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含解析1
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北初中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一.选择题(1-15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16-20题每题有1至2个选项.) 1.下列方案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干冰作致冷剂 B.用酒精作燃料 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 D.用活性炭净化水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常用的溶质 B.水汽化时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正常雨水呈酸性 D.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称量7.56gNaOH C. 测溶液的pH值 D. 稀释浓硫酸 4.下列是某同学在填写实验报告册时描述的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B.在稀盐酸中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在燃着的CO火焰上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B.氧气可用于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C.烧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稀盐酸可用于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6.下列实验方案中的现象和结论不吻合的是( )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集气瓶中不含氧气 B.分别点燃羊毛线和棉线,有焦臭味的是羊毛线 C.分别向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中加水,溶解后,温度下降的是硝酸铵固体 D.将一种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固体中含NH4+ 7.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中不一定含有CO32﹣ 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8.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1℃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升温可转化为饱和溶液 C.乙中混有少量的甲,要提纯乙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9.将一定量的X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4.6 10.6 1.6 1.2 反应后质量/g a 1.0 7.0 10.0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0 B.物质X一定是有机物 C.反应中水和氧气的质量比是9:16 D.物质X不含氧元素 10.已知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现在有CO、CO2、O2混合气体9mL,在密闭容器中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体积减少了1mL,再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又减少了5mL,则原来混合气体中CO、CO2、O2的体积比可能为( ) A.2:1:6 B.4:2:3 C.1:3:5 D.2:3:4 11.聚合硫酸铁的化学式为[Fea(OH)b(SO4)c]m.取一定量的聚合硫酸铁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2.33克,另一份溶液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灼烧,得到氧化铁固体0.64克,则该聚合硫酸铁样品中b:c的比值为( ) A.2:1 B.3:1 C.2:5 D.4:5 12.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S2﹣ C.硫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16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克 13.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它与传统的木浆纸不同,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和5%的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制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乙烯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B.石头纸的应用不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C.利用稀盐酸可以区别石头纸与木浆纸 D.石头纸极易溶于水可以回收利用 14.下列叙述与对应的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铁粉 向一定量pH=2的盐 酸中逐滴加水稀释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等浓度稀硫酸反应 A.A B.B C.C D.D 15.向ZnO和Fe2O3的混合物24.1g中加入稀硫酸至恰好溶解,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KOH溶液至恰好沉淀完全,生成Zn(OH)2和Fe(OH)3沉淀的总质量为31.3g,则参加反应的KOH的质量为( ) A.11.2g B.22.4g C.44.8g D.89.6g 16.下列各选项中,实验操作一定能够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常温下,同时分别向同体积的盛有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 B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 C 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向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满加硝酸钡溶液 D 探究生石灰是否变质 先加足量水溶解,振荡,用洁净干操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 pH试纸上 A.A B.B C.C D.D 1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Na2CO3)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过滤 C Fe(Zn) 加过量的FeSO4溶液、过滤 D HCl溶液(H2SO4) 加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镁粉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铁钉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 金属的活动性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19.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的质量为m克,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D.滤渣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 20.某化工厂生产的某固体产品中除了含有在加热条件下不分解,也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物质外,还可能含有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称量样品m1g,经充分加热并在干燥的保护气中冷却,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g.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若m1=m2,则原样品中无NaHCO3 B.若m1>m2,则原样品中一定有NaHCO3 C.若53m1/84<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有Na2CO3 D.若53m1/84<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无Na2CO3 二.非选择题 2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I.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2、H2O;乙 CO、H2O;丙 NH3、CO2、H2O;丁 CO2、CO、H2O. 你认为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_______(填“能”或“否”).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_______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Ⅱ.甲、乙两位同学在学习甲烷性质时,发现甲烷与氢气和一氧化碳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等.但H2和CO具有还原性,那么甲烷有没有还原性呢?