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材料(五篇课文10课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材料(五篇课文10课时)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材料(五篇课文10课时)‎ 一、单元整体概述 ‎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春光无限”,共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春光,感受与春光有关的事物,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依据本单元内容与表达上的特点,我们确立了“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多元想象的方法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这一阅读主线;确立了“通过对比阅读重点句段、仿写练习等方法体会借物喻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好处”这一表达主线,并通过“单元回顾提升课”中的知识树、拓展阅读等内容,完善知识体系,进一步丰满主题内容,把阅读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解、怜、扣、走” 等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及意义;能够背诵《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古诗两首》和《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五至九自然段。‎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等多种方法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光无限的意境。‎ ‎3.通过对比品读,体会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能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多元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情景描写具体。‎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确立了“继续运用细化景物,多元想象的方法品读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这一阅读主线,确立了“通过对比阅读重点句段、仿写练习等方法体会借物喻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好处”这一表达主线。以“目标导向教学”为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54‎ ‎ ‎ 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 课型 ‎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 一 课 时 单元生字词认读及课文的初读感知 ‎“预习过关”课 ‎1.能够随文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解”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裸露、抑扬顿挫、成千盈百、怜、扣”等字词的意思。‎ ‎2.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摘抄重点词语和经典古诗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1.闯关比赛的形式展示预习中的收获看看哪些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 第一关:朗读,随文识字词。‎ 第二关:正确、美观书写字词。‎ 第三关:初步感知课文,感悟单元主题。‎ ‎2.质疑问难,梳理问题,了解学情。‎ ‎3.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第二课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方法指导”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抓住诗歌中的“山岩”“荒山”“河水”“果园”等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运用“细化景物,多元想象”的方法,想象诗歌的情景,并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词句等途径,领悟对比、拟人、首尾呼应等表达方法的好处。积累词语,背诵诗歌。‎ ‎1.默读诗歌,圈画出诗歌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诗歌脉络。进一步抓住这些地点中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来感知诗歌内容。‎ ‎2.采取画节奏、标韵脚等多种形式展开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抓住诗歌中的具体景物,展开多元想象,分别描绘荒山野岭、青山碧岭图,感受植树前后的不同,进而体会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 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词句等途径,领悟对比、拟人、首尾呼应等表达方法的好处。‎ 第三课时 ‎《游园不值》‎ ‎“能力提升”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目的。‎ 54‎ ‎ ‎ ‎2.理解《游园不值》诗句的意思,抓住“应怜、小扣、关、出”等字词,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精妙,运用“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3.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多种交流方式,结合课本插图,联系古诗内容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而理解古诗内容。通过圈画、写实、想象、调换诗句等多种方式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3.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古诗描绘的情景。‎ 第四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方法实践”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宿新市徐公店》诗句的意思,抓住“急走”“追”“飞”等字词,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精妙,运用 “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3.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目的。‎ ‎2.结合课本插图,运用联系古诗内容,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及古诗内容。‎ ‎3.通过想象画面,情感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4.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古诗描绘的情景。‎ 第五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 ‎“方法指导”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儿童的三个场面语段,多元想象,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多处行”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1.抓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2.品读作者描写儿童的动作的刻画及通过眼前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语句,并展开多元情景想象,体会作者对儿童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刻画。‎ 第六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 ‎“方法指导”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 ‎2.朗读描写海棠花和儿童的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感受其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1.继续运用品读重点语句,展开多元想象学习方法,默读描写花儿的语段,在相应的位置作标注,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花儿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刻画。并采用词语提示,图文结合,指导学生诵读。‎ 54‎ ‎ ‎ ‎3.通过想象,补充小诗,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2.朗读描写海棠花和儿童的重点语句,对比品读,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3.多元想象,补充小诗,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第七课时 ‎《早》‎ ‎“能力提升”课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2. 浏览课文,抓住“还没进门”“三味书屋”“后园”表示地点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图文结合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练习运用空间方位转换的顺序写一个熟悉的处所。‎ ‎1.通过句子对比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2.浏览课文,抓住“还没进门”“三味书屋”“后园”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3.抓住三味书屋的陈设,按照方位转换的顺序介绍三味书屋,习得方位转换的表达方法。‎ ‎4. 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5. 观察场所,自由写话。‎ 第八课时 ‎《早》‎ ‎“能力提升”课 ‎1.朗读描写蜡梅花和“早”字来历的相关语句,继续运用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感受蜡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2.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描写蜡梅和鲁迅的语句,感受蜡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2. 理解“清晨”“春天”的含义,总结全文,懂得要珍惜时间。