坐:“想娃不?” “不想。”憨婶揣着袖筒。 “真不想?” “真不想。不过----” 憨婶又补了一句,“想孙子嘞!” 憨叔的儿孙住成里,很少回来,他俩不喜欢闹腾,非要留在乡下享清净。 “看天,是要下雪喽,等家雀回巢,我给你捉几只,用家雀脑涂手,不皴。”憨叔转了话头儿。 憨婶拦着不让捉,说:“别造孽,谁都是一条命。” 那一日,风和日丽,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他们一起回忆了好多以往的事儿。 年轻时,憨叔的本事大,娶了憨婶这朵花。憨婶起先嫌他家穷,不乐意,说:“我是不会路进你家门的。”憨叔不死心,赶了小半半年工,才换回一辆永久牌的“洋驴子”来,跟憨婶说:“你不愿踏进俺家门,我驮你进门总行吧!” 憨婶竟无言以对,加上被憨叔的真诚打动,就过了门。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置过气。 憋叔洗完脸,进屋烧饭。昨晚的玉米面糊糊没喝完,他倒进锅里,再添一碗水,又馏了两个馍:“咱俩还一人一个,比赛,看谁先吃完。” 其实,家里有肉也有菜,但他不想吃,就没有热。饭后,憨叔到东墙根儿晒太阳,独自一个人。 “说走就走了,哪有半点儿的舍不得?”憨叔嘟囔着嘴。 那天,老两口儿坐着晒太阳,憨婶突然问:“还记得桂英不?” “记得,东胡营的。” “嗯,走喽,前天下午走的。听说,她闺女回娘家,在门口喊:“‘娘,娘,开门。’敲了半天也不开,撞门一看,桂英趴在床沿,走喽。” “哦。”憨叔捧着茶缸喝水。 “还有留栓,也走喽。” “谁?”憨叔有些惊讶。 “三队的留栓,晌午出去放牛,太阳落坡后,只有牛回来,家人就去找,结果发现他躺在河边草地上,身子骨都硬喽。” 憨叔没吱声,抬眼看着天:“太阳落到一竿子喽,不晒喽,不暖和喽。” - 28 - “就是,落坡喽,回屋。” 晚饭,憨婶熬的红薯粥,又烙了三张饼,两人比着吃饭。晚上,二人上床休息,一人睡一头儿。 将睡未睡时,憨婶突然问憨叔:“你说,为啥冬天的太阳,说落就落哩?” “今天落,明天升。”憨叔说。 “那终究是明天的太阳。” “都一样。” “不一样。憨婶说。 沉默一会儿,憨婶说:“你本事大,有能耐你别让太阳落。” “好,赶明儿我把它支起来。”随即,憨叔问憨婶,“你怕死不?” “怕。” “瞎,恁大年纪了,还没活够?” “没,孙子没结婚,他二舅还躺在床上,花奶奶的外布衫也没做完,我不能死。”“瞎操心,睡吧。”憨叔说。 夜里,雪扑簌扑簌地下。憨叔被冻醒了,一摸憨婶的脚,凉的,就拉拉被子给她盖上;又睡一觉,再一摸,憨婶的脚还是凉的,又拉拉被子给她盖上。第三次,憨叔突然心里发慌,他叫了一声:“老婆子,冷吗?”憨婶没应声。憨叔又喊:“老婆子,老婆子。”憨婶还没有应声。 憨叔赶紧拉开灯,下床,凑过去又叫几声:“老婆子,老婆子。” 见憨婶不动弹,憨叔一屁股坐在床沿上:“太阳落坡了……” 今天是憨婶的头七,憨叔决定干一件有本事的事儿。 憨叔拿来一把铁银,围着旧洋车铲雪,随后又取来板手、钳子、钢锯条等,一堆的工具。憨叔要拆下一个车轮,然后将它拦腰锯开,做成一个半圆。 这对憨叔来说,除了费点儿时间外,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太阳偏西时,憨叔完成了任务。他又搬来一个梯子,爬上西厢房的屋顶,将那半个轮圈开口向上,固定在上面。然后,憨叔回到东墙根,反复调整位置后,坐下。他死死地盯着西坠的太阳。 慢慢地,太阳下落;慢慢地,太阳落进那个敞开口的半圈;慢慢地,太阳的下沿触及轮圈的下沿。 憨叔闭上眼,在想:有轮圈支住,太阳该不会落坡了吧。 - 28 - 但憨叔有一个遗憾,他认为做工时,会有人走来和他对话:“憨叔,你这是弄啥哩?”“截半个轮圈。” “截它干啥?” “支太阳。” “支它干啥?” “怕落坡。” “今天落,明天升,都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憨叔想,他会这样回答来人的问话。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两次以“那天”领起回忆,回顾了憨叔与憨婶相恋、相伴、相惜的整个过程,相濡以沫一辈子, 形影相伴一世情。 B. 大量的对话描写,以生动的聊天内容代替平直的情节交代,既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也揭露了老龄化到来后农村老人的孤独。 C. 憨叔是一个做事有韧劲儿、感情忠贞又细心的男人,但也是一个出身贫寒而没啥本事的乡下人,老是用谎言诓骗憨婶。 D. 小说虽然关涉了多个人物,但只是集中笔墨刻画了憨叔这一主人公形象,尤其强化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实境与幻觉同在。 8. 在结尾,憨叔为啥要坚持说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样? 9. “永久牌”自行车(旧洋车)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呢? 【答案】7. A 8. ①认同憨婶的想法。因为憨婶坚持认为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一样,改变了憨叔像一般人那样对生死看淡的想法,对生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②憨婶死后,憨叔的生活感受与过去不一样。憨婶死后,憨叔感受到了失去爱妻后的孤独与痛苦,生活已经明显与过去不一样了。③憨婶是憨叔的唯一,憨婶是唯一个让憨叔爱了辈子的人,在憨叔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谁也不能代替。 9. ①伏笔照应作用。小说开篇说“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作为伏笔,后面回忆起谈恋爱时憨叔用它驮憨婶进家门,以及最后憨叔锯下轮胎支起太阳,作为照应,使文章前后结构紧凑。浑然一体。②线索作用。自行车见证了憨叔与憨婶的爱情整个过程。③升华作用。