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春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 ①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漱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慧解决问题,则何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 - 25 - ②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 ③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智慧。 ④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 (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 上世纪八十年代,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 作者批评了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 作者认为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 B. 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C. 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 D.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能以儒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B. - 25 - 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C. 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丁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D.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作者批评了”错误。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等分析可知,作者的态度不是“批评”,而是“承认”,是辩证分析。作者分析,如果我们知行不一、知行分离,人们对儒家智慧的质疑和批评就有充分的理由;如果我们知行合一,坐言起行,提高执行力,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消除人们对儒家智慧的质疑和批评。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错误。结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分析可知,不是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而是突出“以儒家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这一观点,“局限”之说无中生有。 故选B。 - 25 -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推论不成立。结合“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分析,不是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而是指出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是错误的,孔子的智能本身没有问题。 C项,“如果……就……”假设不成立,结合“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分析,“如果……就……”过于绝对。 D项,条件残缺。结合“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等分析,必须知行合一,并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才可能解决国内问题并走向世界;“严重问题”文中无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 25 -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 25 -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 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C. 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 D. 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 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C.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 D.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6. 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25 - 6.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多城抢夺人才的新政策;材料二侧重解读关于留住人才举措的高下;材料三侧重报道各方在本轮人才争夺中的认识。②三家媒体定位和出发点不同,“人民网”的报导欲彰显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新华网”的报导则欲强调对热点现象后的冷思考;《参考消息》则欲从外国旁观者的视角对“抢人”现象做出报道与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选项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材料三“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是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以及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等。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中“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句是“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可见,原文意思是“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两者不可偏废。故选C。 【6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则材料报道内容的侧重点,这就要求考生概括归纳三则材料的内容,从文中来看,材料一主要侧重报道多城抢夺人才的新政策,第一段先说“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然后第二段举出郑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出台的人才新政。材料二的重点在第三、四段,“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主要侧重解读关于留住人才举措的高下。材料三中引用多人的言论,侧重报道各方在本轮人才争夺中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分析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的原因,这需要结合三则材料的出处来分析,材料一源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主要想要彰显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材料二源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强调对热点现象后的冷思考;材料三源自《参考消息》,从外国旁观者的视角对“抢人”现象做出报道与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家媒体不同的定位和出发点的角度来思考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马师 张港 草原上,最大的本事是相马,敖亚齐是顶级的相马师。别人说的好马,他会摇头;别人看的劣马,他能点头。马之优劣,得听敖亚齐的。老的少的,当官为民,见敖亚齐必下马步行。牵来马求敖亚齐相看,那得给票子,不能白看。 其实,敖亚齐过着最苦的白子:一是滴酒不能沾——喝过酒的人,即使清醒,看马也带情绪,易有偏差;二是不能看赛马——还没赛,他已看出冠军亚军,比赛等于白开水,一点儿味道也没了。 敖亚齐相马无数,自家毡房却没有一匹马。要是敖亚齐骑匹二等马,那成了啥?就是骑了一等马,再有匹更好的马打身边过一过,那敖亚齐脸往哪儿放? 这年那达慕,骑手、好马全去了。在敖亚齐眼里,大草原,就是空空荡荡,就是啥也没有。 敖亚齐难受得如胸膛钻进了老鼠,就在草地上散心。忽地,他看到一匹骒马,上下前后细看,大惊失色:这马,皮相中品,骨相中上,神相却是上上。