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走过了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时代,走过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正置身于春秋鼎盛的伟大时代,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和支撑,不忘初心,踏实前行。‎ ‎②2017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其作品以巨大的情感力,发掘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黑洞,行文皮里阳秋,含蕴丰富,给读者别样精彩的感受。‎ ‎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积极响应十九大“打赢蓝天保卫战”号召,创造一个垂柳依依、众芳摇曳、碧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环境,让人们生活在柳暗花明的幽静中。‎ ‎④2017安徽省“阅读经典·不忘初心”演讲比赛圆满结束。比赛中,选手们以引人人胜的故事、惟妙惟肖的讲述打动了在场嘉宾和观众,展示出了新时期安徽青年的精神风貌。‎ ‎⑤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典,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所作札记具体而微,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终成巨著《本草纲目》。‎ ‎⑥中国体操队在第47界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收获3金1银2铜,位居榜首,运动员虽说表现可圈可点,但依然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砥砺前行,决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①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此处错误。②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此处正确。③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此处用第一个意思,正确。④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此处错误。⑤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此处错误。⑥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此处正确。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方鼓励的一切有利于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的积极作为,符合中方的一贯立场,符合《9. 19共同声明》的原则和精神,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B.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我党顺应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C. 安徽省将于2018年秋季正式实施由教育部颁布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深受广大学子欢迎,因为它革除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D. 具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往往被视作思想的净土、道德的高地,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文化光芒和神圣精神,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的期待和无尽的向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项语序不当,“顺应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互换位置。C项结构混乱,在“实施”后面加“的”。D项主客倒置,将“它对人们”改为“人们对它”或在“人们”后面加“来说”。‎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到“传统笔墨根基”,一般人总是想到皴染、斧劈、刮铁、乱柴、乱麻等笔墨技法,但是人们却往往忘记了,“中国画”之所谓“中国画”的最根基性的东西:诗书画合一,诗书画同步。前者,指的是画幅的文本呈现: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则是要求创作者的“内外兼修”,________,使形式与内容同步俱进。因此,创作者笔墨传送的就不仅仅只是山水具象,而且是意幽境远的精神文化内涵。‎ ‎①即把诗、书、画放在同一个技法层面上去追求、去训练、去经营 ②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 ③诗境是绘画的内容 ④以诗境为灵魂 ⑤而书法是绘画的形式表现手段 ⑥诗、书、画同在一境层 A. ①④③⑤⑥② B. ③⑤②④⑥①‎ C. ③①②④⑤⑥ D. ①③⑥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所给各句句意,根据句子含意的相关性及句式的相似性将所给句子分组,如根据“……是……”的判断句形式,可知③⑤为一组;根据“以……为……”的句式,可知②④为一组,根据⑥的内容,可知⑥应紧承②④,故②④⑥应为一组;剩下①独立成句。然后,根据组内句式或句意,排列组内顺序,如根据⑤的“而”字,可知⑤应排在③的后面,根据陈述对象出现在②,可知④应排在②后面。最后,再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及横线句子数目的多少,分别确定各组所在位置,从而确定答案。‎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先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比如这段文字主要是谈“中国画”,解答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 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得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合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他会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生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这所以取得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士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也不以财富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 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阐述与评价。‎ C. 