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 I卷 阅读题(55分)‎ 一、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已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 ‎——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B.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C.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 D. 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 ‎.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C.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D. 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疯狂年代 ‎ 刘慈欣 物理学教授叶哲泰走上批判台时,他那神情分明在说:让我背负的十字架更沉重一些吧!红卫兵们让他负担的东西确实很重,戴的高帽子是用一指粗的钢筋焊成的,胸前那块牌子是从实验室的一个烤箱上拆下的铁门。‎ 押送叶哲泰上台的红卫兵是两男四女。两个男青年是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大四年级的,叶哲泰曾是他们的老师;那四名女孩子都是大学附中的初二学生,这些穿着军装扎着武装带的小战士挟带着逼人的青春活力,像四团绿色的火焰。一名男红卫兵转向批判对象:“叶哲泰,你精通各种力学,应该看到自己正在抗拒的这股伟大的合力是多么强大,顽固下去是死路一条!老实回答问题:在六二至六五届的基础课中,你是不是擅自加入了大量的相对论内容?”‎ ‎“相对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的古典理论,基础课怎么能不涉及它呢?”叶哲泰回答说。‎ ‎“你胡说!”旁边的一名女红卫兵厉声说,“爱因斯坦是反动的学术权威,他有奶便是娘,跑去为美帝国主义造原子弹!要建立起革命的科学,就要打倒以相对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黑旗!”叶哲泰忍受着头上铁高帽和胸前铁板带来的痛苦,不值得回应的问题就沉默了。‎ 叶哲泰的妻子,同系的物理学教授绍琳从台下的前排站起来,走上台。她身穿一件很不合体的草绿色衣服,但熟悉绍琳的人联想到以前常穿精致旗袍讲课的她,总觉得别扭。‎ ‎“叶哲泰!”绍琳指着丈夫喝道,却连其中的颤抖也放大了,“你没有想到我会站出来揭发你,批判你吧!?”她转向台下,“我们应该认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反动本质,它提出的静态宇宙模型,否定了物质的运动本性,是反辩证法的!它认为宇宙有限,更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唯心主义……”听着妻子滔滔不绝的演讲,叶哲泰苦笑了一下。‎ ‎“低下头!”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被批斗者都要低头,但叶哲泰要这样,那顶沉重的铁高帽就会掉下去,以后只要他一直低着头,就没有理由再给他戴上。但叶哲泰仍昂着头,用瘦弱的脖颈支撑着那束沉重的钢铁。“低头!你个反动顽固分子!!”旁边一名女红卫兵解下腰间的皮带朝叶哲泰挥去,在他脑门上精确地留下了带扣的形状,但很快又被淤血模糊成黑紫的一团。他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叶哲泰,这一点你是无法抵赖的!你多次向学生散布反动的哥本哈根解释!”“这毕竟是目前公认的最符合实验结果的解释。”叶哲泰说,在受到如此重击后,他的口气还如此从容,这让绍琳很吃惊,也很恐惧。“这个解释认为,是外部的观察导致了量子波函数的坍缩,这是反动唯心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最猖狂的表现!”“是哲学指引实验还是实验指引哲学?”叶哲泰问道,他这突然的反击令批判者们一时不知所措。“当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科学实验!”一名男红卫兵说。‎ ‎“这等于说正确的哲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反对实践出真知,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知原则的。”‎ ‎“什么?!反动!反动透顶!!”那女孩儿举起紧握皮带的手指着叶哲泰,“你,是想说有上帝?!”“我是说不知道,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的话,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正反两方面,科学都没给出确实的证据。”‎ 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在整个会场引起了骚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叶哲泰!!”“打倒一切反动学术权威!!”“打倒一切反动学说!!”……‎ ‎“上帝是不存在的,一切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编造出来的麻痹人民的精神工具!”口号平息后,那个小女孩儿大声说。“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叶哲泰平静地说。[来源:学,科,网]‎ 对于眼前这个危险的敌人,一切语言都无意义了。她抡起皮带冲上去,她的三个小同志立刻跟上,朝上抡皮带才能打到他那不肯低下的头,在开始的几下打击后,他头上能起一定保护作用的铁高帽被打掉了,接下来带铜扣的宽皮带如雨点般打在他的头上和身上……‎ 物理学家静静地躺在地上,半睁的双眼看着从他的头颅上流出的血迹,疯狂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那条血迹是唯一在动的东西,它像一条红蛇缓慢地蜿蜒爬行着,到达台沿后一滴滴地滴在下面一个空箱子上,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像渐行渐远的脚步。(选自《三体》,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押叶哲泰上台的两个男红卫兵都是理论物理专业大四年级的学生,其中一人揭发他曾在课程中擅自加入了大量相对论内容,所以说叶哲泰精通各种力学。‎ B. 旁边的女红卫兵让“反动顽固分子”叶哲泰低头为的是让对方屈服并承认问题,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叶哲泰是暗示对方甩掉铁高帽,减轻负担。‎ C. 物理学家的血缓慢蜿蜒地爬行,然后一滴一滴地滴着。发出“哒哒”声,这里采用记叙,以动衬静,突出展示了叶哲泰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震撼力。‎ D. 本文叙述叶哲泰之死,写得有点有面,有声有色,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揭开了文革的一角,让我们不能不正视过去,反思历史,从而创造更好的生活。‎ ‎5.小说在刻画叶哲泰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精神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疯狂年代”为标题,有什么作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 ‎(一)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鬻:卖。‎ B.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愈:使(病)好了。‎ C.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济:救济。‎ D.闽人刻碑纪德                纪:记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福州和泉州的知府以及福建路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鹭鸶 鹭鸶①‎ 杜牧 欧阳修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 [注]①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杜诗次句写鹭鸶在溪水中捕食鱼虾,清澈的溪水映衬着它们那洁白美丽的身影。 ‎ B. 杜诗三四句,远近结合,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开阔,引人遐思。‎ ‎ C. 欧诗前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滩浪的巨大声势,都用了比喻手法。‎ ‎ D. 两首诗都写鹭鸶,杜诗笔调轻快,而欧诗笔调婉约,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11.