为了验证甲烷是否具有还原性,乙同学设计以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假设药品都是足量的) ①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②再次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 ③向玻璃管中装入CuO通一段时间的CH4 ④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H4至冷却到室温;⑤缓缓通入足量的CH4,加热装置A,使其充分反应 其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甲同学认为还缺少一个步骤,缺少的步骤是_______. 【进行实验】乙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装置A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装置B中白色粉末变蓝;装置C中石灰水变浑浊 ②称量数据如表所示. A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 装置B的质量 装置C的质量 反应前 150g 156.6g 256.8g 反应后 147.2g 158.4g 257.9g 【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 根据装置A、B、C中的现象可推知,CH4与CuO充分反应后的产物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①CH4_______(填“有”或“没有”)还原性.②根据实验数据,甲同学提出甲烷与氧化铜的产物中还含有_______. ③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2.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电子工业中刻蚀线路板的酸性废液(主要成分有FeCl3、CuCl2、FeCl2)制备. 【工业制备】 【资料查询】:1 反应A中氯酸钠的作用是将FeCl2氧化成FeCl3 2Cu2+、Fe3+生成沉淀时的pH如下: 物 质 Cu(OH)2 Fe (OH)3 开始沉淀pH 4.2 1.2 完全沉淀pH 6.7 3.2 (1)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写化学式). (2)调节反应A后溶液的pH范围应为_______. (3)反应B的温度如过高,则所得蓝绿色产品中可能会出现的黑色固体是_______(写化学式). (4)过滤得到的产品可用蒸馏水洗涤,为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_______,再滴加_______,观察到_______ 则表明已洗净. 【组成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可表示为:aCuCO3•bCu(OH)2•cH2O.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2实验装置. 【资料查询】:CuCO3、Cu(OH)2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充分反应后测得:①A中样品质量为12.0g,②A中剩余固体质量为8.0g,③B装置增重1.8g,④C装置增重2.2g.(各装置均充分吸收,不考虑装置中空气的影响) (5)B中的试剂是_______,C中的试剂是_______,D中的试剂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无水硫酸铜 d.浓NaOH溶液 (6)计算得出样品的组成,只需实验测得四个数据中的三个即可,则可行的组合为_______(填序号,多选少选不给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通过计算可得碱式碳酸铜(aCuCO3•bCu(OH)2•cH2O)中a:b:c=_______. (7)D的作用_______.若将D装置去掉,a值将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他们就铜与浓硫酸是否能反应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 【探究一:铜与浓硫酸是否能反应?】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①在常温下能反应; ②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 操作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操作②:将过量的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操作③: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试管内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 (2)甲同学认为,由以上实验过程可知:猜想_______(填序号)是正确的; (3)可观察到试管中的石蕊试液_______. 乙同学认为,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只是SO2和CuSO4; (4)丙同学认为,在实验装置中,“蘸有浓NaOH溶液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在(3)中对产物只是SO2和CuSO4的判断是否准确_______(填“是”或“否”),其理由是_______.写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6)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种用铜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CuCuSO4 方案二:CuCuOCuSO4 经过对两种方案的讨论、对比,同学们认为方案二具有的优点有_______(填序号),所以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是直接利用浓硫酸与铜反应. A.提高铜的利用率 B.提高硫酸的利用率 C.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探究二: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同学们对上述实验后试管内残余清液成分进行了讨论,过量的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不能将硫酸耗尽.为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了下列实验方案: :含杂质的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比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更快,放出大量热 :甲方案:与足量BaCl2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BaSO4质量. 乙方案:与足量锌粒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即使铜过量也不能将硫酸完全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 (2)甲方案是否可行?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 (3)小王同学选用图2中的部分实验装置进行了乙方案的实验: ①你认为图2中最简易的装置及其连接顺序是:_______;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过一会儿后残余清液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其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 A.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不纯的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加快; B.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且放热,使瓶中压强增大; ③某学生想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应选择图3中的集气装置_______ (填“A”或“B”). (4)小张同学用如图4所示装置进行了乙方案的实验 ①连接仪器,检查此装置气密性.下列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连接仪器后,向水准管中注水,直至左右两边管内形成稳定高度差. B.向水准管内注水,连接好左侧装置,抬高水准管,左右两边液面始终相平. ②实验中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倾斜,将_______(选填“锌粒”或“残余清液”)转移到Y形管的另一边.残余清液与锌粒混合后的现象是锌粒逐渐溶解、 _______、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热量. ③反应完毕后,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直至体积不变.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④该实验中残余清液质量为a g,测得生成气体体积为bmL(假设在实验条件下气体密度为cg/mL),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用含a、b、c的式子表示). ⑤若实验中测得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下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a.装置漏气 b.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c.未待冷却就读取量气管读数. 