‎ ‎3.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第九课时 ‎《暖流》‎ ‎“方法实践”课 ‎1.反复朗读重点句段,联系语言环境,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描写江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江主席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和殷切希望的。‎ ‎3.联系课文,理解课题“暖流”的含义。学习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描写蜡梅和鲁迅的语句,感受蜡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2. 理解“清晨”“春天”的含义,总结全文,懂得要珍惜时间。‎ ‎3.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54‎ ‎ ‎ 第十课时 ‎“回顾提升”课 ‎1.回顾本单元课文,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画知识树,完善知识体系。‎ ‎2.检测单元目标中字词目标及积累目标达成度。通过重点句段的品味、诵读,从各方面感受春光无限,感受与春光有关的事物一切是那么美好。‎ ‎3. 抓住本单元课文中典型的句段范例,通过仿写等各种练习,检测单元目标中“能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多元想象,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情景描写具体。”这一目标达成度。‎ ‎4.通过拓展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丰满本主题内容,把阅读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积累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诗句、名言。‎ ‎1.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本单元知识树主体图,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由主干到枝干逐步丰满本单元知识内容,完善知识体系。‎ ‎2. 通过重点句段的品味、诵读,从各方面感受春光无限,感受一切与春光有关的事物是那么美好。‎ ‎3. 抓住本单元课文中典型的句段范例,通过仿写等各种练习,检测单元目标中“能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多元想象,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情景描写具体。”这一目标达成度。‎ ‎4.通过拓展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丰满本主题内容,把阅读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1课时 预习过关课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随文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解”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裸露、抑扬顿挫、成千盈百、怜、扣”等字词的意思。‎ ‎2.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摘抄重点词语和经典古诗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 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54‎ ‎ ‎ ‎1.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并把你认为最难写和最容易写错的生字多写几遍。在预习中记下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疑惑。‎ ‎2.利用晨读课自主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记下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 摘抄重点词语和经典古诗词。‎ ‎4.搜集有关国家主席江泽民、作家冰心、鲁迅的资料。‎ 教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通过举例给学生渗透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能量,以提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关注度。对学生共存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学定教。‎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 同学们,“又是一年芳草绿”迎着和煦的春风,伴着绵绵的春雨,我们迎来了新学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共5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古诗两首》。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单元,这节课我们来一次闯关比赛,看看哪些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 ‎(二)第一关:朗读,随文识字词。‎ ‎1.闯关指导。‎ 朗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引领学生随文识字词。‎ 找八名同学每人一节读诗歌。‎ 预设:读第二小节 指导“锨镐”、“叮”、“谣”的读音。“镐”是三声,要读到位。‎ 读第三小节 54‎ ‎ ‎ 指导“裸露”的读音:“裸”读“luǒ”,不能读“guǒ”, ‎ 读第四小节 指导“寂寞”的读音。‎ 读第五小节 指导“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 读第六小节 ‎ 注意“蹦”是后鼻音。‎ 读第七小节 指导“咆哮”的读音。 ‎ ‎2.闯关方法。‎ 梳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随文识字词的方法:‎ ‎①逐段读文,读准字音,注意难读的字。‎ ‎②书写注意偏旁和间架结构。‎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的语句就有助于我们读懂整篇课文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预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暖流》《早》《古诗两首》。‎ ‎3.闯关过程。(每完成一组识记理解任务加两颗星)‎ ‎(1)《只拣儿童多处行》‎ 同位合作逐段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成千盈百 闹嚷嚷 座无隙地 倚着 四肢 ‎ 蕴藏 纽扣 忸怩 欢畅 解数 ‎ ‎——重点指导“盈”字的书写,“盈”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大下小,上面部分“乃”要包住中间的“又”,下面的“皿”要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倚”读yǐ不要误读为qǐ,“闹嚷嚷”中“嚷”字这里读rāng 54‎ ‎ ‎ ‎,形容一种非常喧闹的场面,在这里把孩子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样子写得非常形象。“忸、怩 、纽”的声母是n,“藏”是平舌音,“畅”“肢”是翘舌音。‎ ‎——“解、空”都是多音字。‎ ‎ “解”在本文中有两个读音 不解(jiě)‎ ‎ 解数(xiè)‎ ‎(2)《暖流》‎ 同位合作逐段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 和蔼 涌动 视察 兴致勃勃 兴奋 ‎ ——教师相机指导“兴”是多音字,“兴致勃勃”中读“xìng”,“视察”两个字都是翘舌音。‎ ‎——小组间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经典古诗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意“孤鹜”中”“鹜”读(wù),“长天”中“长”读(cháng)。“宫阙”中“阙”读(què),“婵娟”的“婵”是翘舌音。‎ ‎——标出节奏,读通诗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把诗词送进课文,读好课文4、5自然段。‎ ‎(3)《早》‎ 同位合作逐段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54‎ ‎ ‎ 酿雪 笔墨纸砚 润泽透明 冰清玉洁 书塾 小憩 ‎ ‎ ——提醒“酿”读(niàng),是后鼻音。 “润”读(rùn),“书塾 ”都是翘舌音,“憩 ”读(qì)。‎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带着理解齐读词语。‎ ‎(4)《古诗两首》‎ 我们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解决了前四课的生字新词,第五课是《古诗两首》诗中只出现了三个生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苔、篱”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蝶”是左右结构。‎ ‎——把这三个生字送进诗文,读好两首古诗。‎ ‎(三)第二关:正确、美观地书写字词。‎ ‎1.闯关指导。‎ 本单元的34个生字中,有哪些易错或难记的字,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 ‎(1)左右结构的字:如“叮、谣、裸”等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如“默” “解”等书写时左右均等。‎ ‎(2)上下结构的字:如“寂”、“寞”,上边的宝盖头不要写得太宽。‎ ‎2.闯关过程。(书写正确、美观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第二关?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 ‎(四)第三关:初步感知课文,感悟单元主题。‎ 54‎ ‎ ‎ ‎1.闯关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要把课文读熟,‎ 刚才我们熟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和同位交流交流。‎ ‎2.闯关过程。(每完成一个任务分别加上一颗星)‎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五篇课文分别写了什么?‎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写春天同学们去植树,及植树给荒山带来的巨变;《暖流》写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只拣儿童多出行》写春游的儿童及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早》介绍了三味书屋,赞美了报春的梅花,及介绍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古诗两首》是两篇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讨论:这几篇课文在内容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出行》《早》《古诗两首》所写内容都与春天有关,都写到春天的景物、事物。