敖亚齐看出来了,这骒马能下出千里驹。 - 25 - 没用几个钱,敖亚齐就牵回了这匹骒马。敖亚齐找了最好的公马与骒马交配。头胎马驹就是上上,可是并非极致。二胎,却产下龙种马。相马无数,百年不遇,这是敖亚齐所见的最好的马。敖亚齐从眼看胆,透鼻见肺,由耳入肾,视舌识肝,掰牙得脾,喜得快要疯狂。他为小马取名“隆”,意思是风。 隆长到两岁口,敖亚齐开始吊马。天天让马跑出透了汗,然后喂个半饱,再将马头拴高,让它够不到草,让它眼睛只看远方。这就是吊马。 吊出来的隆,肋骨条条根根,却透着悍威与龙气——这只有敖亚齐看得明白,别人还以为这马废了。雨天无人,敖亚齐打马狂奔,然后测它的鼻息、心跳。敖亚齐喜的是,长成的隆,不仅好在速度,不仅好在耐力,不仅好在勇气,敖亚齐最得意的是这样的马配出的驹子,匹匹是好马,个个是良驹。这马,金子化水饮它也值。敖亚齐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敖亚齐。 敖亚齐爱马如子,也下得了狠手,因调教得法,隆日渐出息。骑手们也看出了隆的厉害,全等待着,将来配自己的母马,或买到隆的后代。 这天,敖亚齐驯马急停步法。猛跑一阵,一个双提缰,隆前蹄立起腾空,落地是纹丝不动。猛跑一阵,单撇拉缰,隆一个直弯,敖亚齐纹丝不动,正得意时,隆一个前失,摔在地上。被甩到空中的敖亚齐知道,隆踩破了豆鼠子洞——这不是马的错。 敖亚齐摔得不轻,起了几次没有起来,好像骨头不行了。敖亚齐看马,隆看看躺地的骑手,转向一棵结荚的黄芪,吃上了。 敖亚齐心里忽一下子,疼得要出膛了:好马这时应该卧地帮助主人上马,或是奔跑回去找人施救,可它却这样。 敖亚齐辗转反侧,夜夜无眠:调教了一辈子马,看透了五脏六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马德。该死!该死! 马性天然,改易极难。敖亚齐思来想去,失德之马,再怎么好也不能养了,趁早出手。再心疼,也得割肉。 敖亚齐卖马,消息风一样传遍草原。可是,敖亚齐出价太高,人人叹息,人人摇头。 这天,来了个汉子,这人叫巴图,也是出名的相马师。 巴图并不多语,也不相马,一手付钱一手牵马。 敖亚齐对围观的人得意地说道:“终有识马人。值这个价。”看隆头也不回,步步走远,他忽然心如刀绞,冲巴图喊:“好好待它——好好待它——百年一遇的良种——” 没有了隆,敖亚齐心里空荡荡的,对着拴过隆的桩子发呆发傻。 这天,敖亚齐去镇上抓药,远远见一匹拐蹄马,马上是个眼熟人。近了一看,敖亚齐大吃一惊: “这不是买我马的巴图吗?” - 25 - “这不是敖亚齐吗?”巴图也认出了敖亚齐。 敖亚齐笑笑:“我说巴图,怎么这个模样?怎么骑这路马?” “日子没过好呗。” “你买下我的好马,那可是大钱啊!那不是大钱吗?” “我买你的马,可不是为钱。” “不为钱?” “敖亚齐,我问你,你那马,是不是摔过人?是不是失过德?” “那也是好马,配种的好马。” “配种?好马?当天就让我宰了。这缺德马,要是传种下去,草原会成什么样子?”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指出敖亚齐相马术高明,为后文写敖亚齐发现骒马的不凡以及训练隆做铺垫。 B. 敖亚齐对待隆的态度由开始见到隆时的狂喜, 到训练隆时的用心,再到卖掉隆之后的失落,可以看出他对隆的喜爱。 C. 敖亚齐是草原上顶级的相马师,但是因为在驯马时下手较狠,经常不让马吃饱,最终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让人惋惜。 D. 巴图买隆时不相马,也没有与敖亚齐讲价,但实际上巴图在买走隆之前已经对其有所了解,也想好了如何处理它。 8. 小说结尾部分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图还是敖亚齐?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7. C 8. ①交代了隆的结局,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敖亚齐与巴图对“好马”的不同定义,突出了巴图的高尚品格。③写失德的马不配留在草原,强调了马德的重要性,点明了小说主题。④故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9.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敖亚齐。①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敖亚齐贯穿故事的始终,是小说主要描写的对象。②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小说描写隆对待敖亚齐的态度,强调了马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相马师。③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作者写巴图的目的是反衬敖亚齐,通过对比,使敖亚齐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 25 -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图。①从小说标题来看,本文的标题是“相马师”,相较于敖亚齐,很明显巴图才是真正的相马师。②从小说主题来看,本文表达了对真正的相马师的赞美之情,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巴图身上。③从人物塑造来看,作者写敖亚齐是为了烘托巴图,使巴图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因为在驯马时下手较狠,经常不让马吃饱,最终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错误,根据原文“敖亚齐辗转反侧,夜夜无眠:调教了一辈子马,看透了五脏六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马德”,可知是敖亚齐在驯马时,忽略了培养马德,才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结尾部分具有怎样的效果。从小说结构方面来看,小说结尾部分交待了“隆”被杀的结果,这使得了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巴图和敖亚齐的人物性格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巴图的高尚无私形象。从小说主题方面来看,考生要注意扣住“马德”的理解,其实文本中写的“马德”实则就是人性的品德,因此通过写“马德”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戛然而止的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色彩。 【9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时,注意观点+原文例证。 本题属于探究小说主人公归属问题。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五位一体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素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主人公是谁,答题时,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敖亚齐。在小说情节方面,敖亚齐是小说主要描写的对象,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敖亚齐,敖亚齐贯穿故事的始终,没有敖亚齐,小说情节无法展开。在小说主题方面,作者通过叙述敖亚齐相马的故事,强调了马德对于好马的重要性,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写巴图的最终目的是反衬敖亚齐,使敖亚齐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具有代表性。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效果作用分别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 25 - 。”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B.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D.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 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 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D. 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 25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 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 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 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①章溢连忙跑去劝说石抹宜孙:“贫苦百姓是迫于饥寒(才跟着出来作乱),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 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 ②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上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表率,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或”“曰”“岂”。