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北初中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15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16-20题每题有1至2个选项.) 1.下列方案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干冰作致冷剂 B.用酒精作燃料 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 D.用活性炭净化水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干冰作致冷剂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酒精作燃料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活性炭净化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常用的溶质 B.水汽化时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正常雨水呈酸性 D.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考点】电解水实验;常见的溶剂;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分析; B、根据水汽化时的变化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分析; D、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 【解答】解:A、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水是常用的溶剂,故A错误; B、水汽化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所以,正常雨水呈酸性,故C正确; D、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加强有关水的知识的归纳和学习有利于解答本题.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称量7.56gNaOH C. 测溶液的pH值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有强烈的腐蚀性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天平只能准确到0.1g,不能准确称量出7.56g氢氧化钠,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是某同学在填写实验报告册时描述的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B.在稀盐酸中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在燃着的CO火焰上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正确; B、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错误; 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产生水雾,故错误; D、硫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而不是白烟,故错误; 故选项为: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B.氧气可用于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C.烧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稀盐酸可用于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氧气的用途;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分析】A、根据氯化钠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火箭燃料的助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酸反应,稀盐酸可用于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实验方案中的现象和结论不吻合的是( )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集气瓶中不含氧气 B.分别点燃羊毛线和棉线,有焦臭味的是羊毛线 C.分别向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中加水,溶解后,温度下降的是硝酸铵固体 D.将一种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固体中含NH4+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铵态氮肥的检验;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在纯氧中可以复燃进行分析; 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会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 D、根据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也含有氧气,但是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所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只能说氧气浓度低,故A错误; B、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所以分别点燃羊毛线和棉线,有焦臭味的是羊毛线,故B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会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所以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故C正确; D、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所以将一种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固体中含NH4+,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方案评价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对相关的化学反应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7.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中不一定含有CO32﹣ 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分析】A、根据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活泼金属、碳酸盐等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由于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中不一定含有CO32﹣,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项推理正确. 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推理错误.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在硝酸钠中,氮元素显+5价,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化合价的原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1℃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升温可转化为饱和溶液 C.乙中混有少量的甲,要提纯乙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75g甲溶液,故A错误;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1℃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升温可转化为饱和溶液,故B正确;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要提纯乙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C错误; D、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将一定量的X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4.6 10.6 1.6 1.2 反应后质量/g a 1.0 7.0 10.0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0 B.物质X一定是有机物 C.反应中水和氧气的质量比是9:16 D.物质X不含氧元素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和,可求出a的值. B、根据有机物是只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表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进行解答; D、生成物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可求出水和二氧化碳中氧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对比,从而判断X中有无氧元素.