‎ ‎《暖流》这篇文章是写春天的景物还是事物?为什么把它放在本单元?‎ 预设:《暖流》既不是写春天的景物,也不是写春天的事物。本文写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并与学生亲切交谈,让南开大学师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所以,春光不仅代表春天的景物及事物,还代表心里的一种感受。‎ ‎ 根据以上分析,让你给本单元提炼主题,你觉得该提炼什么主题?‎ 预设:春光明媚、春光美、美丽的春天……‎ 教师引领板书: 春光无限 ‎ 小结:是啊,同学们,春在青山碧岭间,春在喷花的海棠树间,春在冰清玉洁的蜡梅花瓣上,春在红杏枝头,春在追黄蝶的孩子身上,春不仅在美丽的风光里,更在人们心里,春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更要我们用心体会。‎ ‎(3)评价。‎ 54‎ ‎ ‎ 根据我们的过关要求,你能得到几颗星?小组内交流得星情况。表扬得星最多的同学,促进其他同学不断进步。‎ ‎(五)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 1.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你有哪些问题不能自己解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试着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互相解惑,把别人好的想法记下来充实自己。组长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情况。‎ ‎ 2.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六)课内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2.摘抄重点词语和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 暖流 ‎ 只拣儿童多处行 春光无限 ‎ ‎ 早 ‎ ‎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54‎ ‎ ‎ 第2课时 方法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抓住诗歌中的“山岩”“荒山”“河水”“果园”等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 ‎ 2.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运用“细化景物,多元想象”的方法,想象诗歌的情景,并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词句等途径,领悟对比、拟人、首尾呼应等表达方法的好处。积累词语,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抓住诗歌中的“山岩”“荒山”“河水”“ 果园”等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 ‎ 2.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运用“细化景物,多元想象”的方法,想象诗歌的情景,并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积累词语,背诵诗歌。‎ 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词句等途径,领悟对比、拟人、首尾呼应等表达方式方法的好处。‎ 三、前置学习活动 ‎ 把诗歌读得正确、流利。‎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4‎ ‎ ‎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 (一)单元导读,揭示课题 ‎ ‎1.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光无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一首轻快优美、满怀激情的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谁能把这个题目改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2)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你认为诗歌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电脑出示:‎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春光把我们双脚染绿。‎ 我们双脚被春光染绿。‎ 交流汇报:‎ ‎①诗歌的题目更简洁。②诗歌的题目读起来朗朗上口。‎ ‎(3)再一次读课题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4)题目质疑 针对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本文重点问题: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 ‎(二)掌握学情,感受诗歌的特点 ‎1.检查学生单元自主预习情况。‎ 54‎ ‎ ‎ ‎(1)自由朗读诗歌。‎ ‎(2)同位两人互相朗读,做到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位读错、读破的语句。‎ ‎2.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1)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①通过范读诗歌第一小节,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②学生尝试画出其它几个小节的节奏,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①诗歌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押韵)‎ 下面同学们画出这首诗歌中的韵脚,看一看压的什么韵?(ao)‎ ‎②自由朗读,感受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意 ‎1.这首诗歌描述了少年儿童什么活动?(植树活动)‎ ‎2.找两名同学分别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电脑出示:‎ 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荒山野岭进军,春风染绿我们双脚。‎ 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风染绿我们双脚。‎ ‎3.点红词语“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4.这首诗歌描述了少年儿童想通过植树活动把 改变成___________的决心。‎ ‎5.解决质疑,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写出了少年儿童想通过植树活动把荒山野岭改造成青山碧岭,让春光把我们双脚染绿的决心)‎ ‎(2)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春光染绿了哪些地方?‎ 54‎ ‎ ‎ 汇报交流:‎ 山上:山岩 荒山 山下:河水 果园 ‎ 电脑出示:‎ 这首诗歌主要写春天来了,少年儿童向 进军,奏响了 ,千年裸露的山岩____________,多年的荒山如今已 ,小动物们有了 ,河水不再 ,我们把 拥抱。 ‎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四)细化景物,想象诗歌情景。‎ ‎1.青山碧岭图。‎ 诗歌中2——7小节,作者抓住山上、山下的景物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青山碧岭图”,下面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细致的描述一下这些景物。‎ 汇报交流:‎ 山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点抓“枝繁叶茂”展开想象。‎ ‎①理解“繁”的意思:繁多;复杂。理解“茂”的意思:茂盛。‎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什么。‎ ‎(2)重点抓“涌起”“林涛”展开想象。‎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54‎ ‎ ‎ ‎②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通过换词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 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激起)阵阵林涛。‎ ‎(3)重点抓住“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生动的形象展开想象。‎ ‎(4)重点抓住“碧波”“轻抚”展开想象。‎ ‎①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由“碧波轻抚”你又想到些什么?‎ ‎(5)重点抓住“金色的秋天”“丰收的果园”展开想象。‎ ‎(6)电脑出示画面,指导学生情感朗读2-7小节。‎ ‎2.荒山野岭图。‎ 在没有植树之前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默读诗歌,联系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细致的描述一下这些景物。‎ ‎(重点抓住“裸露的山岩”“寂寞的荒山”“浑浊咆哮的河水”展开想象。)‎ ‎(在细化景物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汇报交流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景物。(2)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适时补充,逐步丰富景物形象。(3)学生描述完一种景物时,指导感情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丰满景物形象。)‎ 小结写法:作者通过描绘山岭植树前后的不同,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体会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山岩→荒山→河水→果园”的顺序练习背诵诗歌2——7小节。‎ ‎(1)同位互相背诵。‎ ‎(2)小组内背诵。‎ ‎(3)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五)点击写法,情感升华。‎ 54‎ ‎ ‎ 电脑再一次出示:‎ 54‎ ‎ ‎ 踏一路春风,‎ 撒一路欢笑,‎ 向荒山野岭进军,‎ 春风染绿我们双脚。‎ 踏一路春风,‎ 撒一路欢笑,‎ 走遍青山碧岭,‎ 春风染绿我们双脚。‎ 54‎ ‎ ‎ ‎1.学生齐读。‎ ‎2.自由读一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反复的修辞方法)‎ ‎3.虽然这两小节内容和形式都差不多,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小节写出了我们向荒山野岭进军,通过植树造林改变荒山野岭的决心,第二小节是我们把荒山野岭改变成青山碧岭后愉快、兴奋的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深化感悟,积累拓展 ‎ ‎1.