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4 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14 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十四) (分值:46 分 建议用时:40 分钟) 序号 2 3 7 8 9 得分 答案 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0 分) 广袤的北方,一到了秋天,最明显的是颜色的变化。在金黄色的土地上,金 黄色的叶子和金黄色的果实,演奏起金黄色的乐章,似乎是一夜之间,漫山遍野 的绿色都变成了满眼金黄。这一切都是从一枚落叶开始的。在某一天的清晨,像 平日一样起来晨练,突然发现踩着了一枚叶子,金黄色的,静静地躺在地上。下 意识里就想起了“______”的意味。秋叶落地,秋雨也就不远了。 它与夏天的雨完全不同,它没有漫天乌云,也没有雷电交加,只在你浑然不 觉间,它就轻柔无息地下起来了。雨是那种细细的柳丝,缠缠绵绵,回回绕绕。 这时,你可以设想,一个多情的才子是不会待在家里的,他会一个人走在充满诗 意的雨中,走在青石板的小巷深处,任凭蒙蒙细雨淋湿了衣衫,一首诗或者一篇 美文就这样出世了。 这个时候,只有人生失意的人才会发出“______”的喟叹,听到秋风瑟瑟,望 见枝枯叶落,生出万般的凄凉。一个健康的心灵自然会感觉到喧嚣夏日后的清新 宁静,漫漫寒冬前的果实芳香,更多地体会到“_______”的豪迈。 秋天的田野里到处都是农人的身影,一车一车成熟的庄稼行进在乡间小路, 一阵阵欢快的歌声荡漾在田埂地头。天空中有飞翔的天鹅,有排成“人”字形南 飞的鸿雁,湖里是成群的野鸭,那都会让人产生一种“_______”的喜悦。 1.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在语序安排上不太合理,请重新组合,可适当增删字数, 但不可改变原意。(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根据前文“最明显的是颜色的变化”,因 此应该将体现颜色变化的“似乎是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绿色都变成了满眼金 黄”放在前面。 [答案] 似乎是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绿色都变成了满眼金黄。金黄色的叶子 和金黄色的果实,在金黄色的土地上,演奏起金黄色的乐章。(每句 2 分) 2.文中第二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反复 比喻 拟人 B.比喻 拟人 引用 C.排比 比喻 拟人 D.排比 反复 比喻 A [由“雨是那种细细的柳丝”可知使用了比喻;“轻柔无息”“缠缠绵 绵”是写人的,可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另外文段中没有使用引用和排比,可排 除 B、C、D 三项,故选 A。] 3.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引文,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叶落而悲天下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之性劲且刚 我言秋日胜春朝 B.一叶落而悲天下秋 何事秋风悲画扇 战地黄花分外香 秋水共长天一色 C.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何事秋风悲画扇 战地黄花分外香 秋水共长天一色 D.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之性劲且刚 我言秋日胜春朝 D [第一段没有体现悲伤的格调,而是落叶让人感觉到秋的到来,因此第一 空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纳兰性德的词句,画扇在古 代指女子被弃,第二空与秋风秋雨有关,与女子被弃没有关系,因此用“秋风秋 雨愁煞人”;第三空没有体现战地的特点,而体现了豪迈的语境,因此只能用“秋 风之性劲且刚”;最后一段表现秋天的丰收喜悦,但“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表现 水面的开阔,因此用“我言秋日胜春朝”。故选 D。]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京张高铁正线全长 174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但沿路__①__,分为 120 公里、200 公里、250 公里和 350 公里时速不等。在这样复杂的路况下,智能动车 组首次__②__,能实现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车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 打开、车门及站台门联动控制等。每辆车都布置有 2 718 个监测点,全面感知运行 状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还具备抗严寒能力,最低可以在零下 40 摄氏度的环境下 运行。此外,京张高铁线路中隧道数量众多,为了使旅客可以__③__,京张高铁 还采用了华为 4G/5G 共模设备,使高铁旅客网络信号切换次数减少 90%。 [答案] ①各段的开行速度不同 ②引入自动驾驶技术 ③接收到更稳定的 信号(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5.下面是某中学邀请 2021 届高三毕业生家长参加学校成人典礼信函中的部 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指出并改正。(5 分) 我校将于 2021 年 4 月 28 日上午 9 时在学校明德堂隆重召开 2021 届高三毕业 生成人礼仪式。18 岁是成人起点,意味着成熟,意味着独立,意味着责任担当。 因此成人礼对即将走进成人行列的高三学生而言意义匪夷所思。为确保仪式圆满 成功,学校领导和老师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我们每一个学生充满热情,鼎力协 助。我们无比期待成人礼仪式的精彩呈现,更期待您们能前来见证这个庄严时刻。 在此,我们谨代表全校师生诚邀所有高三学生家长务必拨冗出席。 [答案] ①“召开”改为“举行”或“举办”;②“匪夷所思”改为“非凡” 或“重大”;③“鼎力协助”改为“积极筹备”或“全力以赴”;④“您们”改 为“你们”或“您”;⑤“务必”改为“届时”或删去。(每处 1 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 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 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 静 女 》 中 描 写 男 子 赞 女 子 赠 予 的 第 一 个 礼 物 很 美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每空 1 分) 二、信息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19 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 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 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 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 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 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 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 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 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 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 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 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 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 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 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 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 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 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 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 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 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 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 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 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 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 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 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 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 —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 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 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 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 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 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 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 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 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 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 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 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 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 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 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 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 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 “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 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 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 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 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 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 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C [A 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 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 力量支持”,“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 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 球,这也是科学事实。”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 量支持”绝非必要。D 项,曲解文意,“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 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可知:“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 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的。”言下之意,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故选 C。]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 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 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 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 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B [B 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 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 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9.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D [D 项,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选项孟子劝谏齐 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强调的是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故选 D。] 10.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 度上有何不同。(4 分) [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材料二的 首句是:“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 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 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科学事 实”,并且包含着两个“所指”。而材料三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人类意欲征服 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从 反面来说,正是由于人类肆意地破坏,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并指出根源就是没 有摆正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 [答案] 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从正面展开论述。(2 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 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2 分) 11.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 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 荣,一损俱损。其次,作为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 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 最后,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变害 为利。 [答案] 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 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 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 源)。(每点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