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 2019-2020 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1.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在上世纪 80 年代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 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 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 C. 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能得到无籽西瓜 D.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答案】C 【解析】 A.从其功能推断,西瓜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A 错误; B.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 错 误; C.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点,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 的子房壁上,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获得无籽西瓜,C 正确; 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D 错误; 答案选 C。 2.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 B.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调节 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 D. 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根尖细胞,可促使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植物体内生长素合成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会促进乙烯的合成,A 正确; 植物生长发育受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多种激素的调节,B 正确; 向光性中生长素的分布不均不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引起的,极性运输与外界单侧光、重力等 因素无关,C 错误; 细胞分裂素是促进植物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D 正确。 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 植物的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现象,都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此类酶可以使突触后膜适时、及时接受新递质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 D. 体温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有反馈调节,而水平衡调节过程中没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的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现象的产生,都是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 浓度抑制生长,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故 A 合理; B、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可以使突触后膜适时、及时 接受新递质,故 B 合理;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故 C 合理;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比较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过程中过程中都有反馈调节,故 D 不合理。 4.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所用生长素类 似物为 2,4—D,并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2,4 一 D 与 IAA、NAA、IPA 和 IBA 等都属于生长素类似物 B. 该实验过程中预实验的浓度梯度大,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小 C. 2,4—D 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 D. 预实验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IAA 是生长素,不属于生长素类似物,A 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正式实验的浓度梯 度小,B 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C 正确; D、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 性,D 正确。 故选 A。 5.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双子叶农作物中的单子叶杂草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为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从而直接参与细胞代 谢 C. 施用生长调节剂时需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药物残留等 D. 生长素均匀地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中,且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 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A 错误;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为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从而对细胞代谢做出 调节,B 错误; C、施用生长调节剂时需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药物残留等无关变量的影响,C 正确; D、生长素集中分布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D 错误; 故选 C。 6.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调査草地上的蚜虫种群可用标志重捕法 B. 利用样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C. 调查趋光性森林害虫,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捕,定时计数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由于部分标记个体被捕食,导致估算结果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蚜虫个体小,活动能力弱,所以用样方法调查,A 错误; B、池塘中鱼活动能力强,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的种群密度,B 错误; C、调查趋光性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C 正确;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被捕食,会导致结果偏大,D 错误; 故选 C。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 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样方边线上的个体 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被调查的种群数量=初次捕获数×重捕数/重捕个体中标志个体数,因此部分鲤 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估值偏大,A 错误; B、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应在社会群体中随机取样进行,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调查所得发 病率偏大,B 错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应统计样方相邻的两边线上的个体,不统计则会偏低,C 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是正确的操作,不会造 成误差,D 错误; 故选 C。 8.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 乙点前该种群的增长方式是 J 型增长 C. 甲乙丙三点时的年龄结构都为增长型,丁点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甲乙丙丁四点中 丁点最合适开始捕获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曲线的最高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 错误; B、图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为 S 型增长曲线,B 错误; C、图示四点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C 错误; 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尽 量维持在 K/2 左右,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因此选择丁点 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蓄种群数量降低到 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D 正确。 故选 D。 9.随着“蚂蚁森林”的推行和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阿拉善、通辽、鄂尔多斯等地已经种上梭 梭树等树木,以前的沙漠,现在已是绿油油的一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沙漠变绿洲属于群落演替的次生演替 B. 沙漠变绿洲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C. 一般情况下,农田生态系统需要较多的物质输入 D. 随着演替的进行,梭梭树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沙漠变绿洲属于群落演替的次生演替,A 正确;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沙漠可以变绿洲,也可以让绿洲变成沙漠,B 正确; C.由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粮食等农产品,导致生态系统中 C、H、O、N 等元素减少,所以 需要较多的物质输,C 正确; D.由于环境资源有限,梭梭树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D 项错误。 故选 D。 10.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 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答案】A 【解析】 【详解】A.