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诵记精要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诵记精要 核心命题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搜索: 厘清基本概念: (1)区别:昼夜(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昼夜交替(自转 )→昼夜长短(公转)。 (2)时间:地方时(经度)→区时(时区)→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东八区区时)、世界标准时间(0°E的地方时、0时区区时)。 (3)日界线:自然界线——0点经线;人为界线——180°经线 光照图的绘制要领:直射点延长线过“地心”;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赤道昼夜平分;极昼极夜纬度值与直射点纬值互余(极昼极夜范围) 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 ●核心必备: 1. 光照图判读 直射点 节气 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 H=90º——纬度差(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的差) 分布:由直射点向周围递减 经度:过昼弧中点经线的经度 纬度:90°-极昼极夜最低纬度 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纬线与晨线相交的时刻 日落:纬线与昏线相交的时刻 昼夜长短: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同一纬线昼夜长短相同 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昼弧所占比例× 24 与太阳光线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晨线与赤道交点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18点 太阳直射的经线12点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夏至或冬至 晨昏线 2.时间计算参照方法:赤道参照法(赤道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晨昏圈切纬线法(晨昏圈与纬线切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0:00或12:00);直射经线法(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00);平分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日太阳高度最大法(正午太阳高度12:00出现,物影最短)。 3.原理拓展:同一天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昼长和为24小时(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夜长);同一地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昼长和为24小时→推论:某地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相等;某地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A、B两天,则A昼长等于B夜长,A夜长等于B昼长。 ●考前练笔: (2009年海南地理第7~9题)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 A.中亚 B.西亚 C.东南亚 D.南欧 2.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 A.滇 B.湘 C.皖 D.鄂 3.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一大一小的变化。该月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1.C 赤道地区昼夜平分,日出影子与正午影子的夹角春秋分为直角。一年大部分接近直角,应位于赤道附近,所以东南亚地区符合。2.A 每年两天该夹角不存在,意味着两天有直射现象。北回归线穿过云南;3.B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6月22日日出最早,该夹角最大;因此江苏6月∠MON发生了小一大一小的变化。 参考答案:1.C 2.A 3.B 核心命题二、大气运动原理与规律 ●考点搜索: 1.大气保温效应 示意图概念图 图释: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2)大地暖大气: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 ●考前练笔 1.(2009年广东文科基础43题)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D 高空晴朗,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故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露。 参考答案:D ●考点搜索: 2.大气运动形式 (1)热力环流 示意图概念图 变式图:几种常见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近地面风、高空风 概念图: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北半球)图释: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季风环流及东亚、南亚季风比较 示意图:季风环流成因示意图图释: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亚洲高压 太平洋 亚洲内陆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4)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图解 气旋和反气旋表解(以北半球为例) 系统 示意图(北半球) 概念图 典型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上升→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的台风、飓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下沉→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周围辐散→多晴朗天气 长江流域的伏旱、秋高气爽、亚洲高压 ●考前练笔: (2009年全国文综卷I第3~5题)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3题。 1.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3.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解析:1.A N地气压高于P地,N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在北半球近地面右偏为东北风2.C M、N为高压脊,P处为低压槽部,因此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3.D根据经纬度M处位于亚欧大陆内陆,1月气压最高。 参考答案:1.A 2.C 3.D 核心命题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考点搜索 1.常见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示意图 岩层顺序 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初期 后期 背斜 核部老,两翼新 向上拱起 形成山岭 顶部受侵蚀成为谷地 良好的油气构造 向斜 核部新,两翼老 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岩层沿断裂面错动、位移 相对上升的一侧形成块状山地,相对下沉的一侧形成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2.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力作用 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流水作用 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 ●考前练笔: (2009年北京文综第7题)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 ) A. 乙处为河流冲积扇 B. 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 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 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解析:D 甲处为沿海平原,丙处为河流凸岸,沉积作用明显,丁处为背斜顶部,因外力侵蚀岩层破坏,不可能储存天然气,戊处为背斜谷。 参考答案:D 核心命题四、气候类型、洋流、自然带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搜索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关系图 ●核心必备: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知识掌握模型: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气候特征,如地中海气候,从世界气候类型图上找出其主要分布区: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南部、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归纳分布规律: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对照气压带和风带图,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由此可推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气候成因类分析模型: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对气候成因要从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分析。 (3)气候类型判断模型: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气候类型:①以温定带:比较1月、7月均温确定南北半球;根据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 0℃<最冷月均温<15℃为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终年寒冷为寒带);计算气温年较差,推断属大陆性气候还是海洋性气候;②以水定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将确定的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叠加判断所属气候类型。 2.世界洋流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洋流分布联系图世界大洋洋流分布图 3.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征 形成基础 根本原因 典型地区 延伸 方向 更替 方向 图示 水平地域 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热量 太阳辐射 低、高纬度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水分 海陆位置 中纬度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基本沿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非地带性现象 以块状出现在其他理论自然带的位置 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局部水分异常 垂直自然带判断:(1)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大,垂直带谱越复杂;(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山体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一致;(3)同一山体某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阳坡高于阴坡(热量)。 ●考前练笔: (2009年北京文综第7题)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2. 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2009年北京江苏第19~20题)图10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同属暖流 B.同属寒流 C.增温增湿 D.降温减湿 解析:1.C 图中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递增后递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山脉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也不同;山地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是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减;山地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最大的是③。2.B 山麓降水的差异直接影响山麓景观的分布,①山麓年降水量不足100mm,故景观可能为温带荒漠,③山麓年降水量为1200mm,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相近,植被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AC 4.BD甲、乙、丙、丁四点位于大陆西岸,甲地位于35ºN属于地中海气候,1月(冬季)份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乙地位于25ºN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丙地位于赤道上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丁地位于35ºS属于地中海气候,1月(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根据洋流运动的分布规律,甲、丁两地附近洋流均属于副热带大洋环流的东岸的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参考答案:1.C 2.B 3.AC 4.BD 核心命题五、区位选择与评价 ●考点搜索: 人类活动类型 区位因素(因地制宜)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因时制宜)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 (效益最大) 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特别是气候的影响更为突出。 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其中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更为重要。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工业 (成本最低) 原料、水源等 土地、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环境等 原料、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力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增强;交通、技术、环境标准、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 城市 城市(群) 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旅游和科技已成为促进城市形成的新因素 城市功能区 经济因素(地租水平)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与分化的最主要因素 交通 交通线 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选线,但可以通过科技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制约(可能性) 科学技术在交通线和交通枢纽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交通枢纽(港口、航空港) 自然条件决定交通枢纽的位置,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枢纽的兴衰 商业 稳定的商品来源区与销售区,便利的交通 技术(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商业网点新的组织形式 市场最优原则:市中心(通达性最强,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人群);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大型仓储式超市) ●核心必备: 区位分析与评价模板: (1)区位因素结构:各种人类活动的地域形态都受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和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区位分析方法:根据区位分析与评价的不同要求,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 );动态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位因素的变化);综合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辩证分析(从有利、不利或优势条件、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等。 因地制宜是区位选择的“魂”,因此区位分析与评价要因“地”制宜,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考前练笔: (1)(2009年上海综合40题)“硅谷”和“汽车城”都是理想的工业旅游目的地。“汽车城”(底特律)形成初期的主要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硅谷成为世界电子中心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年四川文综第39题)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南止于秦国曼谷,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 参考答案:(1)汽车城:煤铁资源丰富,人口与城市密集,水运方便,公路、铁路网稠密。硅谷:高校云集,人才济济,大气环境优良,交通便利。 (2)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核心命题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搜索: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危害:①土地退化,农业减产;②泥沙陡增,下游形成地上河;③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2)成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2)人为原因:①垦荒、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林破坏植被;②轮荒、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治理措施:(1)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2)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3)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核心必备: 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模式 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或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治理措施(对症下药,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考前练笔: 1.(2009年广东地理卷32题)分析影响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参考答案: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核心命题七、区域资源开发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考点搜索: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1.区位优势:(1)煤、铁资源丰富;(2)五大湖便利的水运。 2.衰落原因:(1)资源枯竭,环境恶化;(2)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3)钢铁、机械等主导产业业衰落。 3.整治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核心必备: 区域资源开发分析思路: (1)对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可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入手,要结合区域实际具体化。 (2)对资源枯竭地区整治措施的探讨,一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资源利用:①开发新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率;(2)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3)环境治理: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等。 ●考前练笔: 1.(2008年重庆卷36题)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核心命题八、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搜索: 1.流域综合开发(以长江流域为例) 河段 优势及开发方向 问题及整治措施 上游 水能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量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电开发,西电东送输出基地 水土流失→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水源涵养林 中游 平原面积广大→商品粮棉油基地;铁、有色金属丰富→钢铁、有色冶金 洪涝频发→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峡工程;退耕还湖,搞好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沿海、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发展水平高→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亚太地区国际门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 水体(太湖蓝藻)、大气质量普遍下降→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污染治理 2.