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其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中央集权 B. 和谐人际关系 C. 确立儒学独尊 D. 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孔子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可以看出孔子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中央集权出现在秦朝,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项出现在汉朝,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孔子政治思想。需要掌握孔子政治思想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孔子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 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 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 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答案】C 【解析】A.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B.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心性可与天命相通”可以得出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正确; D.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孟子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 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齐鲁地区 其他地区 籍贯不明者 《史记•儒林列传》 71.79% 17.95% 10.26% 《汉书•儒林传》 45.60% 46.11% 8.29% 《后汉书•儒林列传》 36.36% 63.64% A. 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 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齐鲁地区的儒家学者在汉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其他地区的儒家学者在汉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表明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各地传播”的说法不正确,故排除。 C.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 D.中央集权空前强大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无关,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学生应熟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籍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都是今天山东人,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董仲舒是今天河北枣强人。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在纵橫比较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表格时既要橫向看,也要纵向看,抓住材产中的关键信息。 1.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 A. 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B. 提高了宋代科举制的公正性 C. 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D. 影响了宋代文化发展的走向 【答案】D 【解析】材料“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说明欧阳修主持注重“古文”考试的内容和风格,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了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故D正确。 A是南宋以后,故排除。 B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科举考试并不能左右北宋国策,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罗盘针用它来看风水,而不是用于航海,”这段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不需要科技 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社会环境影响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D. 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火药、指南针在中国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变革,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以小农经济为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科技没有发挥作用,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了科技作用的发挥,故C项正确。 A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影响四大发明发挥作用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影响四大发明发挥作用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可知B说法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造纸术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 注重写意传神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渴望俗世认可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绘画注重写意传神的特点,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古代绘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绘画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 A. 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 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 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D. 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依据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的思想均体现了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故C项正确。 AD项只符合洋务派,排除。 B项是维新变法的目的,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画面中的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 ) A. 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 B. 新文化运动已深入人心 C. 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说明传统道德“三从四德”已靠不住,发生了动摇。联系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道德体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故A正确; “深入人心”与史实不符,故B排除; C项与材料中“三从四德”已靠不住不符,排除; 马克思主义传播材料体现不出来,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特点来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主要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故排除; 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故B正确; 由题目中的信息“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且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作用,故C说法不正确,排除。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R排除。 故选:B。 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是掌握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要求不能被书本知识束缚,以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只有批判和动摇,而要紧密结合材料来分析问题。 2.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倡导“民族平等”,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四个方面,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这一信息说明孙中山( ) A. 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 具有狭隘的中外民族平等观 C. 刻意回避平均地权等经济要求 D. 早期民族思想有一定局限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可以看出孙中山早期民族思想有一定局限性,故D项正确。 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外国民族,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没有涉及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A.毛泽东思想并没有坚持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在某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可能超越了列宁,不是说全面超越。 C.明显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盘吸收。 D.从材料中的,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中国的农业是革命的主力,同时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也看到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阻力是帝国主义,说明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国情把握的非常准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内容特点和中国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对材料内容认真分析,找出材料的关键信息,那就是农民和帝国主义。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2.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定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北大完成的科研项目达到了3406项。材料主要说明( ) A.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 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 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分析,此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故B项正确。 “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1958年8月1 日开始算起”判断出时间,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即可。需要掌握大跃进运用的特点和表现。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1.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 秦国的法律非常的残酷 C.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D.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答案】A 【解析】“商鞅虽死,秦法不败”表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 A. 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B. 均田制和三长制 C. 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 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三长制有利于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故B项正确。 宗主督护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编户齐民是汉代的赋税制度,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均田制和三长制影响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高考常涉及对其背景、措施、影响、失败的原因等的考查。 孝文帝改革影响: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4.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 A.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可以看出商鞅新法注重取信于民,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要掌握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B 【解析】“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处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 B. 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 “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出北宋此时的收入越来越少,到宋英宗时支出比收入的数据大很多,故A正确; B项内容符合北宋的社会现实,但却不能材料中体现出来,所以排除B项; C项也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社会危机的问题,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财政支出的项目,故D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凡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需加修剪,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 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犯他人利益 B.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C. 法律的形式繁琐僵硬缺乏灵活性 D.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一方的树的生产不能侵害近邻的权利,说明十二铜表法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犯他人利益,故A正确; BC史实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排除; 材料中“阴影不至于损害近邻地区”强调的是权利,与私有财产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 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 A. 反对直接民主 B. 反对代议制民主 C. 公意高于个人意志 D. 