领悟文题巧妙:你认为“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1)引导学生抓住“染”字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准。‎ ‎(2)体会少年儿童绿化祖国的豪情及绿化美化带来的自豪感、喜悦感。‎ ‎(3)体会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美。‎ ‎2.用“细化景物,想象诗歌情景”的方法,描绘“儿童植树图”。‎ ‎3. 链接儿童诗歌,拓展课外阅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篇现代儿童诗歌,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风貌。诗歌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课下再找一些能体现儿童积极风貌的诗歌,读一读,背一背,相信你一定能受到感染和激励,乘着诗歌的翅膀快乐飞翔。‎ 六、板书设计 ‎ ‎1 春风染绿我们双脚 54‎ ‎ ‎ 荒山野岭 青山碧岭 ‎(对比、想象)‎ 教学反思:‎ ‎ ‎ 第3课“能力提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游园不值》诗句的意思,抓住“应怜、小扣、关、出”等字词,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精妙,运用“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3.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古诗描绘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游园不值》的意思,抓住“应怜、小扣、关、出”等字词,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精妙。‎ 54‎ ‎ ‎ 难点:‎ 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运用“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三、前置学习活动 ‎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回顾导入,板书题目。‎ ‎1.同学们在滕毓旭眼中,春天应该是植树的季节,只要我们一同向荒山野岭进军,那么大自然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青山碧岭。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背诵出《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鸟鸣涧》等古诗。)‎ ‎2.即使是相同的风、相同的雨、相同的花、相同的草,在不同的诗人眼中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看老师板书两首诗的题目。(教师板书: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 ‎ ‎(二)朗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学生画出两首古诗的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两首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美。‎ ‎2.电脑出示:采取指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进一步体会两首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美。‎ 54‎ ‎ ‎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54‎ ‎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54‎ ‎ ‎ ‎(三)理解诗意,整体感知《游园不值》。‎ 电脑出示:‎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1)通过单元自主预习,这首诗里的字、词你能理解了吗?把你知道的说给同位听听。不理解的小组内问一问,实在解决不了的用“?”标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解决。‎ ‎ 汇报交流:‎ 谁来说一说哪些字词是你们小组解决不了的?‎ 预设:‎ 不值——不遇;应——应该;怜——怜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 ‎(随时询问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查资料、联系诗句和生活积累、结合课本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2)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看来这首诗大家已经读懂了,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呢?先组织一下语言练习说一说。‎ ①抓住“不值”,感知古诗内容。‎ 54‎ ‎ ‎ 默读《游园不值》,思考:诗人叶绍翁游园没有遇到主人,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遇到了什么?当时又是怎样想的?‎ 预设:诗人游园没有遇到主人,他当时想:应该是主人爱惜自己的园子,担心别人的脚印留在苍苔上,所以久久不愿开门。他遇到了一枝红杏伸出墙外,当时他想:春天到来了,这满院子的春光你是关不住的。‎ ②指导朗读古诗。‎ ‎ (3)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①自由朗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呢?‎ 预设:第一句中:“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写实的,“应怜屐齿印苍苔”是诗人想象的。‎ ‎ 第二句中:“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写实的,“满园春色关不住”是诗人想象的。‎ ②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_____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这种写法就是虚实结合。‎ 板书:虚实结合 指导朗读。‎ ③如果按照作者由现实——想象这一顺序,这首诗应该为:‎ 电脑出示:‎ 游园不值 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 同学思考一下是原诗好,还是我们改的好?为什么?‎ 预设一:原诗先写想到的,再写现实的,作者构思较为奇特;‎ 54‎ ‎ ‎ 预设二:原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读起来更响亮些。‎ 电脑出示: ‎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学生齐读古诗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四)整体构图,细化景物,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 ‎1.同学们假如我们要把这首古诗描绘的画面画下来,你会选取哪些素材呢?下面默读古诗,标出你想要选取的素材。‎ 汇报交流:‎ ‎(诗人、柴扉、一枝红杏、院墙)‎ ‎2.既然我们知道要画什么了,我们就要把这些内容画细致了,下面同学们联系古诗内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内容描述的更加细致些。‎ ‎ 汇报交流:‎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心里活动等细致描述)‎ 柴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枝红杏:‎ ‎(引导学生可以从枝条形态、花瓣颜色、生命力旺盛等方面描述,也可以虚实结合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54‎ ‎ ‎ 院墙: 。‎ ‎3.指导朗读。同学们想象着我们描绘的画面,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评读,练读。‎ ‎4.由“一枝红杏”想象“满园春色”。‎ ‎(1)想象园中的景物。‎ ‎(2)细化园中的景物。‎ ‎5.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景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适时补充,逐步丰富景物形象。学生描述完一种景物时,指导感情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丰满景物形象。)‎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课堂作业:小练笔 把《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描述的情景写下来。‎ ‎(六)课后作业:练习吟诵这首古诗。‎ 六、板书设计 ‎  游园不值 ‎ ‎              (宋)叶绍翁 ‎ ‎             应怜/屐齿//印苍苔, ‎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虚实结合)   ‎ 54‎ ‎ ‎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方法实践”课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宿新市徐公店》诗句的意思,抓住“急走”“追”“飞”等字词,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精妙,运用 “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3. 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54‎ ‎ ‎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宿新市徐公店》诗句的意思,抓住“急走”“追”“飞”等字词,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精妙,运用 “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难点:‎ 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写作的好处。‎ 三、前置学习活动 ‎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回顾,板书课题。‎ ‎1.复习回顾:背诵《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用一只出墙的红杏写出了满园的春色,那么《宿新市徐公店》又是怎样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意,整体感知《宿新市徐公店》‎ 电脑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 1.这首诗里的字、词你能理解了吗?把你知道的说给同位听听。不理解的小组内问一问,实在解决不了的用“?”标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解决。‎ ‎ 汇报交流:‎ 宿——住宿;徐公店——姓徐的旅店;径——小路;走——跑;处——地方。