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一.选择题(48分)‎ ‎1.下表是我国1953—196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不包括( )‎ A.“一五”计划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B.“左倾”错误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中央经济八字方针收到良好效果 D.国有企业改革使重工业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1953和1957年三大产业的关系可以看出,农业比例下降,轻工业略有上升,重工业上升,表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根据1960年三大产业的比例来看,农业大幅下降,重工业大幅上升,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造成的,故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1962年,农业比例上升,重工业比例大幅下降,国民经济比例趋向平衡,这说明中央经济八字方针收到了良好效果,故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材料无法体现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故A项排除;计划经济与个人前途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困难的史实,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和经济困难,不是失业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程 ‎3.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195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针对一五期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提出二五期间对待市场、商品的建议,不是对一五计划的全面总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在1990年代进行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一五期间中国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几乎消失殆尽,材料则表明中共“八大”提出二五期间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商品按质分等论价,这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时期提出来的,反映了对迅速全盘公有制的谨慎态度,是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预防,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 ‎4.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该规定( )‎ A.纠正人民公社弊端 B.推进大跃进运动 C.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纠正人民公社弊端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58年人民公社刚开展,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强调的是工业增长速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限制,与国民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商品供应有限,因此限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是为了保证城市商品的供应,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5.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 )‎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材料说明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选B。AC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调整 ‎6.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指的是( )‎ A.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 B.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D.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调 整,生产能力有所改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市场经济,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当时还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项说法错误,当时讲的是自力更生,对西方生产经验盲目排斥。‎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7.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题干中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变化,与题意不符;B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主导职能权限在减少,与题意不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八十年代出现的价格双规现象正是这一体制的过渡产物,所以与题意相符的是C项;‎ D项题干中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变化,与题意不符。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8.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解读能力。邓小平此次讲话主旨是希望广大干部群众能接受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仍然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该讲话应该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之际,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讲话是1984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而浦东的开发开放是1990年,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邓小平为此在1992年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要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 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强调市场对经济的重要性,而非改革开放,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9.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 A.推动安徽、四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本题知识依托主要是邓小平理论及1979年中国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主要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BC的史实作为“完成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A的史实则是在1978年,均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10.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一决策( )‎ A.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B.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 C.提出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原则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主要强调“改革计划体制”,不是强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开始注意把改变市场和计划对立的观念,为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统一开放市场体制,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建立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11.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 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 )‎ 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 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首次中国大陆之旅”反映出中美文化互动还不够频繁,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B错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外文化交流障碍不可能消除,C错误;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美国卡通明星的到来反映出中美交流触及文化领域,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 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 ‎【答案】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生活观念的变化 ‎13.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D.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元贬值,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崩溃。A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经常性的爆发,不是根源;B不是主要原因;C中是美国经济下降的原因。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4.“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之间存在的类似之处和明显的连续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与这一观点相契合的是( )‎ A.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 D.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不符合,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B项不符合,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开始呈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国际化的生产模式——跨国公司,20世纪末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规模越发壮大,跨国公司资本扩张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20世纪末欧盟出现,欧洲呈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 ‎15.“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A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力量失衡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可知,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能够影响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故C项正确;该会议无法消除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6.1961年美国提议,并于同年12月联合英、法、意、荷、比、瑞士和联邦德国,建立黄金总库,指定英格兰银行为总库的代理机构。当黄金价格上涨时,就卖出黄金;当黄金价格下 跌时,就买进黄金,以便使伦敦市场金价稳定在35.2美元1盎司的水平上。美国这么做目的是( )‎ A.推动西欧的经济一体化 B.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渗透 C.加强对苏联的经济遏制 D.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题眼是“美国提议”“黄金总库”。“建立黄金总库,指定英格兰银行为总库的代理机构。当黄金价格上涨时,就卖出黄金;当黄金价格下跌时,就买进黄金,以便使伦敦市场金价稳定在 35.2 美元 1 盎司的水平上”反映了美国要求维护美元的核心地位,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故选 D项。AC与题干无关;B是马歇尔计划,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17.右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成员国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越来肯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故A项正确;题干数据并没有对成员国进行分类,BC项无从反映,故BC项错误;D项“最主要支柱”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8.《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造成了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故B项正确;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对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不能体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19.法国总统萨科齐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这表明( )‎ 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 B.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C.萨科齐希望对世贸组织进行改革 D.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国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是美国,A不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瓦解,B不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中法国总统萨科奇表达认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世界货币体系不能只有美元一种货币。萨科奇的讲话表明法国政府希望借助G20峰会2011年在法国召开的便利条件,创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系统,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0.《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 A.《论语》 B.《道德经》‎ C.《春秋繁露》 D.