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第11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A组 高频.考点强化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考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辽宁沈阳一模·10)1921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 )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B.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 C.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 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得出该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根据所学该阶段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公有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得出商品交换不符合市场规律,逐步恢复了市场和货币关系,说明战时共产主义取消市场贸易存在问题,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说明苏俄政府已经承认了商品交易的作用,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和纠正,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33)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 A.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B.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 D.反映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所学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结束于1921年3月,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的经济政策是斯大林模式中农业集体化的相关政策,时间为1930年到1934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和“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得出允许土地流转故可以推动大规模农业生产,有利于使用更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允许雇佣劳动力,利用雇佣关系获得更多劳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内容为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的相关规定,并未涉及土地所有权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9·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一· 34)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和调整,故A项错误;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都对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没有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在当时,苏联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33)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 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就是执行政府的行政命令,故C项错误;由材料“1932年底”时间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结合材料中“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可知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9·重庆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35)下边图表数据摘编自《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据图表可知,苏联在近半个世纪中( ) 1929~1940年 1951~1970年 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 19.9% 9.7%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4.4% 8.7% 1966~1975年 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 8%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6.7% A.国民收入不断下降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斯大林时期综合国力最强 D.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流 【考点】“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而不是“国民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中“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并未涉及投资结构,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投资比例,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最强,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29—1975”,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 都呈上升趋势,反映苏联经济高速增长,结合所学,这种高经济增长是靠劳动、资本等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加取得的,而不是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取得的,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9·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6)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摩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这些做法( ) 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 B.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 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根据所学,这次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两极分化,产生的供求矛盾突出,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故A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只会导致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不能实现物资的有效配置,故B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造成了国家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物资的自由流通,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的新时代,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9·福建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题·22)1929至1932年,美国的私人投资总额从158亿美元下降到9亿美元,降幅达94.3%;同期工业品批发价格指数从91.6下降到70.2,降幅为23%,但危机形势并未得到缓解。这说明( ) A.国家干预的方式不可行 B.应扩大生产规模以提供就业机会 C.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失灵 D.应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以刺激消费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经济大萧条之所以发生,其原因之一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需要国家进行干预,故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主要是因为生产大大超过消费,要对生产盲目性进行控制,故B项错误;经济大萧条充分说明: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信奉的自由放任政策失灵,故C项正确;此时产品价格已经大幅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9·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21)胡佛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在工资、关税、价格等方面进行立法。例如,要求雇主不得削减工资,因为保持工资水平能够维持甚至刺激市场需求,可危机是世界性的,市场需求仍然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无法削减工资,就只好裁员,失业率而因此大增,到1933年,全国失业率达到25%。材料意在说明( ) A.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B.胡佛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 C.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D.世界性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材料反映出胡佛政府进行局部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故A项错误;材料胡佛干预措施导致“失业率而因此大增”,加重了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需矛盾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胡佛局部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因此需要更加彻底的改革,“危机是世界性的” ,国际合作只是克服危机的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9·广东惠州第三次调研·34)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 A.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应对战争采用了干预经济的措施,这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故A项正确;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21之后,与“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29至1933经济大危机宣告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9·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7)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判断( ) 国别 1948年 1955年 1960年 1965年 1969年 1970年 美国 22.02 16.70 16.23 14.71 13.85 13.75 日本 0.45 2.18 3.22 4.50 5.90 6.20 西欧共同市场 11.72 20.48 23.64 25.93 27.99 28.57 英国 11.05 8.72 8.12 7.16 6.25 6.25 (注:西欧共同市场为法、德、意、比、卢、荷等六)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 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根据图表对比,美国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对比,优势不再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日本的进出口信息,故B项错误;西欧共同市场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数值,不能表明自身出口速度的快慢,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2019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9·福建福州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21)黑市交易是指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暗中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学者研究英国经济时发现: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以汽油为代表的黑市经济非常活跃,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不会带来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活跃,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石油资源的控制,使得市场供不应求,黑市经济非常活跃,故B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会增加市场石油的供应,不会导致黑市经济的活跃,故C项错误;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黄金时期,并没有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山东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4)下面为20世纪主要国家GDP指数发展表,据表可知( )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1913年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39年 166.8 133.8 139.0 166.2 161.8 284.4 1946年 252.3 147.8 107.5 79.7 119.8 155.6 1973年 679.4 314.3 471.2 561.9 610.5 1736.7 1983年 840.7 349.6 588.4 658.2 804.6 2438.3 2019年 1190.3 468.9 753.4 908.7 1061 3702.8 A.