欧诗在鹭鸶怎样的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在曹操《观沧海》中,描写水波荡漾、海岛高峻挺拔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在《饮酒》中以“ , 。”这两句描写表达了自己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直接劝勉友人不必为分别伤感的句子是:“ , ”‎ ‎(4)《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是:真的猛士, , 。‎ ‎(5)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Ⅱ卷 表达题(6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亦姝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中勇夺冠军,大家都夸她是一位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B. 这些游戏或多或少都占据了我们手机一定的存储空间,有时候为了保留它们,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应用或者照片、视频等。‎ C.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D.2017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问题。‎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 B.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一条开放共赢之路;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C. 民俗学者表示,如果仅仅把过中秋节看成是3天假期,那就误解了国家将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还有很多美好的习俗。‎ D.更多的中国人如果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书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 ‎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6.下列各句中含有意动用法的句子是(3分)‎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17.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3分)‎ 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四、写作(50分)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三星公司,在通讯电子领域,多少年来把紧紧跟随领先者作为一大战略,它追随过苹果公司的创意和设计,包括它的制造,但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人民日报》‎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1.D(A项,原文是“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B项,应是在《史记》对他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C项,“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不是目的所在)‎ ‎2.C(没有例证法。)‎ ‎3.B(“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4.D (解析:A项,前后分句间在原文并无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B项,针对“本文相关内容”“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叶哲泰低头是暗示对方甩掉铁高帽,减轻负担”的认识可能有,也可能无,属主观臆断;C项,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 ‎5.①正义与责任。叶哲泰面对批判不低头不认罪,毅然背负起科学与社会赋予的责任②胆量与勇气。叶哲泰面对荒谬和疯狂仍然昂起头,从容镇定地坚持自己的理论与间接。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叶哲泰坚信实验,坚信实践出真知。④有气节。面对红卫兵的疯狂行为,绝不动摇和屈服,“高昂着头”这一细节集中表现了他对红卫兵扭曲科学和真理的抗争。(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6.①从人物形象上看,“疯狂”概括出那个年代对人的异化和对人性的扭曲,如男女红卫兵对叶哲泰的疯狂殴打,在和叶哲泰辩论时荒诞的逻辑表述,绍琳为了自保对丈夫叶哲泰的污蔑和抨击,叶哲泰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被批斗、殴打致死。②从情节安排看,小说以物理教授叶哲泰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被红卫兵小将们批斗、羞辱乃至殴打致死,情节的荒诞,让人触目惊心。③从表现主题上看,“疯狂”概括了小说反映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批判,引起读者正视历史,反思过去。(要求答出三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7.C(济:渡)‎ ‎8.B(根据原文信息可知,“海内有不泰乎”的原因并非“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而是“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9.⑴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此之谓”“彰”“其实”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然而任用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这是因为一邪被贬退那么其同类也被贬退,一贤被进用那么其同类也被进用。众邪一同被贬退,众贤一同被进用,国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吗?虽然这样,但我很忧虑。天下的大势,譬如病人,陛下已经得到良医了,对之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还使百姓长寿。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请求减少省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进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知开封知府。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往来畏其险恶。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治平三年(1066),其母亲去世。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五十六岁。乾道年中,赐蔡襄谥号叫“忠惠”。‎ ‎10. D(欧诗应该是豪放的风格)‎ ‎11. 欧诗中的鹭鸶,在江滩之上风吹浪打的喧闹环境中,独立不倚、气定神闲,保持自己高洁的姿态。(3分)诗人借咏此鸟来抒发自己虽遭贬谪,但仍保持内心独立清高的思想感情。(3分)【解析】常规考法,咏物诗,同学们要能读出背后的精神寄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5)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不在沉默中爆发 ‎13.C (A.求全责备:要求完美无缺。多用于对别人,倾向于贬义。用在此处不恰当 ‎;B.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后面不能带宾语,此处使用不当;C.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此处使用正确;D.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14.B( A项,搭配不当。“树立……生活方式”不搭配,应在“良好”前加“养成”。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法定节假日”后加上“的初衷”。D项,语序不当,把“如果”调到“更多的中国人”前。 )‎ ‎15.C 16.D 17.B ‎18. 【立意示例】‎ ‎①我欣赏领先者,不断创新进取,朝气勃发。‎ ‎②我欣赏追随者,勤勉学习,不断成长。‎ ‎③我欣赏先做追随者,再做领先者的人。模仿不是宗旨,超越才是目的。‎ ‎④我欣赏既是追随者又是领先者的人。懂得取长补短,不忘坚持自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