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江津中学、实验中学等七校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七校高 2020 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 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 的多义性。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 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不过,对多义性的 深入研究,却是 20 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 一。符号学认为,许多理论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表达这些理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而 得到解决或说明。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 问题了。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 1930 年出版了一部书,书 名叫《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 恩普逊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多义举例》的文章, 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可惜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 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②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 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 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③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词汇学中,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 - 2 - 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由于语言中 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 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 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④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 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 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 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 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 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 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多义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专著 中就有所提及。 B.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研究诗歌艺术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 语义的研究。 C. 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叫“复符号”的符号。“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其实就是诗歌所 包含的意义。 D.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 这是很自然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①段举例子,做阐释,论述了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都有所关注。 B. 本文第②段,简单阐述了研究诗歌艺术离不开语言研究,也离不开语义研究的原因。 C. 第③段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 本文围绕诗歌的多义性问题,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这二者的区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早就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旧诗,因学术界对此不重视故到今天我们在诗歌的 - 3 - 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 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只要有歧义,就形成广泛的 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 想象和联想,则是对诗歌的误读。 D. 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既能让人想象婀娜多姿的柳树,又能让人想到“小 家碧玉”,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第①段“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 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可见, 一些人把诗歌看作是一种符号,且其中折射出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而不能 直接等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 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 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 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对论证方式的分析错误,第③段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时,主 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而不是举例论证。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 - 4 - 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 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 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 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 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项,以偏概全,“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的原因是“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 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 B 项,“只要有歧义,就形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的表述太绝对化了。 C 项,曲解原文,错在“对诗歌的误读”这个地方,原文是“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即对“诗 无达诂”这句话是肯定的。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 7 月 15 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告称,在飞行检查中发现长春长生生物公司的冻干人 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问题。 疫苗事件引发了极大关注,但疫苗真假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事实上,多位业内人 士表示,更改了生产参数的疫苗、效价不合格的疫苗并不等同于假疫苗或“毒”疫苗。某药 物研发平台创始人兼 CEO 张清(化名)介绍,通常提到的假疫苗有两种,一种是疫苗上市之 前研发数据错误导致疫苗为假,另一种是生产过程中导致的,具体来说有原料选用与生产流 程问题,原料选取的优劣和生产过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质量,长春长生的假疫苗就是生产流 程中更改了参数导致的问题。 某疫苗研发公司李强(化名)表示,“此次出事的狂犬疫苗是长春长生生物更改了生产 参数,但更改了哪些,之后质量是否受到影响目前尚未公布,严格意义上也不能定性为假疫 苗,但是企业不严格按照生产标准来生产疫苗肯定是违法的,应该受到严惩。” (《新京报·为什么疫苗容易出问题?》) 材料二: - 5 - (数据搜狐网《疫苗行业深度研究分析》) 材料三: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许雪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天花、 白喉、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在内的大部分病疫的控制或消除,都是因为 疫苗起了作用。