第二段交代了古代的“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即类似今天诸如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学而不仕”的知识分子,范围很广。‎ D. 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重义轻利,重操守,心忧天下,志在天下,把个人与国家联系一起。‎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士人讲究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故当权者对士的态度往往也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之风也会成为历史美谈。‎ B. 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但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官兴邦”。‎ C. 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和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 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交科学合理的建议。‎ C. 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它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答案】‎ ‎4.B ‎5.B ‎6.D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简述与评价”错误,混淆范围,第一段第二句话并没有对“士文化”的内涵特点进行简述。“升华和瑰宝”“精神食粮”“民族精神”都是从意义作用的角度进行评价。‎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从第三段内容判断,B项“无势”是无中生有,也与后文内容矛盾。‎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D 项,“正是因为当权者的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错,逻辑关系判断失当,由原文最后一段“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可知,士文化的与世长存与“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塔 ‎ 余光中 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矍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于是这座黝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览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乌鸦的不谐和音。鸦声在西,在琥珀的火堆里裂开。华盛顿在南,白而直的是南下的州道。同一条公路,北驶三英里,便是盖德斯堡的市区了。这一切,这一圈连环不解的王国,完全属他一人所有。‎ 盖德斯堡啊,盖德斯堡。他的目光抚玩着小城的轮廓。来这里半年,他已经熟悉每一条街,每一座有历史的建筑。就在这里,他度过寥落又忙碌的半年,读书,写诗,写长长的航空信,翻译公元前的古典文学,给学生朗吟缠绵的《湘夫人》、壮烈的《国殇》。‎ 塔下碧草萋萋。这是深邃的暑假,他走过神学院走过蜡像馆走过郁金香泣血的方场,但大半的时间,他走在梦里走在国内走在记忆的街上。这种完整而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立在塔顶-立在钢铁架构的空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人亦冷漠而疏远。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想。‎ 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和期待之问。剩下他,血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他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深邃安详如一座寺院的暑假。暑假是时间的奢侈品,属于看云做梦的少年。他用单筒的记忆,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那些椰阴下的,槐阴下的,黄桷树阴下的暑假。读童话,读神话,读天方夜谭的暑假。那时’母亲可靠如一株树,他是树上唯一的果子。那时,他有许多“重要”的同学,上课同桌,睡觉同床,诅咒时’以彼此的母亲为对象。那些暑假呢?那些母亲呢?那些重要的伙伴呢? ‎ 第二次大战后’他和母亲乘汽船,顺长江东下。船泊安庆。母与子同登佛寺的高塔,俯瞰江面的密樯和城中的万户灰甍。塔高风烈。迷蒙晕眩的空间在脚下,令他感觉塔尖晃动如巨桅,而他是一只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十九岁的男孩,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暑假的下午,黄桷树阴下,他会对着诱人的地图出神,怔怔望不厌意大利在地中海濯足,多龙的北欧欲噬丹麦,望不厌象牙海岸,尼罗河口,江湖满地的加拿大,岛屿满海的澳洲。从一本日历上,他看到一张风景照片,一列火车,盘旋而上庞伟的落基山,袅囊的黑烟曳在空中。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 ‎ 安庆到盖德斯堡,两座塔隔了二十年。立在这座钢筋的嘹望塔上,立在二十年的这一边,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土。远望岂能当归?就如此刻,青山之处是平原,平原之外是青山。半世纪来,多少异乡人曾如此眺望? ‎ 天边的北极星,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一个定点。夜色部署得很快,顷刻间,从鼠灰到黝青到墨黑。但黑暗只有加强星的光芒。星的阵图部署得更快,在夜之上,在万籁之上,各种姓名的光,从殉道的红到先知的皎白透青,一一宣布自己的方位。他仰面向北,发现大熊和小熊开阔而灿明,如一面光之大纛。抓住冻手的栏杆,他幻觉自己与塔合为一体。一刹间,他欲引吭长啸。‎ ‎1965年6月17日于盖德斯堡(有删改)‎ ‎【注】盖德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也译作葛底斯堡。1965年余光中在那里的一所学院讲学。‎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别出心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抒情,叙事灵活自如,不受时空限制,抒发的情感深沉而不失激烈,撼人心魄。‎ B. 作者用两个拟人化的“等待”来写铁塔,不仅为内心的情感确立了形象的支撑点,还为引出心中的另一座“塔”设伏。‎ C. 身居海外讲学,又逢暑假,作者独自登上铁塔,内心充满孤独思念之情,最后“欲引吭长啸”来排遣这难以承受的寂寞。‎ D. 开头写夕阳西下,结尾写繁星满天,比喻形象贴切,描写具体细致,声色光影,纵横交织在读者的眼前,画面感极强。‎ ‎8.结合全文,说明“塔”的含意。‎ ‎9.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 ‎7.C ‎8.①“塔”既指盖德斯堡的四层铁塔,也指安庆的佛寺高塔;‎ ‎②铁塔是作者瞭望过去和故土的立足点,是作者孤寂乡愁的具象和载体;③佛寺高塔是作者心中之塔,是故乡祖国的象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乡之情和热烈的爱国情怀。