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高考模拟试题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 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 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 “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 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 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 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 “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 “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 “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A ‎ ‎4. 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提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和“明”,然后从“祭奠情感”“祭奠方式”“祭奠仪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指出“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②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 ‎5. 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④升华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 C项,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 D项,“只有网上祭莫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说法绝对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B项,“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请“代人扫墓”者也可能有其客观原因,不一定“心不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 B项,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项,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 D项,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材料一属于议论文文体,论证方面的特点可以考虑的角度有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从论证结构看,开篇从关于“清明节”的历史记载引出观点:“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结尾总结扣题。总体来看是一个总分总的结构。从论证方法看,“《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可以直接找到与网上祭祀有关的内容,也可以从清明节祭祀的问题中总结出来,关键句主要有:“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弘扬新风、摒弃陋习”。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 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 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 ‎(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5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 B.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踏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 C. 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 D.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中的“炮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 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 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 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8. 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9. 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 ‎8. 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疆。 ‎ ‎9. ①形式方面:使诗歌的构思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②人称方面:便于运用第二人称,与儿子“见字如面”地贴心交流。③情感方面:便于以长者身份表达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文思想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情感的理解不准确,等等。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错。“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是比喻,诗句中用与儿子的军种有关的“炮弹”作喻体来比喻本体“热情”,生动写出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除了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外,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首先要读懂全诗,错误的地方一般有艺术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C项,错在“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全诗以“信里不寄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应,贯串始终,并非是“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重要诗句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把诗句放回整个诗节或整首诗中,抓住诗句中的重要意象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本诗是一位老战士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表现了情真意切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一句的意思,就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国土”是说祖国故、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以为自豪。“贴紧”用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世记在心里。“你的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尽职尽责,作为一位军人的父亲,父亲叮嘱让儿子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饱含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交融,祖国之爱与父子之爱,家国情怀感动每一个读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的好处。回答好处题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回答。‎ 本题,这首诗采用家书形式表情达意,全诗使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诗人以长者身份和儿子进行贴心交流,也有利于诗人自己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的那份感情。这种采用家书形式写诗具有创造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综上分析,本题从叙事人称的使用、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构思形式的选取等角度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杲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啬,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固求掌诰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州,贾黄中、李沆参知政事,苏易螽转承旨,杲连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翰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竞,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闵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B. 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C. 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D. 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B. 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 C. 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宣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D. 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曾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 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 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 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 ‎14. 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C 12. C ‎ ‎13. (1)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 ‎ ‎14. 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因上言兄老”中,“兄老”是“上言”内容,作“上言”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杲既至”中,“杲”作“既至”的主语,“杲”前断开,排除B;“而晞吝如故”和“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为并列的两件事情,分别独立成句,应在“且”前断开,排除C。整段话翻译为: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哥哥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C项,“大多是四个字”错。