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大熊猫生境,进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 纳量,A 正确;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 错误;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 种群密度,C 错误; D.引进新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看新物种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 是否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故未必一定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D 错 误。 故选 A。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如红树等,能够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 B. 海带是深海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而海带的大量减少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破坏 C.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的主要原因是年降水量少 D. 农村中的沼气池的建立可以使废弃物中的能量流入人类这一最高营养级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A 错误;因深海生态系统中光照较少,生产 者相对较少,海带是一种在低温浅海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生褐藻,B 错误;草原生态系统分 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较少,降雨量很不均匀,故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 态系统少,C 正确;通过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 用,但该途径不是食物链,故不能说“流入”人类这一营养级,D 错误。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 B.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C.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也有部分通过化能合成作 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A 正确;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 质循环的动力,B 正确;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会造成温室效应,C 正确; D、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D 错误。 故选 D。 1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 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 ~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 A 选项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 B 选项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 C 选项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故 D 选项正确。 故选 D。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消费者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B.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A 错误; B、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 正确; C、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如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而硝化 细菌利用化学能,C 正确;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 正确。 故选 A。 15.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③;④⑤⑦ C. ②③;⑤⑥⑦ D. ①③;④⑥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将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使碳流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 还给无机环境。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 所以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有①③,生理作用有④⑤⑦。故选 B。 16.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正确;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 错误;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正确。 故选 C。 17. 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 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 C. 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D. 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输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群落丰富度的调查, A 正确;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B 正确;行为信息 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C 正确;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类向其中不断提供物 质和能量,所以不能自给自足,D 错误;故选 D。 18.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 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 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 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 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 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 正确; B、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利于 土壤结构的改善,B 正确; C、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演替方向,C 错误; D、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 加,D 正确。故选 C。 19.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 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 Bt56 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 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Bt56 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 开发能水解 Bt56 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 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 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 正确;Bt56 蛋白 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 Bt56 基 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 Bt56 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 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 错误;开发能水解 Bt56 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 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C。 20.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 量 C.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维护活动,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 水平结构,A 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要恢复生物多 样性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种类和数量,B 错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 候,对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正确;恢复湿地 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干扰,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D 正确;故选 B。 21.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 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 H+的载体,可将 H+ 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细胞伸长生长的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是液泡 B. 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液泡在植物生长成熟过程中,体积大小变化很大,成熟的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 可能占细胞体积的 90%,A 正确。 B.生长素等物质通过细胞壁的方式不是跨膜运输,所以不是协助扩散,B 错误。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色氨酸不是生 长素的基本单位,所以不是经过脱水缩合过程,C 错误。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 错误。 22.如图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 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 浓 度范围为大于 f 小于 2f B. 