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湘教版:第一部分 专题2 第1讲 人口、城市与交通 学案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湘教版:第一部分 专题2 第1讲 人口、城市与交通 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1讲 人口、城市与交通 考点一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问题 ‎(2015·高考上海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解析:第1题,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按两者相加数值最大,选B项。第2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市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B项正确。‎ 答案:1.B 2.B 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2016·高考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3~4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3题,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D项正确。第4题,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D项错。‎ 答案:3.D 4.C ‎ ‎(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5.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结合图示及图例分析,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高,A项错误;直辖市仅北京和上海的比例高,B项错误;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低,D项错误;而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C项正确。‎ 答案:C 考点三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 ‎(2016·高考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 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6~8题。‎ ‎6.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 ‎8.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第6题,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不受影响,因而城市的服务等级也没有受到限制,A项正确。第7题,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产生的直接影响,B项正确。第8题,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但是不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没有影响,D项正确。‎ 答案:6.A 7.B 8.D ‎(2016·高考天津卷)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读图文材料,完成9~10题。‎ ‎9.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10.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A项错;地租相同的区位,南方距离市中心最近,B项错;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C项正确;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较差,该方向地租下降速度快,空气质量相对较差,D项错误。第10题,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地租成本相对较高,故选择A项。‎ 答案:9.C 10.A 考点四  城市化及其影响 ‎(2016·潍坊市期中)读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回答11~12题。‎ ‎11.图中所示三个国家城市化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1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可能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第1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可判断出,不同年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A项错。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项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项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D项错。第12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 答案:11.C 12.C 考点五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015·高考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13~14题。‎ ‎13.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A.位置 B.经济 C.地形 D.人口 ‎14.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解析:第13题,该机场位于北大西洋空中航线的必经之处,该机场位于纽芬兰岛上。该岛是北美洲的最东端,是飞机在飞离北美洲、飞往欧洲地区最后的补给点,也是由欧洲飞往北美地区航线上,在飞近北美大陆时的第一个补给点,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为最繁忙的机场,A项正确。第14题,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飞机载油量增加,单位距离能耗降低,飞机携带的燃油可满足横渡大西洋的需要,已没有必要再经停该航空港,D项正确。‎ 答案:13.A 14.D ‎15.(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 随着江苏省沿海高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徐宿淮盐高铁(③)等开工建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下图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有________(填序号)。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 解析:注意读图,从图中的信息分析,铁路线影响要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回答。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现有高铁主要分布在苏南,现有的铁路也是苏南多,苏北、苏中地区铁路少,从此看出铁路布局不合理,苏北、苏中地区铁路标准低。影响苏北、苏中地区发展,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第(2)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规划在建铁路②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主要通过江淮平原,这一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不利于铁路的路基建设。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多条铁路在淮安交会,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交通条件改善,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第(4)题,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主要是交通改善,有利于人员的流动, 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答案:(1)部分铁路标准低 布局不合理 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 ‎(2)② 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 路基地质条件较差(任答两点即可)‎ ‎(3)多条铁路交会,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4)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促进南北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考点一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表现:①时间变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②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呈现空间不均衡性。