大萧条刺激美国贸易出口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经济发展促使欧洲统一 D.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材料所反映是主要国家GDP的发展情况,GDP数据无法体现贸易出口情况,因而不能得出大萧条刺激美国贸易出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是主要国家GDP的发展,没有涉及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显示的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各国经济均有所增长,但无法体现各国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2019年数据与1946数据相比,增加最多的是日本,体现了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35)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里根总统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里根政府( ) A.放弃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B.减少货币流通量应对通胀 C.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D.国企私有化减轻财政负担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70年代里根总统统治时期,美国政府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未放弃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美国政府减少在福利保障上的政府干预,没有涉及减少货币流量的金融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得出美国政府减少了对社会保障层面的经济干预,由政府全权负责到鼓励民间资本共担责任,减少福利国家中政府干预和负担,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美国在国家干预经济盛行的阶段没有推行国有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内蒙呼和浩特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题·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是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15分) 【考点】“斯大林模式”;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根据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是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二“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得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8分,答出四条即可,其它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实施运用的可根据表达给分。) 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7分,可将农业拆为3条每条2分,总分不可超过7分。) 14.(2019·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题·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新政前讲的一番话“采用一种方法并进行试验,这是一种常识。如果失败了,就坦率地承认,再试验其他方法。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进行试验。” 第35任总统肯尼迪竞选演说中的一部分“我想要的美国不是‘假如,第一’;不是‘第一,但是’;不是‘当……时,第一’;不是‘也许,第一’;而是‘第一,句号’。” ——肖德甫《美国崛起沉思录》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代史某一个国家的相关知识,围绕“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罗斯福新政;制度创新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材料阐述了美国两任总统罗斯福与肯尼迪的言论,罗斯福在经济危机期间主张经济政策的改变,勇于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试验,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肯尼迪强调二战后美国必须争夺世界霸权,两则材料均体现政府决策影响着国家发展。因而可以从政府决策推动国家发展,政府决策影响国家发展等论题进行论证。要求选取世界近代史某一国家的史实进行论证。 【答案】评分说明: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2分);阐述史实符合要求且表述清楚(9分)。总结呼应主题(1分)。 一等(12—9分)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所拟论题接近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较严密,表述较为清楚。 三等(4—0分)所拟论题偏离题意,阐述史实欠正确,表述不清楚。 示例 论题:政府正确决策(抓住机遇)能够推动国家迅速发展。(2分) 阐述(以英国为例):(任答3点9分) ①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大西洋沿岸中心地位的机遇,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开展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通过暴力和妥协方式,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提供政治保障;③制定专利法,成立皇家科学会等,鼓励发明创造,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成就,引领时代;④通过殖民战争、扩张,18世纪后期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推动英国社会生产的发展;⑤开展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 阐述(以美国为例): ①殖民地时代,各州模仿英国建立议会等相对自由的制度,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动殖民地经济发展;②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③利用远离旧大陆的优越地理位置,制定先美洲后世界的扩张政策,积聚力量;④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本国地广人稀等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19世纪末工业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⑤利用一战,大发战争横财,从战前的债务国到战后的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总之,一个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政策,就能推动国家(社会)跨跃式的发展,引领世界潮流。(1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B组 考前.预测押题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34)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这说明他( ) 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 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 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对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政权的积极性上描述上,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题目中并未抓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实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相符,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此时苏联正在进行构建斯大林模式期间,D项表述不准确,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广东清远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34)下表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大牲畜存栏头数变化表 时间 马(万头) 牛(万头) 羊(万头) 猪(万头) 1928年至 3210 6010 10700 2200 1932年间 1730 3350 3730 990 从表中可知苏联( ) A.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宰杀牲畜 B.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 C.经济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D.忽视规律、粗暴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故B项错误;联系教材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克扣农民利益,农民积极性下降,故C项正确;农业全盘集体化到了1937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9·山西晋中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题(A)·3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大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斯大林承认,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立的。这主要说明( ) A.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C.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D.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封锁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此时的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说明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故B项正确;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封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9·山东临沂高三质量检测考试题·23)苏联某学者在197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被调查的1064名大企业经理中,有80%认为,各级机关仍然像以前一样,侵犯企业权利;90%认为,企业权力太小,如面临一整排军官们指挥的士兵,当其中一个军官下达‘前进’的命令时,另一个军官却高喊‘卧倒’……”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B.斯大林强调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 C.赫鲁晓夫推行鲁莽冒失的改革措施 D.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于1918—1921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在一五计划时期(20世纪30年代)强调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为1953—1964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因而出现材料中情况,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9·福建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题·21)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 ) A.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C.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苏联民众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生产的粮食农民可以支配的非常少,故无法手工酿酒,故B项正确;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C项错误;经济大萧条没有波及苏联,故D项错误。 【答案】B 6. (2019·河北承德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B.