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 h 时抑制生长 C. 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根向地性,测得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2f,则 远 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小于 f 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 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 h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增强,因此如果向光面的生 长素浓度为 f,被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大于 f 且小于 2f,A 正确; B、除草剂的原理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杂草生长,应该是大于 h,B 正确; C、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 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大于近地侧所致,因此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h,则根的远地侧生 长素浓度应小于 h,C 错误; D、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 制侧芽发育,因此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 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 h, D 正确; 故选 C。 23.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某实验:将胚芽艄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 图 1 ;一段时间后将 A、B 琼脂块分別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的 生长结果,如图 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 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B 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照不能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只能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错误; B、图 2 显示,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因此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错误; C、图 2 中将 A、B 琼脂块分別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后,甲乙表现的都是 有琼脂块的一侧促进生长,没有体现出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错误; D、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胚芽鞘乙生长速度快于乙,因此 B 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A,正确。 故选 D。 2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着酢浆草、马鞭草、蝼蛄、角马、狮子等生物,某科研小组运用 一定的方法对这些生物进行了研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酢浆草和马鞭草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B. 利用蝼蛄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 一头狮子通过捕食角马的方式,获得这头角马体内 10%~20%的能量 D. 碳在马鞭草、角马、狮子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酢浆草和马鞭草都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A 正确; B、利用蝼蛄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正确; C、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的能量,C 错误; D、碳在马鞭草、角马、狮子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 正确; 故选 C。 25.“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海底 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 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状类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虫及依靠 化学自营的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等 C. 当前科学家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海底黑烟囱”中的细菌若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里,其数量会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与地表环境有很大不 同,其能源是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其中生活的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 及硫细菌等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详解: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获得的能量,A 错误; B. “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 种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B 正确; C. 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错误; D. “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将其中的细菌移到地面 实验室富氧环境里,细菌会死亡,D 错误。 点睛:本题以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为背景,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生 物多样性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26.如下图所示,曲线 a、b 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 a 代表的种群一般营养级较高、个体体型较大 B. 依据曲线 b,人工养殖鲫鱼时种群密度中等较为适宜 C. 种群密度超过 d 时存活率下降与种內斗争加剧有关 D. 种群密度为 d 时,曲线 b 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最剧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曲线 a 代表的种群密度越大,其存活率越低,即死亡率越大,故曲 线 a 代表的种群一般营养级较高、个体体型较大,A 正确; B、依据曲线 b 可知,人工养殖鲫鱼时种群密度中等较为适宜,因为此时存活率最高,B 正 确; C、种群密度大于 d 时,b 代表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说明该种群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 升高,c 正确; D、种群密度为 d 时,曲线 b 代表的种群存活率最高,说明此时该种群个体间竞争不是最剧 烈的,D 错误。 故选 D。 27.下列关于种群 S 型、J 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 S 型 ②图中阴影表示环境阻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③E 点的增长率大于 F 点 ④G 点的增长速率大于 H 点 ⑤J 型曲线形成的内因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⑥GH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J”型曲线的前提是没有环境阻力的理想环境,而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 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S”型,①正确; ②“J”型曲线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图中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环境阻力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②错误; ③E 点和 F 点的增长率相同,③错误; ④G 点表示 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H 点表示 K 值,种群增长速率为 0,④正确; ⑤“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外因是没有环境阻力,内因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⑤ 正确; ⑥GH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⑥错误。 28.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 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 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 A 和 B 属于捕食关系 D.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 图中 B 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 正确;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B 正确;B 是生产 者,A 是分解者,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C 错误;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大量化石燃料燃 烧⑦过程造成的,D 正确。故选 C。 2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a、b、c 都有可能是细菌 C. a 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 a、b、c 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b 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 A 错误;a 可能是寄生细菌,b 可能是光能自养型细菌,c 可能是化能合成型细菌,如硝化 细菌,B 正确;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 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 物成分和无机环境,D 错误。故选 B。 