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55题,每题1分)‎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2.下列关于激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调节作用 B.具有催化作用 C.是由活细胞产生 D.可在内环境中存在 ‎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抗体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5.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细胞内液 C.丙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D.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6.如下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7.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只有⑤能测到兴奋 ‎8.刺激脊椎动物的感受器,能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反应的原因不包括()‎ A.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 B.各种刺激需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后才能引起效应器的反应 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9.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 ④⑤‎ ‎10.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1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12.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BC段时间内,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13.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如下,其中正确步骤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①→②→④或①→③→⑤      D. ②→①→④或②→①→③→⑤‎ ‎14.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丙细胞周围不存在a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成年人的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 ‎1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来源和生理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激素 分泌腺体 生理作用 A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B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C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 D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16.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中属于垂体后叶的是①B.血糖浓度高时,f的分泌会减少 C.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增加 ‎17.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的平衡只通过A→C→D→F途径进行调节 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体温最终达到平衡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 ‎18.‎ 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Z.Com ‎19.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可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过敏 ‎20.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成血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21.在计划免疫中有的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可能是(  )‎ A.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D.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22.由燕麦实验得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23.在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歪瓜),若切开后,可发现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 ( )‎ A.种子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学B.发育着的种子可以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 C.凹侧见不到阳光,不能形成种子D.由于果实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部分种子不发育 ‎24.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一现象说明 ( )‎ ‎ 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②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④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尖端; ⑤生长素能由顶端运输到下部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2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26.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27. 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测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28.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这4‎ 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E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8‎ ‎29.将一株生长着的豌豆幼苗水平放置,经过一段时间,根能向地生长,茎能背地生长,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②根近地一侧生长素的分布比背地一侧多③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④茎比根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⑤根近地一侧生长快⑥茎近地一侧生长快[‎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⑥ D、①④⑤⑥‎ ‎30.下列生产活动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 )‎ ‎①促进果实成熟 ②生产无籽番茄 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 ‎⑤枝条扦插 ⑥抑制棉花植株“疯长” ‎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 ‎31.如右图,若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32.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多 ‎33.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34.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35.在下列各项中,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正确说法是( )‎ A.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 B.在蔬菜或水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C.用高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芹菜,可以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 D.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只要考虑药物毒性和价格就可以了 ‎36.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B.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 ‎37.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38.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节间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 离体豌豆节间切段伸长的效应 A.IAA比GA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明显[来 B.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C.图中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D.可采用外加赤霉素的方法使幼嫩的矮小植株增高 ‎3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 m种植一棵 ‎40.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点 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 ‎4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42.分析下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 A.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D时期 B.C~D段种群数量减少 C.该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K值 D.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 ‎4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44.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45.如图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的比较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6.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47.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无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差异 ‎4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49.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5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2.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右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  )‎ A.①图,b表示青霉菌 ‎ B.②图,a表示青霉菌 C.③图,a表示青霉菌 ‎ D.④图,b表示青霉菌 ‎5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54.有关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5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 ‎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56.(12分)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                 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 ‎(2)图中的③指的是        。 ‎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填下列代号)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4)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    ,主要分布于         ,能与    特异性结合并由        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 ‎(5)病毒进入体内先由    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    免疫消灭掉。 ‎ ‎(6)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原因是  。 ‎ ‎57.(18分)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 ‎(1)乙图________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_________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_________mol·L-1‎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______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______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__________生长。  ‎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__________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_____点浓度,所以_____侧生长快,茎将__________生长。‎ ‎(4)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mol·L-1,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mol·L-1。‎ ‎58.(6分)“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2分)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59.(9分)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DBDCC 6-10CCBDD 11-15ADCAB 16-20CAADB 21-15CCBCD 26-30CCCBC31-35CDDDB 36-40BDCBD 41-45AACDA 46-50DACDB 51-55BCAAC 解析:(1)图中虚线箭头指的是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2)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3)吞噬细胞能处理并呈递抗原,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4)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它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最后通过吞噬细胞把抗原—抗体结合物吞噬掉。‎ ‎(5)病毒进入体内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抑制其在体内的移动,然后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消灭。‎ ‎(6)从已经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中,含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能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56.答案:(1)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2)淋巴因子 ‎(3)A E BCDF(4)抗体 血清(或血浆) 抗原 吞噬细胞 ‎(5)体液 细胞(6)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57. (1)b或d f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去除顶芽 10-6‎ ‎(2)g或k c 向右(向光)弯曲 ‎(3)e a 向重力弯曲 g或kc ⑤向上(背重力)弯曲 ‎(4)10-10~10-210-10~10-8‎ ‎58.(1)N=(Mn/m) (2)144 高(3)8/9(或32/36) (4)2.5∶1‎ ‎59.解析: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制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