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材料反映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即轻工业投资比重长期低于5%,联系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61年—1985年是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勃列日涅夫时期,1975年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消费品工业投资的比重,看不出经济实力严重削弱,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只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9·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23)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赋予了劳工组织工会和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这些规定刺激了工会组织的发展,如美国矿工联合会、国际女装工人工会和防治工人联合会等工会会员迅速增加。这反映出美国( ) A.劳资矛盾的缓和使危机得以消除 B.政府注重保护劳工权益 C.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调节 D.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新政缓和劳资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是有利于缓解、渡过。故A项错误;政府对工人工作时间和权利的规定体现注重保护劳工权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生产环节,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工会这个组织,没有突出性别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9·辽宁沈阳一模·11)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 A.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材料中的行为主语有美国最高法院、联邦政府、国会,并没有涉及总统的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反宪法,结合材料“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理由也符合美国宪法的民主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是最高法院、国会之间的权利制衡原则,并没有涉及修正后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期间的法律被“ 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而后“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可见新政立法要受到三权分立的制约,体现新政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遵循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9·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3)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 引起的政治也没有解决。 霍华德·津恩 新政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洛克腾堡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 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上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这一事件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罗斯福新政( ) A.最终以失败告终 B.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具有阶级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成功的改革,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的评价,说明当时罗斯福新政中难以平衡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导致资产阶级对其不满,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强调对罗斯福新政的不足,并未涉及对其成就的分析,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9·河北沧州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题·22)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B.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 C.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D.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的新政之路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表明解决危机没有牺牲民主,故A项错误;“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表明总统在危机时期要加强行政权,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阻挠总统的新政之路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3)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C.福利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 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结合所学,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国家直接、间接与垄断资本发生关系,实现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调节,故A项正确;对美国而言,苏联威胁属于外交问题,故B项错误;福利政策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归根结底,是国家有权通过干预手段管理经济,故C项错误;第三产业兴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一种重要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9·陕西榆林一模·23)1953一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 ,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 %,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 ) A.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 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 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内容,故A项错误;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故B项正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组成了关贸总协定,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自由化,故C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减少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49.(2019·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53万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各自的历史背景。(17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1)根据材料一“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缩减了政府开支,减轻了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一“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根据材料一“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降低了英国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根据材料一“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英国社会失业率不断上涨;根据材料一“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英国社会矛盾一度激化。 (2)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材料二“私营经济成批出现……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从所有制的角度看,两者都推动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材料二“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体制来看,都注重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历史背景,英国:根据材料一“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结合所学,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一“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结合所学,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失效;根据材料一“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结合所学,福利国家政府财政开支负担过重;根据材料一“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结合所学,1973年西方社会出现了经济“滞胀”。中国:根据材料二“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计划经济下,企业自主权受限,企业活力不足;根据材料二“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传统对于市场与计划的理念不断解放;结合所学,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是对西方经济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经济增长;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滞胀;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曾造成大量久业;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相似: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在所有制方面,推动私营经济发展。(4分) 原因:英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英国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福利支出庞大,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国有企业效率低下。(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7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4.(2019·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表格选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遭到巨大打击,然后进行了罗斯福新政;而同一时期苏联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一方面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币制改革,另一方面也受到苏联的影响实行了统制经济。因此,论题可从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借鉴、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拟定,也可以从经济大危机为突破,以各国应对危机为主题。其次进行论证,注意题目要求,必须是三国都有,还要相互关联。如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为论题,可从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苏联引进技术和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等三个方面来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或升华。 【答案】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3分)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9分) 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3分) 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剌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 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9分) 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3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