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常德高三上生物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湖南常德高三上生物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湖南常德高三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几种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先后经C‎3‎、C‎5‎形成‎(CH‎2‎O)‎ B.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没有N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O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水 D.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均有ATP的合成 ‎ ‎ ‎2. 水在生物体及细胞内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也相同 B.水分过多与水分过少对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影响相同 C.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等在其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D.糖类、蛋白质、脂质在其彻底氧化分解过程都产生水 ‎ ‎ ‎3. 如图是细胞内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有机物M‎1‎、M‎2‎、M‎3‎、M‎4‎的组成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1‎的耗氧量多 B.M‎3‎具有物质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 C.m‎3‎和m‎4‎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 D.在HIV体内,将M‎4‎彻底水解,得到5种碱基,2种五碳糖 ‎ ‎ ‎4. 下列有关物质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2‎噬菌体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核糖体上合成 B.大肠杆菌的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HIV的DNA不含核糖也不含碱基U D.洋葱根尖叶绿体DNA在分裂间期进行半保留复制 ‎ ‎ ‎5. 如图为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其中甲、戊中含有RN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图示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B.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C.在图中戊结构内,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CO‎2‎的阶段没有O‎2‎参加 D.X的分泌过程能发生在无甲、乙、丙、丁、戊等结构的原核细胞中 ‎ ‎ ‎6.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病毒、细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 ②动物、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 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选用黑藻幼叶 ④所有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⑤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⑥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 ‎7. 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点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a是最适合贮藏该植物的 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 ‎ ‎8. 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A.图1中,当温度达到30℃时,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B.6h时,图2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在两图中的描述点共有4个 D.18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 ‎ ‎ ‎9. 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H‎2‎O)+O‎2‎‎⇌‎‎②‎‎①‎CO‎2‎+H‎2‎O+‎能量 ‎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化学本质及还原的物质均不同 ‎ ‎ ‎10. 下列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B.叶肉细胞内的[H]都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用于C‎3‎的还原 C.C、H、O、N、P是ATP、脱氧核苷酸、核糖体、线粒体、磷脂共有的组成元素 D.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减少 ‎ ‎ ‎11. 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TP、脱氧核苷酸、核糖体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 ②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③酶、激素、ATP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④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⑤叶肉细胞内的[H]都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 ‎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 ‎ ‎12. 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②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③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到无子番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⑤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⑥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 ‎ ‎13. 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 ‎ ‎14.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使染色体结构保持稳定。当端粒酶存在时,在染色体末端才能合成端粒的DNA,以保持端粒长度。端粒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如图为细胞分裂时,在有、无端粒酶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端粒酶和端粒的化学本质不同 B.无端粒酶时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C.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且不发生癌变 D.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 ‎ ‎ ‎15. 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的化合物b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②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③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不含b这种化合物 ④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a为脱氧核糖 ⑤组成化合物b的元素有C、H、O、N、P5种 ⑥若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⑦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m共4种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二、多选题 ‎ ‎ ‎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重要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二者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都能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B.