小说末尾通过憨叔锯车轮要支起落坡太阳的非常规举动,把憨叔对憨婶的爱渲染到极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 【解析】 【7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也揭露了老龄化到来后农村老人的孤独”有误,非作家表达意图,过度解读。 C项,“但也是一个出身贫寒而没啥本事的乡下人,老是用谎言诓骗憨婶”有误,在憨婶的心目中,憨叔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憨叔说到就做到,没有诓骗憨婶。 D项,“只是集中笔墨刻画了憨叔这一主人公形象” 有误, 憨婶也是一位必不可少的人物,作家费了大量笔墨加以刻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憨婶认为“那终究是明天的太阳。”憨叔认为“都一样。”结尾处“截它干啥?”“支太阳。”“支它干啥?”“怕落坡。”“今天落,明天升,都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可知憨叔认同憨婶的想法,憨婶坚持认为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一样,改变了憨叔像一般人那样对生死看淡的想法,对生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但憨叔有一个遗憾,他认为做工时,会有人走来和他对话” “憨叔,你这是弄啥哩?”“截半个轮圈。”可知憨婶死后,憨叔的生活感受与过去不一样,憨婶死后,憨叔感受到了失去爱妻后的孤独与痛苦,生活已经明显与过去不一样了;“憨婶竟无言以对,加上被憨叔的真诚打动,就过了门。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置过气”,可知憨婶是憨叔的唯一,憨婶是唯一个让憨叔爱了辈子的人,在憨叔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谁也不能代替。 【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开头“憨叔起床,拉开门,太阳在天上,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凉风一吹,又添上一层浮雪”,结尾“憨叔拿来一把铁银,围着旧洋车铲雪,随后又取来板手、钳子、钢锯条等,一堆的工具。憨叔要拆下一个车轮,然后将它拦腰锯开,做成一个半圆”,可知自行车起伏笔照应作用,使文章前后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年轻时,憨叔的本事大,娶了憨婶这朵花。憨婶起先嫌他家穷,不乐意,说:‘我是不会路进你家门的。’憨叔不死心,赶了小半半年工,才换回一辆永久牌的‘洋驴子’来,跟憨婶说:‘你不愿踏进俺家门,我驮你进门总行吧!’”可知自行车起线索作用,自行车见证了憨叔与憨婶的爱情整个过程;“慢慢地,太阳下落;慢慢地,太阳落进那个敞开口的半圈;慢慢地,太阳的下沿触及轮圈的下沿”“憨叔闭上眼,在想:有轮圈支住,太阳该不会落坡了吧”,可知自行车起升华作用,把憨叔对憨婶的爱渲染到极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八年,世祖亲政,有司有以私征侵帑坐罪者,象枢疏陈其弊,请仿州县依易知单造格眼册,注明人户姓名、粮银、款目及蠲贩清教,上大吏核验,印发开征:又请定布政使会计之法,以杜欺隐;请立内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滞,皆见施行。 十三年,岁三迁,至户部侍郎。会西南用兵,措兵食,察帑藏,多所规画。十七年,授左都御史。疏言: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原诸臣为百姓留膏血,为国家培元气。臣不敢不为朝廷正纪纲,为臣子励名节。”因上申明宪纲十事,上嘉其切中时弊。磨勘顺天乡试卷,因陈科场诸弊,请设内帘监试御史;考核各直省学道,举劳之辨、邵嘉,劾卢元培、程汝璞,上如其议以为黜陟。 十八年,迁刑部尚书。象枢疏言:“臣忝司风纪,职多未尽。敢援汉臣汲黯自请为郎故事,留御史台,为朝廷整肃纲纪。”上可其奏,以刑部尚书留左都御史任,寻命举廉吏,象枢举雷虎、班迪凡十人。上谕日:“雷虎朕亦闻其清,以其怠惰罢黜,既经象枢特荐,授内阁学士。班迪清慎,因使往江西按事,。问以民间苦乐,又谢不知,以是镌秩① - 28 - 。余令更部议奏录用。”寻命与传郎科尔坤巡察畿辅,按治豪猾,还奏称旨。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昔象枢以冯溥荐再起。象枢见溥,问何以见知?溥曰:“昔余为祭酒,故事,丁祭不得陪祀者,当於前一日瞻拜。君每期必至,敬慎成礼。一岁直大雨,君仍至,肃然瞻拜而去,此外无一人至者。余以是知君笃诚。” (《清史稿魏象枢列传》,有删节) [注]①镌秩:降级或降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B.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C.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D.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计,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称会计。 B.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本地考试,因考试在秋天,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乡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C. 