‎ 54‎ ‎ ‎ ‎(随时询问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查资料、联系诗句和生活积累、结合课本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2.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看来这首诗大家已经读懂了,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呢?先组织一下语言练习说一说。‎ ‎(2)整体构图,把握古诗主要内容。‎ 同学们默读古诗,用“~~~~~”画出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为我们描绘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汇报交流:‎ ‎(篱落、小路、树、儿童、蝴蝶、菜花)‎ ‎(3)指导朗读古诗。‎ 图文对照,自由朗读。‎ 指名读,齐读。‎ ‎ 3.体会“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古诗的前两行和后两行,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是选取的景物或人物有什么特点?(前两行作者选取的景物是静态的,后两句是动态的。)‎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想象古诗意境。‎ 这首诗动静结合、充满童趣。下面让我们继续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联系古诗内容,结合课本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描述的这些景物和人物描绘得更加具体。‎ 汇报交流:‎ 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 ‎ 一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菜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景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适时补充,逐步丰富景物形象。学生描述完一种景物时,指导感情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丰满景物形象。)‎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整体,对比古诗,感受异同。‎ 54‎ ‎ ‎ ‎1.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写春天,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游园不值》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抓住一枝红杏写出了满园春色;《宿新市徐公店》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儿童追蝶的生动活泼的画面。‎ ‎2.古今对比,体会现代诗与古诗的异同。‎ 同样是写春天,现代诗与古诗又有哪些异同呢?‎ 相同之处:节奏、韵律都很美。‎ 不同之处:古诗每句字数相等,格式要求更加严格,而现代诗较随意些,有长短句。‎ 小结:虽然古诗和现代诗歌有很大的异同,我们在体会它们所描述的情景时,同样可以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方法来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 ‎3.课后作业:收集、自学、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并制作成书签。‎ 七、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 (动静结合)‎ 教学反思:‎ 54‎ ‎ ‎ 第5课时  方法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儿童的三个场面语段,多元想象,体会作者如何写出“多处行”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抓住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描写儿童的重点语句,多元想象, 感悟“多处行”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难点:‎ 品读描写儿童的重点语句,多元想象, 感悟“多处行”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体会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前置学习活动 ‎1.利用晨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作家卡片,搜集作者冰心的资料,丰富对作者冰心的认识。‎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54‎ ‎ ‎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寻找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 ‎2.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已经来了。诗人叶绍翁从一只出墙的红杏身上找到了春天,杨万里在田园里看到儿童追黄碟捕捉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那么你会去哪儿寻找春天?(学生简单交流)‎ ‎3.有句古诗却说:(出示)‎ 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指点“解”的读音,理解“解”是明白、知道的意思。‎ 交流:谁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认为这句诗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游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今天,我们就随冰心奶奶一起走进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 ‎5.指导学生结合作家卡片,介绍心中的作者。‎ ‎6.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1)听写课后词语。‎ 纽扣 旺盛 成千盈百 欢畅活泼 舒展四肢 背倚树根 不解 浑身解数 ‎(2)同位互相检查是否正确、美观。‎ ‎(3)强调“不解”“浑身解数”中“解”的读音及词义的区别。‎ ‎(二)抓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分段读文,要求:读的同学看清字,读准音,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及时指出不足。所有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从文中找出表示游览地点转换的词语。 ‎ 交流画出的关键词。  ‎ 54‎ ‎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2.在明确作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第1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2段(3—4):游览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 第3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落里,与儿童共赏海棠花。  ‎ 第4段(9):“我”的感想,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3.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简要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读描写儿童的重点语句,多元想象,感悟“多处行”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1.本文主要描写了儿童和花儿,通过刚才朗读感知,我们发现他们都具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词语说说。‎ 出示:‎ 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2.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儿童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的?‎ ‎(作者主要通过几个场面描写来表现儿童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3.作者是通过哪几个场面来刻画的呢?(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三个场面)‎ ‎4.围绕这三个场面分别汇报交流:‎ 预设一:门口(出示)‎ 54‎ ‎ ‎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1)朗读有关描写颐和园门口场面的语段,体会作者在这里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①对儿童的动作的刻画。②通过眼前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刻画儿童的动作?(“挤”、“飞涌”)‎ ‎(3)如果我把“飞涌”改为“走”好不好呢?对比朗读试一试,然后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走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4)从“挤”“飞涌”的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并说说你的体会。‎ ‎(5)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作者通过想象,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象成什么?把“孩子”比作什么?‎ ‎(6)从作者的想象描述中你有怎样的体会?(体会到儿童是多么的欢畅活泼,多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7)是呀!偌大的颐和园就像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魔术匣子,从中飞涌出一个个多么欢畅,多么活泼的小天使,再来读一读,体会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预设二:知春亭畔(出示)‎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54‎ ‎ ‎ ‎(1)在知春亭畔,作者又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朗读这一语段,说说你的发现。‎ 作者还是主要采取对儿童动作的刻画和通过眼前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出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2)在这里分别描写了孩子哪些活动?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①说笑: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②看书: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 ‎③划船: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3)展开丰富想象,深化体会。