二者都是线粒体、内质网和染色体重要的组成成分 C.合成蛋白质需要核酸参与,合成核酸也需要蛋白质参与 D.蛋白质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的氮元素存在于碱基中 ‎ ‎ ‎ 磷酸激酶将ATP分解为ADP时,能将1个磷酸基团转移到细胞膜上的某载体上,使载体活化,活化载体铺在细胞膜一侧与离子结合。在磷酸酶的作用下,活化载体释放磷酸基团,成为未活化载体,同时在细胞膜的另一侧释放所结合的离子。已知离子X以该机制进入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述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由ATP提供能量 B.抑制磷酸酶的活性会使细胞中离子X的浓度增加 C.上述载体对离子的运输具有选择性 D.上述载体发挥作用时需要被活化 ‎ ‎ ‎ 图甲是在最适温度下,H‎2‎O‎2‎酶促反应速率受pH影响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在相同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pH=a时,e点不移 B.pH=c时,e点下移 C.温度降低时,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d点不移 ‎ ‎ ‎ ‎ 如图是细胞结构或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所示细胞结构或细胞中均含有DNA和RNA B.图中细胞结构甲、乙和丙的膜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 C.与酵母细胞相比,丁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无结构丙 D.叶肉细胞中的葡萄糖合成于乙,并在甲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 ‎ ‎ 如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同种类细胞的功能,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a为浆细胞,其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抗体 B.b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C.c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中的抗原裂解死亡 D.d为吞噬细胞,经其摄取、处理的抗原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三、解答题 ‎ ‎ ‎ 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和等量的蔗糖酶溶液,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均低于最适温度)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甲、乙、丙三支试管所处的温度大小为________。随着反应的进行,甲试管中酶促反应的速率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如何移动?_________________。甲、乙曲线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若乙试管:3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2滴过氧化氢酶溶液;丙试管:3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2滴3.5%的FeCl‎3‎溶液。则乙、丙曲线的不同说明酶具有________,若适当增加过氧化氢的量,则丙试管的曲线中B点会________移动。‎ ‎ ‎ ‎ 烧杯底部的圆叶片是已排出内部气体的菠菜叶片,这样的叶片因为细胞间隙充满水分,所以在实验初期全部沉在烧杯底部。实验进行时,烧杯顶部用透明玻璃片密封。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白炽灯的照射下,烧杯中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用________表示。‎ ‎ ‎ ‎(2)若要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改变________来调整CO‎2‎浓度的大小。‎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3)某同学在烧杯和玻璃片的外面贴上不同颜色的透明纸(起到滤光作用),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统计10min内圆叶片浮起的数量,实验结果如下: ①在不同颜色的光照下,烧杯中圆叶片浮起的数量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表明,叶绿体中有一种特殊的蓝光受体,使得蓝光在促进气孔开放方面具有更强的作用。据此推测,与蓝光相比,红光照射下植物的光饱和点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 ‎ ‎ ‎ 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位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2的甲细胞绘制有误,请指出其中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为________,图2中的________细胞处在该过程中。‎ ‎ ‎ ‎(3)图2中的乙细胞处于图3中的________(填编号)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以是图1中________(填细胞名称)。‎ ‎ ‎ ‎(4)图3中,曲线①②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的阶段是________(填编号)。‎ ‎ ‎ ‎(5)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有________条,可用图3的________(填编号)阶段表示该时期。‎ ‎ ‎ ‎ 为治理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某地用芦苇、凤眼莲、藻类植物(轮叶黑藻)、鱼、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如图1所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凤眼莲能分泌对藻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凤眼莲通过传递________信息与藻类形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放养鱼苗、水禽等动物,种植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 ‎ ‎(2)该湿地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湿地中能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向水体中通入空气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图2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蝌蚪从水蚤和植物中同化的能量比例相同,则流入蝌蚪的能量每增加10KJ,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需要消耗植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KJ。‎ ‎ ‎ ‎ 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进行细菌的耐药性实验。试验时,首先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以确定从病人身上获得的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 ‎(1)取该致病菌单菌落适当稀释,用_______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 ‎ ‎(2)为了检测获得的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分别均匀地放置在四块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得到的结果为:含A抗生素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_____________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小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很可能此菌对D抗生素产生了________。‎ ‎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应选用抗生素________。‎ ‎ ‎ ‎(4)下面的甲图表示酵母菌、硝化细菌和乳酸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乙图表示这三种菌的增殖速度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请据图作答: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 ①乙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中________号试管、________试管和________试管中微生物在不同氧气浓度中的增殖速度。 ②研究发现,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如果培养基中混杂了这三类微生物;设计实验,利用改变培养基成分等条件,将酵母菌和硝化细菌分离出来,要分离出酵母菌的方法是培养基成分________;要分离出硝化细菌的方法是培养基成分________。‎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常德高三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元素的去向: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产物是[H]、ATP和O‎2‎;暗反应消耗ATP,产生C‎5‎、‎(CH‎2‎O)‎等。‎ ‎【解答】‎ 解:A.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元素转移的途径:CO‎2‎→C‎3‎→‎(CH‎2‎O)‎,不经过C‎5‎,A错误。 B.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叶绿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没有N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二氧化碳,C错误。 D.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有ATP的合成,暗反应过程中有ATP的水解,D错误。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 ‎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不同生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含水量也不同;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2.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 ‎【解答】‎ 解:A.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能反映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但这一般是指同种生物同一器官、组织的细胞,不同生物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不一定相同,若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也不一定相同,A错误。 B.水分的多与少,对生物新陈代谢都有影响,但影响的方式、程度是不相同的,B错误。 C.线粒体、核糖体上进行的生命活动可以产生水,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有关,不产生水,C错误。 D.糖类、蛋白质、脂质三大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D正确。 故选:D。‎ ‎3.‎ ‎【答案】‎ B ‎【考点】‎ 细胞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 题图是细胞内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据此判断大分子物质及其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指代哪种物质,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由题图知,M‎1‎和M‎2‎分别是糖类和脂肪,与脂肪相比,糖类中的H元素含量少,氧化分解过程中消耗的氧气少,A错误。 B.由题图知,M‎3‎是蛋白质,蛋白质具有物质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B正确。 C.m‎3‎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m‎4‎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不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区别,C错误。 D.在HIV体内,M‎4‎是RNA,将M‎4‎彻底水解,得到4种碱基,1种五碳糖,D错误。 故选:B。‎ ‎4.‎ ‎【答案】‎ A ‎【考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明确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的模板来自噬菌体,而原料、酶等均来自宿主,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 解:A.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酶等均由细菌提供,所以,T‎2‎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场所是大肠杆菌的核糖体,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B错误。 C.HIV属于RNA病毒,不含DNA,其遗传物质是RNA,含核糖,也含碱基U,不含碱基T,C错误。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洋葱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5.‎ ‎【答案】‎ D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解析】‎ ‎1.据图分析,物质X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则物质X表示分泌蛋白;甲表示核糖体,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 解:A.据图分析,物质X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则物质X表示分泌蛋白;甲表示核糖体,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A正确。 B.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B正确。 C.戊表示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中进行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不需要O‎2‎的参与,C正确。 D.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和细胞膜,D错误。 故选:D。‎ ‎6.‎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1.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 2.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3.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但有少数酶是RNA,有些激素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 4.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没有核糖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细胞包括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 ‎【解答】‎ 解: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①错误。 ②动物、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②正确。 ③黑藻幼叶细胞是单层细胞,可用来作为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③正确。 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酶的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RNA在细胞核中合成,激素大部分是蛋白质,有的激素不是蛋白质,比如性激素是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④错误。 ⑤细胞核是具有双层膜的结构,但不是细胞器,⑤错误。 ⑥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⑥正确。 故选:C。‎ ‎7.‎ ‎【答案】‎ D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甲图用柱形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作用中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之间的关系,乙图用曲线图表示随氧度的增加CO‎2‎释放量的变化。 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氧浓度为c时,CO‎2‎释放量略大于O‎2‎吸收量,说明有氧呼吸强度大;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 解: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错误。