特别是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播性强的疾病来说,疫苗研发更是必须的,我们谁 也不能保证,新冠肺炎未来不会成为流感样常态化传染病,如果能够研制出特效疫苗,就如 同为人体增加了一道屏障,这是最理想的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方法。 一般来说,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微生物载体疫苗、核酸 疫苗等类型。不同类型疫苗的研发手段略有不同,有些需要分离选取合适的病毒毒株,有些 是选取病毒里面能够制造疫苗的关键蛋白质或是基因序列,在实验研究筛选获得候选疫苗后, 再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 尽管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相关部门加快了对疫苗研发生产的各项审批,但基于疫苗研 发的自身特点,需要严格遵守 2019 年发布的《疫苗管理法》,在保证疫苗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方可进入生产阶段。因此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成功尚需时日,疫苗到投入生产也还有不 短的距离。 (《生命时报·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 - 6 - 材料四: 2 月 6 日晚,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启动,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网 络讨论。好消息纷呈沓至,人们热切盼望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早日问世,尽早用于疾 病治疗,挽救更多生命。但是,药物和疫苗研发也有自身的规律和程序。 无论是新药还是新疫苗的研发,都面临三大风险或困难,即巨额成本、漫长研发周期、 低成功率。根据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研发中心的评估,研发一种新药并上市需要 27 亿美元。 英国《自然》杂志也指出,新药研发成本约为 26 亿美元。从时间上看,需耗时 10 年左右, 并且成功率不到 1/10。疫苗研发也大致相当。 此外,研发药物和疫苗还必须遵循现代医学的循证原则,也就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以 现在的研发抗御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例,需要随机采用至少两个小组的人群、动物。一组用药, 一组给予安慰剂,但是两组试验对象的条件大致相当,如年龄、性别等,对同一种药物进行 试验。双盲则是指,医生和志愿者(包括参加试验的病人和正常人)都不知道是在试验什么 药物。 在随机双盲对照原则之下,要进行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临床人体 1—3 期试验, 以及药物上市之后的第 4 期试验,主要是验证和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 全性,以及利益与风险关系。整个试验完成后,才能向医药管理部门申请上市和进入临床使 用。 (《光明网·新冠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也要遵循科学规律》)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春长生生物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更改了相关参数,但不能据此认定其 为假疫苗。 B. 从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图可知,疫苗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增速先是 起伏较大后逐渐趋于稳定。 C. 对于包括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等在内的大部分病疫的控制或消除,许雪梅教授认为疫 苗是最好的选择。 D. 瑞德西韦已在医院启动临床人体试验并不断传来好消息,当前疫情肆掠,应加快审批并推 动其上市,以挽救更多生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疫苗生产公司改数据后生产的疫苗是否会给患者带来危险,只要其不按生产标准来生 产,那就属于违法。 - 7 - B. 虽然我国手足口病患病人数八年间都在 200 万上下波动,但死亡人数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 势,到 2018 年最低。 C. 疫苗虽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多种类型,但他们的研发手段却是相同 的。 D. 如果医生和志愿者进行双盲对照研究后没有不良反应,那么拿来试验的疫苗就可以进入临 床使用。 6.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预防问题疫苗的产生。 【答案】4. D 5. A 6. ①严格遵循疫苗研发的科学规律和程序;②加大资金投入(或融资力度),降低研发的风 险;③严格落实《疫苗管理法》,严厉惩处作假生产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 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D 项,“当前疫情肆掠,应加快审批并推动其上市,以挽救更多生命”主观臆断,由材料四第 一段的“2 月 6 日晚,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启动,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和网络讨论”和第四段的“整个试验完成后,才能向医药管理部门申请上市和进入临床使 用”可知,瑞德西韦只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未上市,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要遵循科学规律 和程序。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 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 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 解读文本等等。 B 项,由材料二的图表可知,死亡人数并未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是忽高忽低。 C 项,“它们的研发手段却是相同的”说法不确切,原文是说“不同类型疫苗的研发手段略有 不同,有些需要分离选取合适的病毒毒株,有些是选取病毒里面能够制造疫苗的关键蛋白或 是基因序列”,不同的疫苗研发手段大体相同,但不完全相同。 - 8 - D 项,“医生和志愿者进行双盲对照研究后没有不良反应,那么拿来试验的疫苗就可以进入临 床使用”表述过于绝对,虽然这一关过了,但不一定就可以进入临床使用,因为还有向医药 管理部门申请上市这一环节。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 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是“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预防问题疫苗的产生”。根据文本“无论是新药还是 新疫苗的研发,都面临三大风险或困难,即巨额成本、漫长研发周期、低成功率”“此外, 研发药物和疫苗还必须遵循现代医学的循证原则,也就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可知,要严格 遵循疫苗研发的科学规律和程序;加大资金投入(或融资力度),降低研发的风险;根据文本 “但是企业不严格按照生产标准来生产疫苗肯定是违法的,应该受到严惩”可知,要严格落 实《疫苗管理法》,严厉惩处作假生产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藻行(节选) 茅 盾 蕰草打了来是准备到明春作为肥料用的。江南一带的水田,每年春季“插秧”时施一次 肥,七八月稻高及人腰时又施一次肥。在秀生他们乡间,本来老法是注重那第二次的肥,得 用豆饼。有一年,豆饼的出产地发生了所谓“事变”,于是豆饼的价钱就一年贵一年,农民 买不起,豆饼行也破产。 贫穷的农民于是只好单用一次肥,就是第一次的,名为“头壅”;而且这“头壅”的最 好的材料,据说是河里的水草,秀生他们乡间叫做“蕰草”。 打蕰草,必得在冬季刮了西北风以后;那时风把蕰草吹聚在一处,打捞容易。但是冬季 野外的严寒可又不容易承受。 失却了豆饼的农民只好拼命和生活搏斗。 财喜和秀生驾着一条破烂的“赤膊船”向西去。根据经验,他们知道离村二十多里的一 条叉港里,蕰草最多;可是他们又知道在他们出发以前,同村里已经先开出了两条船去,因 此他们必得以加倍的速度西行十多里再折南十多里,方能赶在人家的先头到达目的地。这都 是财喜的主意。 - 9 - 西北风还是劲得很,他们两个逆风顺水,财喜撑篙,秀生摇橹。 西北风戏弄着财喜身上那蓝布腰带的散头,常常揽住了那支竹篙。财喜随手抓那腰带头, 往脸上抹一把汗,又刷的一声,篙子打在河边的冻土上,船唇泼剌剌地激起了银白的浪花来。 “哦——呵!”从财喜的厚实的胸膛来了一声雄壮的长啸,竹篙子飞速地伶俐地使转来,在 船的另一边打入水里,财喜双手按住篙梢一送,这才又一拖,将水淋淋的丈二长的竹篙子从 头顶上又使转来。 财喜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约莫行了 十多里,河面宽阔起来。广漠无边的新收割后的稻田,展开在眼前。发亮的带子似的叉港在 棋盘似的千顷平畴中穿绕着。水车用的茅篷像一些泡头钉,这里那里钉在那些“带子”的近 边。疏疏落落灰簇簇一堆的,是小小的村庄,隐隐浮起了白烟。而在这朴素的田野间,远远 近近傲然站着的青森森的一团一团,却是富人家的坟园。有些水鸟扑簌簌地从枯苇堆里飞将 起来,忽然分散了,像许多小黑点子,落到远远的去处,不见了。 财喜横着竹篙站在船头上,忽然觉得眼前这一切景物,虽则熟悉,然而又新鲜。大自然 似乎用了无声的语言对他诉说了一些什么。他感到自己胸里也有些什么要出来。 “哦——呵!”他对那郁沉的田野,发出了一声长啸。 