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大庆十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事实与传记材料相互关联,但本质上却不是一回事。混同这两者,而不能够把它们丁是丁卯是卯地分开处理,是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造成这种现象关键的一条原因是,传记作者和研究者没有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传记来为某个目的服务。粱启超就是个显著的例子。他在历史这个大框架里来论述传记,实际上明确地给传记内定了位置:传记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分支。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有一章概论五种专史,而其中“人的专史”里,合传、年谱、专传和年表又不加区分地平行而列,各占一章。如果我们具体落实到他的“专传的做法”,并把其中的“孔子传的做法”作为个案,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对他来说传记材料的重要性几乎是压倒一切的。尽管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但实际上这也是他传记做法的最后一步。通观全文,梁启超丝毫没有跃过这头一步。他先讲如何别择孔子言行方面的资料和采取资料的原则。对于那些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梁启超不忍丢弃,建议收录在《孔子传》正文之外的《附录》里。在言的方面,他详细论述了六经里哪些部分可以入《孔子传》。至于选择的理由,他承认“也无标准,只好凭忠实的主观武断”。接着,他讨论六经之外拣取传料的标准。最后,他说:今天只讲别择资料的方法,其实作《孔子传》的最困难处也在别择资料,至于组织成文,如何叙时代背景,如何叙孔学来源,如何叙孔门宗派,这无论叙什么大学者都是一样……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传记做法指导之下写出的只能是《孔子学案》,而不是生龙活虎的《孔子传》。传记资料应有尽有,而传主个性了无踪影。究其原因,只看重历史学家的搜求参证资料的功夫,而忽略传作家点铁成金的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传记事实的发掘和打磨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一个真正的传记作家”,乔治·圣兹伯里指出: “作为一名有造诣和才智的艺术家,他应该把所有这些材料在头脑里过滤,然后再呈示在我们面前,不是让我们只见树木,而是让我们看到一幅完整的画,一件作品。” 圣兹伯里的话击中了保罗·缪里·肯道尔所说的“巨型传记”的要害。这类汇编式传记对材料细大不捐,收罗无遗,但它们充其量也不过是“传记的研究而不是传记”,因为它们“日益屈服于事实”。 不可否认,“屈服于事实”的传记材料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国家传记词典》里的“培根”词条。我们能从中看到一板一眼的内容,有条不紊的秩序,五脏俱全的罗列,但是我们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而奥卜锐的《简传》却不同。在他的笔下,培根有一副“蝰蛇的眼睛”。他的餐桌上必备“香草野花”,他心爱豪宅美院,俊奴靓仆,可他一旦在朝廷失宠,这些人都作鸟兽…… 这里,传记材料和传记事实的分野判若云泥。那么,什么是传记事实呢? 权威的论述没有直接涉及传记事实这个术语,但吉光片羽往往闪烁出难得的洞见。富有哲学眼光的普鲁塔克对传记里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在他看来: 人的品德和劣迹并不总是体现在他们最杰出的成就里。相反,跟最大的围攻或至关重要的战役相比,不大显眼的行为,片言只语,一句玩笑却常常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记事实与传记材料在本质上并不相同,所以在处理二者时,应区别对待。 B.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然而他也只做到了这一步。 C.作者鲜明地反对将孔子神话的伪材料和六经之外的资料收录在《孔子传》中。 D.传记写作如果只看重搜求考证资料而忽略发掘打磨,传主个性就会了无踪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梁启超做《孔子传》为反面例证,批评传记作者和研究者不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 B.文章使用引用论证,引用乔治·圣兹伯里的话,指出汇编式传记细大不捐,只是传记研究而非传记。 C.“屈服于事实”的传记材料也有其价值,它们往往客观全面、实事求是,比如《国家传记辞典》。 D.文章明确了“传记事实”的概念,即是对传主的个性起界定性作用的事实,尤其是传主最杰出的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启超在历史的大框架里将传记当作历史的一个分支,而作者认为这必然丧失传记写作的自主性。 B.虽然普鲁塔克对传记写作中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但作者只是把他的意见作为参考却不置可否。 C.收录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作者认为这样做使本该生龙活虎的《孔子传》变成了刻板的《孔子学案》。 D.比起《国家传记辞典》,作者更欣赏《简传》中的培根形象,因为它更富有生命气息,血肉丰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郎,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郎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听闻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郎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郎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郎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的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郎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郎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郎,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如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在侧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 美津智郎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作者的叙述和直接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C.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D.美津智郎因为张三的反驳而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精通日语、深怀武功,不是一般人,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 5.