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小说学案五 标题、意蕴类探究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小说学案五 标题、意蕴类探究题

www.ks5u.com 学案五 标题、意蕴类探究题 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主观性最强、难度最大的题目。往往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综观近几年浙江高考试题,解读作者拟写标题和创作的意图,一直是命题者的偏好。对此本章节重点研读把握标题、意蕴类探究题。‎ 考点突破一 标题类探究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标题类探究,包含两个命题角度:一是标题意蕴(内涵)探究,二是标题作用探究。‎ 一、研读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理解标题 意蕴 ‎(1)“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一种美味》) ‎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标题”“意蕴”“寓意”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分析标题 作用 ‎(1)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活着》)‎ 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熟知解题方略 标题意蕴探究“4步骤”‎ - 24 -‎ 标题作用探究“6角度”‎ ‎1.环境角度: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2.情节角度:标题是否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4.主题角度:标题是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把控审答模式 ‎ ‎[规范审题] ‎ ‎1.抓住“标题”“题目”这样的关键词,看准是要求分析“含义”还是“好处”。 ‎ ‎2.准确把握“分析标题含义”与“探究标题意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虽然都是针对“标题”这一对象,但程度和范围均有不同。 ‎ ‎[规范答题] ‎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 第二步,挖掘含义,注意表里虚实和借代、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 第三步,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从人物、情节、环境、手法、主旨等角度分析。‎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24 -‎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 24 -‎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地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首先,思考“锄”的手法,“锄”‎ - 24 -‎ 不仅仅是一种劳作工具,也不仅仅是锄地,这里有其象征义,所以标题“锄”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六安爷锄地,是一种劳动行为。‎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含义 ‎“锄”作为一种农具,代表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地”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从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来看,不能“锄地”,就象征六安爷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所以“锄”就象征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人生和精神。‎ 第四步:依据要求组织答案 答案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织答案要点时,既要点出表层含义,又要分析深层含义。‎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刮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 24 -‎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的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吗!”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 24 -‎ 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1.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 表层含义:车窗积满的厚厚的霜雪是现实中的雪窗帘。深层含义:由此引发人物之间关系冷漠的联想,人们的心灵之间隔着冷冷的雪窗帘。其作用可以思考全文的主题思想,结合人物形象,从标题的修辞手法等入手考虑,综合回答。‎ 答案 含义:“雪窗帘”既是指车窗积满的厚厚的霜雪,又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 作用:①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主题,引起人们的警醒。批评人性的自私虚伪与冷漠,呼吁人们传递真情和温暖。‎ 考点突破二 意蕴类探究 意蕴类探究,除了小说主旨意蕴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一、研读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 关注题干中有没有“主旨”“主题”“创作意图”“情感态度”‎ - 24 -‎ ‎(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锄》)‎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会明》)‎ 和主旨句之类的词语和句子,抓住“分析”“探究”“评价”这样的关键字眼。‎ 二、熟知解题方略 ‎“3从”“1联”“1掌握”‎ ‎1.“3从”‎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把握。‎ ‎2.“1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1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分点证明。‎ 典例2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 24 -‎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 24 -‎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 24 -‎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中有“情感态度”等字样,可以判定为“意蕴类探究”题目。