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远远大于O‎2‎吸收量,说明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对应乙图中AC段,B错误。 C.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的氧浓度,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故选:D。‎ ‎8.‎ ‎【答案】‎ C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解析】‎ 本题是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性考查,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有氧呼吸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解答】‎ 解:A.图1中的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图中看出,当温度达到3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而呼吸速率也较大,此时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最大,A正确。 B.由图2可知,6h时,CO‎2‎的吸收速率为0,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正确。 C.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0。图1中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点有1个(温度条件为40℃时,60℃时不进行光合作用),图2中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点有2个(6h、18h时),C错误。 D.18h时,植物的CO‎2‎的吸收速率为0,说明此时植株整体的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所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D正确。 故选:C。‎ ‎9.‎ ‎【答案】‎ D ‎【考点】‎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楚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场所以及相应的物质变化情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A.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②为光合作用,真核生物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原核生物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 C.过程②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中的氧来自CO‎2‎,C错误。 D.过程①和②都能产生[H],前者主要与氧结合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后者主要用于C‎3‎还原,D正确。 故选:D。‎ ‎10.‎ ‎【答案】‎ C ‎【考点】‎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叶肉细胞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3.①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 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 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4.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失活。‎ ‎【解答】‎ 解:A.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其性质和数量不发生改变,A错误。 B.叶肉细胞内的[H]可在光反应阶段,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也可以在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生成,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H‎2‎O,B错误。 C.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腺嘌呤)和3分子磷酸组成,其含有的元素是C、H、O、N、P,脱氧核苷酸(构成DNA的基本单位)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元素组成是C、H、O、N、P,线粒体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核酸的构成元素是C、H、O、N、P,构成磷脂的元素是C、H、O、N、P,C正确。 D.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数目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11.‎ ‎【答案】‎ C ‎【考点】‎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解析】‎ 本题考查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点。 ‎ ‎【解答】‎ 解:①ATP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基团组成,元素组成为C、H、O、N、P,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元素组成为C、H、O、N、P,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中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元素为C、H、O、N、P,因此ATP、脱氧核苷酸、核糖体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①正确。 ②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 ③酶可以重复使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分解,③错误。 ④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④正确。 ⑤叶肉细胞内的[H]可以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也可以在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生成,用于第三阶段,⑤错误。 故选:C。‎ ‎12.‎ ‎【答案】‎ B ‎【考点】‎ 遗传的基本概念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脑的高级功能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解答】‎ 解:①细胞学说指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但并未揭示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①错误。 ②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②正确。 ③生长素在处理番茄雌蕊过程中并未改变遗传物质,因此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③错误。 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正电荷多于负电荷,但K‎+‎浓度仍是膜内高于膜外,④错误。 ⑤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⑤错误。 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以控制的是同一种性状,⑥正确。 故选:B。‎ ‎13.‎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解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2.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4.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 ‎【解答】‎ 解: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正确; 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正确;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 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正确。 故选:C。‎ ‎14.‎ ‎【答案】‎ C ‎【考点】‎ 关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的最新研究及应用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细胞的分裂,在端粒酶不存在时,染色体的端粒会逐渐减小,而在端粒酶存在时,可以保持端粒的完整性。‎ ‎【解答】‎ 解:A.