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二 第5讲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
近代中国的历史,始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 线索一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抗日战争是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抗战。 线索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5讲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景: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 香港岛 赔款 2 100万银元 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1843年附件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5)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缘由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核心论点: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制度落后。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④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 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结果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权利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4)影响 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封建统治腐朽,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③西方: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 ④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 (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①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背景 (1)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瓜分世界。 (2)《马关条约》的刺激。 2.经过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德、俄、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了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一)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于1841年。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邱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痛击日军。 3.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3)影响: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二)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2)军事支持曾纪泽入俄谈判,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黄海海战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 (2)经过: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率军英勇作战。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躲进威海卫军港。 3.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军偷袭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图解历史】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特别提醒】 图解两次鸦片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漫画说史】 甲午战败 【精微点拨】 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概念阐释】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半封建”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图解历史】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漫画解史】 “木偶游戏” 信息提取:清政府犹如列强手中的木偶,《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特别提醒】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国际背景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新疆地方势力,企图以此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教材补遗】 1.“治外法权”:亦称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1842年中英《善后章程》规定:“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 这是攫夺领事裁判权之始。这是近代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中国政府逐渐恢复了对在中国境内各国国民的司法管辖权。 2.“门户开放”: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欧洲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反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 3.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重点一 两种文明的较量——两次鸦片战争 【解读】 图片从中英贸易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的起因。 【结论】 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与必然 (1)必然性: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闭关锁国,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2)偶然性: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史料一 (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凡此,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合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史料二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英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和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不满。 (2)史料二反映了英国人对华贸易的扩展有限而感到失望,希望通过“修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结果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问题思考】 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碰撞。 试答: 【提示】 ①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之上。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②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③这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试答: 【提示】 ①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等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转型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重点二 列强侵华的新阶段与中华民族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侵华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点】 (1)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1900~1901年,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史料二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解读】 (1)通过史料一可以看出,《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进口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不仅进行商品输出,而且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史料二指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的原因。 试答: (2)史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试答: 【提示】 (1)①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角度 表现 列强侵 华特征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 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 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 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全国卷Ⅱ·T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命题点: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选D。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项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项错误;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不是干预外交决策,C项错误。 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命题点:晚清的外交观念缓慢转变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命题点: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下表是1842~1845年清政府奏报毒品犯罪文件情况统计表。 年份 贩卖 吸食 种植 其它 总数 1842 11 10 0 4 25 1843 4 14 1 0 19 1844 1 11 0 0 12 1845 2 0 0 0 2 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 ) A.禁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B.贩卖鸦片现象遭到杜绝 C.政府禁毒力度逐渐减弱 D.吸食鸦片人数大幅下降 解析:选C。由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842~1845年清政府奏报毒品犯罪的文件逐渐减少,说明政府在禁毒方面采取的力量逐渐减弱,这也符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鸦片销售合法化的史实,故选C项。 2.(命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下图所示现象( )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解析:选B。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 3.(命题点: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1874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 ) A.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 B.防范西方列强干预 C.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 D.力图维护天朝尊严 解析:选C。根据材料“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可知, 清政府用国际法维护主权,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故选C项。 4.(命题点:晚清政治近代化的缓慢发展)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解析:选A。依据材料“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可知,这里的“前现代”应该是指中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而日本已经经过明治维新走向了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故选A项。 5.(命题点: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选B。据漫画标题“日本——巨人杀手”和“近代中国某次战争”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B项。 6.(命题点:“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建立“无边界”的殖民体系,对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这表明“门户开放”旨在( ) A.构建新殖民主义下的商业体系 B.确立美国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C.调和欧洲国家对华侵略的矛盾 D.适应其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A。材料“对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体现的是构建新殖民主义下的商业体系,故A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发展( )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解析:选A。材料“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说明列强的侵略突出了清政府的软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人的反清斗争,故选A项。 2.(2020·南宁、玉林、贵港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选D。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3.(2020·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选C。材料“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 4.(2020·江淮十校联考)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 B.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 D.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选A。从题干“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到“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可得出,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故A项正确。 5.(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C。材料“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已和近代的外交观念相接近,故C项正确。 6.(2020·德阳一模)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解析:选D。题干中由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这说明当时从全面防夷转变为只能重点防夷,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 7.(2020·黄冈质检)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选B。《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题干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99年,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的条款,故D项错误。 8.(2020·广东六校联考)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 ) 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 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 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 D.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 解析:选B。根据材料“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可知,“谋士-幕府”制不能较好地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 9.(2020·江淮十校联考)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 ) 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 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 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选C。题目中并未牵涉日本得到列强认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了默许和支持的态度,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不相符,故D项错误。 10.(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右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解析:选A。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分别将东北和山东据为其势力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 11.(2020·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选D。题干中张之洞、宋景崧的保台方案寄希望于英、法、德, 且都以抵押台湾为手段,无异于用强盗来抵御强盗,故D项正确。 12.(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解析:选D。据材料“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可知,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出现割据化倾向,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蚌埠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89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 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 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 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答案:(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14.(2020·山西大学附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判断的准确性。 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这一论断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20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