解答本题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两个角度入手。‎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人物形 象入手 ‎①“表妹”身上的“勤劳能干”“一心致富”表明作者对劳动者的赞扬,并高度肯定了新时代新农村这种“勤劳致富”的观念。‎ ‎②表姐代表城市,表妹代表农村,表姐表示想来农村“享几年福”,更是表明了作者对新时代新农村不断进步、蕴含无限活力与生机的赞美。‎ 从主题 入手 ‎“表妹”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身上负载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借此表达对正处于快速变革中的伟大时代的讴歌。‎ 第三步:依要求,组答案 答案 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依法小试】‎ ‎(2018·江苏卷)阅读《小哥儿俩》(文本见“学案三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2.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 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②对儿童成长的关注;③对母爱的颂扬;④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⑤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标题、意蕴类探究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 24 -‎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 - 24 -‎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案 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2.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观点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 - 24 -‎ 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3.(意蕴类探究)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诚信,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感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观点一)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诚信。小说中的吴亚龙生活贫困,到王老汉处不是偷粮,而是“借”,并以留下借条作为以后归还的依据。结尾吴亚龙看到门口堆放的东西,仍然去寻找“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可见,吴亚龙是诚信之人,这也是本文要揭示的主题。‎ ‎(观点二)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感恩。吴亚龙借王老汉的红苕片,但他懂得感恩,准备想尽一切办法归还,实在不行,还想到去王老汉家“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这篇小说通过吴亚龙的感恩故事,彰显人性之美。‎ ‎4.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4分)‎ 答案 ①情节结构上,照应了题目;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照应了前文“听说王老汉厚道……”的叙述。②形象塑造上,小说这样结尾,使得王老汉“厚道”的形象更为突出。③主题上,将通过塑造吴亚龙而宣扬的“诚信”的主题,上升到了对“信任”与“大爱”的人性之美的颂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儿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 24 -‎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再等等吧,就当是再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 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 24 -‎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有删改)‎ ‎5.文章开头“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运用景物描写和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棉花炸花天的形态,渲染了一种成熟丰收的氛围,烘托了桂枝内心丰收的喜悦和盼望连婶来的焦急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桂枝急切盼望连婶来摘棉花做铺垫。‎ ‎6.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鉴赏作品人物形象,主要根据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交代的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作品中主要提到连婶为桂枝家摘棉花的事。她虽然年迈,但却可以连续多年一个人承担三十多亩棉花的采摘任务,一连十多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可见她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这么繁忙的工作中,她能够做到摘的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还能帮雇主照顾孩子做家务,可见她做事认真,为人质朴,心地善良。她在女儿有孕需要照顾的时候依然前来摘棉花,只因去年答应过雇主,由此可见她为人诚信。她感念雇主对她的照顾,不只把对方当雇主,更当作亲人,可见她为人处事有情有义。‎ 答案 ①‎ - 24 -‎ 能吃苦耐劳:连续多年一个人承担三十多亩棉花的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②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③讲诚信,重情义: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把桂枝当亲人,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7.