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卢梭反对每个人由自己来提出新的法律,这需要政府成员来决定和推行,说明卢梭认为自由和人权并不是无限制的,至少在法律创设这件事上反对由个人意志来表达,因此反对的是直接民主,故A项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对法律表示同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把人文主义的人性论提高到理性这个中心,主张人应该依据理性受到法治、公众意志、社会契约等约束,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个人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强调“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交流”,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实际上反映了人的独立性,故B正确; 马丁•路德依然信奉上帝,没有把人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也没有动摇上帝的地位,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故AC错误; 使基督徒人人平等表述不准确,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 始于16世纪德意志的欧洲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加强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 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这表明( ) A. 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先决条件 B. 英雄人物的出现决定历史进程 C. 革故鼎新需契合社会演变时机 D. 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在着偶然性 【答案】C 【解析】“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这表明革故鼎新需契合社会演变时机,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致,故C正确; 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先决条件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 BD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它产生于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 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 天主教会的宗教思想 D. 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该思想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属于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掌握加尔文先定论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判断出是先定论思想,结合先定论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加尔文先定论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3. 蒸汽动力在古埃及已得到应用,但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这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是( ) A. 技术的传承 B. 经验的积累 C. 社会的需求 D. 科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动力技术很早就出现了,但并没有用在生产领域,后来在英国用在了生产领域,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自身的传承。 B.材料没有强调经验积累。 C.之所以后来英国进行改造,并且大量使用蒸汽动力,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动力要求。 D.从材料可以看出,古代埃及已经有了蒸汽动力,所以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不是科学的发展。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特征,其实要了解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特点。 1. 16世纪布鲁诺因支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 进化论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B. 教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C. 英国的学术氛围更加宽松 D. 教会权威已经逐渐丧失 【答案】D 【解析】中世纪教会统治社会一切,教会的权威至高无上,19世纪中期随着教会权威的逐渐下降,科学的思想逐渐被民众接受,材料中达尔文和布鲁诺以及哥白尼的不同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进化论的思想至今都没有被民众广泛认同,故A项错误; 教会是通过宗教统治人们,此时并不是实行宗教宽松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宗教权威的消失,不是英国学术氛围的宽松,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进化论,解题的关键是“16世纪布鲁诺因支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进化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路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答案】A 【解析】A.根据“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正确; 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A中,排除B; C.《共产党宣言》解释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 D.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分析解答。 1. 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 A. 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 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 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D. 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A、浪漫主义者是启蒙运动的信徒,故错误; B、材料中未揭示是否是同时产生的有关信息,故错误; C、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都是希望建立美好的社会,在根本观念上是一致的,故正确; D、材料中未揭示其内容方面的具体信息,故错误; 故选:C。 本题以拜泽尔关于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的描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关系的掌握。 本题考查对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应当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是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如启蒙运动描绘的那样美好,感到失望而建立的。 2.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 A. 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 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D. 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该画派强调光与色的结合,这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故D项正确。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现代主义强调反传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需要掌握印象画派的特点。解题的观均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印象画派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 A. 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 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B 【解析】现代主义文学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是二战后的作品,故AD两项错误。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而《人间喜剧》则是19世纪中期的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 两部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和《人间喜剧》.考查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 本题解题关键是找准两部书的共同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不学礼,无以立。”在礼乐诗舞浑然一体的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体味、首肯人之成其为人之本然,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后,各种人之应然的行为规范“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 --闫春新摘编自《论语》中的礼乐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的礼乐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不学礼,无以立。在礼乐诗舞浑然一体的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体味、首肯人之成其为人之本然,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后,各种人之应然的行为规范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等信息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积极影响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 有利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各种伦理道德养成。 故答案为: (1)特点: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全民教育思想;把西周的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通过长期的养成,把“礼”最终达成“仁”。 (2)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 有利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各种伦理道德养成。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孔子提倡的礼乐制度的特点和积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汉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以刘氏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材料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他编造了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董仲舒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发生影响的秘密。 --于首奎《西汉哲学新探》结合材料一、二的史实,谈谈两位作者对董仲舒学术的认识。 【答案】本小问的认识,首先依据材料分析出两个作者的态度,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作者持肯定态度;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作者持否定态度。然后依据两项材料和所学分析理由,从董仲舒思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材料一作者持肯定态度。其理由是:董仲舒综合先秦诸子的思想,建构新的儒学体系;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巩固了中央集权;其思想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和西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作者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脱离客观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考查董仲舒思想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两则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董仲舒思想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次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的云云。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依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 【答案】【小题1】(1)“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导致严刑峻法;出现文化高压政策;形成重农抑商政策。 (2 )第一小问,“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的效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步性:政治,兴民权、设议院,裁汰冗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打击封建官僚;经济,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措施,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先进文化科学的发展。局限性:操之过急,脱离民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付诸实施。 故答案为: (1)导致严刑峻法;出现文化高压政策;形成重农抑商政策。 (2)评价标准:社会实践的效果。 史实论证:进步性:政治,兴民权、设议院,裁汰冗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打击封建官僚;经济,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措施,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先进文化科学的发展。局限性:操之过急,脱离民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付诸实施。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维新变法的评价,需结合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维新变法的评价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商鞅变法、戊戌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影响。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角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等。 故答案为: (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特点:全面学习西方;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等。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及影响,需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及影响以及材料信息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