畿辅,指国都所在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清代所指的畿辅也称直隶,包括今天的河北、天津以及北京的部分郊区。 D. 祭酒,对同辈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称,汉魏以后用为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象枢重视整肃纲纪。康熙八年,他上疏皇帝陈述官员侵贪钱财的弊端,奏请皇帝整顿税制,完善法规,以杜绝官员的贪污和欺瞒行为。 B. 魏象枢十分勤政爱民。朝廷遇上西南战事,他积极筹措多方谋划。任左都御史时,他上疏皇帝,希望大臣清廉从政,能为百姓保留财富,为国家培育元气。 C. 魏象枢主张选贤任能。他建议设立内帘监试御史,清除科场弊端。他还向朝廷举荐清廉官员,皇帝听从了他的提议。 D. 魏象枢为人笃诚敬慎。从前丁日祭孔,魏象枢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前往,恭敬谨慎地完成瞻拜大礼。因为他忠厚诚信,得到冯溥的赞赏和举荐,被朝廷重新起用。 - 28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立内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滞,皆见施行。 (2)敢援汉臣汲黯自请为郎故事,留御史台,为朝廷整肃纲纪。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魏象枢上疏请求)设立朝廷内外各官处理(办理)政事的期限范围,用以清理(清除)延误和阻滞的事项,(这些建议)均被朝廷(采纳)施行。 (2)臣斗胆请求援引汉代大臣汲黯自请担任中郎先例,留任御史台,为朝廷整饬匡正政纲法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康熙二十三年,魏象枢在乾清门向皇上奏呈事务,跌倒了(跌了一跤),当天就奏请皇上请求辞去官职,奏请了两次,(皇帝)才答允了他的请求。康熙二十五年,魏象枢去世,赐谥号为敏果”。 “二十三年”,时间状语,之后断开,排除AC; “即日疏乞休”中,“乞休”是上疏的内容,之后断开,排除BC。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乡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有误,应为“解元”。古时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俗称“三元”。 故选B。 【12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皇帝听从了他的提议”有误,魏象枢推荐班迪,皇帝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治事”,处理政事;“限”,期限;“清”,清理;“稽滞”,延误和阻滞;“见”,被。(2)“敢”,请求;“援”,援引;“故事”,先例;“整肃”,整饬匡正。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8 -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八年,康熙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有主管官员私自征用和侵吞府库钱财而获罪的,魏象枢上疏陈述这种现象的弊端,请求皇帝下令整顿并命令各州县依照易知单制作有标准规格的名册,注明人户姓名、粮银、款目及免除租税救济饥贫的清楚账目,呈给上级官员审核查验,然后再印发开始征收;又请求制定布政使会计法令,用来杜绝欺骗和隐瞒的行为;请求设立朝廷内外各官处理(办理)政事的期限范围,用以清理(清除)延误和阻滞的事项,(这些建议)均被朝廷(采纳)施行。 康熙十三年,魏象框一年内多次升迁,官至户部侍郎。恰逢西南有战事,魏象枢筹划办理兵粮,巡察府库钱财,多方面有所筹措谋划。康熙十七年,魏象枢被授予左都御史一职。他上疏皇帝道:“国家的根本在百姓,百姓的安危在总督和巡抚。希望诸位大臣能为百姓保留财富,为国家培育元气,臣不敢不为朝廷端正纲纪法令,替臣子磨砺名声气节。”于是上疏申明宪纲法纪十项事务,皇帝赞许他能切中当时社会的弊病。魏象枢复核验收顺天府乡试的考卷,于是上疏陈述科场的弊端、请求设立内帘监试御史:他考核各直省的学道(提督学政),举荐了劳之辨、邵嘉,弹劾了卢元培、程汝璞,皇帝听从他的提议,(对这些人)作了升迁或罢黜。 康熙十八年,(朝廷)迁升魏象枢为州部尚书,魏象枢上疏皇帝道:“臣不才主持整顿风教纲纪,职责大多还没有尽到。(臣)斗胆请求援引汉代太臣汲断自请担任中郎的先例,留任御史台,为朝廷整饬区正政纲法纪。”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他)担任刑部尚书并留任左都御史一职,不久,皇帝命令魏象枢举荐清廉的官吏,魏象枢举荐了雷虎、班迪共十人。皇帝下谕旨说:“雷虎,我也听闻他清廉,因为他懈息松弛被罢黜,既然经由象枢特别举荐,就授予他内阁学士。班迪是清廉谨慎的官员,因此派他前往江西巡查事务(政务),不能明晰清查,询问他民间疾苦,又推脱不知,因此降职。其余的人让吏部商议后奏请录用。”不久,魏象枢与侍郎科尔坤巡察直求重地,查问惩办奸猾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回来的奏疏,符合皇帝的意思。 康熙二十三年,魏象枢在乾清门向皇上奏呈事务,跌倒了(跌了一跤),当天就奏请皇上请求辞去官职,奏请了两次,(皇帝)才答允了他的请求。康熙二十五年,魏象枢去世,赐谥号为敏果。 从前,魏象枢凭借冯溥的举荐得以重新被起用。魏象枢见到冯溥,问冯溥凭什么能了解他呢?冯溥说“从前我担任祭酒,按照旧例,丁日祭祀孔子不能陪同祭祀的人,应当在前一日瞻仰参拜。先生每次都会如期到达,恭敬谨慎地完成瞻拜大礼。有一年正值天下大雨,先生仍然到达,恭敬地瞻仰参拜,而后才离开,除先生之外没有一人到达。