西北风把这啸声带走消散。财喜慢慢地放下了竹篙。岸旁的枯苇簌簌地呻吟。从船后来 的橹声很清脆,但缓慢而无力。财喜走到船梢,就帮同秀生摇起橹来。水像败北了似的嘶叫 着。不久,他们就到了目的地。“赶快打罢!回头他们也到了,大家抢就伤了和气。” 财喜对秀生说,就拿起了一副最大最重的打蕰草的夹子来。他们都站在船头上了,一边 一个,都张开夹子,向厚实实的蕰草堆里刺下去,然后闭了夹子,用力绞着,一拖,举将起 来,连河泥带蕰草,都扔到船肚里去。 叉港里泥草像一片生成似的,抵抗着人力的撕扯。河泥与碎冰屑,又增加了重量。财喜 是发狠地搅着绞着,他的突出的下巴用力扭着,每一次举起来,他发出胜利的一声叫,那蕰 草夹子的粗毛竹弯得弓一般,吱吱地响。 “用劲呀,秀生,赶快打!”财喜吐一口唾沫在手掌里,两手搓了一下,又精神百倍地 举起了蕰草夹。 秀生那张略带浮肿的脸上也钻出汗汁来了。然而他的动作只有财喜的一半快,他每一夹 子打得的蕰草,也只有财喜一半多。然而他觉得臂膀发酸了,心在胸腔里发慌似的跳,他时 时轻声地哼着。 带河泥兼冰屑的蕰草渐渐在船肚里高起来了,船的吃水也渐渐深了。财喜每次举起满满 - 10 - 一夹子时,脚下一用力,那船便往外侧,冰冷的河水便漫上了船头,浸过了他的草鞋脚。他 已经把破棉袄脱去,只穿件单衣,可是那蓝布腰带依然紧紧地捆着,从头部到腰,他像一只 蒸笼,热气腾腾地冒着。 欸乃的橹声和话语声从风里渐来渐近了。前面不远的枯苇墩中,闪过了个毡帽头。接着 是一条小船困难地钻了出来,接着又是一条。 “啊哈,你们也来了吗?”财喜快活地叫着,用力一顿,把满满一夹的蕰草扔在船肚里了, 于是,狡猾地微笑着,举起竹夹子对准了早就看定的蕰草厚处刺下去,把竹尽量地张开,尽 量地搅。 “嘿,怪了!你们从哪里来的?怎么路上没有碰到?” 新来的船上人也高声叫着。船也插进蕰草阵里来了。“我们吗?我们是……”秀生歇下 了蕰草夹,气喘喘地说。 然而财喜的元气旺盛的声音立刻打断了秀生的话: “我们是从天上飞来的呢!哈哈!” 一边说,第二第三夹子又对准蕴草厚处下去了。 “不要吹!谁不知道你们是钻烂泥的惯家!”新来船上的人笑着说,也就杂乱地抽动了 粗毛竹的蕰草夹。 财喜不回答,赶快向拣准的蕰草多处再打了一夹子,然后横着夹子看了看自己的船肚, 再看看这像是铺满了乱布的叉港。他的有经验的眼睛知道这里剩下的只是表面一浮层,而且 大半是些萍片和细小的苔草。 他放下了竹夹子,捞起腰带头来抹满脸的汗,敏捷地走到了船梢上。 洒滴在船梢板上的泥浆似乎已经冻结了。财喜那件破棉袄也胶住在船板上,财喜扯了它 起来,就披在背上,蹲了下去,说:“不打了,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吧。” “嘿!拔了鲜儿去,还说好看话!”新来船上的人们一面动手工作起来,一面回答。 这冷静的叉港里登时热闹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提到“豆饼的出产地发生了所谓‘事变’”,将小说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说 明江南农民的生活困境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 B. 小说巧妙地运用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财喜撑篙时的“按”“送”“拖”等词,打 蕰草时的“刺”“绞”“拖”等词,都极具表现力。 C. 小说擅长描写心理,如“大自然似乎……他感到自己胸里也有些什么要出来”,准确抓住 - 11 - 财喜的感情变化,开掘出人物内心的细波微澜。 D. 小说的结尾“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吧”写出了财喜的善意,而“拔了鲜儿去,还说好 看话”则透出其他打蕰草农民的愤怒和嘲讽。 8. 茅盾回忆《水藻行》的创作时说:“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中 国农民的形象。”请以财喜为例,谈谈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农民的形象”。 9. 本文从哪些方面渲染了具有悲剧意味的艺术氛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坚强乐观。在生活重压下依然生气勃勃、精神饱满,风趣的对话表现 出乐观的性格;常以破空而起的长啸作生命的呐喊。②热爱劳动。冒着冬季野外的严寒打捞 草,有着熟练的生产技能与丰富的劳动经验;忙得“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热气腾腾”。 ③善良而又精明。不愿为争抢蕰草而“伤了和气”,设法赶在前头到达目的地,后又在蕰草 所剩不多时主动退让;帮助病弱的秀生摇槽。 9. 第一问:①农民“拼命和生活搏斗”,秀生带病从事繁重的劳作;②天气的寒冷恶劣、景 物的枯萎凋零,描绘出冬日的萧瑟肃杀。第二问:以浓重的悲剧氛围烘托出人物心灵的坚强, 构成巨大的艺术张力,使小说具有崇高的悲剧特征,有力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这满港的,都让给广你们罢’写出了财喜的善意,而‘拔了鲜儿去,还说好话’则 透出其他打蕰草农民的愤怒和嘲讽”表述错误,“善意”虽有,但也含着得意和嘲讽;而“愤 怒”更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 D。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 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 括即可。 “中国农民的形象”无疑是群像,包括财喜、秀生和其他农民,但最能体现“中国农民的形 - 12 - 象”最本质特征的,无疑是财喜。就这篇小说而言,财喜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概括了财 喜的形象特征,就反映出了“中国农民”的形象特征。“财喜随手抓那腰带头,往脸上抹一 把汗,又刷的一声,篙子打在河边的冻土上,船唇泼刺刺地激起了银白的浪花来。哦——呵! 从财喜的厚实的胸膛来了一声雄壮的长啸,竹篙子飞速地伶俐地使转来,在船的另一边打入 水里,财喜双手按住篙梢一送,这才又一拖,将水淋淋的丈二长的竹篙子从头顶上又使转来”, 可知农民们坚强乐观,他们在生活重压下依然生气勃勃、精神饱满,风趣的对话表现出乐观 的性格;常以破空而起的长啸作生命的呐喊;“西北风还是劲得很,他们两个逆风顺水,财 喜撑蒿,秀生摇橹”“欸乃的橹声和话语声从风里渐来渐近了。前面不远的枯苇墩中,闪过 了个毡帽头。接着是一条小船困难地钻了出来,接着又是一条”,可知农民热爱劳动,他们 冒着冬季野外的严寒打捞蕰草,有着熟练的生产技能与丰富的劳动经验;“赶快打罢!回头 他们也到了,大家挖就伤了和气”“不打了,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罢”可知农民们善良 而又精明,不愿为争抢蕰草而“伤了和气”,设法赶在前头到达目的地,后又在蕰草所剩不 多时主动退让;帮助病弱的秀生摇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对文学作品构思技巧及作用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然后根据文本内容来分析构思技巧与作用。渲染原是中国西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颜色烘染 物象,分出阴阳向背,以强化和丰富艺术形象,增强审美效果。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 手法,指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 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从“渲染方法”上说,本文主要从人物、景物这些角度着眼。人物角 度,可以从“农民‘拼命和生活搏斗’”,以及“秀生带病从事繁重的劳作”等角度回答。 景物角度,可以从“天气的寒冷恶劣、景物的枯萎凋零描绘出冬日的凄苦悲愁”等角度回答。 如写“富人家傲然的坟园与穷人的挣扎生活形成对比”,亦可。“事变”等社会环境在小说 中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不宜作为“渲染”来看待。题目中“有何作用?”究竟指“具 体渲染手法的作用”,还是指“渲染之后的艺术氛围的作用”需要厘清。但,“具体渲染手 法”必然通过“所渲染的艺术氛围”才能发挥作用,二者不可分。从“艺术氛围的作用”上 说,主要从人物、主旨角度着眼。通过环境的恶劣反衬财喜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坚韧与拼搏 的生命力,丰富与充实人物形象。浓郁的悲剧艺术氛围的瘟染,有力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 现实,也增添小说的艺术张力引发读者的体验与深层思考。如结合“盲人家做然的坟园与穷 人的挣扎生活形成对比”,回答“揭示了农民困苦的深层原因,反映不同阶层之间复杂的社 会矛盾,利于拓深小说的主题”亦可。 - 13 - 【点睛】渲染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 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 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 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演染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从秦王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皇太子 建成毒王,王病。房玄龄谓无忌曰:“祸隙已芽,败不旋踵矣。夫就大计者遗细行,周公所 以绌管、蔡也。”遂俱入白王,请先事诛之,王未许。无忌曰:“大王以舜何如人?”王曰: “浚哲文明,为子孝,为君仁,又何议哉?”对曰向使浚井弗出得为孝乎涂廪弗下得为仁乎 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决事益急,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 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或有言无忌权太盛者,帝持表示无忌曰: “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因普示君臣曰:“疏间亲、新间旧 之谓不顺,朕无取焉。”无忌亦自惧贵且亢,固让。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勣言东宫事, 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无忌等惊,争抱持, 而请帝所欲立。