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18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答案 B 解析 “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2段明确说“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并未完全消除。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很有可能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8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答案 D 解析 据原文第5段“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可知,“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并不客观,且开篇引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是为了说明“修禊”传统的起源和祭祀有关,并不是记录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答案 C 解析 由原文第6段“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可知,这次活动还有庆祝灌溉工程完工之目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教师、教材少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 18 材料二 我在美国各大学讲演,在讲演之后,我开始辅导美国大学生写书法。我发现,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书法非常感兴趣,但是师资奇缺,教材很少。我尽力给学生讲解中国汉字发展与书法的关系,我还讲解了中国书法书写的基本技法、不同境界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乃至博士生加入书法练习。同时,我在同美国书法家交流中,感到中国书法文化海外输出的优势所在。 中国书法海外传播的意义在于:其一,书法是汉字历史和深度文化意义的审美书写体现,这一视觉艺术可以跨越国界,对外国学生而言就有喜闻乐见的审美特性,传播极快;其二,书法是中国思想中经史子集的意义承担者。在海外传播书法艺术,将促成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和逐步世界化,减少文化误读和对抗;其三,书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达到7000万之多的情况下,书法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 (摘自王岳川《海外书法现状 与书法文化外交》) 材料三 近年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得到了我国政府部门相应的重视。教育部相继发布相关重要文件,将书法教育纳入了教学体系,但从总体上看,相当部分家长和老师对这项工作并不很重视。加之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的普及,书法这门传统教育,越来越边缘化,很多时候书法课被其他所谓的“主科”课程占用。有些书法特色的学校,也只是通过兴趣社团来发展书法教育,并未真正在学生中普及,而更多学校只是停留在作秀或是走过场。 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书法教育要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来予以重视和保障,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环球时报》2019年1月17日) 材料四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生命艺术。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生命之カ,主要源于天地自然。书法作为线的艺术,是通过笔墨之迟速、浓淡、白黑、粗细之对比,表现一种阴阳对立与和合的生命之力。 书法源于自然,阴阳相生则是“自然”的根本法则,书法的“形势”根源于阴阳之气的相生。书法“来不可止”“去不可遏”之“势”是由“笔软”展现出来的。战国以后,以毛笔书写逐渐代替以刀刻写的写字方式,毛笔的软性赋予了书法家发挥无限的创造力的空间,更能展现书法的线性特征,创造出富有无限生命力的笔之舞蹈。 宗白华指出:“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书法通过抽象的点、线、笔画形成了一个想象中的“筋血骨肉”。 (《笔的生命之舞》,《文学评论》 2017年第5期) 4.下列对材料中“书法”的相关理解,最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18 A.当下书法教育面临一些相当严重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将书法教育纳入了教学体系,但家长和老师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书法这门传统教育越来越边缘化。 B.书法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意义承担者,在海外传播书法艺术,将促成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和逐步世界化,减少文化误读和对抗,这是书法在海外传播的意义所在。 C.书法作为线的艺术,是通过笔墨之迟速、浓淡、白黑、粗细之对比,表现一种阴阳对立与和合的生命之力。书法通过抽象的点、线、笔画形成了一个想象中的“筋血骨肉”。 D.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政协委员建议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学术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A项,“家长和老师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不合文意,原文材料三中相关表述为“相当部分家长和老师对这项工作并不很重视”,选项丢掉了“相当部分”这一限定性条件,以偏概全;B项,表述错误,材料二中原文相关表述为“其二,书法是中国思想中经史子集的意义承担者。在海外传播书法艺术,将促成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和逐步世界化,减少文化误读和对抗”,材料二介绍了书法在海外传播的意义,介绍了“其一”“其二”“其三”三个方面,本选项只是其中之一,并不能代表全部意义;此外,错误把“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中经史子集”两个概念等同;D项,“提高书法的学术地位”表述错误,材料一原文说的是“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是一种美学教育,是一种艺术,但不能称“学术”地位。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书法教育要真正成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B.书法是汉字历史和深度文化意义的审美书写体现,对外国学生而言就有喜闻乐见的审美特性,传播极快,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具有重要的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 C.抽样调查显示,很多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少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而师资奇缺和教材很少也是海外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D.作为书写工具,毛笔在战国以后逐渐代替了刻刀,毛笔的软性让书法家拥有了发挥无限创造力的空间,更能展现书法的线性特征,创造出富有无限生命力的笔之舞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主语是“书法”,“书法具有重要的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表述错误,材料二相关表述为“书法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选项偷换概念,把“书法国际传播”说成了“书法”。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可以有哪些对策。(6分) 18 答: 答案 ①思想重视。