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相等,故4.6+10.6+1.6+1.2=1.0+7.0+10.0+a,则a=0,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C、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10.6﹣1.0=9.6g,生成的水的质量为7.0﹣1.6=5.4g,故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5.4g:9.6g=9:16,故选项正确; D、5.4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5.4g×=4.8g,(10.0﹣1.2)g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0.0﹣1.2)g×═6.4g,故生成物中氧元素一共有4.8g+6.4g=11.2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10.6﹣1.0=9.6g,故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 10.已知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现在有CO、CO2、O2混合气体9mL,在密闭容器中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体积减少了1mL,再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又减少了5mL,则原来混合气体中CO、CO2、O2的体积比可能为( ) A.2:1:6 B.4:2:3 C.1:3:5 D.2:3:4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减少了5mL,说明二氧化碳的体积是5mL,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原来混合气体中CO、CO2、O2的体积比. 【解答】解:在密闭容器中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体积减少了1mL,说明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体积减少了1mL, 2CO+O22CO2,体积减少 2 1 2 2+1﹣2=1 2mL 1mL 2mL 1 mL 原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mL﹣2mL=3mL,一氧化碳和氧气的体积为:9mL﹣3mL=6mL, 如果一氧化碳完全反应,则氧气体积为:6mL﹣2mL=4mL,则原来混合气体中CO、CO2、O2的体积比是:2mL:3mL:4mL=2:3:4; 如果氧气完全反应,则一氧化碳体积为:6mL﹣1mL=5mL,则原来混合气体中CO、CO2、O2的体积比是:5mL:3mL:1mL=5:3:1; 故选:D. 【点评】计算时既要考虑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又要考虑一氧化碳或氧气过量的问题,要注意理解. 11.聚合硫酸铁的化学式为[Fea(OH)b(SO4)c]m.取一定量的聚合硫酸铁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2.33克,另一份溶液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灼烧,得到氧化铁固体0.64克,则该聚合硫酸铁样品中b:c的比值为( ) A.2:1 B.3:1 C.2:5 D.4: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第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2.33g为硫酸钡的质量,另一份加热氢氧化钠溶液,沉淀全部变为红褐色后,过滤、洗涤并灼烧所得固体,最终得固体0.64g为氧化铁的质量,根据电荷守恒计算氢氧根离子,进而计算b:c的比值. 【解答】解:第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2.33g为硫酸钡的质量,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0.01mol 另一份加热氢氧化钠溶液,沉淀全部变为红褐色后,过滤、洗涤并灼烧所得固体,最终得固体0.64g为氧化铁的质量,则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0.008mol,根据电荷守恒,设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x,则x+0.01mol×2=0.008mol×3, 解得:x=0.004mol 所以b:c的比值=0.004mol:0.01mol=2:5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复杂化学式有关计算,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注意利用守恒法解答,难度较大. 12.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S2﹣ C.硫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16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克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进行分析判断. B、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D、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S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6,表示原子序数为16;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6;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3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32﹣16=16,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它与传统的木浆纸不同,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和5%的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制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乙烯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B.石头纸的应用不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C.利用稀盐酸可以区别石头纸与木浆纸 D.石头纸极易溶于水可以回收利用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酸碱盐的溶解性. 【分析】A、根据材料的分类及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石头纸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石头纸和木浆纸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物质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聚乙烯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属于塑料.所以不对. B、石头纸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所以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依赖,所以不对. C、石头纸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盐酸会腐蚀它,而木浆纸是纤维素,不和盐酸反应,所以可以区分,正确. D、石头纸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易溶于水,所以不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14.下列叙述与对应的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铁粉 向一定量pH=2的盐 酸中逐滴加水稀释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等浓度稀硫酸反应 A.A B.B C.C D.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酸碱溶液的稀释. 【分析】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可以据此结合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B、酸稀释后不能变为碱,进行分析;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关系进行解答; D、过锌的活动性比铁强,锌与稀硫酸反应比铁剧烈;等质量两金属完全反应后,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可以据此分析. 【解答】解: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该反应中铁和铜的质量关系为:Fe+CuSO4═Cu+FeO4 56 64 所以可以判断加入的铁的质量比生成铜的质量要少,即固体的质量要减少,但是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固体,所以起始固体的质量为0.所以固体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故A错误; B、酸稀释后不能变为碱,故B错误; C、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而不是2:1,故C错误; D、图示相同反应时间内锌放出氢气质量大于铁,表明锌比铁活动性强;完全反应后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与反应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5.