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新版)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  )‎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 ‎2.《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 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 ‎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 - 12 -‎ 实现富国强兵 ‎5.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6.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7.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 A.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 ‎ B.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 C.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 ‎ D.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 ‎8.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 C.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     D.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 ‎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 - 12 -‎ 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 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0.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11.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12.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3.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12 -‎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追求道德和正义 C.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14.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人最初是球形的,是两个人的合体,能瞻前顾后,任意向前或向后奔跑。众神之王宙斯不能容忍,把人用霹雳劈成两半,让人以后只能用两条腿直着走路,这样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神的人数也加倍了。这个故事(  )‎ A.认识到人的价值与作用                        B.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C.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                        D.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 ‎15.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教皇收买学者阻挠人文主义的传播     B.教皇迎合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 C.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罗马教会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 ‎16.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7.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 A.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                        ‎ - 12 -‎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D.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18.林则徐在其《奏稿》中称:“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问“码”)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这说明林则徐已觉察到英国(  )‎ A.政治制度的先进                                    B.对外通商的愿望 C.殖民扩张的意图                                    D.军事力量的强大 ‎19.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20.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21.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 12 -‎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22.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可以借用模型说明。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它们相互接近,其原因:牛顿认为是引力作用;爱因斯坦认为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相对论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是(  )‎ A.物体的运动必须借助外力                    B.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密切相关 C.实验是科学的主要途径                        D.否定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23.1956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见进行适当的斗争。陆定一的言论(  )‎ A.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要求         D.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 ‎24.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12 -‎ 二、材料阅读(共3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公元1179年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别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 材料二 (19世纪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克莱因特别提倡“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他长年的积极努力之下,哥廷根大学的整个自然科学终于脱离了哲学领域,并先后成立了数学、天文、物理、化学、技术和机械学院。……1898年,哥廷根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成功谈判,导致了“哥廷根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学促进协会”的建立。……从而成为当时唯一的一所发生了科学重心从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转移的大学。 ‎ ‎——李工真著《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 材料三 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原本是晚清供官吏进修的机构,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留学归来就职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其摆脱了“官员预科学校”基调,设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语言文学三大部分,聘用大量学贯中西的教师。北大改革的成功部分由于新教师质量高,部分也由于京师大学堂时代便有的师生讨论学术问题的传统……北大在“五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标志着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 ‎——费正清等著《剑桥中华民国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白鹿洞书院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办学理念的异同。(8分) ‎ ‎(2)根据材料三,指出北京大学办学理念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7分)‎ - 12 -‎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或对材料观点加以修改补充),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丞相萧何编制的《九章律》中的“户律”,详细规定了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编户齐民把编户的姓名、年纪、籍贯、爵级、肤色、身长、家口、财产等都详载入户籍中,作为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编户中的“齐民”即平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负担者;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迁徙,同时还采取“市籍”来管理市(特定的商业区)内经营商业的商贾户口。规定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验查和登记,在当年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简称“案比”。每年征赋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户籍成为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实行“乡亭制”,令乡有乡长,亭有亭长,规定他们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等,户籍管理日趋完善和周密。 ‎ ‎——摘编自梁慧《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史和特点分析》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目的。(8分) ‎ - 12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户籍制度的影响。(7分)‎ - 12 -‎ 永春一中高二年月考历史科参考答案(2017.03)‎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A D D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B C C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B A A ‎25.【答案】(1)同:探索新的办学方式;为现实需要服务。 ‎ 异:宋代书院旨在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哥廷根大学把理论研究与工业实践相结合。(8分) ‎ ‎(2)变化:从培养官员转变为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导转变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6分) ‎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中国传统教育的启发;(8分)蔡元培的个人经历和改革精神。(3分)‎ ‎26.【答案】示例1 ‎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2分) ‎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 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 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答出三个维度9分) ‎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1分) ‎ 示例2: ‎ - 12 -‎ 观点:16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 “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 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 示例3: ‎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 论证:①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 考生有其它论题,可参照给分。‎ ‎27.【答案】(1)特点:继承前朝;严格细密,法律保证;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6分) ‎ 目的:控制人口,征发赋役,维护封建统治。(2分) ‎ - 12 -‎ ‎(2)积极: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分) ‎ 消极:限制了平民自由,束缚了汉代经济技术的交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3分)‎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