本句中还可以根据一些名词,如“章(溢)”“仪表”“廉耻”等做出判断。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敕令”往往与皇权联系在一起。 【12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改官秦中”的是元宪使秃坚不花,而不是章溢。原文“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走”,跑;“说”,劝说;“冻馁”,饥寒、寒冷与饥饿;“诛之何为”,宾语前置句;“然”,认为……对;“其”,代词,他的。第二句得分点:“无常”,没有固定的规律;“惟德是辅”,宾语前置句;“嗜”,喜欢;“一”,统一。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章溢,字三益,是浙江龙泉人。章溢刚出生时,哭声像钟声一样洪亮。二十岁时,他和胡深一同拜王毅为师。章溢跟随王毅学习,一起有志于圣贤之学。章溢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章溢曾游历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待他,秃坚不花调任秦中,邀请章溢与他同行。至虎林时,章溢心中惊悸,告辞回乡。回乡八日后父亲去世。 蕲、黄地区的强盗侵犯龙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对寇贼说道:“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我宁愿代替他。”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就想让他归降,便将他绑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脱身而归,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击败贼寇。不久,府官率军而来,要杀尽与贼兵有牵连者。章溢赶到石抹宜孙那里劝告说:“这些贫民都是受饥寒逼迫才做了强盗,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石抹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传令军队停止行动,并将章溢留在幕下。 - 25 - 明军攻克处州,章溢避入福建。后来太祖聘请章溢出来做官,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来到应天。太祖慰问刘基等人说:“我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上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滥杀无辜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太祖觉得他的话特别有道理,任命他为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老百姓觉得十分有利。浙东设提刑按察使时,太祖命章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供应粮饷,而百姓不觉烦劳。山贼来侵,章溢率军将其打跑。晋升为湖广按察佥事。当时荆、襄刚刚平定,废地很多,章溢建议派兵屯田,并且以此控制北方。太祖听从了他的提议。适逢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因失职被捕,供词中牵涉到章溢。太祖为此派太史令刘基前去对章溢传达旨意说:“我向来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虑。”恰逢胡深进入福建,全军覆没,而处州动摇,太祖命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章溢到处州后,宣布诏令,处死叛首,余党全被平定。太祖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其功劳不比诸将小。” 洪武元年,章溢与刘基同被授予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表率,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答应。章溢第二次奏请回乡守丧。太祖下诏答应其请求。章溢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最终也染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太祖悲痛哀悼,亲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E 15.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有误。第三句重点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情景,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有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作者表达的是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故选BE。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赏析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先分析表现手法,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点睛】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从四方面考虑。(1)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3)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以景结情等)。(4)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5 - (1)《论语十则》中曾子认为士必须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圣人更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愚人更愚笨的原因是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夸张描写赤壁的险要形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任重而道远 (2).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 (而)耻学于师 (4). (3) 乱石穿空,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穿、涛、岸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展示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 ,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 ,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 ,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B. 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 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D. 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 25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 嫉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C. 嫉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D. 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B. 道徳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 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D.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先审清题目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考生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中,“虽然”常与“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纵然”表假设关系,此处前面是“如果”,显然是假设关系,排除CD;“辨别”对不同的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多用于古物的鉴定。此处是对“善恶”加以区别,不能是“鉴别”。排除A。