向ZnO和Fe2O3的混合物24.1g中加入稀硫酸至恰好溶解,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KOH溶液至恰好沉淀完全,生成Zn(OH)2和Fe(OH)3沉淀的总质量为31.3g,则参加反应的KOH的质量为( ) A.11.2g B.22.4g C.44.8g D.89.6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硫酸锌和氢氧化钾反应、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硫酸铁和氢氧化钾反应的质量关系,可以判断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钾和固体质量增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可以计算氢氧化钾的质量. 【解答】解:因为ZnO~2KOH~Zn(OH)2,固体质量增加 81 112 99 99﹣81=18 Fe2O3~6KOH~2Fe(OH)3,固体质量增加 160 112×3 214 214﹣160=54=18×3 即112份质量的KOH参加反应时,固体质量增加18份, 设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 则有=, x=44.8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6.下列各选项中,实验操作一定能够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常温下,同时分别向同体积的盛有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 B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 C 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向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满加硝酸钡溶液 D 探究生石灰是否变质 先加足量水溶解,振荡,用洁净干操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 pH试纸上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钠;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解答】解:A、常温下,同时分别向同体积的盛有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盛有空气样品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因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B、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玻璃瓶,不会发生形变)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用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水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钠,因此不能用向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满加硝酸钡溶液的方法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因此不能用先加足量水溶解,振荡,用洁净干操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 pH试纸上的方法探究生石灰是否变质. 故选:A.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Na2CO3)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过滤 C Fe(Zn) 加过量的FeSO4溶液、过滤 D HCl溶液(H2SO4) 加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2CO3能与适量的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Zn能与过量的Fe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铁,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H2SO4能与适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镁粉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铁钉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 金属的活动性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充分,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通常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其反应速率等;据此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推理合理. B、镁粉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铁钉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说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故选项推理合理.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了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故选项推理合理.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铜片与铜粉均属于同一种物质,无法得出反应物的种类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故选项推理不合理.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了解影响反应的因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可从温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颗粒的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及催化剂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 19.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的质量为m克,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D.滤渣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固体质量不变化分析.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固体质量增加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固体质量减少的过程; 而反应前后固体质量都是mg,说明硝酸银被置换完了,硝酸铜也发生了置换反应,因此滤渣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滤液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A、滤液可能含有硝酸铜,因此滤液可能呈现蓝色,故A说法正确;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因为硝酸银完全被置换,故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C、因为滤渣可能含有锌,因此取滤渣滴加硫酸,可能有气泡,故C说法正确; D、滤渣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滤液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结合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0.某化工厂生产的某固体产品中除了含有在加热条件下不分解,也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物质外,还可能含有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称量样品m1g,经充分加热并在干燥的保护气中冷却,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g.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若m1=m2,则原样品中无NaHCO3 B.若m1>m2,则原样品中一定有NaHCO3 C.若53m1/84<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有Na2CO3 D.若53m1/84<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无Na2CO3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若m1=m2,说明固体质量没有改变,进而可以得出无碳酸氢钠分解,所以原样品中无碳酸氢钠,故A正确; B、若m1>m2,说明固体质量减少,而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造成质量减少,所以样品中一定有碳酸氢钠,故B正确; C和D、根据题目能引起固体质量变化的就是碳酸氢钠,因为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下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使固体质量减少,因而AB正确,碳酸钠与其它成分一样,加热不分解也不与空气成分反应,若样品全部为碳酸氢钠,最终固体质量为,若样品全部为碳酸钠,那么m1=m2,反应后若<m2<m1,则说明一定含有C碳酸氢钠,使m2<m1,还可能含有碳酸钠或不分解的物质,则C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难度较大,尤其是最后两选项. 