古代年号大多“两个字”。‎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原文说“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说明这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俄,不久;求显用,被动句,请求被重用;其,自己;效,成效。‎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亲故有自长安来者,定语后置句;绐,哄骗;靳,吝惜;无算,无法计算,形容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找到答题区间,认真分析,归纳概括出答案。‎ 本题需要回答“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原文说“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意思是说,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故整合答案为:“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杲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翻译:‎ 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幼小时丧父,笃志求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许多年轻人羡慕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窦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杲说:“如果参加进土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郎,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官。太平兴国初年,范杲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啬,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 范杲听后很高兴,于是上奏说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兄长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道:“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他。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沆任参知政事,苏易蠡转任承旨,范杲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诰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劝解他。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匾额赐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闻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杲拿“朝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修《太祖宝录》罢了。”范杲不说话,坐了很久。感染重病,到了京师,不长时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太宗可怜他,录其儿子。范杲性情虚假,喜欢当面赞誉背后说坏话,只有和柳开交好,互相吸引,始终亲密无间。不善治理家业,家境日益贫困,范杲整天端坐,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 雨 陈 藻 年登犹藉米船通,去岁那堪一大凶。‎ 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 晴空又似骄阳起,罄室谁支此患重。‎ 甘雨连望虽未洽①,莳②田渐喜泽边农。‎ ‎【注】①洽:遍。②莳:种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所写“年登”并不是真正的谷物丰收,只不过是救灾所需粮食运送及时形成的假象。‎ B. 瘟疫使许多人死亡,旱灾让秧苗枯焦,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诗人不平静的心情。‎ C.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以夸张的手法来写“罄室”,凸显了灾情之重、影响之大。‎ D. 尾联在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方面均发生逆转,紧紧扣住题目,表现雨泽农田的景象。‎ ‎16. 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对大灾之下百姓的同情。作者描述了在饥疫和旱灾之下,严重的灾情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②对突降甘霖的喜悦。农民久旱逢雨,喜不自胜,作者也甚觉欣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错误,“晴空又似骄阳起”的意思是“晴空中又像要出骄阳”,并不是比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描写旱灾后百姓因饥饿而死,并且引发了疫病,大地上的植物被太阳烤焦,诗人的的内心无比焦急,骄阳似火,谁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呢?诗人内心充满了担忧之情。“甘雨连望虽未洽,莳田渐喜泽边农”,大雨虽未下遍大地,但是也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大雨润泽了农作物,百姓丰收有望,此时诗人的内心也感到宽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我国全力抗击疫情时期,日本向我国援助医疗物资,外包装上印着《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以景自喻,表达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 ‎(3)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互文手法写出客人要来,诗人非常高兴,清扫小道,打开门以待客来。‎ ‎【答案】(1)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泽/裳)(2)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3)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君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袍(泽/裳)、出岫、径、蓬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到“三月桃花开”“八月麦子成熟”之类的句子,①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别,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四五月才开;麦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桃花开了”“麦子熟了”就足够说明问题。‎ 不仅桃花和麦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② 。桃花开时,所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冰。可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们的歌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时聚时散,春天才算坐稳了。‎ 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择生长的地方,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抷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成两尺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 ‎18. 文中二、三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对比、拟人 B. 拟人、借代、对偶 C. 对偶、对比、通感 D. 通感、比喻、拟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很旺盛”,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答案】18. D 19. 不好。①原句表意更准确具体。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等。②原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安身”写出蚕豆适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旺盛的生长状态。 ‎ ‎20. (1). 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 (2). 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本题,文中二、三段中没有借代和对比,故排除A、B、C三项。“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等为拟人,“黑色缎子”“黑色的眼睛”等为比喻,“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等为对偶,“蚕豆花的香味……轻重适当”为通感。‎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回答时,回答时,首先要回答“原句好”或者“改句不好”,然后指出原句与改句哪些地方不同,最后分析出原句好在哪里,并指出改写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不如原句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是“原句好”或“改句不好”。‎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比改句有两处明显不同:一是原句说蚕豆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等,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表意更准确、具体。而改句只是说蚕豆生长在“田野的各个角落”,很笼统,不能看出蚕豆具体的生长环境。二是原句说“只要有一抷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安身”写出蚕豆适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旺盛的生长状态。而该句只是说“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很旺盛”,这样的表述没有写出蚕豆适应性强和旺盛的生长状态,没有原句生动形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第①处,结合后句“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四五月才开;麦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桃花开了’‘麦子熟了’就足够说明问题”可知,此处是觉得诗句中的月份是多余的。