(标题类探究)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解析 分析哪一个题目好,重在分析题目的好处,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如果认为以“明年还种棉花”为题好:小说内容就是围绕明年是否种棉花展开,以此为题,更贴近原文;“种棉花”是小说的线索,以此为题,从效果上看,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明年还种棉花”是最后桂枝的真实想法,以此为题,表现出桂枝对连婶的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如果认为以“桂枝与连婶”为题好:从内容上看,直接点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利于正文中围绕两个人展开故事;从主题表达上看,两个人名义上是雇主与雇工,实则已经亲如一家,以此为题,有助于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化主题。‎ 答案 (观点一)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②“种棉花”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桂枝最后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以此为题,更能表现出人物间的深厚感情,突出主旨。‎ ‎(观点二)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②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的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8.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①有点题的作用;②明年还种棉花的结果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③桂枝的这种想法是她渴望再见连婶的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20分)‎ 小铜匠 叶绍钧 - 24 -‎ 陆根元跟着六七个同学被先生带进高等小学里,觉得周身不大舒服,但是形容不出。高等小学里的学生围着看他,都放出好奇的目光。根元只想什么地方有个洞,自己隐藏在那里。‎ 他看那高等小学里的运动场也十分可怪,广阔到难以言说。他站在廊下望对面的围墙,低矮且渺茫,他想,总有两三里的距离吧。许多学生在场中踢球,足尖触着球身,那球突然升腾空际。空洞的音响散布开来,似乎一切都有点儿震动。他觉得自己差不多不能稳定地站着。‎ 他的先生平时穿着蓝布的大褂,今天换了一件新的深蓝纺绸的,还加上一件玄纱的马褂;衣服上纵横的褶纹十分清楚,可知被搁在箱子里的时候久了。先生举步时,头向前微俯。先生带了自己的几个学生走进高等小学的办事室,室中人便请他坐下。他只坐着椅子的一角,上体向前,两手支在膝上,这才坐稳了。他和婉且谨慎地恳求学校收下他的初等小学的学生。说罢,他的头俯得更低,上体前屈算是鞠躬。‎ 一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随意答说:“他们在本校念书就是了。但是,停一会儿有个试验,请关照他们等着。”‎ ‎“是,是。”根元的先生连忙答应,仿佛属僚受了上司的命令。‎ 根元相着那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见他受先生的十分的敬礼,只觉得害怕。再看其他不认识的先生们,个个有一种异样的威严,他非常不好过,仿佛周身在那里压迫拢来。‎ 根元有三四天不到学校了。级任先生点名时偶尔问起,有学生回答说:“他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随即起一种浮荡无着的伤感。‎ 第二课正开始,根元推开了室门走进来。他穿着一件宽大的白布长衫,上边很有些油污的痕迹;束着白带,形成难看的皱褶;然而白布长衫依旧嫌长,下缘只是在地上扫。他掩上了门,双手下垂,便隐藏在长而宽的衣袖里。当他向先生行了礼,走向他的座位时,中空的衣袖口轻轻拂动,正像街上走过的道士。这使全堂的同学觉得有趣而低笑了。‎ 根元的没表情的脸面与往日一样,只瞪视着前方,口略张开,颧颊微泛红晕。他被笑得羞愧了。全堂的同学端详着他的脸面和白衣。他觉得四周全是眼光,于是更为惘然了。‎ ‎“你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忧愁地问。‎ - 24 -‎ ‎“死了。”根元很平淡地回答。‎ ‎“患的什么病?”‎ ‎“不知道。”根元摇着头。他觉得这差不多像被考问功课一样,懦怯的心使他的头低着,又慢又轻地继续说道,“只听她说不好过,在床上躺了两天,便死了。”‎ ‎“家中什么人守着?”‎ ‎“锁着。”他的手在衣襟那里按了一按,又说,“父亲出去了,钥匙在我的衣袋里。”‎ 级任先生无可再问,望着根元只是出神。‎ 此后根元照常到学校。他的功课做得很不好,全校的教师都说他是低能儿。尤其是教算术的田先生,他曾指着根元的额角说:“你这么笨,今生学不会算术了!希望你不要来吧!”‎ 过了重阳,根元果真不到学校了。‎ 这一天学校里整理房屋,预备暑假后开学。有几处门窗的旋手和窗钩已经损坏了,须唤个铜匠来重新装过。唤来的铜匠便是根元。他穿着破旧的青夏布衫,裤管卷到膝上,赤足拖着草鞋,正和平常的小工匠一模一样。他的脸很脏,全蒙着铜污;手里拿着铁锤、锉子等工具。‎ 他见了学校里的诸位先生,都叫一声,不等先生们答应,便走了过去。‎ 他工作了两三点钟工夫,应该修理的门窗都弄好了。他用脏黑的手拭了脸上的汗,带着工具自去。‎ 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情,但感动了田先生。晚上他和几个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混沌的窍。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情!”‎ 根元的级任先生听田先生说道,便表示自己的意见:“用尽了方法么?这还不能说。像根元这一类的孩子,我们不能使他们受一点儿影响。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隔着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彼此绝不相通。我们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呢!”‎ 田先生说:“你先生何不把这座墙打破了?”大家默然。他又说:“‎ - 24 -‎ 我们与他们中间并没有什么墙,只是我们所用的教法太柔弱无力了。根元的师父铜匠王三,镇上人都叫他烂醉鬼;但是他教徒弟并不烂醉。他不问怎样,不听他的话就是打!这才使徒弟有个惧怕,不敢不用一点儿心。我们也能照他那样命令学生就好了,可惜不能!”‎ ‎“这就根本怀疑了?”级任先生失望地说。‎ 田先生不回答。但他想:“学生如能同艺徒一样,因惧怕先生的责打而绝对服从先生的命令,那多好呢。当那样的先生才有效而多趣味呢!”‎ 他望着运动场中夏夜的幽景,又想:“如果自己就是铜匠王三,此刻不在窄隘的小铺子里凑着昏晕的煤油灯工作,便在酒气熏人的小酒店里靠着墙壁醉倒了。总之,决不会在这夜景清幽的运动场中乘凉。”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当学校教师究竟还有些意思。‎ ‎(有删改)‎ ‎9.下列句中加点词传达出人物什么样的内心感受?请具体解说。(4分)‎ ‎(1)“死了。”根元很平淡地回答。‎ ‎(2)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当学校教师究竟还有些意思。‎ 解析 第一句话的语境是他刚刚守孝回来,回答老师时所说的话,说这句话时,“全堂的同学端详着他的脸面和白衣。他觉得四周全是眼光,于是更为惘然了”。后文还提到他面对年级主任的提问时“他觉得这差不多像被考问功课一样,懦怯的心使他的头低着”,由此可知,他此时的内心既有面对母亲去世的悲哀,又有面对先生的紧张胆怯,还有面对同学时的羞愧惘然。第二句话中的“意思”要结合前面根元的师父“王三”来理解。‎ 答案 (1)表现陆根元面对母亲去世的悲哀和无奈,面对先生询问的紧张和胆怯,面对同学关注的羞愧和惘然。‎ ‎(2)虽然不能像铜匠那样在学生面前有绝对权威,但不必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可以享受美景和舒适。