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 2018-2019 学年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2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 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由,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 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西周末期至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说明先秦时期的 土地变革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展开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D 项正确。铁犁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促使井田制瓦解,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但材料并未提及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 A。商鞅变法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制度,但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B。题 干并未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2.下图是 1985 年山西省朔县出土的汉代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 釭灯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 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的 A. 反映了汉代的青铜铸造开始繁荣 B. 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 C. 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D. 说明当时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汉代彩绘铜雁鱼灯……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铸造早在商代已经开始繁荣,故 A 项错误;“调整挡风和光照…… 可纳烟尘”说明这种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环保意识,故 B 项正确;彩绘铜雁鱼灯不是普通百 姓日常用具,故 C 项错误;彩绘铜雁鱼灯的出土并不能说明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故 D 项错误。故选 B。 3.下表为关于洋务运动的两种评价。据此可知 甲 乙 (洋务官员)他们购买武器,开办工厂,编练 新军。宣称是谋自强,实质上是一个以军事工 业为中心的反动的运动,加速了中国的殖民化 进程。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1960 年出版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 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符合中 国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规律和作为客观经济规 律的反映的变革思潮要求。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1996 年出版 A. 历史解释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B. 多方史料互证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 直接史料的价值高于间接史料 D. 时代背景会影响撰述者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两则叙述是不一样的,结合 1960 年和 1996 年的时代背景相关所 学可知,不同的时代特征会影响到撰述者的认识和对历史评价的结果,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 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证明历史解释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该表述过于绝对;B 选项错误, 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多方史料相互证明,该表述过于绝对;C 选项错误,材料中两则史料都 不是直接史料。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4.下表为某一时期重庆地区重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导致这一时期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统计项目 1937 年 1942 年 工厂占全国工厂总数比例 18% 58% 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额比例 4.4% 78% 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比例 7.3% 49% A. 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工业发展迅速 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企业内迁以及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D. 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将沿海工业内迁,并进行战 时体制,因此工厂、工人、资本急剧增加,C 选项符合题意。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A 选项排除。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是在 1935—193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排除。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不符合 史实,D 选项错误。 5.1896—1898 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 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A.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D. 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答案】A 【解析】 ;这一时期,受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宣传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反映了国人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说明了国人民族民主意 识觉醒。所以本题选 A 项。B、C、D 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6.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度学 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上海 A. 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 B. 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与世界的关系不断紧密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与世界的关系不断紧 密,D 项正确。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排除 A。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排除 B。题干信息没有体 现上海市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 7.1961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应波浪式向前发展,不要务虚 名而招实祸。还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把 1961 年搞成一个“实事求是年”。 毛泽东此举主要是为了 A. 纠正党内右倾错误 B.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C. 放缓农业发展速度 D. 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961 年毛泽东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际上指贯彻 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 B 正确;1961 年纠正的是左倾错误,故 A 错误;放缓农业发展速度是“八字方针”的一方面影响,不全面,故 C 错误;“八字方针” 是纠正国民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不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故 D 错误。 【点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 经济出现混乱,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8.1991 年初,上海的干部让《解放日报》根据邓小平不久前在上海的讲话,整理出了四篇系 列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 种不同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这一讲话 A. 为开放浦东创造了条件 B. 把改革的重心转向了国有企业 C. 力主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形成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讲话认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说明它力主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开放开发浦东的时间是 1990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 项错误,1984 年起,我国开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 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讲话是批评“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说明当时对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存在不同认识,并未形成共识,该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9.公元前 242 年,罗马设立了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纠纷的外事 裁判官,他们抛弃了传统法的框架,遵循公平正义的理念审理纠纷。上述规定 A. 增强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B. 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 保证了判决的公平与公正 D. 