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7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 1.(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点拨】根据所学,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本题材料所述正反映了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D项,其他ABC三项说法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题)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得知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征集制。从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 铁路组织”可断定指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粮食危机(而采取的“余粮收集制”经济政策),故正确的答案应为B。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分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3.(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0题)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点拨】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 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22题)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答案】B 【点拨】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9题)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答案】A 【点拨】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B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C选项中,应该这样描述,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英国革命;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反法西斯战争;经济全球化。分析:BD容易排除,C项中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现代化道路上的两个阶段,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只有A项符合。 6.(2009年广东高考22题)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2008年广东高考22题)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1924年列宁逝世后, 彼得格勒改名列宁格勒;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1918年沙皇村改名儿童村;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错进行批判,甚至抹杀斯大林过去的功绩, 1961年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改名卡马河畔切尔西应发生在其后。由以上各地名变更历史事件的排序,故选A符合题意。 8.(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34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点拨】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9.(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点拨】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 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1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C 【点拨】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此类型试题要决在于抓住历史阶段特征。 11.(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2题)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新增加的考点。从材料中“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贸易”“禁止保存或隐藏余粮”可判断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B项符合题意。 12.(2009年江苏高考19题)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13.(2009年江苏高考17题)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点拨】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14.(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8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点拨】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15.(2011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B 【点拨】本题利用“阳台对话”这一历史事件,考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演变。根据相关所学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苏联,作为回访,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1973年访问了美国。从1972年开始,苏美两国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苏美关系缓和。本题A项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时间上与材料不吻合。C项冷战格局的终结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为标志。D项说法错误,当前多极化格局并未建立起来,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据此本题应选B项。“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位时期;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说明A、C、D表述错误。 1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D 【点拨】抓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 17.(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2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 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18.(2008年江苏高考23题)(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答案】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点拨】 该题不回避今年热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主要考察了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点,难度系数中等难度。第(4)问相对较难。 19.(2008年广东高考30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 【点拨】 (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说明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说明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斯大林时期经济特点和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局限性可通过总结对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找出共同点。 (3)这是开放式问题,可以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思考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9题)(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的。(8分) 【考查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 【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 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10分)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分)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8分) 【点拨】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当下的中国改革以借鉴。第⑴题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⑵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⑶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 21.(2009年海南高考28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 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答案】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点拨】 2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0题)(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⑴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⑵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⑶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答案】⑴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⑵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⑶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拨】本题考查的角度新,设问好,起点高落点低,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阐述、历史评价能力。本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问题,题目通过设制不同的问题,把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建设不同模式加以类比,表面上看,设问较难,其实考生只要审题细心,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就能作答了。第一问,看懂材料即可概括回答,难度不大。第二问是评价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斯大林模式。这在平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大家都会注意到的。第三问,关键是要抓住时间限制词“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第四问,其实是问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和作用。这个题目给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是,不要割裂中外或古今历史,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记忆。 (1) 注意题中要求“农业政策的变化”。依据材料可知“变化”指的是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目的是为加快工业化的建设。 (2)解答时应注意短期影响和长远影响,并应考虑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负面影响。 (3)首先判断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1958-1962年是“二五”计划。由此可知与此时间相符的运动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开展的合作化运动及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第一小问回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举措即可,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回答第二小问时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作答。 2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3题)(11分)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第一问联系:新经济政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二问可以对比两者的所有制: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上斯大林时期是高度集中管理。第三问理论可以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手点;实践上可以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工业化的局限性的理解。第一问不准确,因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二问从优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局限:有明显的倾向性。 24.(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3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2分) 【答案】 (4)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6)略。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苏联的改革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进行解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