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优势及开发方向 问题及整治措施 土地 资源 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湿地退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 黑土冲刷→植树造林,黑土培肥 森林 资源 树种多,林木蓄积量大→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 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以育定采),建设自然保护区 3.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区位优势 发展过程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地利: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人和:著名侨乡;天时:改革开放政策 工业化阶段:第一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前店后厂→外向型经济);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化→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核心必备: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式: (1)对某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进行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要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发展“问题--措施”分析思路: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考前练习: 1.(2009年安徽文综第8~ 9题)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2题。 (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和能源等产业 2.(2009年山东文综第26题)对福建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2009年上海地理第30题)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除了以上列举的工作外,根据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原则,你认为日本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还可能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1)B Ⅰ、Ⅱ为铁路沿线发展轴,Ⅲ为沿江发展轴,最大的优势为水运便利;(2)C Ⅲ走廊水运便利,以重化工、港口工业为主,今后应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答案:1.(1)B (2)C 2.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3.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统筹安排供水、发电、防洪等任务;制定流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等。 核心命题九、人口流动(迁移)、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考点搜索: 原因(因素) 流向(路径) 影响 我国民工流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第二三产业发达且发展迅速;中西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由中西部向东部;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陆到沿海 流入地: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住房、就业、环境压力增大。流出地: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西气东输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消费量小 一线工程:塔里木盆地——长江三角洲;二线工程:中亚——新疆——珠江三角洲 对东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对西部: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沿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亚产业转移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内部交易成本(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占领市场,避开关税壁垒)等 日本→韩国港台→我国东部沿海→我国中西部地区 对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改善;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对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缓解就业压力 ●核心必备: 人口流动、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的分析模式:为什么—怎么样—何影响 (1)为什么即迁移、流动的原因、影响因素,要结合区域实际从“分布不平衡”的角度具体分析。 (2)怎么样是指流向、线路、路径。 (3)何影响:分析对两端、沿线的影响;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一般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要注意“影响对象”的指向要求。 ●考前练笔: 广东省政府投500亿巨资,实施2008~2012年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实现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同时,将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转移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使这些地区非农就业比重将由目前的71%提高到80%以上。 (1)分析粤东、粤西和粤北及邻省吸引产业进入的有利因素。 (2)为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必要的门槛。请你对门槛的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1)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价格较低;内部交易成本较低;开辟和扩大新市场;环境保护压力较轻(2)迁入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产业迁入;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难以升级地企业迁入。 核心命题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综合分析 ●考点搜索: 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必备: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2)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2.区域综合分析思路、方法 “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五步分析法:(1)在哪里——定位、分布,即区域的空间位置;(2)有什么——在这个区域当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自然、人文地理要素有什么突出的特征;(3)为什么——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这些地理现象和特征的成因,推导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4)怎么样——运用人地关系原理评价这些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如何办——分析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考前练笔: (2009年福建文综第37题)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每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A高原,B山地(2)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水流平缓。(3)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4)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 核心命题十一、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考点搜索: 等值线的共性特征:(1)同线等值;(2)全图等距;(3)等值线弯曲:凸高为低,凸低为高;(4)局部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5)等值线稀疏,单位距离差值小;等值线密集,单位距离差值大。 ●核心必备: 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 数值范围 与极值 延伸方向 疏密程度 弯曲状况 局部小范围闭合 等 高 线 ①区域地势起伏大小②海拔最大、最小值 地形走向 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②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①山脊:凸向低处 ②山谷:凸向高处 ③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 ①山顶、山峰:中高周低 ②盆地、洼地:周高中低 ③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特点:“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等 温 线 ①区域所在半球:向北递减—北半球向南递减—南半球;②区域气温差别幅度大小 ①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②与海岸线平行(海陆位置)③与等高线平行(地形、地势) ①判断温差大小:密大疏小②冬季密,夏季疏 ③温带密,热带疏④陆地密,海洋疏 ①向高纬凸:陆地夏季、海洋冬季、暖流、地势低②向低纬凸(略)③分布规律“高高低低” ①盆地闭合曲线:夏炎热中心,冬温暖中心②山地、高原闭合曲线:冬夏均为低温③表示温度不在正常范围特点:“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等 压 线 ①区域气压差别幅度大小;②判读高、低气压中心位置 ①判读近地面风向: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②分析天气变化 判断风速大小:密集风速大稀疏风速小 ①高压脊:高气压中向数值低处凸出的区域;②低压槽:低气压中向数值高处凸出的区域③垂直方向: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①判读气压场类型:高气压:中高周低低气压:周高中低;②表示气压不在正常范围特点:“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考前练笔: (2009年福建文综第5~6题)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解析 :1.B 甲地为(50,52),乙地为(64,68);甲地云量小,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乙地云量大,多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丙地比乙地等值线稀疏,云量空间变化小。 2.A 乙地等值线向北(低值)弯曲,说明云量大,主要原因是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参考答案:1.B 2.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