‎ ‎(2)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现代型(“三低”模式)。‎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 ‎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合理的人口结构会促进人口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合理的人口结构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 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给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谨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 ‎〉〉题组一 人口增长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 583万人,比2013年末减少371万人。图1为发达国家历年总劳动年龄人口图(含预测),图2为中国历年总劳动年龄人口图(含预测)。据此回答1~2题。‎ ‎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及主要原因是(  )‎ A.快 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慢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C.快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D.慢 城市化速度非常快 ‎2.针对劳动年龄人口状况,中国应(  )‎ A.大力鼓励生育     B.吸引人口的迁入 C.调整产业结构 D.遏制人口老龄化 解析:第1题,读图时注意两图纵坐标与横坐标数值的差异,从1980年到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4亿左右,而发达国家从1950年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3亿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快,这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关。前期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2015年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又快速下降。第2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又快速减少,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样才能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适当调整,如现在的“全面二孩”‎ 政策,但不能大力鼓励生育;吸引人口的迁入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能遏制的,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1.C 2.C ‎〉〉题组二 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人口抚养比=(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国际上一般把人口抚养比≤50%的时段称为“人口红利”期。伴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国家决定‎2016年1月1日起实行“全面二孩”政策。读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统计图(含预测),回答3~5题。‎ ‎3.依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50~1980年 B.1980~2000年 C.2000~2030年 D.2030年以后 ‎4.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B.解决独生子女多问题 C.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D.平衡男女比例 ‎5.针对今后我国的人口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除调整人口政策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延迟退休年龄 ②鼓励劳务输出 ③加快工业自动化进程 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3题,读图,选取总抚养比≤50%的时段即可,即2000~2030年,C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2010年以后,我国总抚养比呈快速上升趋势,少儿抚养比缓慢下降,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显然,我国总抚养比的上升是老年抚养比的快速上升导致的;所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的目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故选A项。第5题,总抚养比的上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今后我国劳动人口短缺已成必然。延迟退休年龄,加快工业自动化进程,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可暂时缓解劳动力短缺所带来的影响,①③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3.C 4.A 5.D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人口增长特征很重要,切实要记牢。‎ ‎②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3)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判断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它所体现出的人口增长特点和增长趋势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比较项目 扩张型(原始型或传统型)‎ 静止型(现代型)‎ 收缩型(现代型)‎ 示意图 ‎2.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变化曲线图是常见人口统计图,该类图的总体判读方法是: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人口变化曲线在判读时,主要依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转折点。如3~5题,图示老年抚养比呈不断上升趋势,且2025年后曲线斜率明显加大,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重。‎ 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 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 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 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 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 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 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题组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读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图,完成1~2题。‎ ‎1.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      B.就业率提高 C.人口老龄化加重 D.人口容量下降 ‎2.目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影响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矿产开发 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 D.军事 加强国防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得出,1990~2010年总人口下降幅度大、就业人口下降幅度小,因此就业率有所提高,B项正确;人口容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D项错误;生育率指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图中没有相关信息推测其变化,A项错误;总人口下降,而迁入的人口以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为主,人口老龄化不会加重,C项错误。第2题,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在政策的引导下向远东迁移开发国土资源,故选C项。‎ 答案:1.B 2.C 人民网北京‎2015年2月26日电 国家统计局网站今日公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据统计,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 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 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8%‎ 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 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 ‎4.