由题意可知,端粒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组成,其化学本质为DNA和蛋白质;端粒酶由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逆转录酶构成,其化学本质为RNA和蛋白质,两者的化学本质不同,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无端粒酶时不能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会使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B正确。 C.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但是不能防止细胞发生癌变,C错误。 D.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D正确。 故选:C。‎ ‎15.‎ ‎【答案】‎ B ‎【考点】‎ DNA与RNA的异同 ‎【解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解答】‎ 解:①若m为腺嘌呤,则b可能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也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①错误; ②若a为核糖,则b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②错误; ③若m为尿嘧啶,则b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DNA中不含b这种化合物,③正确; ④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为RNA,因此a为核糖,④错误; ⑤不论是DNA还是RNA,组成元素都是C、H、O、N、P5种,⑤正确; ⑥若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是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⑥错误; ⑦幽门螺杆菌体内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因此含的化合物m共5种,⑦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答案】‎ C,D ‎【考点】‎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其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一般细胞核中合成的RNA要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而DNA不会;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有: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核酸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如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解答】‎ 解:A.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内质网的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没有核酸,B错误。 C.合成蛋白质需要以核酸作为模板,合成核酸也需要酶参与,酶的成分主要为蛋白质,C正确。 D.核酸中的氮元素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正确。 故选:CD。‎ ‎【答案】‎ A,C,D ‎【考点】‎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主动运输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分析出离子X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解答】‎ 解:A.由题干可知,离子X的跨膜运输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磷酸酶的作用是将活化载体转变为未活化的载体,同时在细胞膜另一侧释放所结合的离子,抑制磷酸酶的活性后,载体可能一直处于活化状态,离子X不能释放到细胞中,不会使细胞中离子X的浓度增加,B错误。 C.载体具有专一性,其对离子的运输具有选择性,C正确。 D.由题干可知,当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上时,载体被活化,然后再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CD。‎ ‎【答案】‎ B,D ‎【考点】‎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 H‎2‎O‎2‎在常温下分解非常缓慢,在生物体内H‎2‎O‎2‎酶能将其快速分解。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pH=b时,该酶的活性最强;pH=a和pH=c时,H‎2‎O‎2‎酶活性降低。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当H‎2‎O‎2‎量一定,H‎2‎O‎2‎酶未失活时,其产生的O‎2‎量一定,即e点不变,当H‎2‎O‎2‎酶活性受影响降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其产生O‎2‎速率降低。‎ ‎【解答】‎ 解:AB.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pH=a和pH=c时,酶促反应速率降低,即氧气产生速率下降,但O‎2‎产生总量不变,e点不移,A正确,B错误。 C.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分解相同量H‎2‎O‎2‎需要的时间增加,d点右移,C正确。 D.其余条件不变,酶促反应速率不变,若H‎2‎O‎2‎量增加,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分解,d点右移,D错误。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故选:BD。‎ ‎【答案】‎ A,B,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甲是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其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乙是叶绿体,双层膜,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丙是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丁是细菌,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 解:A.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和细菌,均含有DNA和RNA,A正确。 B.甲、乙和丙的膜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丁没有生物膜系统,B正确。 C.丁是原核生物,与酵母细胞(真核生物)相比,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正确。 D.叶肉细胞中的葡萄糖合成于叶绿体,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的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ABC。‎ ‎【答案】‎ A,B,C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其分泌抗体不需受抗原刺激,A错误。 B.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c代表细胞毒性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靶细胞中的抗原,C错误。 D.d代表吞噬细胞,经其摄取、处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D正确。 故选:ABC。‎ 三、解答题 ‎【答案】‎ ‎(1)甲>乙>丙,稳定一段时间后不断下降(或不断下降),不动(或不移动、保持不变),底物的量不同 ‎(2)高效性,向上 ‎【考点】‎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的特性 ‎【解析】‎ 本题结合酶的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图,考查酶的特性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1)由于实验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又据图可知甲、乙、丙的反应速度为甲>乙>丙,所以甲、乙、丙试管所处的温度大小也满足甲>乙>丙。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不断被消耗,反应速率稳定一段时间后不断下降。若适当提高温度,则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A点不移动。甲、乙曲线不同,即反应平衡点不同,这是因为甲、乙试管中底物的量不同。‎ ‎(2)乙、丙试管中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所以乙、丙曲线的不同可以反映酶的高效性;若增加底物的量,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故B点上移。