二.非选择题 2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I.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2、H2O;乙 CO、H2O;丙 NH3、CO2、H2O;丁 CO2、CO、H2O. 你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反应前不含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否(填“能”或“否”).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CO2和H2O干扰对产物的鉴别.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丁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 2Fe+3CO2.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氧气充足. Ⅱ.甲、乙两位同学在学习甲烷性质时,发现甲烷与氢气和一氧化碳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等.但H2和CO具有还原性,那么甲烷有没有还原性呢?为了验证甲烷是否具有还原性,乙同学设计以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假设药品都是足量的) ①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②再次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 ③向玻璃管中装入CuO通一段时间的CH4 ④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H4至冷却到室温;⑤缓缓通入足量的CH4,加热装置A,使其充分反应 其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⑥①③⑤④②(填序号).甲同学认为还缺少一个步骤,缺少的步骤是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进行实验】乙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装置A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装置B中白色粉末变蓝;装置C中石灰水变浑浊 ②称量数据如表所示. A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 装置B的质量 装置C的质量 反应前 150g 156.6g 256.8g 反应后 147.2g 158.4g 257.9g 【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 根据装置A、B、C中的现象可推知,CH4与CuO充分反应后的产物依次是Cu、H2O、CO2. 【实验结论】①CH4有(填“有”或“没有”)还原性.②根据实验数据,甲同学提出甲烷与氧化铜的产物中还含有CO. ③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CH4+7CuO7Cu+4H2O+CO+CO2.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I.【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 【实验探究】 (1)根据颠倒后的后果考虑; (2)根据空气与纯净氧气的区别考虑; (3)根据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分析出气体成分; (4)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 Ⅱ.【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的注意事项及结合一氧化碳实验的步骤分析: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气→加热→停气; 【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根据装置A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装置B中白色粉末变蓝;装置C中石灰水变浑浊对产物作出判断;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根据表格物质的作用及数据推测产物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解: I.【猜想与假设】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是甲烷和氧气,不含有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所以丙假设错误; 【实验探究】 (1)如果顺序颠倒,由于石灰水中有水,就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 (2)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和二氧化碳,用空气就无法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因为到底是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还是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无法确定; (3)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混合气体中有水,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B中石灰水有两个作用: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除去二氧化碳;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具有还原性气体,且与氧化铁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4)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物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生成物是铁和二氧化碳,用得失氧进行配平,反应条件是高温,写在等号的上边.由于可燃物不完全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污染环境,所以要让可燃物完全燃烧,所以需要充足的氧气. Ⅱ.【设计实验步骤】在连接好仪器后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根据实验需要通过质量的改变得出结论,因此需要先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向玻璃管中装入CuO通一段时间的CH4,以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然后缓缓通入足量的CH4,加热装置A,使其充分反应;等反应完再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H4至冷却到室温,防止铜重新被氧化;最后再次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通过数据的变化进行计算;故顺序为;⑥①③⑤④②; 【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根据装置A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装置B中白色粉末变蓝;装置C中石灰水变浑浊对产物,说明分别产生了Cu H2O CO2; 【实验结论】①通过实验说明甲烷具有还原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3g,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0.2g,C:H=3:2 而甲烷中C:H=4:1,因此还生成CO; ②通过实验及计算甲烷和氧化铜加热生成了铜、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故反应的方程式为:2CH4+7CuO7Cu+4H2O+CO+CO2. 故答案为: I.【猜想与假设】 丙、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反应前不含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 (1)否; (2)空气中含有CO2和H2O干扰对产物的鉴别; (3)丁; (4)Fe2O3+3CO 2Fe+3CO2; [反思与交流]氧气充足. Ⅱ.【设计实验步骤】⑥①③⑤④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Cu H2O CO2; 【实验结论】①有;CO; ②2CH4+7CuO7Cu+4H2O+CO+CO2 【点评】本题是关于甲烷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及实验的步骤、物质的性质等,可依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完成,难度较大. 22.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电子工业中刻蚀线路板的酸性废液(主要成分有FeCl3、CuCl2、FeCl2)制备. 【工业制备】 【资料查询】:1 反应A中氯酸钠的作用是将FeCl2氧化成FeCl3 2Cu2+、Fe3+生成沉淀时的pH如下: 物 质 Cu(OH)2 Fe (OH)3 开始沉淀pH 4.2 1.2 完全沉淀pH 6.7 3.2 (1)滤渣的主要成分是Fe (OH)3(写化学式). (2)调节反应A后溶液的pH范围应为3.2~4.2. (3)反应B的温度如过高,则所得蓝绿色产品中可能会出现的黑色固体是CuO(写化学式). (4)过滤得到的产品可用蒸馏水洗涤,为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观察到不产生白色沉淀 则表明已洗净. 