体现务实理性的法律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外事裁判官抛弃了传统法框架,遵循公平正义的理念审理 纠纷,这体现了务实理性的法律精神,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与外 来人之间的纠纷,并不特别针对贵族和平民;C 选项错误,外事裁判官遵循公平正义的理念审 理纠纷,但不能绝对保证判决的公平公正,该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0.“17 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 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 和 17 世纪在欧洲 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 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B. 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 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欧洲的城市中心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部 地区。结合材料中 16、17 世纪的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发 生转移,欧洲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获得“优势”。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垄断性贸易 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城市的发展,不涉及垄断性 贸易公司的发展;C 选项错误,到 19 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 殖民霸权;D 选项错误,欧洲北部城市发展较快,而地中海地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不涉及工 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故正确 答案为 A 选项。 11.王觉非在《近代英国史》中指出:“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 因素的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 权力制衡关系。”这说明光荣革命 A. 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B. 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C. 标志君主立宪制 确立 D. 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光荣革命后……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和所 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王权逐渐衰弱,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英国的民主政治逐渐发 展完善,故 A 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 B 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 C 错误;光荣革命后英国 的行政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内阁,立法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改变了英国国家权力机构, 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由材料“光荣革命后……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 个固定的方向发展”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立法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标志着英国民主制 原则的确立。 12.英国议会 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 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该条例 A. 促发英西战争 B. 导致英法七年战争 C. 遭到荷兰反对并引发冲突 D. 标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西战争发生于 1585—1607 年,故排除 A;英法战争发生于 1756—1763 年,故排除 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是英国 取得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所以 D 不符合题;《航海条例》的颁布侵犯了当时海上霸主 的 荷兰的利益,因此遭到荷兰的反对,并最终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故选 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航海条例》 13.读《1500—1900 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图》,对该图分析最合理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最大 B. 光荣革命使英国经济增长达到了最高峰 C. 日不落帝国形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D. 新航路开辟是英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 世纪中期之后,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由于图中 1900 年增幅明显大于 18 世纪后半期,所以第二次工业 革命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光荣革命发生于 1688 年,此时期英国经济增长并未达到最高峰;C 选项错误,此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工 业革命的推动,不是日不落帝国的形成;D 选项错误,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英国 经济并未迅速发展,此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故正确答 案为 A 选项。 14.1932 年,苏联共组建 2502 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 14.8 台拖拉机。政府减免农庄的赋税、 提供贷款和种子、加强农业的技术改进。这说明当时苏联 A. 剥夺农民自主经营权利 B.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实行优先发展农业政策 D. 力图大力推动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苏联对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减免赋税,提 供贷款和种子、加强农业的技术改进,这都说明当时苏联力图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929 年苏联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 自主权,材料并未体现;B 选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是在 1937 年第二个五 年计划完成时;C 选项错误,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5.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 说,“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 收音机上。由此推断 A. 罗斯福新政代表人民利益 B. 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 C. 罗斯福新政帮助民众宣泄不满 D.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各方面陷入困境,人民对 政府失去信心,而炉边谈话的形式激发了民众的信心,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罗斯福 新政代表资产阶级利益;C 选项错误,宣泄对现实的不满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 选项错误, 炉边谈话时新政尚未使美国摆脱危机。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6.1945 年 9 月 22 日,负责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美国特使鲍莱强调赔偿之后日本拥有的生 产水平应维持在 1926—1930 年的水平,这意味着日本经济能力将不能高于被日本侵略过的亚 洲国家。这反映了美国 A. 用冷战思维处理问题 B. 消除日本经济竞争实力 C. 基本控制了日本经济 D. 帮助亚洲国家制裁日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惩处较为严厉,强调日本拥有的 生产水平应维持在 1926-1930 年的水平,不能高于被侵略国家,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日本经济 竞争实力,限制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冷战思维指的是冷战期间 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 种思维模式,材料并未体现,同时 1945 年冷战尚未开始;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希 望将日本经济控制在一个可控的水平内,并非直接控制日本经济;D 选项错误,这一措施的主 要目的是消除日本经济竞争实力,限制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是帮助亚洲国家制裁日本。故 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7.1945 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 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 1995 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 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 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D 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 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 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 错误。 点睛: 18.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产量提 高,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只有 11%的钢锭铸造采用这种新技术。这类 在苏联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出苏联 A. 基础研究成果偏少 B. 缺乏专利保护意识 C. 体制制约科技推广 D. 