‎ 知春亭畔,山坡上,湖面上,树荫下,到处都是儿童的身影,到处都是儿童的欢声笑语,结合这些词语,展开想象,你还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4)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 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作者把儿童比作什么?香气息是一种怎样的气息?‎ 作者把儿童比作太阳。儿童和太阳都充满朝气和活力,充满希望与未来,所以从儿童身上喷发出太阳的香气息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气息,是旺盛生命力的气息。‎ ‎②“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作者看到情景猜测“是跑累了”,我们再来想像,孩子们当时跑的情景。‎ ‎(5)有感情朗读,读出体会。‎ ①指名读:假如你是这些孩子,沐浴在美好的春光里,你的心情怎样?读出你的体会。 ‎ ②知春亭畔成了儿童的乐园,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个个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他们身上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真是儿童多处有活力!让我们一起读,感受儿童的活力。‎ 54‎ ‎ ‎ 预设三:湖边(出示)‎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 ‎(1)在湖边,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出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朗读这一语段,说说你的发现。‎ ‎(作者对儿童的动作的刻画:“撞个满怀”“匆匆地说” “匆匆地往前跑”等词语感受出儿童游春的人数之多而匆匆,体会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2)多么活泼可爱的孩子,假如你就是冰心老奶奶,孩子撞在你的怀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训练学生说一说,体会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5.学生自由地练习朗读1-4节,把孩子欢畅活泼的特点及对儿童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描写儿童的重点语句,展开多元想象,感受作者如何表现出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 板书: ‎ ‎3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教学反思:‎ 54‎ ‎ ‎ 第6课时  方法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 ‎2.朗读描写海棠花和儿童的重点语句,多元想象,对比品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其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 3.通过想象,补充小诗,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感受春光的饱满烂漫,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难点:‎ 体会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三、前置学习活动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体会与发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54‎ ‎ ‎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本篇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游览路线是什么?(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2.花儿和儿童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板书:儿童、花儿、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 ‎(二)品读描写花儿的重点语句,多元想象,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花儿的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1.出示:‎ 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2.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孩子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花儿和儿童一样”, 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花儿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呢?请同学们尝试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默读描写花儿的语段,在相应的位置作标注。‎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 ‎(1)学生默读,作批注。‎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海棠花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开满”“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等词语仿佛看到花儿开放的情形,感受到花儿的生机勃勃。)‎ ‎(3)从这些词语仿佛看到花儿开放的情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4)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又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54‎ ‎ ‎ 作者展开想象,采用了比喻“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从这个比喻中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你觉得怎样?‎ ‎(5)多媒体展现海棠图。‎ 看到如此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的海棠花,你还会想到什么?请续写一个比喻句。‎ 看到这样的美好春景,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 ‎3.师激情引读: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春天,看到这如花的喷泉,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多媒体出示)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再次朗读。‎ ‎4.抓关键词,图文结合,指导学生诵读五、六段。‎ ‎(1)看图,用文中的语句描述画面。‎ ‎(2)根据投影提示,试着背诵。‎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 , ,开满了 ,这繁花从 开到 , ,阳光下就像 ……,‎ 春光, 地饱满, 地烂漫!它把 的精神、力量,都尽情 ! ‎ ‎(三)朗读描写海棠花和儿童的重点语句,对比品读,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1.学到这里,我们把花儿和儿童联系起来,再次体会作者分别如何写出花儿和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出示:‎ 花儿 儿童 不留空隙 座无隙地 ‎ 从树枝开到树梢 东一堆 西一堆 叽叽呱呱 54‎ ‎ ‎ 密密层层 成千盈百 闹嚷嚷 就像喷花的飞泉…… 就像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的小天使 ‎2.总结写法,体会借物喻人写法的妙处。‎ ‎(1)本文描写花儿和儿童,那么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谁呢?‎ ‎(2)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   ‎ 写花是为了写儿童,对花的赞美就是对儿童的赞美,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所以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花。(适时板书:借物喻人)‎ ‎3.配乐朗诵,升华情感 推荐一位同学朗诵5-8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再次感受美丽的儿童,美丽的花。‎ 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四)多元想象,补充小诗,体会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同学们,作者找到春天了吗?在哪儿找到的?朗读最后一段,并思考。‎ ‎(找到了春天。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2.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 ‎(1)体会双重否定句句式特点。‎ ‎(2)句式变换,去掉所有否定词“不”,不改变原意。‎ ‎(3)朗读,体会变换前后语气的差别。‎ ‎3.展开想象,根据课文及自己的感受,补充小诗。‎ 有儿童的地方,有( ), ‎ 有儿童的地方,有( )。 ‎ 儿童是太阳,释放温暖与光明, ‎ 54‎ ‎ ‎ 儿童是天使,挥洒( ), ‎ 儿童是( ),喷发芬芳的气息, ‎ 儿童是春光,永远( ),永远( )! ‎ ‎4.现在关于“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你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吧!请说说你的理解。(学生交流认识)‎ ‎5.把你的理解融入到文中,让我们一起背诵最后一段。‎ ‎(五)小结,拓展延伸 ‎“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作者喜爱儿童,喜爱春光,更喜爱她们旺盛的生命力。孩子们,其实你们就是人间最美的春光,冰心奶奶曾经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其实啊!冰心奶奶还爱大海、爱星星、她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老师希望你们多读一点冰心奶奶的作品如《雨后》等,让自己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六)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练背诵第5至第9自然段。‎ ‎2.读一些冰心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冰心“儿童就是一切”的爱的哲学,体会她对儿童诚挚的爱。