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迁移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 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 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 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说明其为主要人口迁入区,A项正确;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约为8%-2%=6%,B项错;图中并没有把全国各省区人口迁移情况都标出,我国西部个别省区由于资源开发或政策影响,人口迁入率高于迁出率,C项错;北京虽然人口迁入率高于广东,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迁入人口数量仍可能小于广东省,D项错。第4题,安徽省外迁的人口多为剩余的劳动力,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不会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A项错;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迁入能缓解迁入区老龄化问题,同时也会对迁入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造成较大压力,B项正确,C项错;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量农民工迁入天津对其高科技产业发展作用不大,D项错。‎ 答案:3.A 4.B ‎1.分析人口迁移成因的方法 首先,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其次,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下图分析:‎ 第三,分析迁入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考点三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 ‎1.城市区位因素 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要分析其地理位置特点,其次分析影响它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2.城市空间结构 ‎(1)主要功能区 ‎①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②住宅区:占用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③工业区:城市外缘的交通干线两侧,集聚成片。‎ ‎(2)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 ‎3.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题组一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下图为河西走廊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河西走廊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地 C.水源 D.气候 ‎2.与嘉峪关市相比较,玉门市(  )‎ A.服务范围更广 B.服务种类更少 C.城市等级更高 D.同级城市更少 解析:第1题,河西走廊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制约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项正确。第2题,与嘉峪关市相比较,玉门市等级低,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同级城市多,故B项正确。‎ 答案:1.C 2.B ‎〉〉题组二 城市功能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解析:第3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图中甲地有多条地铁线相交,在四地中交通条件最好,故可能是中心商务区,故选A项。第4题,从该地铁站6~21时进出站人数可看出,6~9时为刷卡进站高峰,说明该时间段有大量人员离开此地,在18~21时为刷卡出站高峰,说明有大量人员进入该地,与住宅区情况一致,故选B项。‎ 答案:3.A 4.B ‎1.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常考命题视角 ‎(1)某“点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2)某“点状”城市带(圈)形成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3)某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区位分析(微观分析)。‎ ‎(4)某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分析 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 ‎2.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读距市 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观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成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 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观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分析城市功能区布局的一般思路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图):‎ 考点四 城市化及其影响 ‎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2.城市化的差异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题组一 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1995~2015年(  )‎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 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 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 ‎2.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 A.逆城市化阶段     B.初期阶段 C.中期阶段 D.后期阶段 解析:第1题,图中只是展示的人口比例变化,并不决定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B项错误;远郊区两城市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比一定相同,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两城市人口总量都在大量增加,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1.D 2.C ‎〉〉题组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不适宜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城市是(  )‎ A.敦煌 B.成都 C.广州 D.深圳 ‎4.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缓解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D.提供工业用水 ‎5.暴雨过后,公园中的荷花池最主要功能是(  )‎ A.调节小气候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美化城市环境 D.增加下渗量 解析:第3题,图示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多数环节均发生在地表,敦煌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若采取图示雨水收集系统会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雨水供给严重不足,二是该系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蒸发流失,所以不适合建设图示系统,A选项符合题意。第4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从而降低市中心的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市中心集水区域的增加,当暴雨来临时,可以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内涝;城市水体数量的增加,城市水体流动性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分解更多的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选D项。第5题,图示荷花池是图示雨水的最终汇集地,该池塘面积广阔,是城市市中心典型的湿地系统,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观赏景观均是该荷花池的附带功能,但是荷花池作为图示雨水收集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环节的核心功能是增加下渗量,补充城市地下水。