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北重三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 年 11 月满分:100 分考试时长:100 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60 分) 1.下图是 1986 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 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 于研究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召公之子为诸侯, 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 B 项正确。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为军 事民主制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故排除 A 项。C 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排除。秦始皇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燕国遗址”不符,故排除 D 项。 2.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周王自称“天 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A.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 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 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封建迷信思想是指盛行于封建社会,人们相信星相、占卜、风水、鬼神等的思想和行为,材料仅提及统治 者与神的关系,与封建迷信思想不符,故 A 项错误;社会人伦是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 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商周时期统治者借助神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威,故 C 项正确; 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是宗法制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点睛:材料“神的权威性很高”“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看出王权 神权紧密结合。 3.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 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 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 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 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 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 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 文化,因此排除 D ; B 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4.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 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 出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周平王属于天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 D。A 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 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 B;材 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 C。 5.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 和制度,是束缚中国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与材料中“族权”关系密切的制度出现在 A. 商周 B. 秦汉 C. 唐宋 D. 明清 【答案】A 【解析】 【详解】与“族权”关系密切的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出现在商周时期,故 A 正确;在秦汉、唐宋、明清 时期之前已经出现宗法制,排除 BCD。 6.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 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 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 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A。青铜器 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排除 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 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B.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D. 宗法制与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说明是皇帝制度中皇位世袭的特点,体现出皇帝制度和世袭制, 故 A 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举措,故 B 项错误。分封制是秦朝以前实行,故 C 项错 误。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 8.谭嗣同一针见血的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他们的观点 A. 都强调了贵族政治世代相传 B. 都认为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 都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推崇备至 D. 都认为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谭嗣同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两人都认为秦朝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 B 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A 错误;谭嗣同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是批判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C 错误;两人都认为秦朝建立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排除 D。 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 察职责的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刺史 【答案】C 【解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 夫主管监察,故答案为 C 项。刺史是汉朝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项。 10.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 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 设立皇帝称号 B. 规定王位世袭 C. 分封子弟为王 D. 推行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根本决定”冲击了贵族政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而秦朝推行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项正确。设立皇帝称号有利于加强君权,但与题干中 “根本决定”不符,排除 A。王位世袭制确立于夏启时期,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 除 B。分封子弟为王与题干中“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不符,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 确答案为 D。 点睛:解答本题主要根据题干中“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并结 合郡县制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1.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实现了选贤任能 C. 实行了分封制 D. 强化了郡县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汉之初兴,分王子弟”能够说明汉代实行 过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但由于分封的实行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即 “七国之乱”,所以答案选 C,A B D 三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1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 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 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D 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A 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 省,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 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 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13.两宋一反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地方之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 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按路分设帅(安抚使,掌兵民)漕(转运使,掌财赋)宪(提刑按察 使,掌司法)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四监司以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些措施 A. 彻底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B. 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C. 将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D.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项中“彻底”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并非分割丞相的权力,B 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将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宋削弱地方的权力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了中央集权的同时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故 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联系所学宋朝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影响分析解答。 14.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 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为正七品官” “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选 A;监 察官员不属于地方行政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庞大臃肿和行政效率, 排除 C、D。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为正七品官” 说明监察官员职位低,“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判断监察官员权力很大。 15.《元史·高鸣传》记载: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 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 中朝 B. 三省制 C. 中书省 D. 理藩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指的是设中书省替代原有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 政机构,故 C 正确;中朝是西汉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指的是中书省、 尚书省、门下省,与材料论述的一省不符,故 B 错误;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 务的机构,故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联系元朝时期设置中书省----最高 行政机关的知识分析解答。 16.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表格显示察举制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说明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A 正确;科举制不注重 科技素养,B 错误;察举制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C 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社会统治基础,D 错误。 17.史料记载,公元 1384 年 9 月 14 日至 28 日皇宫收到奏章 1160 件,共计 3291 件政务。“庶务丛集……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A. 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 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 由军机大臣共议国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384 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根据材料中政务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设置殿阁 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A 错误;汉代设立中朝,以应对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排除 B;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 1384 年”“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联 系所学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影响分析解答。 18.“他们(六部)只需听命于皇帝,并不需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分歧,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 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上述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大学士不可参与机密事务 B.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 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内阁大学士是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标志是军机处设 立,故 B 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材料中“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 该管我们的事’”符合史实,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票拟制度,故 D 项错误。 