3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图所示的食物网,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 调整为甲:乙 =3:1,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那么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大约是原来的( ) A. 1.71 倍 B. 1.69 倍 C. 1.59 倍 D. 1.41 倍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为 1:1 时,丙的能量为 x,需要的 A 为 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 3:1 时,丙的能量为 y,需要的 A 为 3/4y÷10%+1/4y÷10%÷10%=65/2y. 由 于 两 种 情 况 下 , 生 产 者 的 数 量 是 一 定 的 , 所 以 55x=655/2y,则 y=1.69x。 故选 B。 31.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 CO2 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 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 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 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 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 来自①过程,C 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 程⑦⑧均以 CO2 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 行,D 正确。 3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 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 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 AB 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 C. BC 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 D. BC 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 AB 段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 项正确; AB 段有机物被细菌分解后形成大量的 NH4+等无机盐离子,使得 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 加,B 项正确;BC 段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O2,导致溶解氧增加,含碳有机物减少而导致 细菌减少,C 项错误;BC 段有机物分解形成的 NH4+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 大量繁殖,D 项正确。 3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反馈调节机制的是( ) A. 植物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又可被植物利用 B. 害虫数量增加引起食虫鸟数量增加,进而害虫种群的增长受抑制 C. 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可调节尿量变化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D. 人体代谢产生的 CO2 可调节呼吸频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植物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又可被植物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 过程,不能体现反馈调节,A 符合题意; B、害虫数量增加引起食虫鸟数量增加,进而害虫种群的增长受抑制,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 反馈调节,B 不符合题意; C、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可调节尿量变化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体现了水盐调节 中激素的负反馈调节,C 不符合题意; D、人体代谢产生的 CO2 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排出多于的 CO2,可调节呼吸 频率,因此存在反馈调节,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34. 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 ) A. 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B.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 C. 雌蛾—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雄蛾 D. 垂体—产生→促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性腺和胰岛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神经冲动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A 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并促进其生长, B 正确; C、雌蛾在繁殖季节,释放出性外激素,作用于雄蛾,并引诱其前来交尾,C 正确; D、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不能作用与胰岛细胞,胰岛细胞直接受血糖浓度变化刺激或下丘脑某 一神经区域直接刺激,D 错误。 故选 D。 35.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 X 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 B. 若 X 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 若 X 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 若 X 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 X 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②可以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 A 正确; B、若 X 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越高,抵抗力 稳定性越强,B 正确; C、若 X 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应该代表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可以 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等,C 错误; D、若 X 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①可以表示呼吸作用,D 正确。 故选 C。 第Ⅱ卷简答题 36.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 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除激素的因素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 素为______________(填“自变量”、 “因变量”或“无关变量”)。图中“?”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 IAA 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实验中使用的 IAA 浓度 为 m,则改用低于 m 浓度的 IAA 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________(填“会”、“不会”或“不 一定”)减少。 (3)据图推断 IAA 和 GA3 混合使用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后续实验发现, 适宜浓度的 GA3 处理 芽尖细胞,分裂间期明显变短,间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般的理化方法很难检测出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现将某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 玉米胚芽鞘上,若胚芽鞘能够生长,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该实验的缺陷是 _____,补救措施为_____。 【答案】 (1). 无关变量 (2). 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 (3). 生长素被吸收后在 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 不一定 (5). 协同 (6). DNA 复制 (7).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8). 缺少对照组 (9). 增加一 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上的实验 【解析】 【详解】(1)该实验中,激素属于自变量,除激素的因素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称无 关变量。图中“?”组为对照组,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 (2)由于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 学下端,故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 IAA 加在胚芽鞘尖端;若实验中使用的 IAA 浓度为 m,由于不能确定生长素的最适浓度,故低于 m 浓度时的生长素的作用可能高于或 低于 m 浓度的促进作用,则改用低于 m 浓度的 IAA 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不一定减少。 (3)据图数据可知,IAA 和 GA3 混合使用的一组生长明显高于单独使用 IAA 和 GA3 的一 组,故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细胞分裂间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DNA 的复制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现将某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上,若胚芽鞘能 够生长,可能是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也可能是琼脂块的作用,因此该实验的缺 陷是缺少对照组,应增加一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上的实验。 37.甲图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乙图为 某一种群数量变化。请据图 回答: (1)甲图中雷鸟和狼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 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和繁殖等生 命活动的能量为 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 (3)乙图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 长,若 a 点变化为干旱,则 a 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_____(用 图中标号Ⅰ、Ⅱ、Ⅲ表 示)。