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赣县第三中学高一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了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D.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答案】B 【解析】 周朝分封诸侯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且周朝时期的等级制度森严,乙同学作为商朝末年的平民,被分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故B项正确。甲同学虽然抵抗过周部落,但是作为先代帝王的后代,仍然有可能被分封,故D错误。丙同学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是周朝的功臣,因此他很有可能被封为诸侯王,故A 错误。丁同学是西周王族成员,他很有可能被封为诸侯,故C错误。 2.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以说“运输决定战争”。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直道 D. 灵渠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攻打南越,为了军事战争运输物资的需要,开凿了灵渠,故D项正确。A是关中地区水利工程。B位于四川地区。C属于驰道,从咸阳到九原郡,排除。 3.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王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制》 A.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结合所学可知,《史记》、《前汉书》、《后汉书》都属于第二手史料,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故D正确;《史记》虽然为当世史籍,但是不能说可信度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应该是实物史料,故A错误;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能确认真实原因,故B错误;二手史料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对史料的认知,即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史料必须互相印证才能证明历史,其他史料不一定准确,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史实为人民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参与到政治管理,故此题应选择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5.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宋代的“特奏制”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 C. 扼杀重学风气 D. 提升官员素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可以“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故答案为B项。此项措施有可能增加国家财政负担,A项说法错误,排除;此项措施鼓励重学风气,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科举制本身就具有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消除世家大族势力的作用,宋代的“特奏制”只能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作用和影响。 6.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 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答案】C 【解析】 “布衣为卿相”的出现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员世袭不利于国家管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并未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A. 加强了皇权 B. 限制了皇权 C. 被雍正帝废除 D. 权力在六部之下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初年的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情,皇帝也难以更改。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A错误,B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期被废除,C错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在六部至上,D错误。 8. 军机处的设立,推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关于这一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 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初名军需房 B. 地处内廷,有官无吏,决策高效封闭 C. 是当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D. 军机大臣由科举考试选拔,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初名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地处内廷,机构简单;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有官无吏,品级不高;其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9.以下文字摘自张琳同学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的课堂笔记。因一时理解不清出了差错,请判断笔记中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是大宗,诸侯在分封的国家内是大宗,故①正确;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基本继承秦朝制度,这体现了“汉承秦制”,故②正确;汉武帝没有废除御史大夫,而是设外朝牵制中朝,故③错误;宋代三司使掌握财政权,故④正确;元朝山东地区没有设行省,而是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故⑤错误;明朝设立内阁的是明成祖,不是朱元璋,故⑥错误。故错误之处有3处,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10.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下表中历史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B项从礼对于上下尊卑等角度阐述作用,属于历史解释,本题选择B符合题意;A和D属于史料呈现;C属于历史评价,不符合题意。 11.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 B. 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C. 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 D. 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说明,当时诸侯国对周王仍有尊崇之意,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生活仍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此时没有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会影响统治者决策,排除;B项,材料中“晋师侵齐”说明诸侯国之间存在征伐,反映了分封制为代表的等级制度遭到极大破坏,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极大冲击,排除;D项,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本身就是等级制度,具有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12.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 促进地方自主性 B. 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 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图表展示的是从秦汉到明清是地方行政不断发展嬗变,这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表述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财政问题,和题意无关。 13. 据《凤凰网》2012年10月11日报道,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因滥用职权等严重错误被开除党职、公职,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回顾历史,明清时期不断强化君主专制,造成了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并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明清时期中国丞相一职已被废除 B. 明清时期英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明清时期中国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D. 清朝的军机处既是一个行政执行机构,又是一个决策机构,它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宰相被明朝朱元璋废除,英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清朝时期,明清时期实行“文字狱”、八股文压制了中国民主思想和行动。清朝的军机处不是行政执行机构,是一个决策机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4.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A. 异姓贵族 B. 同姓贵族 C. 功臣 D. 先代贵族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从材料中数字的比例可以得出结论。 15.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 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C.