‎ ‎9.①二十年前,厌倦中国的破落、苍老、平凡,现在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可爱、神秘、伟大的过度;②二十年前对异国充满向往之情,现在远眺故土,内心充溢着强烈的思乡之情;③二十年前单纯幼稚、爱好幻想,现在深邃安详、冷静坚定。‎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C项“难以承受的寂寞”错,文中 “这种完整而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 寂寞是国,我是王”及最后一段可看出这种寂寞并非难以承受。‎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本文中的“塔”表面意思很简单,既指作者身居海外讲学,独自登上的盖德斯堡的四层铁塔,也指二十年前登上的佛寺高塔。深层含义结合文本来理解,文中讲述了作者身居海外讲学,独自登上的盖德斯堡的四层铁塔,并且想起了二十年前自己登上的佛寺高塔,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家乡、故土,写出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恋土、恋家、恋旧、恋故情结,看到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殷殷家国之情,所以“盖德斯堡的四层铁塔” 瞭望过去和故土的立足点,是作者孤寂乡愁的具象和载体;‎ 而“佛寺高塔”则是故乡祖国的象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乡之情和热烈的爱国情怀。‎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然后结合本文分析,本题要深刻理解“塔”的含义,了解其表层含义,结合语境探究其深层含义。‎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题干要求分析“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开头写到作者独自登上的盖德斯堡的四层铁塔,远眺故土,看到周围的景“日落时分,……。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乌鸦的不谐和音” 远眺故土,内心充溢着强烈的思乡之情;由此回忆二十年前的自己,根据五六节的相关内进行概括如:“十九岁的男孩,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由此可知二十年前作者厌倦中国的破落、苍老、平凡,单纯幼稚、爱好幻想,对异国充满向往之情,而现在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可爱、神秘、伟大的国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鲁青未了,懿范长存 吕绍刚 第一次知道季羡林,还是在上高一。当时读到一篇《赋得永远的悔》,怀念母亲和故乡的散文。年少之时,懵懂无知,世间各种情分,唯独对亲情的体味最浓。所以,一位老人的悔,比年轻人更平淡却来得更深沉的爱,瞬间击中了一位少年的心。第一次见到他,已经是若干年后。我在北京求学,学校举办《胡适全集》的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套中山装,依旧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坐在主席台上。‎ 师长们曾对我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我没有亲见,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了北大精神的一种象征。‎ 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为文恬淡,意境悠远,代表着北大的博大与平和。他一生以学术为业,以师者为尚,桃李满园,是百年北大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典范之一。时至今日,在北大,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勤奋笃学。涵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是他们扛起了中国文化脊梁的一角。季老广为人知,源于他一系列的回忆散文、学术谈片。即使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走过了近100年,总有些东西,可圈可点。季老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见证了百年中国知识流变史。‎ 跟同时代人相比,他的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然而,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再到如今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备尝的艰难历程。‎ 总理曾去看望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每天坚持听助手读《人民日报》,并写下《病榻思绪》,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位老人的智慧。他曾经与朋友相约,“何止于米(八十八岁),相期以茶(一百零八岁)”。后来又修改了目标,“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长寿。除了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养生保健,恐怕还需要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的果决。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洗,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初衷,才能在泰山压顶的时候,也能超越一己之私,积极进取,进而拥有一个豁达、丰沛的人生。‎ 这层意义上说,季老不仅是北大的财富,是文化的财富,还是国家的财富。他的远去,是一份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虽然,季老公开撰文请辞大师的头衔。可以料见,他的逝去,类似中国如何才能产生大师的话题,又将浮现在公众面前。‎ 渴望大师,也是渴望知识,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这样的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正如季老坚信“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悲,我们是大有可为的”一样,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多年后,再回首,人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局与长足发展,注定了这一点。‎ 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信。‎ 如今,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纷纷扰扰的百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一个人,安安静静。‎ 相关链接:‎ ‎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 人们学习的。”