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哪些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7~1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低等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 D.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子兰的谗言,所以王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忧愁苦闷的意思。 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分)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1.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1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 , ”。苏轼的“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均由此化用而来。 (2)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描述“小”和“大”的关系,表现认识、行为的差异性的句子是:“ , ”。 (3)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 , ”。 (4)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对于“ , , , ”四种人,予以轻蔑的嘲笑。 三、语言文字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电影观、审美现以及价值观表达的新突破,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 、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古代穿越,缺乏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建构的小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幻想科学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空观。流浪地球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 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来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缺憾,但是 ,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 般珍贵。 影片三代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 中国人千百年来承传文明、抵抗黑暗的重要力量。这里的三代人既是血缘关系,也是社会关系;既相互依存,也相互独立;既有长辈的教导,也有后辈的成长。最终父亲的自我牺牲,( )。几位主角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敢于担当、舍生取义的人格,但是其代表的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所以没有了那种自我炫耀的排他性,能更好地被世界共享。影片用创作实践说明,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让中国故事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所接受。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温故知新 白璧微瑕 空谷足音 支持 B.推陈出新 白璧微瑕 振聋发聩 支撑 C.推陈出新 瑕不掩瑜 醍醐灌顶 支持 D.温故知新 瑕不掩瑜 空谷足音 支撑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流浪地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幻想科学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B.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建构的小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C.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幻想科学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D.而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流浪地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既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人类,使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走向了统一 B.既是为了人类,更是为了孩子,使人道主义与家国情怀走向了统一 C.使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走向了统一,既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人类 D.使人道主义与家国情怀走向了统一,既是为了人类,更是为了孩子 17.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②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③残腊即又尽,东风应见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④人体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A.端午节 上元节 除夕夜 寒食节 B.上元节 除夕夜 端午节 寒食节 C.寒食节 端午节 除夕夜 上元节 D.寒食节 除夕夜 上元节 端午节 18.下面是某毕业生写给知名文化公司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李明,学习成绩特别棒,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大作曾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认为我很有文艺天才,将来应该能为贵公司服务。看到贵公司的招聘条件时,我觉得基本符合条件。希望贵公司一定不要拒绝我,我会为贵公司竭诚奉献。 (1) 修改为 (2) 修改为 (3) 修改为 (4) 修改为 (5) 修改为 19.用不超过25个字(连标点符号)的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5分) 李白的《静夜思》,通行的文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市面流行的各种唐诗选本都是如此。