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家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所以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进行社会变革,故D正确;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排除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 ‎2.先秦孔孟儒学中,儒家的代表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仁”、仁政”、”仁义”、”王道”等。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这些观点提出的本质性原因是( )‎ A. 反对春秋、战国的不义战 B. 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 对奴隶制度衰落的反思 D. 儒家是广大下层民众的政治代言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商周以来到春秋战国,奴隶制统治因暴政而衰落,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儒家思想希望统治者奉仁、行德、尊礼,以挽救日益衰落的奴隶制度,故C符合题意;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的是法家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广大下层民众的政治代言人是墨家,故D不符合题意。‎ ‎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A. “天人合一”思想 B. “弃恶从善”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 D. “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性比于禾……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以判断出董仲舒将“人性本善”与“君权神授”相结合,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弃恶从善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天人感应的信息,排除C。‎ ‎4.董仲舒:“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认识 A. 有益于贤明政治的出现 B. 体现了老子“无为”思想 C. 实现了汉初的稳定局面 D. 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约束君主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有利于出现贤明政治,故A正确;董仲舒是儒家代表,B错误;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家,不是汉初,排除C;董仲舒的思想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D错误。‎ ‎5.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之父,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进入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汉代以前,对伍子胥复仇破楚的行为基本持肯定态度;宋代后,批判伍子胥复仇是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这一变化说明 A. 宗法观念的削弱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 程朱理学的影响 D.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思想形成,倡导忠君思想,因此从理学思想的角度来看,伍子胥复仇的行为是对君主的不忠,故C项符合题意;对伍子胥行为的评价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宗法观念的削弱,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和对伍子胥行为的评价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D项。‎ ‎6. 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他的真实意图是( )‎ A. 限制君权 B. 消灭君主制度 C. 宣扬“天赋人权” D. 维护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 ““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实际上是限制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主张是限制君权不是取消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宣扬“天赋人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维护中央集权思想,故D项错误。‎ ‎7. 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 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 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D. 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也就是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用以指导人生;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而不是研究人与神的关系。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 ‎8.古雅典智者学派普高尔吉亚提出: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材料主要说明智者学派 A. 忽视道德对社会发展作用 B. 其思想带有浓厚理性色彩 C. 以怀疑的态度向传统提出挑战 D. 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智者对世界的感知持怀疑态度,而在当时的雅典,神在传统社会是不容被怀疑的,智者对世界所持的怀疑态度对传统构成了挑战,故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显示智者学派对道德的忽视,A项错误;智者对世界的怀疑不能表明其思想一定具有理性色彩,排除B项;对世界的怀疑态度与智者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也构不成必然联系,排除D项。‎ ‎9.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精神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10.“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 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B. 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C. 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D. 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可以分析出他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故本题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只是不再认同教会和教皇的权威;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解释《圣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11.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试图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构建出民权政府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CD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12.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这表明 A. 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造纸的原料来源丰富 C.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 D. 书写材料出现了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生产的用纸品种繁多,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故选C项。A、B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单从材料得不出书写材料革命的结论,故D项错误。‎ ‎13.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中,《张廷秀逃生救父》中以贩布为生的褚卫夫妇有二子,夫妻珍重如宝,延师读书,后二子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以二两本钱起家的秦小官,夫妻偕老,两个孩儿俱金榜题名。这反映了,明代 A. 传统观念影响小说创作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封建君主制度日益衰落 D. 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张廷秀逃生救父》中以贩布为生的褚卫夫妇有二子,夫妻珍重如宝,延师读书,后二子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以二两本钱起家的秦小官,夫妻偕老,两个孩儿俱金榜题名”。这反映了明代小说创作受到传统士农工商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渐趋败坏,故B项错误;材料和封建君主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市民文学开始兴起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 ‎14.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剧中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①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岸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汉惠帝刘盈带皇后嫣儿在院中放烟花 ‎③年迈的康熙皇帝兴高采烈地点看京剧名段《斩马谡》‎ ‎④乾隆皇帝仔细研究《清明上河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故①错误,但是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出现火药配方,故②错误,但是符合题意;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故③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作品,乾隆皇帝有可能进行研究,故④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15.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等,是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的突破。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B. 科学家艰苦的实验钻研 C. 人文主义的推动 D.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18世纪中叶后,这不符合材料中的17世纪的时间限定,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均属于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等科学发展的原因,排除。‎ ‎16.中世纪的欧洲,生物学是是一个难有作为的敏感禁区,主要原因是中世纪 A.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在生物界占主导地位 B. 教会垄断教育和精神统治权,宣扬创世说 C. 基督教的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 D. 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督教会的统治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阻碍。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掌握着教育,控制人们的精神,宣扬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人类,这使得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难以开展,故选B项。