将书法教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来予以重视和保障,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②理论自觉。既要认识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美学意义,也要有“书法文化海外输出对中国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视野。③建立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价机制,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④激励提升。加大人力物力支持,书法教师专职化,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⑤提升专业性。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使书法教师专职化。⑥多方合力。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答出其中四点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书法教育要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来予以重视和保障,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可概括为“思想重视。将书法教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来予以重视和保障,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根据材料二中书法的海外现状和书法文化外交的意义分析,可以概括为“理论自觉。既要认识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美学意义,也要有‘书法文化海外输出对中国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视野”。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的建议,“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可概括出“建立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价机制,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根据材料一“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可概括为“激励提升。加大人力物力支持,书法教师专职化,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根据材料一“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可概括出“提升专业性。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使书法教师专职化”。根据材料一“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可概括出“多方合力。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整理以上答案,分条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圣 孙海龙 这天,因为写大字的事厂办高主任犯了愁。 干了多年厂办主任,敢说没有多少事能难住高主任的。要说发怵的就是要他自己动手写大字儿,一拿带毛的笔,手就直哆嗦。但他并没有因此误过事,因为他可以找小季写,只要打个招呼,小季就会把写大字的事给他办的妥妥帖帖。 小季是会计,不属于高主任管。但小季毕竟还是本厂职工。更主要的是小季会写大字,且蝎子巴巴,全厂独一份,人戏称“书圣”。有了他,高主任不会写大字儿又怕甚。厂办主任也不是要个个会写大字儿。 说小季的大字儿是全厂独一份并不确切,确切的是厂里会写大字的还有一人。谁?老季。老季是业务主任。但老季很谦虚,任谁去求字均不写,说些写不好,拿不出手,惭愧呀惭愧之类的话。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来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然而别人顺眼没用,老季自己瞧不顺眼。老季怕人见笑,死活不拿毛笔,别人终是说不出个啥。日子久了,也就再没人去找老季提写字儿的事了。 小季则与老季大相径庭,到底人年轻,年轻有时就不大会谦虚,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有人找小季写字,叫声“书圣”,小季瞅着你手中纸的双眸就会炯炯发光,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去接那纸。铺开,润笔,倒墨,问所写内容,开写,一气呵成。之后,就会执着笔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番过目,很陶醉,很自得的样儿。 可是,小季休假了。 小季没上班,是因为媳妇要生孩子。你说他媳妇也真会添乱,干嘛非赶这时候生孩子!高主任正眉头紧锁,厂长见了,笑:“咋的啦,一副苦瓜相?” 高主任说:“厂长,你笑,我可笑不出。今儿个这任务我是抓了瞎。”随即,高主任把事儿一二三四讲了一番。 厂长不笑了,也皱起了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真叫这点小事难住了哈。检查组说话就到,你这该写的字还没着没落,叫人看着咱厂没人是不!这小季……他媳妇不是还没生么,你没再找找他,让他先别休假?” “找过。”高主任摊开两手,一脸无奈,“人家说,媳妇生孩子跟检查组要到一个样,都是说话就来的事,没个准头。万一,要是……谁负责!所以……” “自负有两把刷子,要摆架子呐!”厂长挺气,“现在的年轻人……好,不说他。没那个鸡蛋,还真做不成蛋糕了?我就不信!你,去找老季。” “老季?”高主任瞪大眼,“厂长,老季你又不是不知道……”。 18 “嗨,我说你这个当主任的,你没去,咋知……”厂长一下子打住话头。原来,老季不知啥时已站在一边。老季说:“厂长,你们是在商量写大字的事吧?我来试试怎么样?我的字虽然不大行,但这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咱们厂分忧不是?!” 厂长上前握住老季的手,先对高主任说:“瞧着没,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又对老季道:“那就辛苦你啦!” “哎,哪里哪里。”老季脑袋摇得拨浪鼓似的。 检查组走后,恰逢年底评先,厂长很自然地讲起了老季“应急”这件事,老季成了先进。也有人提到小季,却被厂长一句关键时刻方能看出英雄本色所驳回。这一切,小季当然并不知晓。小季一如既往地工作,为找他写字的人写字。又有人去找老季,说老季才是真正的书圣,那字实实在在胜似小季。 老季笑道:“言过其实,言过其实。咱那字只是能应个急,跟猪急了能上树,狗急了会跳墙差不多。小季后生可畏,不能比。” 说这话时,老季两只手一齐在胸前轻轻摇动,一脸的真诚。 (选自《天池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季的字不如老季的字好,却贪图“书圣”的虚名,爱表现,关键时刻又摆架子,最终在评先时被否决。 B.小说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塑造小季形象,突出了他的字写得好、热心助人的特点。 C.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在真与假之间展现了不同人对名利的态度,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D.小说对老季似褒实贬,对小季又似贬实褒,用正文反作手法,寄寓褒贬,揭示了世故钻营的现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却贪图‘书圣’的虚名”“关键时刻又摆架子”理解有误。B.文中塑造小季形象时并未用到肖像、心理这两种描写手法。C.“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错。 8.小说中的老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比小季的更顺眼,胜似小季。②世故圆滑:表面很谦虚,说自己写不好,拿不出手,惭愧,实则是不愿意写。③功利心强,善于做表面功夫:他说“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厂分忧”,主动写字是为了表功图利。④善于巴结: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任谁去求字均不写,但在厂长家却看到了他的字。(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8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主要是对他人的影响、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即可归纳出答案要点。