【组成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可表示为:aCuCO3•bCu(OH)2•cH2O.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2实验装置. 【资料查询】:CuCO3、Cu(OH)2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充分反应后测得:①A中样品质量为12.0g,②A中剩余固体质量为8.0g,③B装置增重1.8g,④C装置增重2.2g.(各装置均充分吸收,不考虑装置中空气的影响) (5)B中的试剂是c,C中的试剂是d,D中的试剂是a(填字母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无水硫酸铜 d.浓NaOH溶液 (6)计算得出样品的组成,只需实验测得四个数据中的三个即可,则可行的组合为abcd(填序号,多选少选不给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通过计算可得碱式碳酸铜(aCuCO3•bCu(OH)2•cH2O)中a:b:c=1:1:1. (7)D的作用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若将D装置去掉,a值将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亚铁离子不容易除去,加入氯酸钠将亚铁离子转化成铁离子,然后通过控制pH值将铁离子转化成滤渣氢氧化铁沉淀除去进行分析; (2)根据调节的pH值使铜离子不能沉淀,铁离子开始出现沉淀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温度过高,碳酸铜和氢氧化铜都会分解生成氧化铜进行分析; (4)根据检验氯离子需要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检验进行分析; (5)根据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碱石灰会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进行分析; (6)根据样品的质量必须称量,aCuCO3•bCu(OH)2•cH2O中包括三部分,知道其中两部分的数据,另一部分的数据可以通过样品质量和已知两部分的质量求得进行分析; (7)根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使碳酸铜质量增大进行分析. 【解答】【分析】解:(1)亚铁离子不容易除去,加入氯酸钠将亚铁离子转化成铁离子,然后通过控制pH值将铁离子转化成滤渣氢氧化铁沉淀除去,所以滤渣的主要成分是Fe(OH)3. 故填:Fe (OH)3. (2)调节的pH值使铜离子不能沉淀,铁离子开始出现沉淀,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铜离子在pH值是4.2时,开始沉淀,铁离子在pH值是3.2时,开始沉淀,所以调节反应A后溶液的pH范围应为:3.2﹣4.2. 故填:3.2~4.2. (3)反应温度过高,碳酸铜和氢氧化铜都会分解生成氧化铜,所以反应B的温度如过高,则所得蓝绿色产品中可能会出现的黑色固体是CuO. 故填:CuO. (4)检验氯离子需要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检验,所以过滤得到的产品可用蒸馏水洗涤,为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观察到没有明显现象,则表明已洗净. 故填:硝酸银溶液;稀硝酸;不产生白色沉淀. (5)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碱石灰会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所以B中的试剂是无水硫酸铜,C中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D中的试剂是碱石灰. 故填:c;d;a. (6)样品的质量必须称量,aCuCO3•bCu(OH)2•cH2O中包括三部分,知道其中两部分的数据,另一部分的数据可以通过样品质量和已知两部分的质量求得,所以可行的组合为abcd; 充分反应后测得:①A中样品质量为12.0g,②A中剩余固体质量为8.0g,③B装置增重1.8g,④C装置增重2.2g,所以氧化铜质量为8g,生成水的质量为1.8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aCuCO3•bCu(OH)2•cH2O(a+b)CuO+(b+c)H2O+aCO2↑, 80(a+b) 18(b+c) 44a 8g 1.8g 2.2g ==, a:b:c=1:1:1. 故填:abcd;1:1:1. (7)D的作用: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增重偏大,从而使测出的碳酸铜质量增大,即a值偏大. 故填: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偏大.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确定使用的知识点,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所给的资料进行分析解答. 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他们就铜与浓硫酸是否能反应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 【探究一:铜与浓硫酸是否能反应?】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①在常温下能反应; ②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 操作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操作②:将过量的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操作③: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试管内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写出仪器a的名称:铁架台; (2)甲同学认为,由以上实验过程可知:猜想②(填序号)是正确的; (3)可观察到试管中的石蕊试液变红. 乙同学认为,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只是SO2和CuSO4; (4)丙同学认为,在实验装置中,“蘸有浓NaOH溶液棉花”的作用是吸收SO2,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5)在(3)中对产物只是SO2和CuSO4的判断是否准确否(填“是”或“否”),其理由是反应物中有氢元素,但二氧化硫和硫酸铜中都不含氢元素.写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2H2O+SO2↑. (6)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种用铜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CuCuSO4 方案二:CuCuOCuSO4 经过对两种方案的讨论、对比,同学们认为方案二具有的优点有BC(填序号),所以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是直接利用浓硫酸与铜反应. A.提高铜的利用率 B.提高硫酸的利用率 C.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探究二: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同学们对上述实验后试管内残余清液成分进行了讨论,过量的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不能将硫酸耗尽.为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了下列实验方案: :含杂质的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比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更快,放出大量热 :甲方案:与足量BaCl2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BaSO4质量. 乙方案:与足量锌粒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即使铜过量也不能将硫酸完全反应的原因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可能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 (2)甲方案是否可行?不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只能求出硫酸根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硫酸的浓度; (3)小王同学选用图2中的部分实验装置进行了乙方案的实验: ①你认为图2中最简易的装置及其连接顺序是:ACE;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过一会儿后残余清液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其原因是AB(填序号); A.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不纯的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加快; B.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且放热,使瓶中压强增大; ③某学生想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应选择图3中的集气装置B (填“A”或“B”). (4)小张同学用如图4所示装置进行了乙方案的实验 ①连接仪器,检查此装置气密性.