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综合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综合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测试要求:‎ ‎1、严格要求自己,身穿校服,参加测试;‎ ‎2、诚信测试,认真作答。测试开始前,做好测试准备,将桌面收拾干净不留书籍;‎ ‎3、测试时间开始后,才能答题,时间结束立即停止答卷,把答题卷交与家长拍照上传;‎ ‎4、保持答题卷整洁,在规定答题区域进行答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 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周王室衰微 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 D.礼乐制度被破坏2.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A.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3. 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A.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 C.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之经文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在此,顾炎武主张 A.反对八股取士,批评科举制度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主张人尽其才,重视礼义廉耻 D.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5. 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此举说明:‎ A.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 B.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C.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 D.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6. 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7.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该主张 A.提倡本末并举,要求中西并重 B.认可西学价值,倡导以末辅本C.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西化 D.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8.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毛泽东在下列哪一著 ‎ 作中强调了这一观点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1935 年 4 月,国民政府在贵阳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随 后,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指出“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 盘之统制”。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 B.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积蓄国力准备对日本全面战争 ‎10.195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3278 亿斤,比 1949 年增长 44.8%。但从 1952 年下半年起,全国 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到了 1953 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 A.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 B.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C.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 D.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11.1955 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 29 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促进了 A.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格局 12. ‎“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3.1978~1991 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14. 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 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与智者学派相比, 苏格拉底 A.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 B.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C.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D.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14. 有学者认为,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和 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虽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迥异, 但在世俗生活中却也有着“共同的信仰”。这里“共同的信仰“的主要含义是 A.反抗权威 B.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 D.相信神灵 15.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中赞扬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 C.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D.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 ‎17.1762 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18.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 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 19 世纪初,这一数 字已上升至 8 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19. 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现实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20.1859 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21.‎1871 年 4 月 16 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规定:“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以便组织生产。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按资产量确定补偿数额”。 这项措施 A.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 B.没收了部分私人资本C.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 22. 马歇尔计划中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并且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这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根本无法接受,由此苏联拒绝了马歇尔计划,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A.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附庸 B.预示着战后欧洲走向分裂C.加速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3.1929~1933 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 A.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 B.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 C.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 D.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 ‎24.1967 年,日本学者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迈进。这说明信息化 A.导致社会生产出现融合趋势 B.推动人类社会的全方位进步C.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25. 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在 1970 年代,苏联在投资规模同美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其工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一半,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 1/5,国民收入才相当于美国的 65%。据此,苏联出现这一状况 A.导致了国民收入比较低 B.是排斥市场机制的结果 C.源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宣告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二. 非选择题(共 3 大题,共 50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 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 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500~1800 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 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 年至 1800 年, “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 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社告 一、国势陵夷,道表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二、今后时会,一举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本 志于各国事情,学木,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 三、本志以平易之文,说高尚之理,凡学术事情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竭力阐述,冀青年诸君于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 四、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然不自拘限。社外撰述,尤极欢迎。海内鸿硕,有佳作见惠,无 任期褥。‎ 五、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理学理,有所怀疑, 有所阐发,皆可直城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 年)‎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