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 语文 (解板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 语文 (解板版)

‎2018-2019学年唐县一中奥赛实验部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 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D.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5.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6分)‎ ‎6.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传,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C. 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读不懈。‎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九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2.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老子在《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 “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 , ”‎ ‎(2)《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 , ”的评价。‎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 ‎(4)《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  。” ‎ ‎(5)《过秦论》中写陈涉跻身行伍之间,却能突然起兵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⑦履至尊而制六合 ⑧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A. ‎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B.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C.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①②/③⑥⑧/④⑤⑦‎ ‎15.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3分)‎ A. 劝学(劝勉) 跂而望矣(提起脚跟站着) 博学(广泛)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闻者彰(清楚)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圣人无常师(固定) 河内凶(荒年)‎ C. 无贵无贱(没有) 兵刃既接(已经) 王无罪岁(年成) 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D.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风尚) 画图省识(曾经) 秦人开关延敌(迎战)‎ ‎16.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 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提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 。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 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 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 的命运,在 之后被人遗忘。‎ ‎1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3分)‎ A.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人为主。‎ B.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C.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人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D.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D.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物竞天择 B.大相径庭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 C.迥然不同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大浪淘沙 D.大相径庭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大浪淘沙 四、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启。‎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启。‎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2014年中国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 ‎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 ‎2016年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为国际储备货币。‎ ‎2017年我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国际合作论坛。‎ ‎2018年中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决定扩大对外开放。‎ 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B项,强调“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2.B B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 ‎3.C C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错误,原文是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4.B(文中说这样做是为了练手功,与肉中拼骨未必原理相同,未必有科学依据。这样写是为了增添传奇色彩。) ‎ ‎5. ①奇在医术。阿城名医,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接骨神技手到病除。②奇在医德。有一文没一文均看病给药,不求利益;从不要求请他出诊的人为他配马备鞍, 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③奇在用药。医术高超,开出的药却无效,用开出的奇特药引子讽刺棒喝汉奸。④奇在机智镇定。麻五副官拿枪逼他出诊,他不慌不惧;写下讽刺挖苦麻司令的药方,从 容端坐;副官质问药效,他从容对答。⑤奇在身份。表面上是名医,实际上还可能有多种身份,充满神秘感。 (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 ‎6. ①丰富人物形象。用传说交代宋先生医术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突出宋先生之“奇”。②释疑,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使宋先生先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表现人们对宋先生的敬仰、赞美。③ 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可读性。用传说而非作者直接交代,造成真假莫辨、不可思议的效果,更富有神秘色彩。 (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对三点即可。)‎ ‎7.B ‎8.D(“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见课本《师说》注释)‎ ‎9.B(“他没有容忍”依据不足,原文为王国宝“惧为宁所不容”)‎ ‎10.(1)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 ‎(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 参考译文:‎ ‎ 范宁字武子。年少专心好学,阅读广泛。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执行。桓温去世后,范宁才担任余杭令。他在余杭县兴办学校,培养学生,端正自己,施行礼教,有志向、操行的士人没有不尊崇他的。一年后,社会风气彻底改变。自南渡以来,崇尚学习,注重礼教,没有比得上范宁的。‎ 在中书侍郎任上,多次劝善规过,有益于施政。孝武帝一向爱好文章,范宁很受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的议题,总是咨询范宁。范宁指责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靠奉承讨好事奉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容忍,于是唆使煽惑,范宁因此受到疏远。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范宁在豫章郡又大力建设学校,派人到交州采集磬石,来供应讲学使用,改革旧的制度,不拘泥于常法。远近来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资助他们的费用,全出自自己的俸禄。同时择取本郡四大望族的子弟,都充当学生,学习五经。又修建学台,用途非常广泛。‎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书说:“太守范宁入朝任职机要官署,出朝担任名郡长官,却放纵自己奢侈污浊的行为。宗庙的设置,各按官员的品级,但范宁私自建立祖庙。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希望将我的奏章下达太常,根据礼法加以定罪。”皇上下诏书说:“如果范宁真像凝之所上奏的那样,怎能再主管豫章郡呢!”因此受到责罚。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担任天门太守,解职去官上诉。皇帝因为范宁所做的只是为了教学,事情长久不判决。正赶上大赦,免于判罪。范宁免官以后,在丹阳安家,仍然勤读儒家经典,一年到头不间断。六十三岁,在家中去世。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 ‎11.B(“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心悲苦的作用。)‎ ‎12.(6分)①对漂泊异地,年老多病,艰难生活的感伤。诗人重阳登高,因病不能饮酒,也无心赏菊;一家人寓居夔州,生活无着,不由得黯然神伤。②思念故乡,忆想亲人的情怀。听着黑猿的哀啼,看白雁南来,适逢重阳佳节,一家人流落至此,诗人心中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对因战争而音信茫然的弟妹的惦念。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身遭战乱,衰老多病,战争像逼命似地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衰亡,伤时忧国之情强烈萌生。‎ ‎《九日》杜甫赏析:‎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 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3、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14、C ①④为使动用法,②⑤⑥⑦为名词作动词,③⑧为名词作状语。 15、C 16、D ‎17.C(“只要……就”太绝对,且与“有时候”语境不符,故排除B和D;“进而”是递进关系,应先“先入为主”,后“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故排除A和D。)‎ ‎18.B(根据前文“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推断,“网络词汇”扩大范固,表意宽泛,不合语境,故排除A和C;“一定会”过于绝对,不合语境,故排除C和D.)‎ ‎19.C(迥然不同: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的远,很明显不一样。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起到成年期之间的精神特征;也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县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20、写作指导: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本题材料先列举了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系列大事。这些大事表示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迈进新时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然后指出“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将与祖国一起迈进发展腾飞的新时代。高速腾飞发展的祖国会给青年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缔造者和见证者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努力充实自己,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 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立意,赞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写写中国梦,厉害了我的国;等等。也可以根据材料中“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写写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充实自己,打造自己,以最好的自己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