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亳州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这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 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 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 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 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 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 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 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 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原文“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C项,原文“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D项,原文“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选项为“经典阅读”,偷换概念。 【2题详解】 试题分析:原文“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 【3题详解】 试题分析:“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无中生有。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无中生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辄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C. “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而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 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的作者内心的冷清。 5. 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答案】4. B 5. ①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②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③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地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 ①“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②“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的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③“年三十夜的爆竹” 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④“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⑤“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了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的深刻反思。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末尾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文中提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呼应文章开头,是作者在外漂泊让他觉得累,故乡才是心里永远的归宿,作者不是不愿意回故乡,相反是更加怀念故乡,更加怀念故乡“年三十夜的爆竹”。故选B。 【5题详解】 题干是“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段落作用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先整体把握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上下文的内容,分析文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此题语段的内容是第二段,内容是介绍“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及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下文是“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标题是“年三十夜的爆竹”,该语段和上下文都有联系,所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地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题详解】 题干是“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标题意蕴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又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字面上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此题答题的关键点是结构上答出线素的作用,内容上答出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士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何失实信息屡屡出现在网络中?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是因为信息供给严重过载和用户注意力严重缺失。报告认为,尽管当前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的便捷性、时效性等优势已经充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用户的认可,但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在新闻的诸多属性中,真实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核心属性,脱离了真实性,新闻便失去了其所有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是相互作用的,新闻媒体信用程度越好,其生产的新闻可信性就越高,而新闻可信度越高,为受众带来的价值回报就越高。 中国(商业)网络媒体的满意度图谱 (摘编自《让新闻回归本真——记<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二: 近年来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成为市场上一大趋势,并在2017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个性化推荐产品,符合用户对兴趣、娱乐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其用户活跃量增长迅猛也就不足为奇。但从工信部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在信息过载的媒体环境下,用户对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真实度、责任感,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和期待依然强烈。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这一现象,也将会督促整个网络媒体平台行业提升其自身的媒体的公信力。 (摘编自《2017年网络媒体现状:用户活跃量稳增公信力却没悉数跟上》) 材料三: 媒体公信力报告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表现较好;商业类媒体平台中只有少数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等跻身第一阵营。 在用户信任度与社会责任感方面,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客户端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体制内媒体在用户信仕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非常好,商业类媒体较为欠缺,而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位。 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网民访问量最大、用户选择度最高的商业类网络媒体平台。然而,越是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越需要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更要认真审核信息、深度挖掘新闻、杜绝有偿报道等,这样,商业类媒体才能在高覆盖率和强大的影响力下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摘编自《工信部舆情中心报告:网络媒体公信力有待提升》) 材料四: 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 (摘编自江禾《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已经呈现便捷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但是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未同步提升。 B. 新闻的真实性会影响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两者相互作用。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与新闻的可信性成正比。 C. 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是因为兴趣推荐类资讯在客观真实性方面较差,较难获得用户好感。 D. 调查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但也有少数商业类媒体跻身整体满意度第一阵营。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真实性的角度对《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进行解读,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核心属性。 B. 材料二分析了2017年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急剧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具体对策。 C. 材料三运用比较方法解说体制内媒体与商业类媒体在媒体满意度、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异同。 D. 材料四提出公民应当增强自己的新闻素养,负起公民自己的责任,并对公民的新闻素养的具体内容做了阐述。 9. 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制内媒体和商业类媒体各自应侧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 C 8. B 9. 体制内媒体应该进一步扩大覆盖率,积极增强影响力;而商业类媒体则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可信度、严肃性和权威性,努力提高用户信任度,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以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原因概括不全面,根据原文理解“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还包括“内容品质较低”这个原因。