A项和C项说法不是主要原因,且都包含在B的内容之中,排除。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排除D。‎ ‎17.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十企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完全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发展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因此“互联网+企业”是指互联网的发展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互联网的发展并未完全颠覆传统行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18.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应该是反映近代化的内容。“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体现的是近代保险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平均分配土地、C项强调贵贱尊卑均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要求,排除;B项圣库制度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虽然有其进步之处,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愿望,但也不符合近代社会转型趋势,排除B项。‎ ‎19.19世纪末,汪康年指出:“四邻环伺不足惧,大变当前,而怡然无所动,斯为可惧也。割地赔偿不足耻,维新有机,而懵然无所知,为可耻也。”据此可知,汪康年主要强调 A. 民族危机的严峻性 B. 救亡图存重要性 C. 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D. 抵御侵略的可行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汪康年认为与列强环伺,割地赔款相比,“大变当前,而怡然无所动”“维新有机,而懵然无所知”更加可惧可耻,由此可见汪康年认为思想启蒙很重要,选项C正确;汪康年意在强调民族危机背景下思想启蒙的重要性,而非强调民族危机本身,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救亡图存,排除选项B ‎;材料中汪康年主张思想变革,并未指出抵御侵略的可行性,排除选项D。‎ ‎20.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A. 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 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的决裂,具有革命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故A项错误;剪辫子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剪辫子不能说明是人人平等的观念体现,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联系所学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 ‎21.1367年,朱元璋命部将北伐,发布告谕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指明“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近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号召。他们以“恢复中华”为口号,主要是为了 A. 获得支持者 B. 分化统治者 C. 阐明民族国家观念 D. 驱逐外国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及孙中山的共同斗争对象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两者制定了相似的政治口号,目的在于寻求支持以扩大自身力量的优势,故A项正确。B项,“驱除鞑虏”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矛盾,并非分化统治阶级内部,排除。C项,“驱除鞑虏”并非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排除。D项,“驱除鞑虏”与外国势力无关,排除。‎ ‎22.“……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这反映的是 A. 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B. 洪秀全的平均分配土地 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孙中山阐述的是通过“购买地价”的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这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故C正确;毛泽东的土地革命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A不符合题意意,排除;洪秀全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而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购买地价”的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排除B;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囯,不符合题意,排除D。‎ ‎2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①正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②正确;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错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表述正确,C项符合题意;③错误,排除A、B、D。故选C。‎ ‎2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种反差表明 A 国产电影粗制滥造脱离现实 B. 香港电影艺术高雅贴近现实 C. “大跃进”运动全面深入人心 D.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香港电影不可能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故排除B;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跃进运动已逐渐停止,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中央“双百方针”贯彻较好的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中国文艺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确定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在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定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A指1949年到1956年,排除;B指1956年到1966年,故选B;C指1966年到1976年,排除C;D指1978年以来,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学”的,“为学”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答案】(1)不同:东方关注人的社会性(群体);注重伦理道德自觉;西方关注人的自然性(个体);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可知西方关注人的自然性;依据材料一“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可知西方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依据材料一“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知是东方关注人的社会性;依据材料一“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可知是东方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 ‎(2)依据材料二“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依据材料二“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可知关注国家政治;依据所学可知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二“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可知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7.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请问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答案】(1)渊源:儒家的大同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分歧: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城市中心论。实质: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或是依据中国国情革命还是照搬苏俄经验革。‎ ‎(3)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4)认识:理论创新要结合国情或与时俱进。‎ ‎【解析】‎ ‎【详解】(1‎ ‎)渊源:从材料“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中可以分析出答案。成果:根据材料“实践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翻帝制、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分歧,根据材料“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可以分析出答案。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实质上是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 ‎(3)历史使命:从材料“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毛泽东思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理论创新与国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出答案。理论创新要结合国情或与时俱进。‎ ‎28.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因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2)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解析】‎ ‎【详解】(1)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因素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因素是意大利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2)主张:根据“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得出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根据“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得出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进步:联系所学宗教改革的意义,可从使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等角度分析回答。‎ ‎(3)观点:根据“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得出卢梭主张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根据“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得出康德主张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综合材料并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得出启蒙运动最大价值是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