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 - 25 - 第一处:义无反顾,为了道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此处说的是“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对待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选用成语“嫉恶如仇”。排除AD。 第二处,无私无畏: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只能充当谓语、定语,不能充当宾语。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此处是作“他们”的宾语,选用成语“浩然正气”。排除B。 第三处,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第四处,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修炼”和“道德修养”搭配不当,可把“修炼”改为“培养”,排除ABC。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起进化,我们一般会觉得这是几百万年前的事情。其实,在自然环境、疾病、饮食的作用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饮酒脸红反应,科学家认为为这一变异是在农业出现之后产生的——农业让酿酒成为可能。这种反应又称为“亚洲红”。36%的东亚人在饮酒后会脸红、反胃,②____________________。缺乏ALDH2酶的人更容易由于饮酒患食道癌,所以说,“亚洲红”这一新进化出的特征,虽然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意味着社交困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答案】 (1). 人类的进化从未停止 (2). 这是由ALDH2酶缺乏所致 (3). 但却是重要的健康风险指示信号(但却能使人远离患癌风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通读语段,根据所要补写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一般会觉得”和“其实”为转折关系,由此可知进化并非几百万年前的事情,所以①处应该填进化从未停止。②处,前句是“亚洲红”的表现,根据后句“缺乏ALDH12酶的人更容易由于饮酒患食道癌”,可推知②处应该填“亚洲红”出现的原因。③处,应该有和“虽然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意味着社交困难”一句中“虽然”搭配的关联词语“但(是)”;根据语意,此处应该谈“亚洲红”的作用,由前句“缺乏ALDH2酶的人更容易由于饮酒患食道癌”推知此处应该填“亚洲红”这一新进化出的特征对症或者人的健康问题的预警作用。 21.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答题需注意结合诗人的作品及风格。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相当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其实就没有打算和父母分享,主要分享对象是同龄的好友们。据记者采访,他们有的是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等等。而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很失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 25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不能简单归咎于代沟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的重庆轨道族得知,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儿女开心就好。 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更新朋友圈很频繁,有的一天要更新好几条,晒的都是日常生活点滴,如工作趣闻、身体状况、瘦身心得、呼朋唤友、聚餐游玩、心灵鸡汤、生活感悟、发泄情绪、寻常琐事,还有就是转来转去的分享尤物。 同样,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根本就没有打算让父母分享,除了一对一发到父母私聊空间或家庭群里的东西外,几乎是将父母当外人的,主要分享对象是那些同龄的好友们。 而父母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凡是子女的东西,就像他们当年的书包、衣服和鞋袜一样,都是父母必须过问的,甚至是大包大揽的。既然是出现在父母眼皮底下的信息,就不能让它轻易溜走了,于是问这问那,传来传去,就带来了许多本不该有的烦恼,最终子女轻轻一点,将父母隔离于朋友圈之外,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当然,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的点滴都会牵动父母的心,谁让你是他们生养的呢?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外地打工,感冒发高烧晒到了朋友圈,父母看到后直接买了飞机票,赶到孩子身边。孩子高烧已退,感到父母大惊小怪,从此将父母给屏蔽掉了。那么,是否只报喜不报忧就不会惊动父母大人了呢?也未必。一位年轻人在单位组织的足球赛拿了优胜奖,在朋友圈里发个很夸张的晒图信息,结果父母看了乐不可支,喜大普奔,逢人便说,儿子出息大了,代表中国队踢翻了好几个外国足球队!结果闹出了笑话。 父母被屏蔽,心理学专家给出的判断是代沟造成的,屏蔽虽然简单方便,实际上却关上了一扇与父母沟通之门。为此建议,父母与子女间还是要在平时多多用心地沟通和交流。其实,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代沟”,而是由多种原因,包括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因素造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父母们对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社交方式,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还处于“幼儿期”。 - 25 - 包括微信朋友圈在内的网络社交圈,交往的特点是关注与分享。一般而言,关注与分享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好友,其中亲情好友与其他群体的好友享有同等的权利,没有什么特别的权限。如果父母的网络社交方式成熟了,社交行为“长大”了,应该在朋友圈里将孩子定位于普通的好友,只是从情感上给他们打上一个特定的标签而已。子女们不要总是说,我的世界你不懂。父母们也应该学会懂得子女在朋友圈里的喜怒哀乐。 在了解和熟悉他们的表达方式后,不管他们发泄怎样的小情绪,受到怎样的小挫折,得到怎样的小惊喜,父母们都会管理好自己的心境,淡然处之。做父母应该想到,如果孩子们确实遇到事了,他们自然会通过私聊或电话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那些发在朋友圈里花花绿绿的信息与图片,不要太当真,说白了,就是一个字“玩”。 话又说回来,父母被设为圈外人,未必不是件好事。年轻人的事看不懂,不必事事都得整个明明白白。做父母的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自由空间。网络时代,这个圈那个圈,圈儿太多也太乱,圈得你心烦意乱。儿女还是你的儿女,父母还是你的父母,亲情不变,管它在圈内还是圈外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靠创新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作文材料以社会热点为话题,与考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考生可以做到有话可说。对于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做法,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或自身实际分析其是否合适,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即可。考生也可由该材料来探讨其反映出的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作文时,参考立意:①友圈屏蔽父母,实际是关上了一扇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度关心与说教问题不容忽视;③屏蔽父母是不理智的行为,反映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学会放手,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⑤屏蔽有其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是不想父母担心的善意行为;⑥尊敬父母,感受父母之爱,从朋友圈不再屏蔽父母开始;⑦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少一个朋友圈又如何;等等。 - 25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