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上饶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 21 -‎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方形土木建筑是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从《诗经》中有关描写来看,这种建筑在西周至春秋间已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B. 中国建筑主要是供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而有神人同在的倾向。‎ C. 相对阴冷的石头,木质暖和,因此,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人们徜徉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 中国建筑结构讲究对称,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群体结构呈现对称中又有变化,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写起,证明了中国主要建筑形式的源远流长,并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描写,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很有说服力。‎ B. 文章第二段按照从古至今时间顺序论证了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即中国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宗庙,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 C. 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阐释了宫殿宗庙建筑和宗教建筑在艺术审美上的几个不同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前者是入世的、实用的,后者是反理性的。‎ D. 文章第四段指出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建筑仍具理性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建筑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此,秦始皇大修的阿房宫,其布局应该是宏伟壮观的。‎ B.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场所就呈现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特点,这对后来的中国建筑产生了影响。‎ - 21 -‎ C. 园林建筑通过多种方式,使建筑之美与山水之美沟通汇合,这反映园林建筑虽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 D. 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后,入世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建筑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张冠李戴,“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的特点,不是宫殿建筑的,而是宗教建筑的。C项,强加因果,木质暖和不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人们徜徉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的原因。D项,不合文意,“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错。故选A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可知,文章第二段没有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论证。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推论武断,“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有误,过于绝对。从原文得知,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再呈现对称性。故选C项。‎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 21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去的东栅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 21 -‎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己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 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 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5. 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文章写了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作者对乌镇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第一次“落荒而逃”,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把自身和乌镇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乌镇的简静、安详、内敛。‎ 第二次“只想快速逃离”,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 作用:前后呼应,抒发了许多美好事物随着经济大潮而慢慢消逝的无奈之情,凸显了文章主旨。‎ 用相近词语表达不同的心情,文章语言富于浓郁的情感韵味,更能感染读者。 ‎ ‎6. 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简静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作者对此充满向往、喜爱与留恋。‎ ‎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客蜂拥嘈杂,幽静的小镇变成了度假娱乐场所。作者对此感到遗憾、失望、惋惜。‎ ‎【解析】‎ - 21 -‎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错误,没有对乌镇的“怨愤”之情。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情节作用题目,归纳内容要点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区位,在摘取文中的重点词语作答,分析情节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概括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和写这些的作用,首先找到文中的句子“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概括两次逃离的原因。分析作用,从内容看,注意从主旨和情感的角度分析,对乌镇前后的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乌镇的变化,由此分析抒发了许多美好事物随着经济大潮而慢慢消逝的无奈之情,凸显了文章主旨的作用;从结构看,两次“逃离”,内容相似之处,前后呼应。‎ ‎【6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要求回答文章写了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作者对乌镇的情感也发生了那些变化,答题时要其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摘取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答,首先是乌镇两个阶段分别指2005年、2010年;根据文中的句子“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概括其特征;再结合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概括表达的情感。‎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1 -‎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 21 -‎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却很少有少年观众爱上诗词。‎ D. 