故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的内容,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将理解和选项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这样才能很好的作答本题。选项B,“指出……解决的具体对策”错,文中未述及解决的具体对策。故答案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制内媒体和商业类媒体各自应侧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根据理解题干,本题要从体制内媒体和商业媒体两个角度进行筛选,材料三中:体制内媒体在用户信仕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非常好,商业类媒体较为欠缺,而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位。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根据以上对材料三内容的筛选,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的概括,即可准确作答本题。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之祸④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祸:西汉吕太后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剜去双眼,残害成没有人形的“彘”。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 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 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 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 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 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 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的断句,主要要根据句意来判断:根据后文袁盎对周勃的评价“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可见“所谓功臣”和“非社稷臣”之间要断开,由此排除A项和D项; 再根据句意判断,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诸吕用事”的表现是“擅相王”,而“不绝如带”的主语是“刘氏”,可知“擅相王”和“刘氏”之间要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 项“‘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这个说法不正确,“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本题中D项,“袁盎拉慎夫人入座”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入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妾主岂可与同坐哉”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已而”:过了不久;“望”:怨恨;“廷”:在朝廷上;“谢”:谢罪;“六尺舆”:高大车舆;“独”:单单、只。 【点睛】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国人,字丝。他父亲原先聚众为盗贼,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高后当政之时,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兄长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主上共治国事,存亡与共。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自相互称王,以致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正朝纲。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吕氏诸人,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不可取。”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封国中有人上书朝廷,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出来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屡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应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孝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大笑,让赵同下车。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常常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座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席位,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拉后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座。皇上也动了怒,站起身来,回到宫禁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次序,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重赏她。陛下宠幸慎夫人之举,恰好成了祸害她的原因。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人彘’之祸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 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万籁俱静的状态.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运用了比喻修辞,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本题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技巧入手,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和情感。“弥弥”“隐隐”很明显是使用了叠词;句子的意思是“无边际的旷野里,只见江水泓浩,微波粼粼;深邃缥缈的夜空里,只见烟霭横斜,层云暧暧”,句子明写细浪、稀云,实际上是暗写月色明朗;另外注意景和情的关系,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其中“_________”是写春天,“_____是写夏天,“风霜高洁”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是写冬天。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一句是“_____”。 【答案】(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幽香、佳木、繁阴、共适、勤且艰。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展示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 ,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 ,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 ,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B. 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 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D. 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 嫉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C. 嫉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D. 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B. 道徳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 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D.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先审清题目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考生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中,“虽然”常与“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纵然”表假设关系,此处前面是“如果”,显然是假设关系,排除CD;“辨别”对不同的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多用于古物的鉴定。此处是对“善恶”加以区别,不能是“鉴别”。排除A。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 第一处:义无反顾,为了道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此处说的是“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对待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选用成语“嫉恶如仇”。排除AD。 第二处,无私无畏: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只能充当谓语、定语,不能充当宾语。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此处是作“他们”的宾语,选用成语“浩然正气”。排除B。 第三处,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第四处,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修炼”和“道德修养”搭配不当,可把“修炼”改为“培养”,排除ABC。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答案】(1)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2)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该去掉书名号。(3)将第一处“提高”改为“普及”。(4)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5)将“务必”删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先依据平时积累及上下文找出字形上的错误,再依据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找出标点使用的错误,再结合内容找出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改。 (1)“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也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征稿公告,故“启示”一词错误,应改为“启事”或“公告”。 (2)“中国天气网”是网络名称,不应使用书名号,故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该去掉书名号。 (3)“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搭配不当,“提高”不能与“常识”搭配,应将“提高”改为“普及”。 (4)“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也可以说是语序不当,可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 (5)“务必”的意思是“必须;一定要”,态度较为强硬,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用在征稿启事中不得体,应删掉。 21.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 示例: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答案】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勇气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气概 它是一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精神/信念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需要围绕“国家精神”仿写,句式为“它是一种……精神”,注意引用诗句等。 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2018年10月29日,重庆万州长江二桥一公交车在行使途中坠入江中,造成车内15 名人员全部罹难,后警方根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公布公交车坠江原因。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据车内监控显示,乘客刘某和驾驶员冉某之间的互骂互殴行为持续超过5分钟,而车内其他乘客均未出面劝阻。 你对以上材料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看客的沉默是匕首 《荀子•荣辱》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实则还有一类不闻不问的看客,他们的无言与不语很多时候利如刀刃。 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坠江的惨案使人不禁嗟叹,十五条鲜活的生命被冰冷的江水埋葬,事故的始作俑者似乎一目了然。追根溯源,让人愤懑的不仅是女乘客的无理取闹与愚昧,司机的拳脚相加与疏忽,还有一车上持看戏心理的乘客。他们的从容是燃油,猖狂地浇在争吵的怒火上;他们的淡定是刀刃,嚣张地捅入争吵者的心脏;他们的冷漠不语、笑看不言是助推的手,在崖谷的边缘推下他人,自坠陪葬。这是一场没有眼泪的陪葬。 “看客”一词最早出现在鲁讯先生的小说中,《狂人日记》中那些不谙世事,对社会现状冷眼旁观的乡邻;《阿Q正传》中排着队、伸着头、踮着脚看“杀人”的民众;《药》中从邻里赶来,看一眼“人肉馒头”的愚者……他们是悲剧的助推者,是温情的扼杀者,是事不关己全当看戏的指代者,他们的冷漠与畏事,懦弱与沉默在无形中铸出一把匕首,锋利狠毒。 这并非一个时代的悲剧,而是一个传承的悲剧,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传播谣言、捏造事实真相的网友,不探其根源而渴望从娱乐信息中获得麻木跟风者的市侩……这些看客相较于事故的真正酿造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优雅地扬起匕首,殊不知自己才是真凶。 纵观当今社会,看客事件如星火燎原之势散开,看客在楼下仰望着因事不顺而轻生的人,轻生者在边缘徘徊,看客不劝阻不制止,横眉冷对,冷漠相望,或有看客叫嚣,煽动轻生者情绪,自杀的人不是自杀,而是死于吃瓜群众的联合围剿。 从跳楼喊跳到公交车上不闻不问争闹,看客的匕首从无形至有形。《论语》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仁”的思想在时代轴轮的辗压下,只留下浅浅一层痕迹,逐渐模糊,被风化,消逝殆尽,湮灭在人海。 假使在公交车上,有人迈出一步相劝,不动手而是和谈,那么这场悲剧是否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悬崖勒马,那么这十五条生命是否仍有生机? 林徽因说:“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如林徽因所言,沉默绝非妥协的沉默。 撕开伪善者的面具,丢弃看客手上的匕首,心系众生,世界明朗,万物可爱。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时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审题: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对于刘某:刘某不顾规则,强行要求停车。要求没得到满足便辱骂和行动攻击,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行为已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以危险方法致多人死亡,触犯《刑法》。生活中,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大灾难,而是我们不善自控的性情。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冲动的时候,都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在涉及到公众及个人安全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克制,不要激动,更不能做蠢事,不妨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否则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对于司机:在驾驶公交车途中,司机冉某与乘客争吵、互殴,为个人荣辱不顾全车乘员安危,其行为严重违反公交车驾驶员的职业规定,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并涉嫌违法。作为司机要时刻将行车安全和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遵守交通法规,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行车过程中如遇乘客无理取闹,要保持冷静,牢记安全驾驶操作规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车并报警。切勿因一时冲动导致车辆失控发生悲剧。对于乘客:公交车上,全车人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放任事态升级,当灾难来临时,谁都逃不掉。特定环境下,沉默并不是金,该说不时不说不,该出手时不出手,沉默可能就是陪葬!乘坐公交、客车外出,要遵守秩序,文明乘车。发生坐过站等情况,请在下一站下车,切勿提出无理要求。若遇个别乘客无理取闹、干扰司机安全驾驶,不要做“旁观者”,要联起手来,敢“管闲事”,及时制止闹事人员。这不仅是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为全车乘客生命安全负责。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要有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 2、冲动是魔鬼,学会控制情绪,做事要冷静; 3、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忌冷漠; 4、做人应该友善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5、学会控制自我,不做“垃圾人”。 参考素材: 1、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和他人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但是,结局的如何,是由我们导演。在这部剧中,我们即使不能决定其他演员的戏份,那也要尽量,让这场"战争片"以和平结束。那么,是什么能操纵这一切?是一颗平和的心态。如果,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能选择持盾坚守退让,或者调和,以理性的思维分析判断,我们,即使在表面上失败了,那我们也是胜利者。但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和平解决这一切,那么,一场枪林弹雨,必不可少,而结局,更会以悲剧收场。所以,拥有一颗平和心,是人生这一场剧中理性的使者。 2、平和的心态,不仅是一个人心胸宽广的表现,更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拥有平和的心态,就能理性判断对错,不冲动,不急躁,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却没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感情用事,妇人之仁,使他失败于楚汉之争,最后断送性命。他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项羽的缺点刚愎自用,自大,多疑,重感情、爱感情用事。在刘邦的话语和樊哙的行为下,项羽没有以平和心来判断这一切,感情用事,没有理性分析,听信樊哙的话语,放走了刘邦,导致最后的四面楚歌。如果项羽能平和地对待这一切,抑制住感情的用事,那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可见,平和的心态是如何的重要。 3、一些责怪车内其他乘客的评论,呼吁大家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否则自己也会自食其果。点赞颇多!理性呼吁大家不做冷漠旁观者是好的,而以偏概全地责怪其他乘客“看热闹”就不对了吧!视频里能看到乘客有没有劝阻吗?那个带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孩子的女人,即使有心却又如何劝阻?13个人全部都是“死有余辜的落叶”吗?当遇难乘客的家属看到“没有一片无辜的落叶”时,心里是否会“咯噔”一下?我们,可不可以,不要,站在道德的高点,以圣母的姿态,急匆匆地,去批判一切? 4、请告诉孩子:我们生活这个世界是充满规则的;规则任何时候都在,且恒在。规则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它只会保护遵守规则的人,对于规则的破坏者,就只有惩罚。对于规则的遵守者来说,规则似乎并不存在,你感觉不到。但如无敬畏之心,总觉得规则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规则多此一举,规则总会在未来等着你。所以,请不要遗忘,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 5、危害公共安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很清楚:如果公交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受到攻击,造成车祸,伤及他人的,肇事可以会被追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照刑法第114条和刑法第115条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6、北京一名女乘客因坐过站后要求司机停车被拒,抄起整箱牛奶,多次砸向司机,致使公交车与小轿车发生剐蹭,酿成险情。目前,嫌疑人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丰台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2016年9月,浙江丽水一女士因1块钱怒打公交车司机,换来12万赔偿,再加3年大牢。 7、人生来都是社会的动物,有社会,便有规则,再任性,再冲动,也要学会在规则面前低头,这是基本的公共道德。遇到破坏公共规则的行为,警察要管,普通人不妨也要挺身上前,要保卫我们的社会规则。同时,这类恶意袭击公交司机威胁其他乘客人身安全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严惩,而且要广而告之,使更多人明规则、知底线。 结构示例:“看客的沉默是匕首”,文体:议论文。开篇以《荀子·荣辱》中的名言引入话题,分析材料,引出对“看客”的分析,由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心理剖析这种行为的历史传承,再分析现实中这一人群的社会危害,结尾回扣材料,回扣题目,呼吁撕开伪善者的面具,丢弃看客手上的匕首。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 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