城市建筑、交通设施导致雨水很难补给地下水,对城市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及时利用雨水回灌地下水符合大自然的水循环规律,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本题的荷花池的最主要功能为增加下渗量,故选择D项。‎ 答案:3.A 4.D 5.D 正确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2.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构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考点五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吨位)、专业化(大型集装箱等)、网络化(多种运输方式联合发展,形成交通网)。‎ ‎3.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交通枢纽 ‎4.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影响聚落形态:水运发达区,聚落往往沿河或沿海分布、延伸;陆路交通发达区,聚落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拓展;综合运输区,聚落多方向发展。‎ ‎(2)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和位置:山区地势起伏大,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不利于区际商品流通,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随着交通运输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商业网点向城市外围布局。‎ ‎〉〉题组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云桂高铁自昆明到南宁,如下图所示,在杨美站接入南宁铁路枢纽时设计了两个初选方案。方案Ⅰ客运线直达南宁站;方案Ⅱ客运线经过南宁南站到达南宁站。读图,完成1~2题。‎ ‎1.选择方案Ⅱ的理由主要是(  )‎ A.跨河桥梁较少     B.沿途站点较少 C.建设成本较低 D.线路长度较短 ‎2.与方案Ⅰ相比,实施方案Ⅱ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增加 B.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北扩展 C.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下降 D.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发展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方案Ⅰ相比,选择方案Ⅱ跨河桥梁并不少,沿途站点较多,线路长度较长。可以利用原有的铁路,建设成本较低,C项对。第2题,与方案Ⅰ相比,实施方案Ⅱ可能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减轻,A项错。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南扩展,B项错。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提高,C项错。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发展,D项对。‎ 答案:1.C 2.D 成渝客运专线(成渝高铁)全长‎308公里,桥隧比重为65%,比老成渝铁路少‎196公里。历时五年的建设,于‎2015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全线运行时间约90分钟。结合成渝高铁站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成渝高铁建设中需要克服的最主要的困难是(  )‎ A.湿热 B.风沙 C.高寒 D.地质复杂 ‎4.通车后在成都高铁东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是(  )‎ A.花卉园艺业 B.商业 C.钢铁工业 D.仓储物流业 解析:第3题,成都至重庆沿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交通线路不便。第4题,车站核心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较高,适宜布局商业。‎ 答案:3.D 4.B 交通线区位分析的技巧 ‎1.宏观选线方面 ‎(1)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2)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3)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一、选择题 ‎(2016·山东潍坊市一模)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城乡差距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独居的现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项正确。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项正确。第3题,“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内需,所以D项正确。‎ 答案:1.C 2.B 3.D ‎(2016·湖南长郡中学质检)“人口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下图中,上海市Q区成为主要外来人员迁入地之一,且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读图,完成4~5题。‎ ‎4.上海市的人口倒挂区(  )‎ A.主要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B.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 C.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园区 D.劳动力成本比中心城区高 ‎5.上海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 A.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B.环境承载力逐渐缩小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 解析:第4题,人口倒挂区迁入的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多从事加工业和制造业。第5题,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外来人口多。‎ 答案:4.B 5.A ‎(2016·河南新乡市名校学术联盟押题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河流 B.早期城市用地比较分散 C.未来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增强 D.河流下游流量趋于平稳 ‎7.甲可能为(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仓储区 解析:第6题,从早期城市的范围来看,城市并没有沿河流延伸,说明河流对城市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从城市形态可以看出,早期城市用地比较集中,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河流是未来城市发展轴,由此可以判断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增强;随着城市化发展,地面硬化面积增加,河流流量变化更大。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位于市区边缘,交通线路会集处,距离市区较近,且交通便捷,便于货物运输,最可能是仓储区。商业区、住宅区应分布在市中心区域,由于甲位于市区北部,可能为城市的上方风向,不可能为工业区。‎ 答案:6.C 7.D ‎(2016·河南开封模拟)2014年12月,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出炉《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对江苏省推进城镇化的影响和政策建议》,下表为江苏最新城市规模等级列表。据此回答8~9题。‎ 规模等级 ‎(常住人口)‎ 个数 城市 特大城市 ‎1‎ 南京 ‎(500万人以上)‎ Ⅰ型大城市 ‎(300~500万人)‎ ‎2‎ 苏州、无锡 Ⅱ型大城市 ‎(100~300万人)‎ ‎8‎ 徐州、常州、南通、淮安、扬州、连云港、昆山、江阴 中等城市 ‎(50~100万人)‎ ‎6‎ 盐城、镇江、泰州、宿迁、宜兴、常熟 Ⅰ型小城市 ‎(20~50万人)‎ ‎33‎ 邳州、新沂、金坛、溧阳、太仓、张家港、海门、如皋、启东、东台、高邮、仪征、丹阳、泰兴、兴化、靖江、睢宁、沛县、海安、如东、东海、灌南、灌云、涟水、盱眙、射阳、滨海、阜宁、建湖、宝应、沭阳、泗阳、泗洪 Ⅱ型小城市 ‎(20万人以下)‎ ‎7‎ 句容、扬中、大丰、丰县、洪泽、金湖、响水 ‎8.下列关于江苏省城市新等级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面积越大,城市等级越高 B.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C.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D.常住人口越多,城市等级越高 ‎9.江苏省Ⅰ型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大量外迁,可能降级为Ⅱ型大城市 B.城市用地紧张,城市空间结构亟需优化 C.