我因此知道先生是忠厚诚信的(君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叹 [宋]戴复古 - 28 -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了织妇之勤。 B. 三四句道出了织妇处境。绢丝未成,就想着用它们去缴纳赋税和赎回典当之物。 C. 五六句与宋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七言律诗以织妇口吻,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感人肺腑。 15. 本诗题为“织妇叹”。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叹"的含意。 【答案】14. D 15. (1)感叹织妇命运的悲苦。织妇的悲叹,不在“输官”、不在“赎典”,也不在“布衣仍布裳”,只在“今年无麻”的情况下,才发出“愁杀我”的喟叹,逐层铺垫,深刻表现出织妇连最低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悲苦境遇。(2)感叹社会的不公。织妇一年到头“为蚕忙”,织的是绫罗锦绣,穿的却是“布衣仍布裳”,对比中表现出社会的不公。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七言律诗”错误,七律讲求平仄相对,颔联颈联须对仗;“通篇饱含强烈慨叹”错误,应是层层递进,逐步表达出织妇的感叹之情。 故选D。 【1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春天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织成绢,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向官府交纳,丝还没有下车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当的东西。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自己却穿着布衣裳。有布衣穿的时候还算可以,但今年无麻织布,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织妇叹》是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叙述了织妇终年辛苦而生活艰难,在官府租税和高利贷剥削下,连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层层递进,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自然,一字一句,读来感人肺腑。“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这是诗人的口吻,客观描述了织妇的辛劳。它通过劳作的重复性、贯性和紧张性透析而出。这两句虽与织妇之叹无关,却注入了诗人叹其所忙、叹其所苦。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织妇之勤。“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这是织妇的口吻,但仍未见出所叹。相反却道出了她的希望、热切的希望。绢未脱轴、丝未落车就想着如何用它们去输官、赎典,惟独没想到自己。她织的是希望。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劳动者的劳而无获的凄苦处境,揭露了统治阶级盘剥的苛酷。这首诗便从一个侧面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戍边征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 (1). 浊酒一杯家万里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背绳墨以追曲兮 (4). 竞周容以为度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勒”“墨”“竞”“己”“知”的书写。 - 28 -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所载“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7. 画波浪线的语句,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18.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 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 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 - 28 - 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 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 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 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 “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 “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A项,“提出”后的冒号应取消,因为是间接引用; C项,句号使用错误,因为没有冒号,句号放在后引号外边; D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因为有冒号,指直接引用。