然而,这是后人改动过的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刊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所载《静夜思》才可能是李白所写原始文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20.下面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汉字及英文单词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习近平5月2日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节选) 读了上面的一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大庆十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试题答案 1.C(C项“作者鲜明地反对将孔子神话的伪材料和六经之外的资料收录在《孔子传》中”无中生有,原文“对于那些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梁启超不忍丢弃,建议收录在《孔子传》正文之外的《附录》里。在言的方面,他详细论述了六经里哪些部分可以入《孔子传》。至于选择的理由,他承认‘也无标准只好凭忠实的主观武断’。接着,他讨论六经之外拣取传料的标准”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客观地在写梁启超对待材料的做法,并未“鲜明地反对”。故选C。) 2.D(D项,“明确了”错,原文“权威的论述没有直接涉及传记事实这个术语,但吉光片羽往往闪烁出难得的洞见”,作者并没有明确传记事实的概念。故选D。) 3.D(A项,“梁启超在历史的大框架里将传记当作历史的一个分支,而作者认为这必然丧失传记写作的自主性”强加因果,从原文第1段“造成这种现象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传记作者和研究者没有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传记来为某个目的服务。梁启超就是个显著的例子”可知“梁启超在历史的大框架里将传记当作历史的一个分支”是“传记作者和研究者没有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传记来为某个目的服务”或者说“丧失传记写作的自主性”的一个表现,一个例子,没有因果关系。B项,“作者只是把他的意见作为参考却不置可否”错,原文“权威的论述没有直接涉及传记事实这个术语,但吉光片羽往往闪烁出难得的洞见。富有哲学眼光的普鲁塔克对传记里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在他看……”可见作者是肯定普鲁塔克的,把他的做法当做“吉光片羽”,是难得的洞见。C项,“这样做使本该生龙活虎的《孔子传》变成了刻板的《孔子学案》”张冠李戴,原文“对他来说传记材料的重要性几乎是压倒一切的。尽管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但实际上这也是他传记做法的最后一步”“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传记做法指导之下写出的只能是《孔子学案》,而不是生龙活虎的《孔子传》。传记资料应有尽有。而传主个性了无踪影”,可见是梁启超只重视“搜求参证资料的功夫,而忽略传作家点铁成金的写作过程”的做法导致《孔子传》变成了刻板的《孔子学案》,而不是“收录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导致的。故选D。) 4.B(直接议论”错误,全文都是叙述,没有直接议论。故选B。) 5.①爱喝酒,懂品酒。张三爷每天都要喝酒,从日出到日落,他品的酒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2分)②英勇无畏,有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毫无惧色,以喝酒的方式让美津智郎放人,面对日寇的谩骂予以反击。(2分)③文武双全。从张三爷反驳美津智郎可以看出他饱读诗书,从他逃脱和到酒厂品酒后不知去向可见他有过人功夫。(2分) 6.①小说采用顺叙和插叙的叙述方式。(2分)②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张三爷喝酒救柴掌柜一家保护酿酒方子的全过程,和建国后到酒厂品酒的过程。符合人们阅读心理,条理清晰。(2分)③运用插叙,介绍张三爷的背景、爱好和他品柴家酒铺的酒的过程。为下文救人、保护方子作铺垫,突出张三爷的形象特点,充实文章内容,使行文错落有致。 7.D(“见”和“夺”语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屈平”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因谗”前面的主语变化,前面断开;“令”作前句的宾语,“众”作后句的主语,中间断开;“平”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曰以为”语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故选D。) 8.C(应为最“高等”官。) 9.D(A项,“屈原的下属没写完”错误,“属”的意思是“写”;B项,“听力不好”错误,应为“被小人迷感,不辨是非”,“离骚”是遭到忧愁的意思;C项,“在国内迷惑郑袖” 错误,应为“被郑袖迷惑”。故选D。) 10.(1)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样毫无生气。(“被”1分,“颜色”1分,“形容”1分,句意2分) (2)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举”1分,“是以”1分,被动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恨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泪罗江而死。 11.C(“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表述错误,“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故选C。) 12.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2分)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侯内部感到失望。(2分)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给予同情。(2分) 13.(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4)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14.D(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一横线上依据“尚古的文化传统”“往往向古代穿越,缺乏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可知,用“温故知新”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出自《礼记·聘义》。白璧微瑕: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第二横线上从转折关系与词性看用“瑕不掩瑜”。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第三横线上对新生事物的肯定,用“空谷足音”。