故此处可填写“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 第②处,首句总说“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然后用“桃花开时,所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冰”句对应“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句,那么,和后句“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们的歌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时聚时散,春天才算坐稳了”对应的就应该是写季节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即此处应填写“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生态环境的好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③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④消费是生产的先导,⑤如果经济刺激措施不能新发展理念为引领,⑥势必导致更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⑦从而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⑧促进绿色消费,⑨不仅能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刺激,也有利于产业绿色化程度的提升。‎ ‎【答案】①“生态环境的好坏”改为“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在“防治”后加上“攻坚战”或“这个战役”。③“提高”改为“增强”。⑤“不能”后加“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第①句,搭配不当。“生态环境的好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面对一面。应把“生态环境的好坏”改为“良好的生态环境”。第②句,成分残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缺宾语,应在“防治”后加上“攻坚战”或“这个战役”。第③句,搭配不当。“提高”不能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搭配,应把“提高”改为“增强”。第⑤句,成分残缺。应在“不能”后加“以”。‎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公告称:‎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新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答案】教育部发布公告,‎ ‎ 2020年高考推迟到7月7日至8日举行,湖北和北京提出安排意见,经教育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 概括新闻内容要抓新闻的核心信息,如何人、何事、何结果、何时、何地等。本则新闻共三段内容,第一段讲述了教育部发布公告;第二段介绍了2020年高考推迟到7月7日至8日举行;第三段介绍了湖北和北京提出安排意见,经教育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最后将三段的关键信息组成简洁流畅的语句,注意不要超过字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各学校都要求教师网上授课。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网课”是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教学。学习者可通过“网课”达到学习、练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由于学习者是居家学习,家长往往还要起到督促作用。疫情得到控制,学校开学,“网课”结束。‎ ‎ 高三某班准备搞一个有关“网课”利弊的主题班会,让长时间沉浸于“网课”的学生畅所欲言。‎ ‎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网课的利与弊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发言内容主要是谈谈“网课的利与弊”。‎ ‎2020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一年,因为当前疫情,有很多人不能回到学校里学习。网课应运而生,有的人觉得网课伤眼睛,也有的人觉得是疫情当前最好的方式,但是,在我看来网课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普及和广泛的应用。疫情当前,线上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在非常时期,学校准备开始网上授课。当然,网上代替不了线下课。但是,疫情当前,这无疑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还是有效果和帮助的。‎ 线上授课虽然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孩子在家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又能保证安全和课程进度也不会落下。难道不好吗?我觉得网课虽然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网课的缺点。‎ 首先,长时间对着电视是有损眼睛的视力,所以这会使眼睛视力下降,当然我们要合理安排眼睛休息时间。‎ 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在教室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学习互动,可能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不认真作文听课和走神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线下是非常容易解决这种问题。而在上网课老师管不了学生,学生在干什么,老师也不知道。不能保证学生是否有在认真的听课。上网课时候,老师在讲课,学生可能在一边玩手机打游戏还有可能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听课,但是这样听课效率不高。但是呢!也不否认有的学生在认真听课,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上课不认真。‎ 在家上课,很考验学生的自控能力。当上网课时,应该屏蔽手机各种各样信息,而是认真的上网课,保证不被这些信息打扰。‎ 在家里学习,家里有零食,宠物,舒服的床。可能会影响学习。所以在上网课时,应该全神贯注看着屏幕认真学习。‎ 在家上课,要把网上授课当成真正的课堂,课前准备好上课工具和书本,让手机之类产品远离课桌,上课认真做笔记,课后完成课后练习。‎ 疫情当前,从几次网课中,我学到挺多的东西。虽然网课有利有弊,但是我们应该珍惜这段隔离的时间,惜时、勤勉,上好网课,日日精进,停课不停学,学业不掉线。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延迟开学这段意外时光,同学们也可以静下心来提升自己,感悟人生,认真体验网络教学模式。坚信我们很快就会在春日暖阳时重逢,那时,我们都将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重心,联系自己的感悟或经历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 对于长期接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学生来说,网课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疫情期间,学生身在网课之中,自然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但亦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作文题意在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去认识或看待网课,如果只是将彼时彼刻接受网课情绪带进去,进行矫情的夸赞和恶毒的诋毁,都不是主题班会的应有之义。学生可以理性、辩证地看待网课现象,既可彰显其利,又可针砭其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与建议。切忌隔靴搔痒,套话连篇。就试题材料而言,可以从与传统课堂比较、学习者、督促者等角度切入,客观理性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单方面强调利或弊都有失偏颇。‎ 参考立意:‎ 网课利弊皆有,取舍因人而异;‎ 网课诚可贵,育人价更高;‎ 让网课健康发展;‎ 网课虽便捷,但不要过度;‎ 正确对待网课;‎ 长于自律,乐于求学者,网课必然获益匪浅;‎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网课的利与弊”这一中心论点阐述,接着分析论证网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证网课的优势和弊端。最后结合现实,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网课教育的优势: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家也能够上课学习。②可反复学习,随时复播课程。③可以共享优质课程资源。④记笔记方便,重点部分只需截图保存即可。⑤网课方便快捷,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灵活多样,授课内容丰富。‎ 网课教育的劣势:①网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教学质量难以保障。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效率低,效果差。③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④缺乏对知识点的及时反馈及沟通,缺乏面对面的实操技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⑤长期接触电子设备,影响视力。‎ 网课是利用网络在线学习的课程。我发现我网课对于我们而言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平时学习面对面听老师讲课,但是老师说出的话不会显示,也不会重复说,所而网课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如果我没有听清或听懂,我可以返回再学习一遍,重要的是,老师说的重点也在屏幕上显示,非常方便把重点知识记下来。‎ 经过半个月网课学习,我感受到了线上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有不同,线上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全靠自己自觉。我们的老师采用了“学习通”平台学习+线上讨论等方式授课。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吸收知识,每次上完课,老师们都会收集学生们的课程反馈,开展线上答疑,讲解课程重点、难点。课后,同学们参与老师布置的讨论话题,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遇到服务器卡顿等问题,老师们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如错峰学习,更换平台,开直播课等,保证了同学们线上学习的效果。疫情当前,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学院安排,按时完成线上教学,勤勉自律,学好知识,为夺取防控斗争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较于在学校学习,网上学习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学习起来更方便了,直播课的老师会先录课,然后上传,随时随地都可以再看一遍,视频课的资源到处都是,学习资料很充足。而且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询问老师,这些无疑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网课也有弊端。大家都在家用网课学习,人数众多,app或者网站难免卡顿崩溃,导致有的学生无法正常学习以及上传作业,耽误了大家的学习进度。同时网上学习的另一大弊端是缺乏管理,没有了学校老师的管理,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在签到后就切屏去玩游戏看视频,将学习抛之脑后。可采用如下方法解决:在课件的某一页设置一个问题,并且将学生的学号加入计算来避免学生跟风发弹幕,这样一来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就无法及时回答问题,而且大家也运用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加强了熟练度,可谓一石二鸟。‎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