‎ 六、板书设计 ‎3 只拣儿童多处行 欢畅活泼,旺盛生命力 ‎ 儿童 花儿 借物喻人 ‎ 教学反思:‎ 54‎ ‎ ‎ 第7课时 能力提升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2.浏览课文,抓住“还没进门”“三味书屋”“后园”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3.图文结合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练习用空间方位转换的顺序写一处熟悉的处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2.浏览课文,抓住“还没进门”“三味书屋”“后园”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难点:图文结合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练习运用空间方位转换的顺序写一个熟悉的处所。‎ 三、前置学习活动 ‎ 利用晨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4‎ ‎ ‎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走进另一篇散文——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 早 ‎ ‎(二)掌握学情,整体感知 ‎1.同位两人互相朗读,做到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位读错、读破的语句。‎ ‎2. 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酿酒 朴素 寿命 哪儿 花瓣 默默 笔墨纸砚 ‎ 纯净疏淡 白里透黄 黄里透绿 润泽透明 冰清玉洁 ‎(2)大屏幕出示词语,校对改正。 ‎ ‎3. 检查朗读,体会顿号的用法。‎ ‎(1)指生分段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课件出示:‎ ‎1.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2.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 ‎3.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①自己读读1、2句,观察“、”两边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词语,词组之间是并列的)‎ ‎②第3句话中的“上书塾”“帮家务”也是并列的关系,却用了逗号,为什么?(句子之间的并列)‎ 54‎ ‎ ‎ ‎③指导朗读,仔细听听顿号和逗号有什么不同?(停顿要比逗号短)‎ ‎④巩固练习。‎ 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 秋天□菊花开了□白的似雪□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真是五颜六色□鲜艳夺目□‎ ‎4.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标画出有关的词语。‎ 相机板书:门前 书屋 后园 ‎(2)读课文,构架文章结构。‎ ‎①指生读“门前”部分,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花香→书香)‎ ‎②指生读“书屋”部分,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陈设→鲁迅、寿镜吾)‎ ‎③指生读“后园”部分,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蜡梅→“早”字的来历)‎ ‎(3)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作者看到的、闻到的和想象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虚实结合的好处。‎ ‎(4)借助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深冬,我们在 访问 ,来到门前,闻到了 ,想到了 ;来到三味书屋,看到了 ,想到了 ;来到后园,看到了 ,想到了 。‎ ‎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 (三) 介绍三味书屋,习得方法 54‎ ‎ ‎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吴伯箫走进三味书屋。‎ ‎1.默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了哪些陈设介绍三味书屋的?圈画出有关的词语。‎ 生汇报交流:‎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面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 ‎(1)交流屋内的陈设:小匾 一幅画 先生的座位 学生的书桌 鲁迅的书桌 ‎(2)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陈设?(一幅画、先生的座位)‎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陈设介绍清楚的?‎ ‎(方位转换: 南墙上 东面正中 画面前正中 四面 东北角上)‎ ‎2.画方位转换流程图,了解陈设,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 陈 设: 小匾 一幅画 先生的座位 学生的书桌 鲁迅的书桌 ‎ 方位转换: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正中)→四面→东北角上 ‎3.对照插图,结合方位转换流程图练习介绍三味书屋。‎ ‎4.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三味书屋怎么样?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小结:作者抓住三味书屋内的陈设,按照方位转换的顺序,准确、条理、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三味书屋。‎ ‎(四)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这节课,我们运用地点转换的方法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学会了画方位转换流程图,了解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写话练习。‎ 尝试运用方位转换流程图,完成下面的写话练习。‎ 温馨提示:‎ ‎(1)写话时不仅要用上方位词,而且要注意方位之间的联系。‎ 54‎ ‎ ‎ ‎(2)有条理有重点地介绍。‎ 借助方位词,介绍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门朝北,前后门之间开着一扇小窗。南墙上 。西面正中 。黑板前面, 。 同学们的课桌在 , 的那一张是我的,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它,它天天陪伴着我学习。‎ ‎(五)观察场所,自由写话 同学们回家观察自己家的客厅、书房、卧室等自己熟悉的一个处所,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画出方位转换流程图,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 4 早 门前 书屋: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正中)→四面→东北角上 (方位转换)‎ 后园 ‎ 教学反思:‎ 54‎ ‎ ‎ ‎ ‎ ‎ ‎ 第8课时 能力提升课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描写蜡梅花和“早”字来历的相关语句,继续运用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感受蜡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2.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描写蜡梅花和“早”字来历的相关语句,继续运用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感受蜡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2.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难点:‎ 朗读描写蜡梅花和“早”字来历的相关语句,继续运用多元想象,对比品读感受蜡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三、前置学习活动 结合作家卡片,搜集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4‎ ‎ ‎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本篇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方位转换流程图介绍三味书屋。‎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多元想象,对比品读,体会借物喻人的妙处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梅花的句子。‎ ‎2.汇报交流:‎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自己轻声读句子,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蜡梅花的特点?‎ 预设:‎ ‎①旺:抓住“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 ”感受蜡梅花的多、生命力旺盛。‎ ‎②美: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蜡梅花的美?‎ 预设一:颜色美 抓住“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等四字词语感受蜡梅花的颜色美。‎ 预设二:形态美 理解“冰清玉洁”。电脑出示琥珀、玉石的图片,感受蜡梅花的形态美。‎ ‎③香:联系上文, 抓住“还没进门” “清香纯净疏淡”“后园”“ 飘香而送暖”等词语体会蜡梅花香。‎ ‎④早:抓住“深冬”“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等词语体会蜡梅花开得早。‎ ‎(2)指导朗读。‎ 54‎ ‎ ‎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看到这后园的蜡梅花,想到了“早”字的来历,蜡梅花和“早”字有什么联系呢?‎ ‎3.默读“‘早’字的来历”部分。‎ ‎4.指生讲述“早”的故事,注意讲清楚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汇报交流:‎ 预设一:‎ 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理解“当铺”,体会鲁迅家生活的艰辛。‎ ‎(2)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词语,想象鲁迅每天的生活,小小年纪就担起生活的重担,体会鲁迅的孝顺、懂事,在这种情况下迟到也是迫不得已。‎ 预设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再也没有迟到过”。‎ ‎(2)结合情景练习表达。‎ 一天清晨,忽然刮起了狂风,大风卷起了沙子打得玻璃窗“啪啪”直响,鲁迅 ;炎热的夏天,乌云密布,“哗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鲁迅 ;寒冷的冬天,狂风卷着雪花,鲁迅 。