“支撑”侧重于用尽力量撑住,承担重压。“支持”侧重于勉强维持。应该选“支撑”。故选D。) 15.D(“借助……建构”作为一个分句放在主句前,强调了两个分句间的关系,强调“《流浪地球》给我们呈现未来世界”的凭借,由此排除B、C两项;“幻想科学”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为“科学幻想”,排除A项。故选D。) 16.A(“既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人类”一句从“孩子”到“人类”更合乎逻辑,可排除B项;从句子结构看,“父亲的牺牲”与“既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人类”有目的与对应关系,而“使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走向了统一”与整句的上文构成一个完整的使动句,且又与后面的“没有排他性”“被世界共享”相呼应。故选A。) 17.A(①从“艾符”“蒲酒”可以看出是端午节。②根据“铁关金锁彻明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③根据“两岁欲平分”可知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即我们常说的“除夕夜”。④根据“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或寒食节。) 18.(1)将“拜读”改为“阅读”。 (2)将“特别棒”改为“优秀”。 (3)将“大作”改为“作品”。 (4)将“天才”改为“天赋”。 (5)将“一定不要”改为“不要”。 (改对给1分,指出没改对不得分) 19.(1)《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 (2)《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与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不同。 (3)李白所写《静夜思》的原始文本与通行文本不同。 (均可,任选其一) 20.标识以数字“70”“1949-2019”和国徽、五星及天安门等要素构成。(1分)国徽、五星及天安门象征着国家,数字“70”“1949-2019”代表着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已经历70年,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2分)活动标识中,“70”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突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崭新形象,寓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奋力谱写新篇章。(2分)“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醒目的金色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1分) 21.【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近些来,任务驱动型作文,渐入佳境,引人重视,国家大政方针在考题中出现,已经常考常新。2015年的全国卷Ⅱ“风采人物”,其中的老王是“大国工匠”,响应着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摄影师“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体现习总书记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全国卷Ⅲ “小羽的创业故事”推广花茶新工艺的故事,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关注国家领导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悟其实质,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写好这道题,要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思考。梳理其关键词“青春”“追梦”“圆梦”、“激情”“奋斗”“奉献”,对这些词语进行分析、组合,从而提出广大青年在青春时代,要敢于面对生活,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奋斗的情怀,才会抵达心灵的深处,实现人生的价值。 本材料写作角度: ①追梦与圆梦 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③青春激情,飞扬人生 ④奋发青春与民族复兴 【佳作示例一】 恰值青春 奋斗圆梦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13)班 程梓月 青春是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幕剧,唯有坚守梦想,执著追求,才能在生命的舞台奏响人生之歌;青春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行,唯有挥洒汗水,不忘初心,才能让青葱年华绽放光彩。我们恰值青春年少,必须用汗水和奋斗去缔造辉煌。 恰值青春,他奋斗在追梦的路上。钟扬,生物学家,他坚信“一个基因改变国家,一粒种子改变未来”的信念,援藏十五年,他用青春诠释努力,用奋斗绘制蓝图。苦、累他早已尝尽,可成功的甜又是那么地令人回味。“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援藏无疑是他生命中的里程碑,十五年的栉风沐雨,他在西藏播撒希望的种子;十五年的风餐露宿,他用坚守成就梦想,青春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用汗水铸就辉煌的起点。 恰值青春,她奔跑在逐梦途中。“文能考北大,武能打海盗,艺能拿合唱冠军”这无疑是给宋玺最贴切的评价。在青春的路上,她用耐心、恒心支撑着努力,以兴趣爱好支撑奋斗,她用青春战未来,用梦想造世界。坚守、奋斗、拼搏,在青春的舞台上,她坚毅洒脱,刻苦担当。她是耀眼的,夺目的,是榜样,是当今青年所追求的榜样,她在青春放飞了梦想,用奋斗点亮人生。她是一个青春的传奇,相信将影响很多人。 恰值青春,他拼搏在梦想第一线。杨科璋,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坚守在救火第一线,怀揣着救人于安危的信念。2015年5月30日,他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却因意外献出年仅27岁的生命。他,在火热的青春,用生命铸就梦想;在拼搏的青春,用奋斗成就未来。身躯在黑暗中跌落,理想在黎明中闪耀。生命不在于长短,在生命中追求梦想并为之奋斗,才是难能可贵的。 青春时期,唯有奋斗方可圆梦。古之学者,闻鸡起舞,目不窥园,终成饱学鸿儒流传至今;外国作家伍尔夫在精神病的百般折磨下,顽强写作,终成意识流文学的一员猛将;余建春的青春是苦的,但他坚守梦想,最终走到台前,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让伪素数无处可逃……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追,是奋斗的姿态;圆,是汗水的积累。青年们,正直青春年华,用心铸就,追梦脚步永不停歇。 【教师点评】 1.观点鲜明,处处扣题。在标题中开门见山,阐述个人观点。在论述过程中,青春与梦想,在每个文段中及时出现,结合着事例进行升华,带给人清晰的感受,更感受到作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作者的用心。 