‎ ‎10.在进入高等小学时,小说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学校的运动场和他的先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 题目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这一视角所写内容是描写“学校的运动场”和“他的先生”,这是分别指向环境和人物的。第一步,要求我们根据文本分别概括学校运动场的环境特点和“先生”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第二步,“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 - 24 -‎ ‎,要求我们概括出陆根元对环境和先生的独特的心理感受;第三步,联系上下文,判断这一内容在情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的退学埋下伏笔。‎ 答案 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环境和人物就带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看到的运动场古怪广阔,表现了他对这一环境的恐惧,为下文的退学埋下伏笔。他看到自己的先生衣着不同寻常,举止谨慎恭敬,反衬出高等小学先生的威严,增加了他内心的压力。‎ ‎11.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运用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4分)‎ 解析 画线句子中,“破旧的青夏布衫”“裤管卷到膝上”“赤足拖着草鞋”,表现了根元穿着上的随便、不讲究;“脸很脏”“全蒙着铜污”“手里拿着铁锤、锉子等工具”,则带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也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总结答案时,要先明确手法,再分析效果。‎ 答案 肖像(细节)描写,表现陆根元自然随意的性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征。‎ ‎12.(标题作用)小说题为“小铜匠”,但写陆根元的学生生活多,写他的铜匠生活少。请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解析 从整篇小说看,题为“小铜匠”,但多写学生生活,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借学生生活来衬托铜匠生活。故事情节围绕根元的学生生活而写,更能体现小说主旨。此题应从作者安排材料的用意上分析,作用的落脚点还是要从社会环境、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来逐一考虑,重点是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案 ①写他的学生生活多,是为了通过他的学习过程批判旧式的学校教育。②写他的铜匠生活少,是为了引出他的师父,并与学校的先生进行比较,引出对教育问题的讨论。③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发展变化。④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对教育的批判。‎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 24 -‎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乳汁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又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正站在三五步远的大柳树下。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儿,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说。‎ ‎“跟我走!”马罗吼着。‎ 顺着水渠往东走,我就看见一盏马灯萤萤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啊……嗨嗨嗨嗨嗨……”‎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突然暴发山洪,挟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野。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颤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的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积极’!你欺哄毛主席,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着洋罪——啃生包谷棒子!”‎ 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哧蹿起来,冒得老高,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 24 -‎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上,两手搭在撇开的膝头上,挺直腰板,俨然一副用斧头砍削出来的青石雕像。火光映照着他的脸,一会儿明亮,一忽儿灰暗,四方脸中央,雄踞着一宽大的蒜头鼻子,脸颊上有两道粗糙的大动脉似的皱纹。这张脸上,现在呈现出安详的神态,专注的眼神。他间或用右手里的树枝拨弄一下火堆里的柴枝,甚至歪一歪脑袋,向火堆里吹两口气,然后又坐直了,却不开口说话。‎ ‎“吃——熟咧。”‎ 他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选自《陈忠实文集》)‎ ‎13.文中“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充满了活力”一段描写了“火的世界”。请分析这一段文字的表现特色。(4分)‎ 答案 ①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细致描摹了火声和火苗的形态、光亮、气势;②比喻新颖贴切;③语言生动形象,精妙传神。‎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4分)‎ ‎(1)咱们……好苦哇……‎ ‎(2)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答案 (1)对自己的怜悯,对“我”的同情,对社员们受苦的无奈。‎ ‎(2)对马罗大叔的感激,艰难生活中的委屈伤心。‎ ‎15.马罗大叔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统观全文,对这个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黑夜里发现“我”的所为:表现他看守庄稼很负责任。②对“我”冷笑、吼喊:表现他疾恶如仇。③放声大哭和破口大骂“放卫星”:表现他率真耿直。④为“我”烤包谷:表现他仁慈善良。⑤形如青石雕像:表现他可尊可敬可爱。‎ - 24 -‎ ‎16.(意蕴类探究)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6分)‎ 答案 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