‎ ‎(3)结合资料,感受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①阅读课后“作家卡片”。‎ ‎②阅读鲁迅的名言。‎ ‎(4)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鲁迅的“早”字精神。‎ 54‎ ‎ ‎ ‎5. 人花对比,学习写法。‎ 是呀!一个小小的“早”字在鲁迅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默读4—7自然段,蜡梅花和鲁迅有什么相似之处?‎ ‎(1)交流:‎ 感受梅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 ‎①梅花开得最早,总是“东风第一枝”;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早,事事早”。‎ ‎②梅花冰清玉洁;鲁迅“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满清热忱”。‎ ‎(2)总结写法。‎ 正因为鲁迅有着与梅花相同的品质——时时早、事事早,所以作者才以“梅”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领悟文题 同学们,“早”字是鲁迅学习的精神所在,一个小小的“早”字,代表的是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一生的奋斗目标。‎ ‎1.齐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1)“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2)谈谈自己的收获。(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2.小结:‎ 这节课,我们伴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旺盛的蜡梅花,走进了一位伟人。浸润在纯净疏淡的梅花香中,习得了借花喻人的表达方法,懂得了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四)积累拓展 54‎ ‎ ‎ ‎1.摘抄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事迹,进一步体会蜡梅和鲁迅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写在读书笔记上。‎ 六、板书设计 ‎ ‎ 4 早 梅花 鲁迅 ‎ 时时早,事事早 ‎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方法实践课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重点句段,联系语言环境,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描写江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江主席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和殷切希望。‎ ‎3.联系课文,理解课题“暖流”的含义。学习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54‎ ‎ ‎ 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对江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具体描写,感受江主席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关怀和殷切希望。‎ 难点:‎ 联系课文,理解课题“暖流”的含义。学习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江主席关心青年一代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知识回顾,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本单元围绕着 “春光无限”这一主题,让我们知道了:春在青山碧岭间,春在喷花的海棠树间,春在冰清玉洁的梅花的花瓣上,春在红杏枝头,其实,春不仅在烂漫的风光里,春更在人们的心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暖流》,感受隆冬里春天般的温暖。‎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据题质疑:针对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本文重点问题:“暖流”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暖流”做课题?‎ ‎(二)掌握学情,整体感知 ‎1.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视察 和蔼 涌动 致意 琼楼玉宇 满面春风 ‎ 54‎ ‎ ‎ 阅览 沉浸 强调 频频 兴致勃勃 抑扬顿挫 ‎(2)大屏幕出示词语,校对改正。 ‎ ‎2.检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分段接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人物语言、内心活动的不同语气。‎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简要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江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有选择地让学生板书平易近人、关怀青年、热爱古典文学等)‎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法。‎ ‎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塑造了江主席平易近人、关怀青年、热爱古典文这一人物形象的?画出有关语句,在课文空白处写下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句子,做批注。‎ ‎(2)汇报交流 预设一:‎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江主席平易近人。)‎ ‎②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运用提示语的好处。‎ 电脑出示:‎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江主席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54‎ ‎ ‎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江主席平易近人的?(抓住江主席的语言、神态写出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预设二:‎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江主席强调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背下来。”说着,便兴致勃勃地背起了王勃的《藤王阁序》。他背得抑扬顿挫……‎ 大家背完了,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古典文学。)‎ ‎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古典文学的?‎ 作者抓住江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写出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古典文学的。)‎ ‎③去掉提示语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提示语的好处。‎ ‎④练习运用。‎ 电脑出示:‎ 老师 对我说:“怎么了?不舒服吗?”‎ 爸爸 对我吼道:“不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小结:我们在写人物对话时如果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人物形象会更加活灵活现,提示语可以是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词。‎ ‎(3)学习写法。‎ 作者抓住对江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江主席是一个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古典文学的人。这种直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属于正面描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2.本文主要是写江主席的,但还有不少的笔墨在写王辉等同学,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同学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王辉等同学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1)学生默读圈画、组内讨论。‎ 54‎ ‎ ‎ ‎(2)汇报交流,电脑出示:‎ ‎①王辉没敢肯定地回答。虽然不少名篇名段他能背诵,但又怕江主席当面指定内容让他背,就告诉江主席:“我都读熟了。”‎ ‎②王辉大声背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王辉作了详细地回答,江主席听了频频点头。‎ ‎④王辉激动地说:“江主席是学工程的,没想到他对古典文学如此熟悉,我真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①指生读句子。‎ ‎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王辉和同学们的表现呢?‎ ‎(写这些更能衬托出江主席的伟大形象,这种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叫侧面描写。同学们今后写人物也可以用上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顾全文,体会“暖流”的含义。 ‎ ‎1. 课文是写江主席和南开大学师生交谈的事,如果让你来给这篇文章拟题,你还可以用什么做题目?‎ ‎2.作者以“暖流”作为课题,读读课文第一句话,联系全文想一想,这一股暖流是什么?‎ ‎(1)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要点:这股“暖流”就是江主席对青年学生的关怀,就是江主席平易近人的态度,就是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就是这“暖流”使得南开大学师生员工的心始终暖烘烘、热乎乎的! ‎ ‎(2)领会作者含蓄深刻的命题方法 人们常说,好的题目是一扇窗户,透过《暖流》这个题目可以看出文章的内涵——江主席看望师生所体现出的关怀像暖流一样温暖着师生的心。它不是概括事情的内容,而是点出这件事的意义,因而显得深刻而令人回味。‎ ‎2.积累拓展 54‎ ‎ ‎ 这篇课文中江主席希望青少年要熟读背诵古典文学,你读过哪些,还打算了解些什么?交流引导:课下开展背古诗宋词、读经典名著活动,了解古典文学常识,阅读古典文学活动,看看谁的收获多。‎ 六、板书设计:‎ ‎2 暖流 ‎ 平易近人 关怀青年 热爱古典文学 ‎ ‎(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反思:‎ 54‎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