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帝复曰:“公等 与我意合,天下其谓何?”答曰:“王以仁孝闻天下久矣,固无异辞;有如不同,臣负陛下 百死。”于是遂定。以无忌为太子太师..。 太子即位,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 擢三子皆朝散大夫。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 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帝惊曰:“将 妄人构间,殆不其然。”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犹疑,更诏 审核。明日,敬宗言无忌反明甚,请逮捕。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 品俸置于黔州。敬宗令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即黔州暴讯,无忌投缳卒。 初,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 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既二后废立计不合,奸臣阴图,帝暗于听受,卒,以 屠覆,几至亡国。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三十》) - 14 - 10. (原创)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曰/向使浚/井弗出得/为孝乎/涂廪弗下得为仁乎/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决/ B. 对曰/向使浚井弗出/得为孝乎/涂廪弗下/得为仁乎/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决/ C. 对曰/向使浚井弗出/得为孝乎/涂廪弗下/得为仁乎/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决/ D. 对曰/向使浚/井弗出得/为孝乎/涂廪弗下得为仁乎/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决/ 11. (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部,古代官署名。三国魏始设,为尚书的一个办事机关。隋、唐、宋属刑部。其长官, 唐宋称为比部郎中及员外郎。 B. 太师,古代官职名。历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 无实际职权。太子太师,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C. 昭仪,古代嫔妃封号。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取“昭其仪”之意,时为最高位妃嫔称号, 相当于丞相,爵比诸侯。 D. 永徽,年号名。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文中“永徽之治”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 期的一段盛世。 12. (原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忌博涉书史,用典劝说秦王。长孙无忌为劝说秦王杀皇太子,用虞舜“涂廪浚井”的故 事说明在成就大事,必须先下手为强。 B. 无忌忠心耿耿,屡获太宗信任。长孙无忌因功勋卓著,被多次封赏,惹来是非。但太宗向 所有朝臣挑明说,不会听取不合情理的挑拨离间。 C. 无忌守正不挠,拒绝武后拉拢。太子李治即位后,想要立武昭仪为后,悄悄赐给他珍宝, 还提拔他的三个儿子,但都遭到了长孙无忌的严厉拒绝。 D. 无忌含冤自尽,子孙继承哀荣。长孙无忌被许敬宗的陷害流放到黔州后,又被许敬宗派的 人拷打,最终无忌上吊自尽。直到上元元年他才得以昭雪,孙子重新获得了爵位。 13. (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持表示无忌曰:“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 (2)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太宗把表奏给他看,我与您君臣之间没有一点猜疑,如果各人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 不说,这就会受蒙蔽了。 - 15 - (2)高宗也尊敬老臣,恭敬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法纪的设立和推行,是这两个人全力维持的 结果。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1)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孙无忌接着说:“当初假使虞舜掏井出不来,能讲孝心吗?填塞仓 库裂缝不避火跳下来,能施仁政吗?避开大棒拷打,忍受小棍敲击,虞舜的确是事出有因。” 秦王还是没有下决心。 (2)抓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向使浚井弗出”,翻译是“当初假使虞舜掏井出不来”,“浚” 是句子的谓语,“井”是“浚”的宾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D。 (3)抓完整的句子结构:“良有以也”译为“虞舜的确是事出有因”,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 子,“良”前边应该断开。据此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文中‘永徽之治’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表述错误。“永徽”是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 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但都遭到了长孙无忌的严厉拒绝”表述不准确。无忌没有拒绝李治的珍宝和提拔他的 儿子,“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可以证明。无忌“厉色折拒”的是许敬宗。 故选 C。 - 16 -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表示”,拿表奏给……看;“少”,稍微,一点;“使”,如果,假使;“蔽”,表 被动。 (2)“宾礼”,尊敬;“拱己”为恭敬之意;“设张”,设立和推行;“此两人维持之也” 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秉性豁达机敏,博览文史典籍。当初,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有功,官 职做到比部郎中。皇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灾 祸已露出苗头,很快就要爆发了。成就大业的人不拘小节,这是周公姬旦杀掉管叔、流放蔡 叔的原因。”于是一起进府禀告秦王,请求抢先杀掉李建成,秦王不答应。长孙无忌说:“大 王认为虞舜是怎样的人?”秦王说:“他智慧深邃,经天纬地,光照四方。做儿子孝顺,做 国君仁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长孙无忌接着说:“当初假使虞舜掏井出不来,能讲孝心 吗?填塞仓库裂缝不避火跳下来,能施仁政吗?避开大棒拷打,忍受小棍敲击,虞舜的确是 事出有因。”秦王还是没有下决心。事态更加紧急,才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 商定计谋。 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有人向太宗上表说 长孙无忌权力太大,太宗把表奏给他看,说:“我与您君臣之间没有一点猜疑,如果各人把 - 17 - 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这就会受蒙蔽了。”因此向所有朝臣挑明说:“关系疏远的人离间 关系亲密的人,新朋友离间老朋友是不合情理,我不会听取。”长孙无忌自己也害怕地位太 高,坚决辞让。 太子李承乾被废,太宗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还没有决定,在两仪殿坐朝,群臣退朝后, 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商议立太子的事,因而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不知 立谁为太子,我心里烦乱得很。”说完向刀架扑去,抽出佩刀自杀,长孙无忌等人大惊,抢 上去抱住他,然后请问太宗想立谁。太宗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命, 持异议者斩!”太宗又说:“您各位跟我意见相同,天下人会有什么议论呢?”长孙无忌回 答说:“晋王以仁德孝顺闻名天下已很久了,本来不会有异议;如果有变化,是我辜负陛下, 罪当万死。”于是就决定了。太宗委任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太子登皇帝位,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坚持说不行。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 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许敬 宗多次劝说他,长孙无忌都严词厉色拒绝了。武昭仪立为皇后以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赏 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许敬宗猜到武后的心思,暗中指使洛阳人李奉节向高宗诬告长 孙无忌谋反,与侍中辛茂将办理此案,教他编造长孙无忌谋反的情由。高宗震惊地说:“怕 是奸邪的人挑拨离间,大概不是这样。”许敬宗陈述说:“谋反的迹象已暴露了,陛下心软, 不是国家的福气。”高宗犹豫不决,又下令审核。第二天,许敬宗说长孙无忌造反的证据清 楚得很,请求逮捕他。高宗始终没有对质审问长孙无忌。