若乙图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 一),当种群数量在 a 点后的 变化为曲线Ⅱ。且种群数量为 K2 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 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 1/2 来自雷鸟,1/8 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 传递效率为 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 群增加的重量为 48g,那么共消耗植物______g。 (5)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 的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捕食 (2). N+R (3). Ⅰ (4). 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5). 2160 (6).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狼以雷鸟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 (2)已知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 能量为 N,而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因 此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 R+N。 (3)若乙图种群为东亚飞蝗,其为农业害虫,其种群数量应该控制在 K2;若 a 点变化为干 旱,则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 I。已知扬子鳄种群数量在 a 点后的变化 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 K2 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 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即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 (4)根据题意分析,北极狐的食物 1/8 来自于植物,则 7/8 来自于雷鸟和雪兔,且能量传 递效率再消费者之间为 20%,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 10%,则北极狐增加 80kg 需要消耗 的植物=48×1/8÷10%+48×7/8÷20%÷10%=2160kg。 (5)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 38.某果园生态系统,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区别该群落与其它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 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3)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长期间种草菇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 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将会增强,这也是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有益尝试。 (4)初夏池塘蛙声一片,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它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5)苹果小卷叶蛾幼虫是危害苹果的害虫,姬蜂是该虫的天敌。为研究苹果抵抗虫害的机 制,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 A 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 B,进 行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 50 只姬蜂,观察其对这两种物 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下表。 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分解者 (4). 自我调节 (5). 物理 (6). 种群的繁衍 (7). 丁原醇溶剂 (8). 苹果能产生挥 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 B 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 虫害 【解析】 【详解】(1)该果园生态系统中,在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试验,因此与普通果园群落相 比,该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丰富。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 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3)草菇是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 节能力越强。 (4)初夏池塘中的蛙声属于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5)根据题意分析,用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 A 和受虫害后的 苹果挥发物 B,进行了相关实验,因此该实验中的对照组中的物质应该是挥发物的溶剂,即 丁原醇溶剂;根据表格分析,两种挥发物的实验组的姬蜂都高于对照组,且挥发物 B 的组 高于挥发物 A 的组,说明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 挥发物 B 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 39.下面图 1 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图 2 为图 1 中鱼甲到鱼乙能量流动的详细图解(图中数字和字母为能量数值, 单位是 )。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鱼甲与鱼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鱼甲到鱼乙的能量传递 效率为_______%。 (2)图 2 中字母 a 表示_______________(填“同化量”、“呼吸量”、“粪便量”),其中鱼甲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数值是_________________。 (3)食物中的能量利用率=食物中被同化的物质的能量/摄入食物中的总能量,则鱼乙对鱼 甲的食物中的能量利用率是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___ 2 1J m a− −⋅ ⋅ 2 1J m a− −⋅ ⋅ 能力,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5)该池塘经若干年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2). 12. 5 (3). 粪便量 (4). 1200 (5). 66. 7 (6). 自我调节 (7). 次生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鱼甲与鱼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鱼甲到鱼 乙的能量传递效率=400/3200=12.5%。 (2)分析图 2 可知,I 表示鱼甲同化的能量,II 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III 表示鱼甲用于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IV 表示鱼甲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字母 a 表示粪便量,其 中鱼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数值 c=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3200-2000=1200 。 (3)由图 2 可知,鱼乙摄入的能量=c-600=600 ,由图 1 可知,鱼乙从鱼甲中同 化的能量是 400 ,根据食物中的能量利用率=食物中被同化的物质的能量/摄入食 物中的总能量,则鱼乙对鱼甲的食物中的能量利用率=400/600≈66.7%。 (4)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自我调节 能力,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5)该池塘经若干年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过程之前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 40.某人工生态系统只有 3 个营养级,由甲、乙、丙、丁 4 个种群构成(其中只有丙为植 物),一年中流经这 4 个种群的能量分别为: 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J·m-2) 0.8×108 2×107 1.4×109 0.9×108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_____。 (2)请画出该人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 (3)一年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J·m-2,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 递效率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_____,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 般不超过 4~5 个营养级。 2 1J m a− −⋅ ⋅ 2 1J m a− −⋅ ⋅ 2 1J m a− −⋅ ⋅ 【答案】 (1). 转化、散失 (2). (3). 1.4×109 (4). 12.1 (5). 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解析】 【详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散失。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格中各生物所处营养级为:丙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甲和丁 属于第二营养级,都是初级消费者,乙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故食物网为: 。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丙固定的 总能量为 1.4×109 J·m-2,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8×108+0.9×108) ÷1.4×109×100%=12.1%。 (4)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 量消耗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 4~5 个营养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