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好,所以B、D两项错误; C项“……只是‘有’”与“‘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排除C。 故选A。 - 28 -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B两项,“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错误位置不当,改为“……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D项,“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错误,“不仅”位置不当,改为“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故选C。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房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研究人员通过小作,对信息进行编码,同步活、鼠模型研究发现,要形成强大持久的记忆,需要神经元“团队”协同工动的神经元数量越多,①_______, 这就如同一个人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为了保存这个故事,他可以告诉多个朋友,然后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重新讲述故事,互相帮助填补一些忘却的细节;同时,他们还可以不断扩大听故事的朋友圈,来帮助保存故事并加强记忆。②_______,互相帮助,编码持续存在的记忆。研究人员指出,关于记忆存储的传统理论假设认为,要使记忆更稳定,需要加强个体神经元的连接:而新研究表明,③_______可以使记忆持续更长时间。 【答案】 (1). 记忆就越稳定持久 (2). 神经元就是以类似的方式 (3). 增加编码相同记忆的神经元数量 【解析】 - 28 -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同步活、鼠模型研究发现,要形成强大持久的记忆,需要神经元‘团队’协同工动的神经元数量越多”,填入“越”的内容,即“记忆就越稳定持久”;第二个空对应“这就如同一个人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来帮助保存故事并加强记忆”“互相帮助,编码持续存在的记忆”,填入“神经元就是以类似的方式”;第三个空根据“要使记忆更稳定,需要加强个体神经元的连接:而新研究表明”,填入“可以使记忆持续更长时间”的条件,即“增加编码相同记忆的神经元数量”。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请以参会人的身份,对2月9日的会议精神进行压缩,以一句完整的话作好备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月9日上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工作。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5亿元,实际支出31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2.9亿元。 据悉,2月7日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会议强调,《通知》涉及部门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要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全力支持相关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优惠资金全部用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早惠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企业和地区。 【答案】①疫情防控资金尚有过半未支出,②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协回作战)。③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④加大资金监管力度/⑤落实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工作 【解析】 - 28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5亿元,实际支出31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2.9亿元”,即“疫情防控资金尚有过半未支出”;“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即“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配合”;“要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全力支持相关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即“迅速落实政策举措”;“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优惠资金全部用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早惠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企业和地区”,“加大资金监管力度落实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工作”。