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 20 世纪 50 年代和 1980 年等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一直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刻板,制约了科技的推广,造成 科技不能及早转化为生产力用于实际生产,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 苏联基础研究成果的多少;B 选项错误,其它国家想要使用连续铸钢法铸钢,必须向苏联购买 专利,可见苏联不缺乏专利保护意识;D 选项错误,材料中只能看出苏联的科技推广困难,苏 联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不能说明其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9.葡萄牙前总理苏亚雷斯谈及加入欧共体时说:“如果九国拒绝葡萄牙的请求,其后果将是 严重的。我们只能孤立的全部依靠美国;要么就沦为某种形式的欧洲古巴。”1986 年,葡萄 牙加入欧共体。这反映 A.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 欧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C. 美苏冷战促进西欧联合 D. 欧洲是美苏争霸的重心 【答案】C 【解析】 材料“我们只能孤立的全部依靠美国;要么就沦为某种形式的欧洲古巴”意思是欧共体的部 分战略目标是通过联合抵抗日益强大的美国势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否则要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完全依赖美国的保护。另一方面,若西欧国家的分散孤立,容易成为美苏冷战的战场, 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的信息,排除 A;欧盟成立于 1993 年,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欧 洲是美苏争霸的重心,排除 D。 20.某位学者在 2015 年 12 月说到,经过近 70 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 很低了,只有 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 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 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 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B. 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C.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己经建立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 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 水平也已降到 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的信息说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国家之间的减免关税空间不大,还需要其它的政策和措施,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 C 项正确。降到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经济全 球化,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 A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本身 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故 D 项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满分 60 分。 21.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 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 别隧分,人不得顾,车象得旋,阗城溢郭,廛傍流百,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 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 种莱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 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 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 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绵布之 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 材料二 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 有正。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岑仲勉《隋唐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 字左右) 【答案】(1)特点: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 (2)坊市制度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交 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 坊市制度的消极影响: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 结论:坊市制度有双重作用,在前期以积极为主,后期以消极为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 闭坊门制、宵禁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 皆有正”可见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政府对市、坊有严格 监管。 (2)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而展开,分别 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积极方面主要是从便于管理而言,消极方面主要从压 抑个体需要,不利于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 22.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 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在 18 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 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 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 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 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 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 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 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征。与雅典相比,18 世纪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怎样 的变化?说明由此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 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18 世纪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答案】(1)特征:排他性;阶级性。 变化:由同质转向多样;人数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走向复杂。 困难:无法实行直接民主。 (2)满足要求:设立议会;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官员任期制。 避免专制:设置两院制国会;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间接选举。 (3)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代议制度,保障人民主权,防止专制;存在种族、性别歧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 难发现雅典民主有很多人是不能享有的,也就具有排他性,雅典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也就具 有阶级性。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突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享有民主的人数 增多等。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主要突出由于享有民主的人多而无法实行直接民主 而只能实行代议制即可。 (2)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一定要分别回答,满足“人民”行 使权力主要回答出设立议会、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官员任期制等具体的措施,而避免专制 的具体措施主要答出设置两院制国会、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间接选举、任期等。 23.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兴并驾齐驱,民族国家应在理想与现实的“囚徒困 的 境”中寻求最佳契合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量存在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扮演着“第二政府”的角色,它 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走势,而且影 响到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世贸组织 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为了应付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进行国际合作的显著成果……但是世 贸组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制定本 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需求,这就削 弱了传统的国家货币主权。 ——摘编自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原先 各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时常蔓延到国际 贸易领域,演化为“天生的排斥他国商品的有力武器”……对外投资的歧视性政策首先是由 走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的美国和欧盟带头实行的,它们千方百计地对外国公司和企业附加各 类苛刻条件,以歧视性政策限制外来投资……各国出于经济竞争的需要,彼此间展开窃取商 业情报和科技发明的间谋大战。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为各国的情报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如果想要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 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和中国)弱(如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摇在而前的诸 多复杂难题……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全球责任,但境外事件造成的威胁不可能永远得 到控制。