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汉至唐,宰相数量增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发展中存在君权与相权之争,君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实现集权。因此B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原因。因此错误;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但是不是宰相增多的原因,因此C项错误;世家大族垄断高管职衔与宰相数量增多并无必然关系,所以D项错误。 16.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D.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根据题意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A、B、D项均不正确。故选C。 17.“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 内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通判 D. 参知政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指的是汉武帝设内朝分割外朝权力,故A项正确;三省长官出现于魏晋以后,故B项错误;通判是北宋监察地方的官员,故C项错误;参知政事是北宋的副宰相,故D项错误。 18.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A. 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B. 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C. 礼治是核心 D. 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选B。A项是措施之一,没有达到中心含义,故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礼以道其志”,故排除;D项说法片面,不符合“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9.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依赖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的宗法观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祖先转达其实是在祭祀、崇拜自己的祖先,意在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其实已经形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最高神是“帝”而非祖先,即祖先的地位不高于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完全”,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20.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D.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可知,该学者认为君主制即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君主制的随意性和独断性,无法体现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皇位传承问题,排除D。 21. 在西周分封体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是 ①把土地献给周天子②随从作战 ③纳贡服役④服从命令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分封体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是随从作战、纳贡服役、服从命令,故②、③、④都正确;在西周分封体制下,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故①错误。故①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②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①②③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2.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的作用: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23.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三人的称呼分别属于 A. 庙号、年号、谥号 B. 谥号、庙号、年号 C. 谥号、庙号、谥号 D. 庙号、庙号、年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属于谥号,唐太宗的称号属于庙号,康熙帝的称呼属于年号,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常识·谥号、庙号、年号·区别 2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 A. 谏官掌握了行政权 B. 用谏官取代了宰相 C. 皇权不受任何约束 D. 宰相权力相对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而宋代的谏官主要评议宰相得失,则是对宰相的制约,再加上谏官的选拔权力由宰相转移到皇帝手中,所以说明宋代的宰相权力相对弱化,而皇权则相对加强了,故选D;谏官只是评议得失的,所以不属于掌握行政权,故排除A;题干中既有宰相又有谏官,所以不能说用谏官取代了宰相,故排除B;不能根据谏官不再制约皇权,就说皇权不受任何约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了,故排除C。 25.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 A. 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 B. 提高了军机大臣地位 C. 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 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 连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大臣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这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保密性,故D选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6. 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图,提取有关西周到秦朝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西周实行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体现典型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2分 集中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突出显示了黄河流域在孕育中华文明中的作用;2分 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2分 疆域大为扩展,南方及广大边疆得到开发;2分 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加强;2分 游牧和农耕分界线开始凸显。2分(只要符合图片蕴涵信息,答其它也可以) 说明:秦实现了大一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等;2分 生产力的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开放性试题,考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审题是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题干中的要求是提取有关西周到秦朝历史变迁的信息,比较两幅图片,可以从西周和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比较,比如西周实行分封制体现出学院政治,而秦朝实行郡县制体现出官僚政治;另外也可以从国家的疆域,民族的交往,国家的统一及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只要符合图片蕴含信息,史论结合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韩国磐认为:“由中正决定人才高下,中正又是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担任,因而所定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 材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科举制评价。 【答案】(1)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 选拔方式:由推选(推荐)人才为官到采用考试方式为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 (2)评价: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正决定人才高下”以及材料二“进士,希其风采”并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从选官标准和方式回答即可。 依据材料三“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的信息归纳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答案】(1)特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垂直的监察体系;完全受皇帝控制。 (2)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3)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得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垂直的监察体系;根据“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得出完全受皇帝控制。 (2)特点:宋初:根据“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得出实行高薪养廉;明初:根据“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得出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3)评价:根据所学,辩证地评价,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说明其积极影响;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分析其局限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