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因此不能仅仅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还要用文中的事例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阐释。 9.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试作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采用侧面描写,高主任在厂长家见过老季的字,通过他的眼交代老季的字比小季写得好。②与前文说写不好,任谁求也不写形成对比,暗示了老季只给领导写,是个善于巴结、钻营的人。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为后文老季主动要求写字埋下了伏笔。(每点2分。其他答案合理都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入手,从人物形象、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考虑。从人物形象上看,画线句子是借助他人的评价来写老季,这是侧面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从内容上看,“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来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是从高主任的角度交代老季比小季写字写得好;“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暗示了老季只给领导写,是个善于巴结、钻营的人。从结构上看,该句与前文老季从来都不给别人写字形成了对比,也为后文老季主动找领导要求写字作铺垫。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8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千言”“贾谊陆贽书”“庄子”“吾”“口”“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经史”为名词,作“博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第一个“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作第二个“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有误,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8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6分) 译文: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4分) 译文: 答案 (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中安然任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若”,如果;“为”,做;“许”,允许,同意;“顾”,“难道”,“反而”;(2)“不使安”是省略句,应为“不使(之)”;“为小人忌恶挤排”,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安于朝廷之上”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朝廷之上安”。 [日积月累] ※重点词语: 1.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3.徙知徐州。 4.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5.城不沈者三版。 18 6.群臣无出其右。 ※重要句式: 1.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古文化常识: 1.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2.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试官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绝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辈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守护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18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中安然任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A 解析 并非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而是赞美红梅冰清玉洁,不流于时俗的孤高品性。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18 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从题目“红梅”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而咏物诗一般都会有托物言志手法,本诗可以从“孤瘦”“雪霜姿”“寒心”看出作者其实是通过梅花赞美了高洁、清白、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品格。从“怕愁贪睡”“自恐”“故作”“寒心”“酒晕”“玉肌”这些描述人的心态或外表的词语可看出拟人手法的运用。另外根据注释还可以看出用典的手法。 白话诗歌 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格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显露出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石曼卿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作出批评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 、蔑视流俗的心境。( )。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 。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傅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 ”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18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 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乘龙快婿 琅琅上口 B.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东床快婿 琅琅上口 C.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东床快婿 脍炙人口 D.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乘龙快婿 脍炙人口 答案 C 解析 ①孤高自许:指孤特高洁,不流于世俗,并以此称许自己。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含贬义。这里应用“孤高自许”。②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语境中无关祸福,应用“息息相关”。③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乘龙快婿:意思是称意的女婿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东床快婿”这一成语本就是由王羲之的典故而来。④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语境中突出受人称赞,应用“脍炙人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 B.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和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水乳交融在创作中 C.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 D.