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全球化世界的流行危险将会不断累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 出代价。 ——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史实说明中 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答案】(1)挑战: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世贸组织对民族国 家经济主权的侵蚀;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国家货币主权。 (2)表现: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对外投资;窃取商业和科技机密。 危害:阻碍商品和资本流动;破坏了国际贸易关系和经济秩序;导致经济波动(或加剧国际 市场不稳定性)。 (3)观点: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 应对: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倡 导“一带一路”建设。 【解析】 【详解】(1)挑战,据材料一“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但是世贸组 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金融全球化……这就削弱了传统的国家货币 主权”,即可从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家货币主权等方面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 主权构成的挑战。 (2)表现,据材料二“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时常蔓延到国际贸易领域……它们千方百计地对 外国公司和企业附加各类苛刻条件,以歧视性政策限制外来投资……各国出于经济竞争的需 要,彼此间展开窃取商业情报和科技发明的间谍大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保护、 限制对外投资、窃取商业和科技机密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危 害,据材料二“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时常蔓延到国际贸易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和资 本流动性、国际贸易关系、经济稳定性等方面回答其危害。 (3)观点,据材料三“如果要想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 责”,即可从各国共同职责的角度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应对,结合所学知识 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一带一路”等方面 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 府硬着头皮决定由中国自己出资,自己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 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创造性地克服了技术难题,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 4 年奋战,1909 年 9 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 ——摘编自王金职《詹天佑生平事略》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 屏落……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窈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材料二 清政府于 1903 年成立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在 此后数年时间中,各省绅商先后创办了十几家铁路公司,掀起了各地商民自办铁路的热 潮。……1905 年詹天佑筹建京张铁路时,坚持“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 对于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隧道的开凿,詹天佑采用了从两端向中点凿进的方法。在设计 八达岭隧道时用“之”形线路,把八达岭隧道长度缩短至 1091 米,节省工程费 10 万两。针 对隧道洞深仍然过长的问题,詹天佑采用了直井法施工,大大加快了隧道工程进度。……就 全路建筑工款平均每公里支出来看:津浦铁路 119000 元、京汉铁路 95600 元、京奉铁路 94600 元、京张铁路 48600 元。 ——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等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作出的贡献,并分析他取得成就 的原因,谈谈对你启示。 【答案】(1)必要性:摆脱争夺华北路权的英、俄两国的纠缠;促进北方经济发展交流;巩 固西北边防;洗刷耻辱,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特点:中国自主设计施工;注重技术创新;注重节约,成本低廉;面临重重困难(或工 程难度大、地理条件恶劣、资金少、工期短、设备落后)。 (3)贡献:自行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新直井法、人字形、双头火车等修 筑方法;维护铁路主权。 原因:政府重视铁路建设;善于学习勤奋踏实;爱国情怀。 启示:个人成就的取得需要时代机遇和个人素养的结合。 【解析】 【详解】(1)必要性,依据材料一“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 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俄的纠缠、北方经济、西北边防、增强民族自尊心等方面说明京张 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2)特点,据材料二“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采用了从两端向中点凿进 的方法……节省工程费 10 万两……大大加快了隧道工程进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主性、创 新性、节约性、困难多等方面概括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特点。 (3)贡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京张铁路、创新方法、铁路主权等方面指出詹天佑为 中国铁路作出 贡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重视、善于学习、爱国情怀等方面分析他取 得成就的原因。启示,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成就、时代机遇、个人素养等方面回答启示。 25.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 年 7 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 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 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 年 9 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 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 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部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说》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 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 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 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 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 已完全成热。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 际问题。 ——1917 年 10 月 24 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 议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 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 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 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 的 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答案】(1)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 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撰写《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理论, 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亡和社会主义必胜。 (2)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 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 (3)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 【解析】 (1)变化:依据材料一“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 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结合 所学可知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 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在马克思撰写 《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亡和社会主义必胜。 (2)两大因素:依据材料二“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級临时政府。 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和材料三“无产阶级政党 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可知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发展:依据所学十月革命的意义可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是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 胜利。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回答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