2.对偶排比,文段匀称。文章整体结构匀称,文章的首尾两段,采取对偶的手法,对青春与追梦进行阐发。中间选择论证观点的事件,钟扬、宋玺、杨科璋,三个青春年华的人物形象,在文段首句均已“恰值青春……”展开,既扣住了主题,又展现了才情。 【佳作示例二】 青春未迟 奋斗不止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13)班 汪雅萍 青春的我们,为了奋斗的梦想,必须勇往直前;青春的我们,为了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努力挥洒汗水;青春的我们,即使遭遇挫折,也从不言败。正当此时的我们,更应该奋力拼搏,在追梦路上愈战愈勇。 每个人都会有青春的时候,青春从未来迟,一直都在我们人生必经之路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今的我们,正处国家朝气蓬勃迅猛发展的时代,做为有理想、敢奋斗的年轻人,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要跋山涉水,直奔梦想。 青春需要永不停歇的奋斗。徐立平出身航天世家,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做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为了保证所切尺寸分毫不差,徐立平不断奋斗了三十年,正是在这种不断追求不断奋斗下,经过他手雕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设计发明了二十多种整形刀具,在工作中更是展现身手。 从身处青春时便开始奋斗,一直到如今,他秉持着一种不断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完美,也是对正处青春时自己的一份馈赠。 青春需要有勇敢追求的奋斗。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期间身体就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带进病房,一天也没停止过学习。在后来的工作中,即使被疾病缠身,他也没有放弃奋斗的方向,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发表了上百篇研究文章。 青春有着青春的价值,在无悔的青春中,门捷列夫始终坚守奋斗的步伐,不断前行,种成人人敬仰的化学家。 一个富有智慧和远见的民族,总把信任的目光投向青年,把千钧的担子交给青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青年人赢得了期许和信赖,挑起了重任,而新时代又赋予青年以新的使命与任务,我们更应该把个人的奋斗投入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去。 在平凡的青春中,我们要敢于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青春未迟,奋斗不止。 【教师点评】 1.整体照应,文段清晰。文章表现观点鲜明,提出青春与奋斗的主题,在论证过程中,选用了徐立平和门捷列夫,在简要的相关事件概括中,进行分析和阐述,紧扣观点照应主题,切合议论文的叙议结合的特征。文末扣题,升华主旨。 2.引用名言,恰到好处。在文中,作者先引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展现年轻人要敢于奋斗的情怀。后来引用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则照应前文,激发内心的强烈共鸣,契合本文青春与奋斗的主题。 【佳作示例三】 让青春色彩在接力奋斗中更加绚烂 林伟 国家未来属于青年,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100多年前梁启超曾发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感慨。一个社会发展、强大和进步,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思想进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敢于挑起民族振兴重任的热血青年,未来靠他们去创造,历史由他们去书写,奋斗的青春更绚丽。 没有青年,复兴大业就会“断电”,国家和民族就没有明天。如同健全的肌体不可或缺新鲜血液和细胞一样,富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目光远大的政党,总是把时代的重担交付青年。每个人,都会成为青年,都曾经历青年。当代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只有志存高远、好学上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才能用青春热血谱写出青春无悔的动人故事,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这一希望和要求,让我们读出的是关怀、是信任、是鼓励、是期待、是厚望。这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必须遵循的路径、必须坚持的方向。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青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沉重的,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艰巨的,所承担的义务是光荣的,更需唤醒责任意识、更需激发担当精神,以青春作桨、让梦想为帆,不畏艰难、砥砺前行,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而奋进、而开拓、而奉献,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乐章。 青春不是用来蹉跎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最值得回忆。歌德曾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人身上所富含的拼搏意识、挑战精神、创新活力等特质,是创新创造的资本,是接力奋斗的底色。 新时代的广大青年都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中,找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使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让青春的色彩在接力奋斗中更加绚烂。这也恰恰正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教师点评】 1.多处引用,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在文中,引用梁启超、习近平、歌德的言论,对青春、青年进行细致的表述,分别对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人需要有着忠于祖国的情怀、青年人需要有创造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2.紧扣材料,及时点题升华主旨。文章标题,旗帜鲜明提出“青春”与“奋斗”的关系,在每一段的阐述中,都围绕“青春”“奋斗”展开。在不断围绕中心话题阐述过程中,让文章的中心得到强调和升华,起到处处点题,照应主题的作用。文末照应标题,呼应全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