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澳大利亚从欧洲引进兔子100多年以后,野兔的数量蹿升至6亿多只,这些兔子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动物面临饥饿的危机,许多野生植物也面临绝种的危机。1952年,无计可施的澳大利亚用黏液瘤病毒去感染野兔,由于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毒,所以传播速度相当快,而且致死率达到了99.8%,野兔数量很快就从6亿下降到了最低时的1亿。但毕竟有千分之二的存活率,野兔的基数原有6亿多,上百万的野兔活了下来,基因因抗体慢慢发生变异,于是病毒对野兔的毒杀作用越来越弱,到19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野兔基本不会感染黏液瘤病毒了,野兔数量又回升到3亿以上,并逐年增多。 在医学上,这种让某一种动物全部参与病毒感染,通过优胜劣汰先死掉一批,从而整体性获得免疫力的办法,叫“群体免疫”。理论上讲,一旦动物群体中有70%-80%的成员有了对某种病毒的抵抗力,传染致死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流行。2020年3月13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表示,将需要大约60%的英国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从而获得“群体免疫力”。帕特里克•瓦兰斯这一言论引发人们的热议。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下列三种身份中选择一种,给帕特里克•瓦兰斯先生写一封信,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1)中国x市诚道中学一位学生家长 - 28 - (2)中国x市诚道中学一名高中学生 (3)中国X市诚道中学一名教师 要求:主标题自拟,副标题统为“给帕特里克•瓦兰斯先生的一封信”;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中国值得世界重视的抗疫经验 ——给帕特里克•瓦兰斯先生的一封信 帕特里克•瓦兰斯先生: 你好!2020年1月中下旬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大约在一个月内,感染人数开始不断下降,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此后,国际上的疫情却飞速发展,中国从高危地区反而变成了相对安全的地区。中国在约一个月内的时间将疫情迅速控制,并开始复工复产,可谓世界卫生史上的一个奇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表示,中国的抗疫举措是世界卫生防疫的典范。中国在整个抗疫过程中,付出了牺牲,提高了效率,保持了透明度,承担了责任,分享了经验。个中作法值得重视和总结: 全国联动,上下一盘棋。全国范围内调动各省的医疗资源,援助武汉和湖北,迅速解决了湖北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中国的经验在于,要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最严重地区的问题,同时切断传染源,对湖北实施封城封路;要整体施策,顾全大局,协同用力,而不能各自为战。中国的举国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政策实施能力获得了高度赞誉。 不可麻痹大意,或存侥幸心理。勿庸讳言,中国对病毒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可能的影响存在判断上的分歧,这导致开始时政策出现不一致,举措不够坚决。这是中国此次抗疫的教训之一。这一点中国毫无保留地与世界相关机构进行了交流,并提请其他国家要高度重视,要防止疏忽侥幸,避免疫情蔓延失控。病毒面前没有例外,事不关己、袖手旁观的做法是危险的。 科学研判,实事求是地应对。抗疫过程中,中国做到了高度透明、科学民主地决策交流。在武汉一线的医务人员每天进行业务交流甚至远程视频连线,不断修正完善治疗方案。短短一个月内,中国卫健委的治疗手册已更新发布到第七版,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伊朗已将中国最新的治疗手册译成波斯文。最重要的是,在抗疫面前尊重理性讨论,尊重科学决策。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中西医各自发挥了特色和优势,实现了有效互补。 - 28 -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赢抗疫战。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充分信任一线医疗工作者的作用,给他们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充分调动社区的基层堡垒作用,层层传导,真正做到点对点,人盯人,无盲区,无死角,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送温暖送物资。