于是下令削去官爵封地,给予扬州 都督一品官的俸禄流放到黔州。许敬宗命令大理正堂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人到黔州用酷刑 审讯,长孙无忌上吊自缢。 当初,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把天下安危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高宗 永徽年间的政治有太宗贞观之治的风范。高宗也尊敬老臣,恭敬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法纪的 设立和推行,是这两个人全力维持的结果。到了为两个皇后的废立意见不合高宗的心意后, 奸臣乘机暗中设计陷害他,高宗昏庸,听信谗言,长孙无忌终于被害死,唐朝差点亡国。高 宗上元元年(674),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让他的孙子长孙无翼继承封爵。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 18 -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 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风受民 歌影响,平易活泼,自然质朴。 1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 ) A. 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首联中“看黄菊”、 “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 颔联写诗人在五更时分感到凉风飕飕,而自己衰老的容颜在镜中显现出来。诗人感叹岁月 催人老。 C. 尾联首先描绘了一幅江天寥廓山明水净的画面,然后直抒胸臆:我就是抱病也要振作精神, 登上高台。 D. 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年颜状镜中来”是为了衬托自己虽衰老却心如砥石的精 神。 15. 结合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分析本诗雄健的风格。 【答案】14. D 15. ①诗句中所塑造的形象和寄予的情感体现出健康雄健的美学风格。② 塑造了骏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睁开睡眼顾盼万里青云待机而动的形象。③表达作者即 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著。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误。通过综合分析可知,诗歌的尾联中写出作者豪情 不减,犹上高台,这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 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 19 -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能力。诗歌风格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 所形成的整体风貌,是前人对作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题旨、情 境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常见的风格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明快、含 蓄、庄重、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沉郁,等等。分析诗歌的风格应从诗歌 的形象、情感、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入手,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本诗的风格为“雄健”,需 要结合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展开分析。首先,从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和 抒发的情感来看,诗中塑造了诗人颜状虽衰,但仍豪情不减,犹上高台的形象,这反映了诗 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表达出作者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这首诗是诗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这体现出了诗歌健康雄健的美学风格。其次, 在颈联中,作者描绘了“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的画面,塑造出 了战马和大雕的生动形象,所选的典型事物让人精神顿作,都具备雄健之感。综上分析,本 诗风格雄健。 【点睛】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 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 的灵魂。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 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 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江行奇景令人惊叹,郦道元在《三峡》中 也写到了这段水路,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小楼昨夜 又东风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虽乘奔御风 (6). 不以疾也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誉”“沮”“似”“御”“疾”。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 年 1 月 11 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上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辉映,太空再 次__________中国红。 从 2004 年 1 月立项到嫦娥四号落月,十五载砥砺奋进,十五载___________,探月工程 全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矢志不移、连战连捷,创造了月 球探测的中国奇迹。2007 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2010 年,嫦 娥二号获得国际最高 7 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不断刷新中国高度;2013 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 并开展月面巡视___________,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___________的 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2014 年,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圓满成功,突 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我国正在实施的月面采样返回 及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2019 年底嫦娥五号将发射升空,在月面预定区域着陆后,将 采集月球样品,经月地转移、再入回收和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最后将它安全送至 地面等过程。这有望获得一系列重大原创空间科学成果,大大增进人类对地月系统演化的认 知。 针对探月工程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 探月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项涵盖多学科、涉及多项高技术的大工程,包括工程 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人 才是创新的不竭源泉。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了一支令世 人瞩目的青年科技队伍——探月人才梯队。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挑起大 - 21 - 梁,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深空探测生力军快速成长。 17. 依次填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闪烁 披星戴月 勘察 卓尔不凡 B. 闪耀 披荆斩棘 勘验 无出其右 C. 闪烁 披星戴月 勘验 无出其右 D. 闪耀 披荆斩棘 勘察 卓尔不凡 18. 下列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探月工程全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矢志不移、连战连捷, 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 B. 针对探月工程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 C. 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挑起大梁,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深空探测 生力军快速成长。 D. 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了一支令世人瞩目的青年科技 队伍——探月人才梯队。 