‎ ‎②“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③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季羡林·学术大家》)‎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羡林的亲情体味和平淡而深沉的爱打动了我,使“我”对这位跟同时代人相比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的老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感受。‎ B. “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这是季老一生的写照,时时提醒我们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 C. 当今时代,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也即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季羡林的离世,对当今社会,是一大损失。‎ D.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期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走上了东方学研究道路。‎ ‎11.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150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为什么?‎ ‎12.“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羡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答案】‎ ‎10.D ‎11.前面说季羡林想要活到150岁,是因为他有一份赤子之心,虽然国强了,民富了,但仍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结尾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是因为他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 ‎12.①求知不已,笔耕不辍,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②有信仰,有梦想,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③有博大的胸怀,能放弃一己之私,有浩然之气,敢说真话;④待人和蔼,与人为善。‎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用类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答题注意整体阅读,接着有思路分析,同时还要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答题时注意分点分条作答。‎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D项曲解文意,由原文“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再到如今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备尝的艰难历程。”可以知道,“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是同国后创建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1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150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为什么”,题目要求概括“要活到150岁”“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原因,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第5节和结尾中,筛选关键语句“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第5节和结尾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12.试题分析:题干 “‘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羡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总结“优秀品质”应该是向内挖掘,考生要抓住“鲁青未了,懿范长存”含义,和人物事迹,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向内挖掘课文,联系文章。‎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璀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弱冠为魏尚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以任职称。数岁转廷尉卿。璀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璀先收艾。会以璀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璀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兵反。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貳。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及暮,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事平,朝议封于璀。瓘以克蜀之功,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威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璀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璀于此不复有言。贾后由是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①有隙,遂谤璀与亮②欲为伊霍之事③,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璀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矫诏,威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瓘不从,遂与子恒、 岳、裔及孙等九人同被害,时年七十二。 ‎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注】①玮:指楚王司马玮。②亮:指汝南王司马亮。③伊霍之事:伊霍,商伊尹和汉霍光的并称。后世往往以此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B.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璀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C.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D. 