没有社区人员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严格的社区管理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愿意毫无保留地与贵国交流抗疫经验,也希望贵国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共同取得抗疫的成功。 中国X市诚道中学一名教师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群体免疫,是指人群或牲畜群体对传染的抵抗力。群体免疫水平高,表示群体中对传染具有抵抗力的动物百分比高。因为,疾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动物群体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与动物群体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如果群体中有70%—80%的动物有抵抗力,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2020年3月13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表示,将需要大约60%的英国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获得“群体免疫力”。对此引发不少人的争议。以某一个身份“给帕特里克•瓦兰斯先生的一封信”,可以分享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和成果,具体做法——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隔离,封城……,疫区管控——测量体温,实名登记。这是疫情防控的必须采取的措施,写作过程中可以列举西方国家相反的例子,“群体免疫”,才导致西方疫情大爆发,使文章具有思辨性。 【立意】同心抗疫,尽显中国精神;抗疫斗争升华伟大中国精神;中国抗疫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中国值得世界重视的抗疫经验》,首段总结经验,引出内容,“中国在整个抗疫过程中,付出了牺牲,提高了效率,保持了透明度,承担了责任,分享了经验”。中间段落是具体做法,第二段“全国联动,上下一盘棋”;第三段“不可麻痹大意,或存侥幸心理”;第四段“科学研判,实事求是地应对”;第五段“科学研判,实事求是地应对”;第六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赢抗疫战”。最后一段中国愿景,“中国愿意毫无保留地与贵国交流抗疫经验,也希望贵国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共同取得抗疫的成功”。 【素材】1.有人认为,故意让数千万人感染应该是误读了英国官方的策略。 英国政府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用心良苦呀。 - 28 - 要知道,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查理一世”,就是英国的。对于一个国王都曾被议会送上断头台和爆发过“光荣革命”的国家而言。 英国政府可能认为,对于自己国家这些民众:你越想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越是不干。 如果宣布:大家都关在家里,不要出去,必须带口罩。民众肯定又要闹革命,闹抗议,闹罢工,高声宣呼自由、民主,人权。如果换种说法:政府考虑将不采取隔离措施,任由病毒发展。等到有足够多的人被感染(60%的人口都感染),也就产生了群体免疫力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于是只能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的方案,以尽可能降低病亡率。 而之所以宣布“让60% 民众感染新冠”,其实是利用了民众群体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2.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疫情“围困”之下的武汉人,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在方舱医院,有人架起书桌,有人打起太极,有人跳起了广场舞……病魔再猖獗,武汉人也绝不会向它低头,他们用坚强乐观的态度表达对灾难的抵抗,也让外面的人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因为爱这座城,武汉人民克服了很多困难,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3.疫情让人担忧甚至恐惧,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武汉人开始克服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想着要做些什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张旃,写下“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的现代版“与夫书”;90后快递小哥苍禹威,每天清晨就骑着电动车出门,为周边2000多户街坊邻居们买菜送菜;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哪里需要去哪里,去当接送医护人员的司机、当测温员、当方舱医院的播音员。一个个平凡的人挺身而出,守望相助, 汇聚成共同抗疫的磅礴力量。 【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28 -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