1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将采集月球样品,最后将它安全送至地面,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 再入回收等过程。 B. 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过程,将采集月球样品,最后将它 安全送至地面。 C. 将采集月球样品,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环节,最后将 它安全送至地面。 D. 经月地转移、再人回收和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环节,将采集月球样品,最后将 它安全送至地面。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第一空,闪耀:光彩耀眼。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该处应和“中国红”搭配, 从含义上应选择“闪耀”。第二空,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 - 22 - 出晚归,十分辛苦。披荆斩棘:指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语境中,十五年的探月历程中应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这里应选“披荆斩棘”。第三空,勘 察:实地考察或调查。勘验:司法人员对案件或民事纠纷的现场等进行实地勘查和检验。语 境中,用来与“开展月面巡视”进行搭配,所以应选“勘察”。第四空,卓尔不凡:超乎寻 常,与众不同。无出其右:没有能超过他的。语境中,用来陈述我们中华民族的创作力,应 使用“卓尔不群”,我们还没有达到“无出其右”的水平。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 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 和作用。 A 项,两个顿号应改成逗号,并列成分作谓语,用逗号。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者 会在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 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 通过分析可知,原句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划线句子的主语是“嫦娥五号”, 根据工作顺序,应先“采集月球样品”,可排除 BD 两项;“将它安全送至地面”是最后的环 节,可排除 A 项。所以 C 项修改正确。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 23 -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同时, ①________________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 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 毒,只要扫了,②______________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 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 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 (2). 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 息 (3). 不要轻易(胡乱)去扫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 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①处,前一句强调扫码给人带来的方便, 句末的“同时”暗示下文要说不利的一面,后面一句“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 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该处的内容,参照前句的整体结构,此处应填“也带来 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②处,前文讲了二维码的风险,后文又说“有了这些信息,您的 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故此处应填“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息”。③处, 由前面的“因此”可知,语段最后一句是结论性的语句,根据“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 大的风险”可知,此处应是强调我们的正确做法,故可填“不要轻易(胡乱)去扫”。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5 月 9 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重庆市委根据全市发展现实,从扩大城市规 模、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品质四个方面,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 重庆主城区要扩容,由 9 个区扩至 21 个区,范围包括:一是“两江四岸”核心区;二为中心 城区城市;三是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四是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五为四个桥头堡城市。 “两江四岸”核心区城市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中心城区城市有大渡口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城市囊括长寿区、江津区、南川区、 璧山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包含涪陵区、綦江区、合川区、永川区;桥头堡城市包括大足区、 潼南区、铜梁区、荣昌区。主城都市区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达到 2.87 万平方公里、 2027 万人和 1.8 万亿元。 (节选自 2020 年 5 月 10 日《重庆日报》有删改) 【答案】5 月 9 日,重庆市委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将主城 9 区扩至 21 区。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 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 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 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 谓句表达。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对象以及特征,新闻事件以 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根据材料可知,该则新闻的导语是文段第一句话“5 月 9 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重庆市委根据全市发展现实,从扩大城市规模、优化 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品质四个方面,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可概 括为“5 月 9 日,重庆市委全面部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后文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为总分 关系,找到这其中的总结句再加以概括即可,总结句为“重庆主城区要扩容,由 9 个区扩至 21 个区”,后面的句子是对包含范围的具体阐述。据此总结出“5 月 9 日,重庆市委全面部 署推进主城都市区建设,将主城 9 区扩至 21 区”。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 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 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课本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 元主题,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的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而有网友列出 以下主题: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结、思辨创新、自 然之美。 请你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辛昇”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从以上八个主题中任选两个,结合学过的相关语文课文,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 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②有人认为:有了“家国情怀”这个单元,就无需“英雄情结”这个单元。请你结合当下社 会现实,在班会课上发表演讲,谈谈你的看法。 ③高三年级将以“语文学习需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 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 25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的一封信 尊敬的高中语文教材主编: 您好! 