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新考纲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1.科学思维——比较与分类:比较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含义、不同方面的价值和不同的保护措施 ‎2.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分析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等成因,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 考点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①全球气候变暖       a.氟利昂等 ‎②臭氧层破坏 b.SO2、NO2等 ‎③海洋污染 c.CO2‎ ‎④酸雨 d.植被破坏 ‎⑤土地荒漠化 e.石油泄露 答案:①—c ②—a ③—e ④—b ⑤—d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口数量的变动只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 )‎ ‎2.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 ‎3.自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J”型增长,并将一直呈“J”型增长。( × )‎ ‎4.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 ‎1.(必修3P118“资料分析‎2”‎改编)生物种群密度消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种规律是否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提示:生物种群密度消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必修3P131“技能应用”改编)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1)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形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各种原因,纵轴表示数值。‎ ‎(2)分析这两类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提示:(1)如图所示:‎ ‎(2)该地区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和偷猎,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 ‎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下列问题:‎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包括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3)人口膨胀最后不会导致地球毁灭,因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最终不可能毁灭。‎ ‎●考向突破1 运用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1.(2020·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甚至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Ⅲ曲线表示的情况最严重。‎ ‎2.(2020·洛阳第一次统考)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以调节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人口的年龄组成 B.农民对某块农田放弃管理后,该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打破碳循环平衡,引起温室效应 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以调节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人口的年龄组成,A项正确;废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碳的排放量超出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会打破碳循环平衡,C项正确;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D项错误。‎ ‎●考向突破2 环境污染与治理 ‎3.(2020·山西平遥月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挺水植物芦苇为一个种群,其中不存在群落的结构,A错误;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所包含的化学能,B正确;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 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河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解析:由题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河流,会使河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考点2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①范围:生物圈中。‎ ‎②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 ‎②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③潜在价值: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2.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和资源。‎ ‎③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2.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 )‎ ‎3.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 )‎ ‎4.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6.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7.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 )‎ ‎8.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 )‎ ‎9.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 ‎10.玉米原产非洲,引入中国后得到大面积种植,替代了一些本地作物的种植,这就是物种入侵。( × )‎ 提示:外来物种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其中对迁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物种。‎ ‎11.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 ‎12.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 ‎ (必修3P125“思考与讨论”改编)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共同进化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 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代表了生物多样性的层次,Ⅰ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即基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即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即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图2中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其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考向突破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1.(2020·宁夏银川一中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我国制定的海洋伏季休渔政策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相比于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混合树种的天然林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2.(2020·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的频繁变化可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我国推行的退耕还林、还湖等措施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C.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具有保持水土等潜在价值,因此也需保护 D.建立精子库、种子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解析:无机环境的频繁变化可使多种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我国推行的退耕还林、还湖等措施能提高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B项正确;保持水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潜在价值,C项错误;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可以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项正确。‎ ‎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B.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解析:当生存环境被破坏后,环境变得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外来物种入侵打破了原有的生物种间关系,争夺原有物种的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正确。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既与生物有关,也与环境有关,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易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 ‎●考向突破2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保护及可 持续性发展4.(2020·河北邯郸模拟)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解析: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也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多样性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错误。‎ ‎5.(2020·安徽蚌埠铁中模拟)‎ 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C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6.(2020·昆明市质监)2017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我国制定的海洋伏季休渔政策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热带雨林具有的旅游观赏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北京南海子麋鹿繁育中心均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就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锐减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海洋伏季休渔政策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的举措,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A项正确;热带雨林具有的旅游观赏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B项错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北京南海子麋鹿繁育中心分别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D项错误。‎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3.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4.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6.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名胜风景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 ‎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异同: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口增长还受到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降低,而近期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有望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提高,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 ‎ 赤潮和水华: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 ‎ 辨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 ‎ 辨析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1.(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据题可知,酸雨仅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种树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酸雨对楝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不能说明楝树生长的群落中的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D错误。‎ ‎2.(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D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 ‎3.(2016·江苏卷)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4.(2018·北京卷)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生产者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捕食对象/食物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捕食者/天敌。‎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下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析:‎ ‎(1)引起水华的藻类植物主要是蓝藻类,蓝藻类为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调查投放区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应捕杀鲢、鳙的天敌。(3)银鱼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由图中数据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生物积累量减少,这可能与鲢、鳙鱼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有关。(4)通过人为调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的比例,可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根据以上分析,若要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天敌);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5.(2016·江苏卷)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①③④(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与水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 ‎(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N、P等矿质元素。‎ ‎(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解有机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