《四书章句集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论语》是儒家经典,题干中并未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这句话体现出了道家思想中有关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故B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题干中并未提到与董仲舒思想相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题干中未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学派 ‎2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社会状况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希望“克己复礼”,但诸侯称霸的局面使孔子的希望变成了泡影。孔子只有通过《春秋》来表达其看法,故本题选C。A说法本身错误;孔子作为没落贵族代表,主张恢复西周政治制度,故不选B;诸侯争霸斗争没有因为《春秋》而减弱,故不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2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没有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 误;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与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所记载的内容有差异,说明在选取历史材料时,首先要辨别材料的真伪,寻求事实的真相,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说法不同,不能作为印证历史的证据,故D项错误。‎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23.《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 )‎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 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 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 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识善待贤者会导致亡国,体现出反对尚贤的主张,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24.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 A.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排斥佛、道”可知,B项错误;材料强调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韩愈的观点,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故CD两项错误;根据“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孔孟之道,继承发扬了韩愈的观点,故A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韩愈思想 ‎25.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 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仅列举了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开历史倒车,故A项错误;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因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主张,说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者在短时间内是矛盾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三代时期的向往,并未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潮流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对三代向往的思想家的主张,并没有体现先秦诸子的各派主张,不能得出反映了先秦诸子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科技成就该题以“一则信息资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中的材料可以确定出该题的时限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诗经》编订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项错误;“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C项正确;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九章算术》是中国第一部数学专著,它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司南”‎ ‎27.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无法全面体现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信息可知,作者强调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颐 ‎28.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的信息,主要体现了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故选A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不是向外部世界探求,故B项错误;“漫从故纸费精神”说明王阳明不主张从书籍中增长知识,故C项错误;“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说明王阳明不主张向人求问,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9.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 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 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格物致知”含义,没有反映程朱理学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是实验、观察,重视理论研究,与“格物致知”观点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没有反映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不是说明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30.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处于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中国自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在此基础上并未产生一个新的阶级,黄宗羲等人仍是地主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要到19世纪60、70年代才产生,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31.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 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 ‎3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欧阳修上疏中所提为“雕印文集”,是雕版印刷术印制的文集,不是活字印刷的文集,所以不能反映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故A项错误;题干只给出欧阳修建议政府加强对雕印文集的管理,说明政府还未对其作出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及“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只是认为不便把国家的“时政”信息透露给他国,没有说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故C项错误;雕印文集属于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且使得信息传播相对方便。由于雕印文集中涉及到议论时政的内容,不便广为流传,政府就需要对其加强管理,这反映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政府的管理,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二.非选择题(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12分)‎ 材料二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8分)‎ ‎【答案】(1)融入:‎ ‎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3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体制上为融入世界创造了条件。(3分)‎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赢得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3分)‎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3分)‎ ‎(2)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4分,任意2点即可)‎ 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4‎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第一图片中的中、美领导人握手的场景科分析出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其相关内容及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第二图片中有关“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结合十四大的主要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图片三中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图片四中“我国网民规模达5.46亿”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21世纪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2)本小题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方面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奠定了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WTO,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方面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有促进作用,也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一带一路”还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34.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10分)‎ ‎(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要同意材料二中的一种看法即可,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10分)‎ ‎【答案】(1)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上升,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看法:同意费正清的看法。(1分)‎ 理由: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所著《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束缚中国思想发展;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伦理和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压抑人性;理学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9分,每点3分)‎ 看法:同意吕思勉的看法。(1分)‎ 理由: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分)文艺上,宋词繁荣,涌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等诗人;宋代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宋都有名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6分,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问可从秦始皇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来回答;第二问可从对儒学自身地位的提升与思想文化格局的影响作答,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本题属于开放型论述题,支持哪一种观点都可以,关键是要有合理的史实论证。若支持费正清的观点,可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束缚思想、压抑人性方面回答;若支持吕思勉的观点,可列举宋代在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具体成就来论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 世纪中期以来,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请结合20世纪中期世界史知识,试以“大国的兴衰”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文提纲。(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点: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衰落及美国的崛起是两国发展状况的结果。(2分)‎ 论证:‎ 政治上,美国迅速崛起,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霸主,西欧各国受二战影响整体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英国也只能依附于美国。‎ 经济上,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构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推行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而英国因经济困难,只能接受。‎ 科技上,战后美国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其在核能、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军事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美英的力量对比。(8分)‎ 结论: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分)‎ ‎(论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合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英美发展状况•比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