会以璀兵少/欲令艾杀璀/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是表示男子已具有成人资格的年龄称谓,女子到成人的年龄则以“及笄”称。‎ B. 军司,指出征时主帅的主要僚佐,因为避司马师讳,改魏晋的“军师”一词而来。‎ C. 平旦,指十二时辰中的寅时,比“鸡鸣”早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三时至五时。‎ D. 矫诏中的“诏”指诏书,即皇帝的命令或文告,这里强调“收瓘”的诏书是诈称的。‎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瓘明理有识,处世为官有方。他入仕十年中,对权臣不亲不疏,深受傅嘏的推重;任职廷尉期间,通晓法理,大小案件都能依据实情判断。‎ B. 卫瓘颇有谋略,成功平息叛乱。钟会谋反时,他先设法将此消息传到军中,后又作讨伐檄文宣告诸军,致使钟会的反叛因不得人心而失败。‎ C. 卫瓘功成不居,谢绝朝廷加封。朝廷论功行赏时,他以自己在讨伐蜀国的战争中,并无拔旗斩将之功而坚决辞让,此举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D. 卫瓘忠于朝廷,反遭诬陷报复。他因太子鲁钝暗昧,借宴饮假托酒醉委婉劝谏废除太子,却引起贾后的怨恨;最终惨遭冤杀,祸及子孙。‎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 ‎ ‎(2)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 ‎【答案】‎ ‎13.D ‎14.C ‎15.C ‎16.(1)钟会暗地里怀有叛乱篡逆的想法,趁着邓艾未经请示擅自行事(的机会),秘密地与卫瓘一同向上奏报邓艾在蜀的斯作所为。 ‎ ‎(2)黄门送诏书给司马玮,司马玮生性轻躁奸险,想借机发泄个人的怨愤,连夜派清河王司马习收捕卫瓘。‎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欲令艾杀瓘”一句中,语意完整,译为“(钟会)想让邓艾杀掉卫瓘,”故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B项、C项。“乃夜至成都檄艾”的意思是“于是在夜裹到了成都,发文给邓艾所统率的将领们”,这样要在“都”和“檄”之间停顿,排除A项,综上分析你,本题应选D项。‎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错在“早一个时辰”。“平旦”,指十二时辰中的寅时,比“鸡鸣”丑时晚一个时辰。‎ ‎1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张冠李戴,且细节错误。错在“拔旗斩将”和“此举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原文说的是“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而不是因他谢绝朝廷加封得朝廷内外的赞誉。另外,“搴旗”的意思是“拔取敌方旗帜”,并非“拔旗斩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6.‎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阴”:“暗地里”;“因”:“趁着”;“专擅”:“擅自行事”。第二句关键点:“赍”:“送”;“骋”:“发泄”;遐收:“收捕”。‎ 参考译文: ‎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性情文静善于分辨是非道理,凭有胆识见解公允著称。承袭父亲阌乡侯的爵位。二十岁为魏尚书郎。当时朝臣专权,卫灌周旋在他们中间,对权臣们没有亲疏之别,很被傅嘏所器重,称他为宁武子。陈留王即位十年,因为胜任职务著称。几年后转任廷尉卿。卫瓘通晓法理,每次去判案,不论案子大小都依据情理。 邓艾、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卫罐以原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兼任镇西军司,配备一千士兵。蜀国平定后,邓艾秉承皇帝旨意受封。钟会暗地裹怀有反叛之心,因为邓艾专权独断,暗中与卫瓘一同奏报情况。皇帝下诏派槛车拘捕邓艾,钟会派遣卫罐先行收捕邓艾。钟会认为邓艾兵少,想让邓艾杀掉卫瓘,以此加重邓艾的罪名。卫瓘知道钟会想危害他,然而无法拒绝,于是在夜裹到了成都,发文给邓艾所统率的将领们,声称诏书收捕邓艾,其余人一概不问。如果来投奔官军,爵位赏赐依旧;如果胆敢不来投奔,诛杀三族。等到鶸鸣时分,都来投奔卫瓘,祇有邓艾的随从还在。天亮开门,卫瓘乘坐使者的车辆,直接到成都殿前。邓艾睡着还未起床,父子都被捕获。一会见钟会到了,便遍请众将胡烈等人,趁机捕获他们,囚禁在益州牢房,然后发兵反叛。钟会留下卫瓘谋划商议,在手版上写“打算杀胡烈等人”,举起手版让卫瓘看,卫瓘不答应,于是互相猜疑有了二心。卫瓘去厕所,见到胡烈过去的随从,让他通报三军,说钟会反叛。等到日落,城门关闭,卫璀作檄文通报各军。各军都响应义举,天明一同攻打钟会。钟会率领左右抵抗,众将打败了他,仅帐下几百人追随钟会绕着宫殿逃跑,都被杀。事情平定,朝廷议论封赐卫瓘。卫瓘认为攻克蜀国的功劳,自己虽然用了智谋,但没有拔下敌旗的功劳,因而坚决辞让不接受。太康初年,升司空,为政清廉简明,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惠帝为太子时,朝臣都说他纯朴,不能亲理政事。卫罐屡次想陈述奏请废了他,而没敢说出来。后来在陵云台聚会宴饮,卫罐假装醉了,跪在皇帝床前说:“我想上奏。”皇帝说:“你要说什么?”卫罐三次想说又止住,于是用手抚摸着床说:“这个座位可惜了!”皇帝心裹明白,故意装着不懂说:“你真大醉了吗?”卫权从此不再提及。贾后因此怨恨卫罐,而且忌妒他的方正率直,使自己不能任意荒淫暴虐;又听说卫瓘与司马璋有隔阂,于是造谣说卫瓘与司马亮打算干伊尹霍光做过的事,让皇帝作手诏,派司马璋免去卫瓘等人的官职。黄门送诏书给司马璋,司马璋生陆轻薄阴险,想发泄自己的私怨,连夜派清河王司马遐收捕卫瓘。卫罐手下人怀疑司马遐伪造诏书,都劝谏卫瓘说:“根据礼制法律,对待台辅大臣,没有像这样的,请姑且拒绝服从。等自己上表得到回覆,再去受刑也不晚。”卫璀不听,于是和儿子卫恒、卫岳、卫裔及孙子等九人一同被害,时年七十二岁。‎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远离怨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躬、薄、怨、坼、乾坤、凋。‎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9.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8.CD ‎19.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嫡庶之分,在中国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 ① 。这是一种区别。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这里所谓长子为嫡子,也必须是正妻之子。 ②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个原则, ③ ,妾媵所生的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子承袭。‎ ‎【答案】①妾之子称为庶子 ②嫡庶之分关系到承袭制度 ③正妻所生的长子才合乎承袭的资格 ‎【解析】试题分析:“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和“这是一种区别” 知①应是和嫡子相对的庶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知②应填承袭制度,③应填正妻生的长子才有承袭的资格。