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 答案 C 解析 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句,A项说的是先有人格追求后有艺术,与后句意思不符。B项没谈到艺术。D项,“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顺序颠倒,与后句不照应。所以答案为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B.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C.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18 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答案 A 解析 B.语序不当,“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应放在“无论”后面。C.除“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外,“如能……就能”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D.“达到”和“人格”不搭配。 20.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以《游褒禅山记》为材料,对出下联。(5分) 上联:苏东坡至赤壁,赏明月清风,悟人生哲理。 下联: 答案 王安石游褒禅,见仆碑残文,得治学精神。(内容及表达3分,形式2分) 解析 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对应;4.平仄相对。这道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第一句是作者游览的地点,第二句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第三句是领悟到的内容。 21.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6分) 答: 答案 高三的学习,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总结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前四点,一点1分,最后一点2分) 解析 首先抓住题干中关于此图的重要信息——“高三学习流程图”,既然是流程图,那么图中箭头指向很关键,它指明了表述时的顺序。注意图中有一个回指的箭头,是“练习”和“问题”之间形成一个循环,这在学习中起到“巩固”作用。要分析出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衔接起来,如“问题”和“讨论”之间的联系是“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8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材料取自流行语,审题难度不大,立意范围很广,立足于社会现实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深入挖掘现实的能力。 本题可从多角度立意,立意角度如下: 角度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民族的“风格”。所以有关中国特色或者传统特色的内容都可以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写。 角度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时代的“风格”。那么“时代的风格”是什么?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更直接地说,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角度三:“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职业的“风格”。警察的“范儿”是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儿”是努力学习,等等。 角度四:“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个人的“风格”。“个人的风格”即个性。 角度五:也可以写属于90后的“范儿”,属于某个城市居民的“范儿”,属于航模爱好者的“范儿”,属于某种极为小众群体的“范儿”——记录下你的体验、你的收获、你的所得,总结某个群体的特点。 本题体裁的普适性也比较强,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都能够写出彩,在写作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佳作展台】 江南style 我的故乡,了解不深的人都给予了它很多溢美之词。或言其宛若天仙,“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或言其旷达意气,“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或言其生机盎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然与她共枕六年的我,也终是看倦了她的颦颦蹙蹙,听厌了她的莺歌燕语,走乏了她的小园香径,感到了审美疲劳,甚至觉得它有些许矫情、烦琐的意味。 “江南”——倒是个令人难忘的名字——不必多说,就知道她的来历,大江之南。《诗经·小雅·鼓钟》有言:“以《雅》以《南》。”可见其风雅不俗。于是那些矫情和烦琐,全然被她融化在血液中的“范儿”锁住了。 18 江南,你只见她怯弱不胜,却未见她风流态度。江南的建筑,相比于北方恢宏气派的皇宫相府,常人看来,自然是相形见绌了。既无金砖玉瓦,又无凤翎龙首,既不方正,又不大气,再加上常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不是小家子气了些?但你却不见她嶙峋怪石间洒下的斑驳阳光,窗棂粉墙镌成的雕栏玉砌,竹篙起落时游罢的蓬莱瑶台,叹其为咏絮才亦不为过。叠石理水、师法自然、泼墨写意的园林伴着布局严谨的亭台,好像这便是艺术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江南,你只见她“不食人间烟火”,却未见她对待世事的热忱之心。如果你觉得南方人“冷漠”,恐怕你来的不是真正的江南。千百年来,吴越由蛮夷之地,经历先祖一锄一锹地开荒,终于成为如今山清水秀的一方水土,深得江南人的感激。于是,无论是熟悉的吴音走来,抑或是匆匆的过客经过,只消你一句话,他们必然会盛情款待,不过是多双筷子、多铺张床的事。江南人的心,也皆可称是冰清玉洁。倘若有难处,不需二话,他们必定竭尽全力,解囊相助。只不过他们沉默寡言,不常声张罢了。江南其人,不忘报恩,不断奉献,似乎矫情和烦琐,此时也一并不见了。 江南,你只见她文墨气息,却未见她耿耿忠魂。大概你只领略过“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风韵,却不见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气魄。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直率硬气的一字眉,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一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斩断封建残余的蒿草,踏出一条中国走出屈辱、走向光明的路。那是“青春如初春,如朝日”的陈独秀。他创办了中国《新青年》,撕碎了谨承天命的腐朽观念,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的帷幕。那是“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的胡适。如今,你口中的每一句新诗,你笔下的每一篇除却“之乎者也”的文章,都需归功于他对文学的锐意改革。游历各国,览遍群书,让中国文学不再被骈赋羁绊,是他造就了白话文晴朗的天空。一壶烈酒,灌醉了千年来“俯首称臣”的念想;一啸剑气,击溃列强帝国的狂傲。江南,孕育着中国复兴的火种,谁再敢说她懦弱! 江南啊,江南!她骨子里,是诗意又庄重的范儿,是恬淡却热情的范儿,是文艺伴忠贞的范儿。 教我怎样不想她!我的江南style!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对江南进行全方位联想,将“江南style”刻画得具体、全面、形象、深刻,将其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头引出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引用诗句,使文章有韵味,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如从江南的建筑联想到北方的皇宫相府等。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