听闻 2020 年秋季将采用新编语文教材,但编写中单元主题与作品选用仍未定案,作为即 将毕业的高三学子,我认为,结合旧版课文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选择“文化传承”与“思 辨创新”不失为明智之举。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灵的目标的落脚 之处。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折射,是教育任务、家国期许的载体。优秀的语文教材, 对高中生养成良好品格,具有深浸意远、影响悠长的作用。新时代立德树人,无论是对人才 的内蕴还是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生厚植于悠远文化传统,启智实践于科技生 产、文艺创造之巅,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任务,应在其中鲜明表达。 作为新教材,不变的核心任务之一仍应是延续文脉,丰富内蕴,陶冶性灵。旧时的语文 教材,为我们高中学子带来了兰亭之盛宴、滕王阁之壮美乃至蜀山之奇险。正如钱穆先生所 言,国之史乃是国家存在之生命,新教材也应延续这一风格,让新的高中学生得以在文史的 长河中溯源,在鲜活的文脉上与中华文化一同呼吸。承古之文化精髓,以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君子,以优秀教材延伸华夏之文脉,云胡不喜? 响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还应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其培育学生品格的突出作用, 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一大助力。在旧版教材中,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的创新想 法,庄子《逍遥游》之思辨,使我对思辨创新深深着迷。相应的,新设“思辨创新”单元, 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与优化练习中为高中学子培养思辨之德、创新之智,正是对立德树人 的新诠释。当今的中国,是玉兔踏月,是天宫辉熠,是长桥卧波,更是登巉岩、小天下之国 际新极。屠呦呦名传海外,林鸣提振国家自信,外交部言辞犀利思维敏锐……值得选入的优 秀文章事例太多,但都传递着培养思辨能力、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心愿。新教材欲立德树人, 思辨创新不可或缺,这即是核心之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厚植文化传承,宣传思辨创新,培君子,育人才,是新教材 不可抛弃的两大重要任务。翱翔于古代瑰丽文史传统,立足于思辨创新之巅,相信新教材于 - 26 - 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会有突出效果! “我们一手执着科技的利刃开辟世界,一手提着传承的药箱为自己疗伤”。正如中国智 能研究院院长所言,传古与创新,于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对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无 可替代。愿新的高中教材能领学子传古溯源,创新启智,成新时代亟需之栋材。 高三学生辛昇 2020 年 5 月 6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 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 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一、审题要点: 关于题意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第一段为写作材料。材料选择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单元主题选择的问题,罗 列出网友提出的八个单元主题,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当今时代高中教育、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 要求。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旨在构建写作情境的大背景,以高三考生熟悉的新课程 这一热点现象,引导学生进入试题情境。第二句话对第一句话构建的情境进行细致的介绍和 限定,引出写作方向“怎样的单元主题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的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 第三句话,提供了八个单元主题的写作内容选择的具体范围。具体解读如下: 生命赞歌,是人类对生命的诠释和赞美,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生命形 式、精神品格、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评价。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味着本单元的课文应以赞美歌 颂世间万物生命之美为主,旨在从生命之美的美育角度去熏陶、培养高中生尊重热爱生命、 追求坚韧的良好品格。 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体现了个人对家与国的认同感及其对家国发 展所承担的使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忠爱孝悌的情感认知及修齐治平的使命意识,包括了重视 亲情、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增强高 中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公民意识,树立责任担当等。 审美鉴赏,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主要是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不 仅包含感性的主观体验,更包括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客观分析,利用想象、比较等方法,从中 - 27 - 获得美的享受,理解美的个体差异与社会时代共性。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容、形式等方面的 审美鉴赏。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培养高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及正确的审美鉴赏思想,丰富 美感体验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更好的发现美、认识美并践行美。 科学之趣,着重体现科学的妙趣以及学习研究科学的乐趣。科学范围广泛,根据科学反映对 象的领域,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哲学六个大类, 其中高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也不都是冰冷的理论,恰恰相 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 生关注科学的丰富与奇妙,培养观察世界、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实践习惯和逻辑思维,树 立严谨辩证的世界观,激发高中生的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 科学品质。 文化传承,“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传 承”是指对学问、技艺等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 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这不仅指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指对人类所有历史、地 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的继承与发展。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高中学生正确地理解独特 的文化现象,树立学生传承文化的信念和责任意识,成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创新者。 英雄情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凝聚着人类对无穷力量和完美道德的追求,寄托着 超越自身的美好期望。英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更是一种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 英雄既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精神中;英雄可以是平凡的,更是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的。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英雄内涵,正确地看待评判英雄,追寻、学习 英雄伟大的精神品格;培养高中生的英勇气概,并更理性的思考、审视自身。 思辨创新,指的是针对现象的辩证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别于常 规的见解,进而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方法、思维、路径等活动,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思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 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 不断提高、开拓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视野,辩证地看待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创新意识。 