‎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续写式扩展的方法不仅要求表意正确,语言形式与前后句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能与前后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其次,要认真分析语言环境,弄清整个语段或句子的含义及前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解答这类题,必须从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和扩展。‎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6分)‎ ‎21日,北京市公布多项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高考降低英语分值”备受关注,“高考英语改革”、“北京高考”、“高考改革”等关键词在网上涉及的内容已多达百万条。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在新浪网关于高考英语分数的相关调查中,吸引了29334位网友投票参与,有约73%对高考英语降低分值表示“支持”,有约22%表示“不支持”,另有约5%表示“不好说”。‎ 表示支持的网友说:“国家终于开始注重国学了。增加语文分数,客观上有助于突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语文学习。”“以往我们把英语‘抬得’太高了,该退‘烧’了,应该让英语教育社会化。”“外国语言不应被列入中国的应试教育,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乐在其中的状态才是语言的魅力。降低英语分数是为了让其从单纯的考试工具回归对外交流工具。”“ 下调英语高考分数权重,淡化选拔功能,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有趣的是,在英语和语文扯分数的时候,有网友提出“高考不要数学”。‎ ‎【答案】过七成网友支持高考英语降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在整体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即可。如“高考降低英语分值” “有约73%对高考英语降低分值表示‘支持’”,把这些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如七成或者大多网友支持支持高考英语降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汽车、房屋这些共享“大件”,到通过刷手机骑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篮球、玩具、服装等“小件”,共享经济正在构建我们方方面面的新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共享,只要是共享就有价值。‎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新时代的号角 在最近发布的宪法修正案中,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将“习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写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的中国打开了一个新*,在*总书记的领导下,本着和平、开放的原则与世界人民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应势而生、应运而起,沉睡的巨龙即将苏醒。‎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共享经济应运而升。这一新经济体的蓬勃生机让人们对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而共享经济发展起来正是因为一个基础——信任。“共享”顾名思义,是可以共同分享的。分享一般用于两个有信任基础的人之间。良好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经济的出现也代表一种新兴经济体的出现,所以共享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共享经济也成为了一种名片,让世界见识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风采,一种大国形象在逐渐树立起来。共享经济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变成了和平合作的使者,来到许多国家。共享单车正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如今摩拜已经走进了三个国家的五个城市,不仅为人民生活带来方便,更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共享经济的好处。‎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直都是中国外交的准则,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开放的新时代所赋予它的特殊含义。中国古代王朝的*与衰败和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这些宝贵的经验,无一不在述说着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想要发展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要有“共享精神”,要有能伸能屈、虔逊的气魄。‎ 共享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那是人们不断追求发展的步伐,那是人们坚持勇往直前的信念。‎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共享经济蓄势待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谈的是共享经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要求考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先是列出了共享经济所涉及的领域,表明“共享”已经无处不在,然后又说“似乎什么都可以共享,只要是共享就有价值”,对上文进行总结的同时也间考生思考: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共享吗?只要是共享就有价值吗?由此可见,考生写作中可以谈“共享经济”的优点,谈它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体现出社会和民族的进步等等;也可以指出“共享经济”的缺点,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共享”,也不是只要“共享”就有价值;还可以综合上述两个角度,谈辩证地看待“共享经济”。‎ 立意角度参考:共享是社会进步人民素质提高的体现;共享可以节约社会资源,避免浪费;共享改变消费观;共享应有度;辩证地看待共享,等等。‎ 点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如题干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就表明要写成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就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