19.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 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C. 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D. 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思想有所松动,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君主专制受 到种种挑战。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采取种种措施和手段加强皇权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A 正确;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而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 B;我国古代官僚体制是以君权 为核心,C 错误;D 项属于偶然现象,并且相权同皇权的斗争从属于“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排除 D。 20.北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发生在此处的历史事件是 A.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 唐太宗改革三省六部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嬴政在陕西咸阳创立皇帝制度,排除 A;唐太宗时,都城在长安,明太祖时都城在南京,排除 BC; 清朝雍正皇帝在北京设立军机处,故 D 正确。 21.从明朝设立内阁到清朝成立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B. 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 C. 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 D. 中央机构逐步得到精简 【答案】A 【解析】 内阁设立和军机处的设置,促使中央中枢机构发生重大变化,皇权得以高度集中,故 A 正确;其他三项说 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2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 积极发展农业经济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提到,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 命,要求拓展世界市场,于是发动了鸦片战争,故 B 正确;当时的世界大势是发展工业经济,A 错误;中 国的闭关锁国,不属于世界大势的表现,故 C 排除;西方列强加紧扩张,也属于工业革命的要求,故 D 排 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的国际背 景分析解答。 2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 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 原因是 A. 中国军事的落后 B.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C. 中国无世界知识 D. 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 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 C 项符合题意。ABD 项是从中国的科技、人才和军事角度,都不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24.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所谓新观点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 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此观点的依据是中国 A. 开始缓慢走向近代化 B. 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强调了鸦片战争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 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表现为推动了中国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 国近代化的大门,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25.1899 年 9 月,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 A. 便于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B. 帮助中国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 C. 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D. 与日本争夺世界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9 年美国向列强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 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根本目的是美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国商品能够 进入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市场,故 C 正确;“门户开放”政策并非为了便于美国在中国争夺租借地与 划分势力范围,排除 A;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侵略利益,并非帮助中国,排除 B;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扩大中国市场,并非与日本争霸,排除 D。 26.下图为三元里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纪念馆外景。这次斗争反抗的外国侵略者是 A. 法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俄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三元里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侵略者是英 国。 27.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 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A. 英国侵占香港岛 B. 俄国侵略新疆 C. 清政府割让台湾 D. 列强瓜分中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 日本。故答案为 C 项。英国侵占香港岛是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排除 A 项;俄国侵略新疆与反割台斗 争无关,排除 B 项;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 D 项。 点睛:《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军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割台斗争。清军将领刘永福主张坚决反抗日本对台 湾的割占;台湾人民自发组成义军,英勇斗争。义军首领徐骧、姜绍祖等为反割台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 爱国军民的殊死斗争,显示了他们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8.蒋介石在 1931 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来侵略我东三省矣!”“余 唯有鞠躬尽瘁然后而已保……报我民族!”此篇日记应写于 A. 九一八事变后 B. 西安事变后 C. 七七事变后 D. 淞沪会战后 【答案】A 【解析】 “1931 年……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来侵略我东三省”反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 故 A 正确;西安事变发生于 1936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B 错误;七七事变发生于 1937 年,不符合题干 时间,故 C 错误;淞沪会战也发生于 1937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D 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的史实,学生可以紧扣材 料关键信息“1931 年……倭寇……来侵略我东三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九一八事变入手,得出正确答 案。 29.2014 年 9 月 3 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 14 个方阵,鸣 14 声礼炮; 同时,纪念馆南面广场的国旗杆高也设计为 14 米。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关于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争论近年取得一致意见 B. 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部抗战重要意义的肯定 C. 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意在撤开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D. 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旨在凸显共产党抗战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关于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争论近年取得一致意见,排除 A;1931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 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也是中国 14 年抗战开始,故材料中“14 个方阵”“国旗杆高也设计为 14 米”,故选 B;“十四年抗战”说意在客观承认国民党抗战的贡献,排除 C;“十四年抗战”说并非凸显 共产党抗战的作用,排除 D. 30.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注:1941 年 12 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符合其主题的是 A.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D. 日本实行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1 年 12 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故 A 错误;1938 年抗日战 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反映了日军陷入中国战场,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 要兵力,故 C 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D 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 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 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 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 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 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 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 【详解】(1)做法:根据“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回答。 混合体:根据“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结合所学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 (2)关系:根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得出行省制是郡 县制的继承与发展。 优点:根据“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回答。 (3)理解:根据“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得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内容和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 而变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 不是 1917,2014 更不是 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 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 国际公理的底线。” 材料二: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 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 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 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 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 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 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材料三: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 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 块草坪,寓意 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1894 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 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 的耻辱,而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阐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 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3)依据: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渐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国际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 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1894 年”“中日之间”得出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从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等方面总结回答。 (2)原因:根据“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 不是国家的军队”得出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根据“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 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得出日本蓄谋已久。 态度:根据“‘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得出义战(解放中国)。 (3)依据:根据所学可知,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1937 年七七事变逐渐发展为全 面侵华战争。 国际意义:根据所学,可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 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