经济发展趋缓,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D.逆城市化严重,职能减少、服务范围缩小 解析:第8题,从表格信息看,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由常住人口数量来划分的。第9题,Ⅰ型城市为国家二线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以迁入为主,A项错;因人口过多已出现城市用地紧张,B项正确;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C项错;未出现逆城市化,D项错。‎ 答案:8.D 9.B ‎(2016·北京和平里中学猜题卷)‎2015年12月30日,海南环岛高铁西段开通运营,与2010年12月开通运营的海南环岛高铁东段实现连通。这标志着全球第一条热带地区环岛高铁,也是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全线贯通,旅客乘高铁环游海南岛成为现实。下图为海南省西环铁路线路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在海南环岛高铁西段修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地形、气候因素 B.水文、地质因素 C.科技、地形因素 D.政策、经济因素 ‎11.海南环岛高铁的开通运营对区域的有利影响是(  )‎ A.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 B.彻底改变区域农业结构 C.促进该岛屿与外界交流 D.促进岛屿与全国交通发展 解析:第10题,在海南环岛高铁西段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候、地形。原因是图中铁路主要是在沿海平原修建,同时该铁路位于热带地区,高温高湿要特别考虑。水文在修建铁路时不必考虑。第11题,因为海南环岛高铁开通运营,会促进岛屿内部交通发展。海南环岛高铁开通运营可以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促进岛屿内部的交流。交通发展无法彻底改变区域农业结构。‎ 答案:10.C 11.A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 人口容量 ‎1 788.5~‎ ‎1 870‎ ‎1 841.5~‎ ‎1 935‎ ‎1 894.5~‎ ‎2 000‎ ‎(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 结合图1可以看出,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小,劳动人口比重偏大,老年人比重较大,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分析图2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出现郊区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自然资源是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上海水资源影响人口容量不断增加,故上海应该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技术水平越高,其人口容量应越大,故上海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答案:(1)0~14岁8%(7.6%~9.6%均可)、15~64岁81.88%(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10.12%(9.6%~10.6%均可)。 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出现郊区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人口容量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13.(2016·石家庄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 ‎(1)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2)分析贵州省高速公路每千米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原因。‎ ‎(3)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贵州省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 题,布局特点可从线路疏密程度、形状等角度分析,注意图中关键城市的作用。第(2)题,注意材料中“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同时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说明在该地修建高速公路,隧道、桥梁里程占比较大,则建设难度、工期要大于平原地区。第(3)题,注意材料中“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则交通线路建设利于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洼地”,说明周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则交通线路建设能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便于资金、信息、技术、产业等交流,促进地区发展。‎ 答案:(1)线路分布比较均衡;交织形成网络;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2)山地多,平地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地质构造复杂;河网密布,多地下暗河;线路勘察困难,桥梁、隧道里程长;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投资大,因此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 ‎(3)高速公路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贵州快速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加速商贸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利于引进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脱贫、扶贫的步伐,走向小康社会。‎ 高考命题探源7| 城市 ‎(2015·高考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❶,❷。完成(1)~(2)题。‎ ‎(1)图示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❺是(  )‎ A.8:00   B.12:‎00 ‎  C.14:00   D.18:00‎ ‎(2)❻,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思维流程] ‎ ‎[答案] (1)A (2)D ‎1.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构建城市群需具备的条件 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往往形成城市群,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构建城市群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其中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称为“中三角”。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等。下表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省份 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湖北省与江西省 ‎0.64‎ 湖北省与湖南省 ‎0.77‎ 江西省与湖南省 ‎0.85‎ ‎(1)“中三角”地区城市分布的特征是________,城市体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________产业部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3)简述“中三角”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4)《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中三角”地区城市多沿河分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第(2)题,由图示图例可知,该地区有色金属丰富,可发展有色冶金工业,但往往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第(3)‎ 题,产业迁入区往往具有劳动力丰富、地价低、政策优惠等优势条件。第(4)题,城市群发展可促进区域间协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等。‎ 答案:(1)沿河分布 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2)有色冶金 环境污染(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破坏(或水土流失、酸雨等)。‎ ‎(3)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低廉;有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基础设施好;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 ‎(4)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