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要亲近“下里巴人”,即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关注度、参与率表明现在很多人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民间读书会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 材料一与材料二除涉及对象不同之外,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点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AD ‎ - 21 -‎ ‎9. (1)材料一侧重:①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②中高考改革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2)材料二侧重:①深邃与厚重的传统文化有开放性与多义性的特点。②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要亲近“下里巴人”。‎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材料的内容,其中B项,“很少有少年观众爱上诗词”错,原文“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曲解文意。‎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五个选项均考核材料的内容,其中B 项,“就能”太绝对;C项,“即要亲近群众”错,应为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项,“必须有民间读书会引领公众阅读……”错,过于绝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一是中高考中如何落实“传统文化”,一是“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根据文中的句子“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概括要点。‎ 点睛: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实际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只涉及一个段落,摘取关键词语作答,综合信息筛选涉及文章的一部分或整体,注意筛选的同时要整合,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进士 - 21 -‎ ‎,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及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 - 21 -‎ ‎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D. 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弊端。‎ B. 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 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 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 ‎(2)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凡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急。‎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句前有名词作主语,前面可断开。“万一生变”“悔无及矣”意思相对简单明了,中间要断开。‎ - 21 -‎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以供长辈称呼“错,名供长辈呼唤,字是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古代人在名字方面比较严格。分为姓、名、字三个部分。姓是记住祖宗用的;名是用来区别自己与他人的,字则一般为两个;其中一个要纳入自己的辈份,辈份不是自己取的是家族叙的,称为家谱。比如,孔家近代有玉延庆凡祥令等字。另一个则要与名配合,使之意义相近。如岳飞,飞是其名,字鹏举,举是其辈份。‎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D项,“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表达有误,文中陈恕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亊是在他荐寇准之后。‎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该题第一句中“止”,意思是只;“修完”,修缮完善;“寝”意思是搁置。第二句中,“职”,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处理政事;表,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上表;以济其贫,意思是来解决家贫之急。翻译时要字字对译,用词准确,整体句意连贯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 21 -‎ 陈恕,字仲言,是洪州南昌人。小时候做过县吏,改变旧习,发愤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洪州通判,陈恕以自已家在洪州辞官(各朝几乎都有规定不得在家乡为官)。改任澧州通判。澧州自唐末起就是节度使兼管,官吏多凭借登记财物的账簿侵吞财物。陈恕揭发其中的所有弊端,郡中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以做官有才闻名于世。正好赶上契丹撖军,召入朝廷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升为右谏议大夫、澶州知州。在上任的路上又奉圣旨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罝使。宋太宗问他农业和作战的关系,陈恕回答说:“古时候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招募来的,补给都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太宗说:“那你先去上任吧,我再想想。”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不久做了代州知州,可以参与吏部举士考选,选拔职官,授予盐铁使。陈恕有心計,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題词“真盐铁陈恕”。陈恕每次在偏殿奏亊,太宗有时没有深察,常提出责问。他就收回手板恭敬不安地不断后退,一直退到大殿墙边站立,好像无处容身。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谨地上前奏事,不改变自己立场,像这样有时会有三四次。太宗因为他的忠心,大多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提升至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郎中,命令他整理列举京师内外的钱粮情况上报。陈恕许久不报,皇帝催促多次,陈恕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真宗很赞许他。咸平二年,真宗北巡,让陈恕担任行在转运使。不久陈恕以母亲老了为曲请求解任,真宗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咸平五年,负责科举考试。陈恕因为自已是洪州人避嫌,凡是江南的贡士都被清退。又援引“贡举非其人“(就是“推举的人不合袼”)的律条,所以取士很少,而所取的举人以王曾为首,等到廷试糊名考试,王曾又考了第一等,当时人们都称赞陈恕所举得人。陈恕对母亲很孝顺,母亲亡故,过度哀伤思慕,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服丧期没满而起用,升为尚书左丞、代理开封府知府。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凡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真宗说:“你找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人;就听任你离开。”当时寇准被罢枢密使一职,陈恕就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寇准就收检搜寻陈恕前后改革兴立的事务,分类成册,加上陈恕出的榜文,重新刻印,亲自到陈恕家请陈恕决断签署。陈恕也不谦让,一一进行签署,从此担任三司主管的官员都遵循他的旧制。 ‎ 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①奉酬:酬答。表丈:表丈人。②力疾:勉强支撑病体。‎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 诗首联主要叙事抒情,早春清晓,寒意犹存,诗人带病勉强坐起来,心生悲情。‎ B. 颔联仍为叙事,写自己转瞬间又接待了客人,愁绪满怀,觉得自己也像这老人。‎ C. 颈联以乐景衬哀情,春风轻拂,柳叶吐新,桃花红了枝头,衬托诗人内心悲愁。‎ D. 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堪称炼字佳句,“嫩”“新”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 21 -‎ E. 尾联写诗人眺望故乡,感慨万千,心生四海飘零而功名如同风尘无奈与愁苦。‎ ‎15. 请结合诗句,简说诗人“悲”的原因。‎ ‎【答案】14. BE 15. 原因:①老病漂泊。诗人清晓勉强支撑病体坐起来,觉得自己年老还在漂泊,不禁愁情满怀。②思乡而不得归。诗人看到桃红绿绿,便禁不住眺望故乡,却还在漂泊不能回到故乡。