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内蒙古通辽市2020届高三模拟(二)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通辽市2020届高三模拟(二)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通辽市2020届高三增分训练(二)文综历史 ‎1.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A. 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 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 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答案】B ‎【解析】‎ 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 ‎2.元朝强制征调民间工匠服役,特设“匠籍”,并规定匠人世代服务官府,不得脱籍改业。明朝规定匠人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匠人获得自由身份。“匠籍”的放宽和废除 A. 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 B. 促进了先进工艺技术的传播 C. 加速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瓦解 D. 摧毁了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 ‎【答案】B ‎【解析】‎ ‎“匠籍”的放宽和废除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表现,方便了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A项与题意不符;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开始瓦解,C项错误;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被摧毁的,D项错误。‎ ‎3.‎ 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A. 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 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 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 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对家族中的礼仪制度的修订主要依据了能够方便民众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可看出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朱熹的做法强化了宗法观念,故可排除B;C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儒家的优良传统至今依然被继续传承,故可排除C;朱熹的做法是简化了礼仪,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D。‎ ‎4.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A. 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 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C. 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D. 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所说,中国文字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国分化异形,与传统的正体文字不同,只有秦国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可知秦国没有抛开传统文字,其继承与发展正体字的做法,为以后秦朝统一文字奠定了基础,材料肯定了秦国对华夏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B项正确。到了秦国改革旧制度是最彻底的,没有坚守西周制度和文化,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分析的是国家大一统对文字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是经济对文字发展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华夷之辨和文字的关系,D项错误。‎ ‎5.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B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错在“确立”,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 ‎6.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变化说明了他 A. 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 B. 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C. 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D. 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可知,严复作为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由主要学习西方转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说明严复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D项正确;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是康有为主张,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思想根源,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严复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其思想主张的变化,“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不能完全反映材料内容,C项错误。‎ ‎7.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8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明显、农业改革效果显著、私企有所发展,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面貌,B项正确。材料体现私营企业有所发展,不等于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且公有制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A。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排除D。‎ ‎8.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 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 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 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 “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几乎全部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并有留学经历,这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为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不是爱国主义,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两弹一星”是国家支持、元勋们艰苦奋斗的结果,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排除。A项错在主要因素,B项说法太绝对,D项夸大了留学教育。‎ ‎9.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规律又动听后便用数学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就是黄金分割。这一比例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如帕特农神庙的宽高比(如图)女神维纳斯雕像的身材比例(如图)等据此可知,在古希腊 A. 数学理论根植于实践 B. 重视艺术创设的美感 C. 民主政治的影响深远 D. 科学成就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这一比例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如帕特农神庙的宽高比女神维纳斯雕像的身材比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金分割指的是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而这个比例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说明古希腊重视艺术创设的美感,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黄金分割比例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而不是强调数学理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黄金分割的比例广泛用于各领域,体现了古希腊追求美感,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科学成就是否领先于世界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0.美国国土安全部‎2017年2月4日发布声明称,根据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3日作出的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国土安全部将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据此可知美国 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 总统需要对联邦法院负责 C. 地方权力高于中央 D. 总统权力受到联邦法院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联邦法院对总统行政令的制约,但不能说明司法权高于行政权,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权力受到联邦法院制约,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联邦法院、总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三权分立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 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 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2.观察下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6%‎ A. 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B.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C. 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D. 降低经营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企业所得税不断下降,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发展,D正确;消费税上升,不利于刺激社会消费,排除A;国家主要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下降,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排除B;个税整体降低,并不仅仅减轻贫民负担,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税率变化解读,掌握税率的增减对企业、个人和社会消费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答案】(1)特点:集中于沿海地区;官办色彩浓厚;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和纺织等行业;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民族危机和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的经济侵略;清末新政的推动。‎ ‎(2)促进因素:官方资助和支持;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反帝斗争的推动;政府政策的推动。‎ 制约因素:国内市场的狭小;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政治制度落后;近代经济制度缺乏;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得出:集中于沿海地区、官办色彩浓厚、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和纺织等行业;由材料信息“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 年颁布‘公司法’”得出:有一定的法律保障。“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方的工业革命、民族危机和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的经济侵略、清末新政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2)“促进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官方资助和支持、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反帝斗争的推动、政府政策的推动等角度分析。“阻碍因素”,依据材料二信息“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得出:经济制度落后;由材料信息“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由材料信息“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得出: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由材料信息“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得出:经济资源短缺;由材料信息“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制度落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国内市场的狭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等角度补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 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 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 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 评述:“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希望恢复礼乐文明的秩序,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提倡尚同,表达了在战乱纷繁的时代,期望天下和平与安定。宋明时期,理学家将仁作为理的核心,强调仁者境界,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倡“天下之法”,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保天下”,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他们的观点都蕴含着“平天下”的深意。‎ 结论: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平天下”理念,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观点,该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中国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要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得出结论,注意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如,“观点”,依据材料信息“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可得出: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评析”,依据所学知识从“平天下”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等方面分析。“结论”,从“平天下”理念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角度总结即可。‎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清政府最初按计划连续四年,毎年选派30名幼童赴美,从1872年至1875年共计派遗了四届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这是晩清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98年8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谕旨:“现今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此,派人出洋留学就成为清政府的一项政策。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最早是在1896年。自从清政府提倡去日本留学的政策出台后,又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督促国人负笈东渡,留日学生人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1901年留日学生274人,1902年留日学生573人,1903年的留日学生人数是1300人,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7283人,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留日热潮。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岀:“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摘编自靳春泓《晩淸留学制度演变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留学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晩清留学生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渴求;聘用洋人有诸多弊端;近邻日本率先派遣留学生的示范引领。‎ ‎(2)影响: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 ‎(1)背景:据材料“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据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先进文化思想不断传入;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对新式人才的渴求;以及聘用洋人“挟技居奇”的诸多弊端;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期间近邻日本率先派遣留学生的示范引领等。‎ ‎(2)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等方面回答。‎ ‎16.材料 伴随着日本侵略而兴起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逐渐地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实行高度的独裁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际上是为实行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后不久即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而国民党则把“建国”作为重要的目标与“抗日”的口号并列提出。1938年3、4月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作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不久,有各个不同政治派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成立,参政员虽非民选,但确实有广泛的代表性。从“建国”的意义上去看,这当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积累起来的现代化因素,还表现在中国社会在战争期间发生的其他重大变迁,这些变迁包括人民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工业布局的调整等诸多方面。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现代化又陷入了绝境。 ——摘编自荣维木《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历程顿挫与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为中国所积累的现代化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现代化陷入绝境的原因。‎ ‎【答案】(1)因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民政府的内政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抗战时期,工业布局的调整、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等,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2)原因: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国内战争的破坏 ‎【解析】‎ ‎(1)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际上是为实行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作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得出国民政府的内政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根据“变迁包括人民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工业布局的调整等诸多方面”得出工业布局的调整、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等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2)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现代化陷入绝境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国内战争的破坏等方面进行作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答案】(1)因素: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 ‎(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 ‎【解析】‎ 第(1‎ ‎)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在的时期是西汉武帝时期,这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成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司马迁“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等信息可知司马迁受到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可知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创作《史记》价值有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推动了后代历史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