下列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A(填序号); A.连接仪器后,向水准管中注水,直至左右两边管内形成稳定高度差. B.向水准管内注水,连接好左侧装置,抬高水准管,左右两边液面始终相平. ②实验中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倾斜,将锌粒(选填“锌粒”或“残余清液”)转移到Y形管的另一边.残余清液与锌粒混合后的现象是锌粒逐渐溶解、 表面析出暗红色固体、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热量. ③反应完毕后,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直至体积不变.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反应是放热的,气体未冷却(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④该实验中残余清液质量为a g,测得生成气体体积为bmL(假设在实验条件下气体密度为cg/mL),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用含a、b、c的式子表示). ⑤若实验中测得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下列可能的原因是b. a.装置漏气 b.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c.未待冷却就读取量气管读数.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探究一:铜与浓硫酸是否能反应?】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解答; (3)根据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解答; (4)根据【实验与事实】可以证明铜和浓硫酸能反应,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硫和硫酸铜进行分析;其中的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应该用碱液吸收; (5)浓硫酸中含有氢元素,生成物中也要有氢元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进行分析; (6)考虑制取硫酸铜的方案的优缺点时,要从原料的利用率,环保,安全等方面考虑; 【探究二: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可能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 (2)根据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只能求出硫酸根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硫酸的浓度解答; (3)①测量氢气的体积,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ACE; ②锌与残余清液中硫酸铜反应生成铜,铜锌形成原池,使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且放热,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③排水法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短进. (4)①用液压法检验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后,向量气管右端注水,直到左右两边管子形成一段液面差,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不变; ②将固体加入液体中,Zn粒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铜单质,并且生成气体,实验现象是表面析出暗红色固体,有大量气泡,锌粒部分溶解; ③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受热膨胀,未冷却; ④根据题意可知,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利用氢气的质量求出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⑤根据若实验中测得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是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解答. 【解答】解:【探究一:铜与浓硫酸是否能反应?】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的名称是铁架台; (2)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证明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时候能反应,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硫和硫酸铜,所以猜想②正确; (3)可观察到试管中的石蕊试液变红; (4)二氧化硫有毒,能和碱溶液反应,所以可以用浓碱液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5)因为反应物中有氢,硫、氧、铜四种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的原则,生成物中应该有氢元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2H2O+SO2↑; (6)比较这两个方案,从经济,环保,安全的角度考虑,浓硫酸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二氧化硫有毒等,通过综合考虑,方案二比一要好的多,故选:BC; 【探究二: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该反应中即使铜过量也不能将硫酸完全反应的原因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可能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 (2)甲方案不可行,没有溶液的体积,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只能求出硫酸根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硫酸的浓度; (3)①测量氢气的体积,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ACE; ②锌与残余清液中硫酸铜反应生成铜,铜锌形成原池,使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且放热,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③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应短进; (4)①用液压法检验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后,向量气管右端注水,直到左右两边管子形成一段液面差,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不变; ②将固体加入液体中,Zn粒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铜单质,并且生成气体,实验现象是表面析出暗红色固体,有大量气泡,锌粒部分溶解; ③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受热膨胀,未冷却,故答案为:反应是放热的,气体未冷却; (3)①测量氢气的体积,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EDG,故答案为:EDG; ②锌与残余清液中硫酸铜反应生成铜,铜锌形成原池,使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且放热,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③设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为x,氢气的质量=bmL×cg/mL=bcg Zn+H2SO4═ZnSO4+H2↑; 98 2 x bcg x==49bcg 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0%; ⑤若实验中测得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是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故答案为: (1)铁架台; (1)②; (3)变红; (4)吸收SO2;2NaOH+SO2═Na2SO3+H2O; (5)否,反应物中有氢元素,但二氧化硫和硫酸铜中都不含氢元素;Cu+2H2SO4(浓)CuSO4+2H2O+SO2↑; (6)BC; 【探究二: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物质的化学性质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可能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 (2)不可行;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只能求出硫酸根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硫酸的浓度; (3)①ACE;②AB;③B; (4)①A;②锌粒;表面析出暗红色固体;③反应是放热的,气体未冷却;④100%;⑤b 【点评】本题考查了铜与浓硫酸的相关知识,探究实验方法,装置的特征分析,流程反应和试剂作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熟悉装置及装置中每部分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