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对应学生用书第18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①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②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③ (2)城市化 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②本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③内涵 - 9 - / 9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①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②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①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呈现明显加快的特征。 ②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工业化的发展使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城市的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扩散,进而推动城市化发展。 2.产业结构与工业化 从业人员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即从事非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这是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理解—要点突破]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项目 优势条件 - 9 - / 9 地理位置 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开放前沿 自然条件 气候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地形 平原广阔 水文 河湖众多 人力资源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交通条件 有公路、铁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经济发达 城市化基础 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 3.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 9 - / 9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图流程] 1.B 2.D 3.A [第1题,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项D正确。第3题,增强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意味着在选择工业类型时,应主要选择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意味着工业的发展要给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要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而该类工业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故选项A正确。] 考向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 读下列资料,回答4~5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年份 总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 47 36 17 1999年 1 023 19 45 36 2008年 6 110 13.4 54.4 32.2 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 - 9 - / 9 4.自1990年以来,该省( ) 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 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 D.环境承载力下降 5.对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 C.2008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 D.2008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A 5.C [第4题,1990年以来,该省第一产业比重由47%一直降到13.4%,故A正确;1999年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故B错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先升后降,其产值却是持续上升的,故C错误;GDP产值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和谐,环境承载力应该上升。第5题,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显示:该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在缩小;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城市化水平虽已超过了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还远远不到出现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对应学生用书第18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3)城市化发展不尽合理。 - 9 - / 9 ①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②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改善。 ③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1.城市建设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若过多地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城市功能的建设,则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2.城市群与城市化 城市群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进行一体规划,能发挥群体优势,更好地带动中小城市及城镇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理解—要点突破]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区域工业化的发展与区域产业基础和市场开发密切相关,城市化发展一方面要借助工业化的带动,另一方面也与城市规划和管理相联系。以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分析如下: 问题 原因 措施 ①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城镇规模和具体项目建设上; ①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内涵; ② - 9 - / 9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②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以人为本”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②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 ③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 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 ②改造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①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很高; ②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投资; ③缺少特大型城市,规模小,经济力量有限,难以治理污染; ④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②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③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2.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9 - / 9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1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图1 图2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比重/% 18 20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4)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什么措施? - 9 - / 9 [解析] 第(1)题,解答该题要结合表、图1以及城市等级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第(2)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首位城市为上海,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且位于沿海,故适宜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和进出口贸易等。第(3)题,回答该题,一是要结合图2,注意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从速度和水平两个方面入手;二是要注意结合图1、图2中的图例。第(4)题,城市群的建设问题,一是要结合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关知识,二是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群的发展经验。 [答案] (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① ⑤ ⑥ (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 9 - /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