‎ ‎【答案】‎ ‎(1)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释放到细胞间隙使圆叶片的密度下降,圆叶片上浮,单位时间内圆叶片上浮的数量 ‎(2)烧杯中NaHCO‎3‎溶液的浓度 ‎(3)①叶绿体中的色素对不同颜色的光的吸收程度不同,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不吸收绿光,②较低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与分析图表的能力。‎ ‎【解答】‎ 解:(1)在光照下,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释放到叶肉细胞之间可降低叶片的密度,使圆叶片上浮。单位时间内圆叶片上浮的数量可表示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 ‎(2)烧杯中的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原料CO‎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aHCO‎3‎溶液的浓度越大,提供的CO‎2‎越多,因此可通过改变烧杯中NaHCO‎3‎溶液的浓度,探究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圆叶片浮起的数量代表光合速率,由题图可知,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不吸收绿光。由题意可知,蓝光照射下气孔开放程度较大,植物吸收的CO‎2‎量较多,因此需要吸收更多的光能产生[H]和ATP,以还原C‎3‎,所以蓝光下光饱和点较高,相对而言,红光下植物的光饱和点较低。‎ ‎【答案】‎ ‎(1)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染色体颜色错误     ‎ ‎(2) 次级精母细胞  ,丙 ‎ ‎(3) ⑤   ,精原细胞  ‎ ‎(4)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同源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③‎ ‎ (5)8 ,⑥‎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细胞的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图1中①表示染色体复制,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2中甲细胞正在发生着丝粒分裂,又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细胞不均等分裂不符合实际;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丙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3中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是受精作用,⑤有丝分裂间、前、中期,⑥有丝分裂后期,⑦有丝分裂末期,据此答题。‎ ‎【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1)图2的甲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但颜色有误;此外,雄性动物减数分裂细胞质不会出现不均等分裂的情况。‎ ‎(2)图1中的②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产生的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图2中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图1的②过程。‎ ‎(3)图2中,乙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⑤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仍为体细胞,相当于图1中的精原细胞。‎ ‎(4)图3中,曲线①②阶段染色体数减半,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同源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曲线②③阶段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及产生的生殖细胞,即图中的②③④,其中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的阶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③。‎ ‎(5)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即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加倍,有8条,可用图3的⑥阶段表示该时期。‎ ‎【答案】‎ ‎(1)化学,竞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 ‎(2)垂直,分解者,促进细菌、真菌的有氧呼吸,加快有机物的分解 ‎(3)鱼、蝌蚪、甲虫,150‎ ‎【考点】‎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种间关系 群落的结构 ‎【解析】‎ 图1是某地用芦苇、凤眼莲、藻类植物(轮叶黑藻)、鱼、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图2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其中生产者是水藻等植物,初级消费者水蚤和蝌蚪,次级消费者是鱼、蝌蚪、甲虫,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食肉动物。‎ ‎【解答】‎ 解:(1)凤眼莲能分泌对藻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因此凤眼莲通过传递化学信息与藻类形成竞争的种间关系。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放养鱼苗、水禽等动物,种植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因此提高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该湿地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这些植物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其中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向水体中通入空气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原因是促进细菌、真菌的有氧呼吸,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据图2信息可知,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鱼、蝌蚪、甲虫,若蝌蚪从水蚤和植物中同化的能量比例相同,则流入蝌蚪的能量每增加10KJ,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需要消耗植物同化的能量为10÷2÷0.2+10÷2÷0.2÷0.2=150KJ。‎ ‎【答案】‎ ‎(1)涂布 ‎(2)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弱,耐药性 ‎(3)A ‎(4)① 3,2,1,② 加抗生素,不加有机碳源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 ‎(1)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2)甲图:1号试管中的菌体集中在培养液的表层,说明是好氧性硝化细菌;2号试管的菌体在培养液的均匀分布,说明是兼性厌氧性的酵母菌;3号试管的菌体集中在培养液的底层,说明是厌氧性的乳酸菌。 (3)乙图:a曲线,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减慢,说明是乳酸菌;b无氧时繁殖速度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增加,说明是酵母菌;c氧气浓度到一定程度,才能繁殖,说明是硝化细菌。‎ ‎【解答】‎ 解:(1)分离接种菌落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取该致病菌单菌落适当稀释,使其“均匀生长”的方法是用涂布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适宜温度培养。‎ ‎(2)在抗药性检验过程中,如果在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的圆圈,说明此种抗生素可抑制该细菌;透明圈的大小表示着此种抗生素抗菌的强弱。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D抗生素的耐药菌。‎ ‎(3)根据(2)的分析,实验结果抗生素A对该致病菌的作用最好,应选用抗生素A。‎ ‎(4)①乙图中a曲线,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减慢,说明是乳酸菌,对应3号试管;b曲线无氧时繁殖速度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增加,说明是酵母菌,对应2号试管;c曲线氧气浓度到一定程度,才能繁殖,说明是硝化细菌,对应1号试管。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只有酵母菌能生长;硝化细菌为化能自养型的生物,可以合成有机物供自身利用,接种到不含有机碳源的培养基中,可分离出硝化细菌。‎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