③天下纷乱。诗人说“四海尚风尘”,即天下还是纷乱不堪。‎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C考核诗句的含义,B项考核化用的手法,D项综合考核诗歌的情感,其中AB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项考核艺术手法,E项考核诗歌的情感,其中,B项,颔联承接首联,情感由“悲”而添“愁”,“愁伴客”“老随人”言诗人自己;E项,“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此句言四海纷乱貌。‎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要求概括“悲”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分析,可通过“力疾坐清晓”“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等诗句分析“老病漂泊”“思乡而不得归”“天下纷乱”等“悲”的原因。‎ 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感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作者归心似箭的感觉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逍遥游》中“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勤勉,“_________”表明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沮丧。,‎ ‎【答案】 (1). 问征夫以前路 (2). 恨晨光之熹微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21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熹”“鹜”“沮”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 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1 -‎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第一处语境是“战场上”所以用“冲锋陷阵”较为合适;“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第二处根据语境没有贬义,故用“指点江山”较为合适;“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第三处语境是指人们生存的精神家园,所以用“安身立命”较为合适;“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最后一处语境是超出凡俗,所以用“超凡脱俗”。故答案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D、C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故答案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土地和天空”,后面也应是先“土地”,后“天空”。根据对选项的辨识,修改正确的是A。故答案选A。‎ - 21 -‎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燃放不一定避免火灾; (2). 限制燃放也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逻辑推理的能力,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 ‎21.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21 -‎ ‎【答案】高三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本题所给的图属于流程图,流程图答题时,要先按照图文流程的顺序,根据箭头的指向,进行表述,要注意每一项与其它项之间的联系。例如本题,要先从自学开始,由下一个“问题”可联想到自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此类推即可。‎ 点睛:图表类图文转化题答题时要注意: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答题技巧: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有些人过上了“佛系生活”: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与其说是无欲无求,不如说是吃不到葡萄,我也不说葡萄酸,我不吃就是了”的淡然心态。‎ 面对佛系生活,有人认为我们应该保有一种生活的旷达与平和,也有人说,云淡风轻固然好,但别忘了世上还有长河落日的雄浑壮丽,年轻人还是要有大担当大作为。‎ 对于上述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1 -‎ ‎【答案】别把“佛性”当借口 置身于物欲纵横,嘈杂喧嚣的年代,大喜大悲总是来得轻而易举,这时,便更需我们坚守内心的宁静。“佛系九零后”似乎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 真的是这样吗?‎ 佛系九零后,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佛祖的无欲无求,无悲无喜。佛曰:万事皆空。既然如此,升职,生活,学习,一切都能将就。他们用自己无欲无求的双眼来审视他人:“看那些忙忙碌碌的家伙,多蠢呀!”‎ 我却要在此大声疾呼:奋斗从来不是错误!别用“佛性”来当做不思进取的借口!‎ 佛家的确讲求四大皆空,但若有人只是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什么都不在意,那可是天大的谬误。当年释迦牟尼历经世间悲喜,于菩提树下苦坐多年方才悟道。他对金钱名利的舍弃,来源于内心的真正顿悟和对世间本质的领会,其佛性来源于历经繁华而洗净铅尘后的返璞归真。而反观佛系九零后,他们中的很多都只看到了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表面。工作上的随意,学习上的懒散……一切不思进取的表现,仿佛都有了一个完美的借口。这些你深谙的佛道,也许恰好是“魔道”。佛家中的“舍”,是看破红尘后对可得到事物的主动放弃。而如今,所谓佛系九零后的“舍”,只是为自己不愿奋斗找托词罢了,这就像本是一籍籍无名的山野村夫,却非要说自己是归隐山泉一般,可笑可叹。‎ 同时,佛系九零后所推崇的文化,也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社会责任感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得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但至少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至少要心怀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去挥汗,去流血,去劈开未来路上的遍地荆棘!而不是用佛性来做精神鸦片,麻痹自己。‎ 年轻人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他们喜时大笑,悲时痛苦,一举一动或许偶尔莽撞,却无不洋溢着青春的热烈。这种朝气蓬勃,是点亮社会的熊熊火焰。如果连年轻人们都不再计较得失,那社会还有发展的动力吗?不仅如此,以所谓“佛性”来使本该绚烂激荡的青春变得索然无味,不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吗?‎ 固然,佛家之性能使我们在纸醉金迷中坚守自我,但绝不应在不了解其内核的情况下随意学其表象。毕竟——佛祖从来不是你懒散无为的挡箭牌。‎ ‎【解析】‎ - 21 -‎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则材料对于年轻人的“佛系生活”,可以认为是一种生活的旷达与平和,也可以说是懒,懈怠,进取心不强,年轻人要有大目标大作为。立意时可从一方面立意,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论证,最后是辩证的分析体现辩证意识。比如与佛家真正的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同,这形形色色的佛系心态,是求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无奈,是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无法实现又无法排遣时与世界达成的和解。同时,这些佛系思想,也许只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的懈怠、懒惰、消极和颓废。不怨、不怒、不争,其实就是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把理想和信念当回事。是另一种类型的放纵!是为自己的懒找一个华丽的借口!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最终只会迷失掉自我。可以呼吁青年朋友们,别再“佛系”了!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重拾朝气与活力,坚定理想和信念,拥有梦想与追求,去大胆拼搏,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精彩、完美的人生吧!‎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 ‎ - 21 -‎ ‎ ‎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