自然之美,体现的是大自然的丰富与美丽,大自然中所有的日月山川、虫鱼鸟兽等等,包括 人类以一种极其独特且美丽的姿态存在着。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体验自 然多种多样的美丽,学习欣赏美,尊重美,思考美,并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 28 - 念,并引导高中生关注现实,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严峻。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设置了三种场景,规定了写作任务: 1.场景一中要求写信。 材料中的这八个主题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立意空间,共同指向了现代人类应该具有的各种素 养,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学生未来成长 发展的指引。这些主题词之间也存在着内涵上的交叉重叠,因而能够形成一定的有机关联,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辨的空间。“从中选择两个主题”的任务要求,能够激发考生的写作欲 望。这些主题词的组合,可以是并列方式,也可以是递进方式。如由“自然之美”和“科学 之趣”去思考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呼唤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发展利用科学的正 确态度;再如由“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去分析“家国情怀”对于“英雄”的意义,通 过课文的合理编排,加深学生对人类“英雄情结”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责任担 当意识…… (1)“选择两个主题”:考生必须从第一段材料中列举的八个主题中选择两个;不能多选也 不能少选,这是对数量的严格要求。 (2)“并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并”是刚性需求,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体现,如果没有, 则任务未完成。“学过的语文课文”,是指学过的语文课文,当然,考虑到教学实际,教材 版本不限,粤教版课文、人教版课文以及别的版本都可以。 (3)“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语文教材与高中生 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是对学生写作内容和方向的引导和限定。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充分阐 释所选的学过的语文课文与自己良好品格的养成之间的关系。关系的成立与否,明确与否, 深刻与否,影响到作文的品质。“认识”,对某一现象的感性或理性的思考;“思考”,要 有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本次写作,“认识与思考”的对象明确为“语文教材与 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 (4)“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署名为‘辛昇’”: 对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文体格式及署名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2、场景二中要求演讲稿。 (1)“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这两个主题有无必要共存:考生必须明确表态,不能含混 和稀泥。 (2)“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这是刚性需求,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体现,如果没有,则任务 - 29 - 未完成。这一要求也暗示了考生应该选择的正确表态——这两个主题有必要同时存在。 (3)“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在班会课上发表演讲”“署名为‘辛昇’”:对写作者 身份、写作对象、文体格式及署名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3、场景三中要求一辩辩论词。 (1)题目所设置的背景为学校将以“语文学习需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为话题进行辩论 比赛,要求考生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而从辩论一方出发写辩论词,立意 只能有一个,正方观点即“语文学习需要强调‘思辨创新’”,或反方观点“语文学习不需 要强调‘思辨创新’”。抛开这两个立意任意发挥都算跑题。 (2)内容限制。考生写作的内容必须围绕辩论赛展开,要站在正方或者反方的角度立意行文。 写作的内容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几组关键词:语文学习,强调,思辨创新。不论 选择哪一方,必须围绕这几组关键词展开辩论。如果断章取义,泛谈有关思辨创新的问题, 则属于跑题。 (3)文体限制。这是一道辩论赛反驳陈词类的作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材料规定考生只能 从正方或者反方任意一方的角度展开辩论,很明显,考生必须以对方的观点为靶子进行反驳。 因此,考生作答时,必须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观点明晰、论证有理有据。在写作 辩论词时,写作顺序一般是:提出本方立场,再提出定义,然后得出标准。 (4)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限制。辩论会是高三年级开展的,“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 参与这场辩论赛,因此应该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来思考这个辩题。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第三段材料是作文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 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 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二、参考立意: 1.生命赞歌和家国情怀最能养德树人 2.倡家国情怀,谱生命赞歌 3.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4.赏自然之美,悟科学之趣 5.家国情怀引领英雄情结 三、作文素材: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航太工业一直是我们的 - 30 - 骄傲,其中的创新更是让人激动。嫦娥二号为国人展现了中国的创新智慧,取得了六大技术 的突破与创新。创新推动了航太事业的发展,创新成就了嫦娥二号的伟大。 2. 家与国,哺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 在何处,小家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国情怀如同一条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 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同频共振、相偎相依。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 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它驱使着新 时代青年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 的重任。 四、结构模式: 1.写信时首先写出客气的称呼,然后亮出自己所选的两个话题,接着结合学过的相关语文课 文,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2.写演讲稿时,巧用修辞 一篇好的演讲稿,一定离不开修辞。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巧妙使用, 能给演讲稿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英国 首相丘吉尔的就职演讲中, 集中了丘吉尔的饱满深情的爱国之情,简单、质朴的语言里包含 了排比、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充满了力量。完成本篇作文时考生首先分析“家国情怀” 和“英雄情结”在当代的含义,然后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按照演讲稿的模式写出自己的看法。 3.写辩论词要亮明观点,注意审清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 点。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 理有据;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 和道理的结合。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 二、辩证看待,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本次作文考生要围绕“语文学习需 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这个话题按辩论稿的要求写一篇辩论词。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