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 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②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④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倡导“仁爱”的思想,④是儒家思想;道家主张无为以及思想自由,③是道家思想主张;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倡导公平公正的思想,②是法家思想;墨家倡导兼爱非攻,①是墨家思想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A、B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 有人说:“王阳明揭思想解放之序幕,高举破除偶像反对权威的旗帜。”下列言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D.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中偶像是孔子,因此选项D“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体现“破除偶像”这一观点,选项D正确;选项A强调探究天理应当由心出发,无法体现“破除偶像”观念,排除;选项B是李贽的观点,排除;选项C是主张格物致知,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 3. 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格物致知”指的是“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两项;题目中的“良知”指的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明德未分明”、“知善知恶”可知朱熹和王阳明均认为人性本善,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故选B。 4.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答案】B 【解析】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周朝服饰“秩序井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思想文化的活跃局面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故战国服饰体现“清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富强,思想开放自信,体现在服饰上的“丰满华丽”特点;理学强调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其观念体现在服饰上“理性美”;故B正确;唐朝实行君主专制,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周朝服饰“秩序井然”,排除CD。 5.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 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B. 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答案】C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在批判传统思想基础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正确。 6.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 万物的本原 B. 探究天理的途径 C. 儒家的纲常伦纪 D. 发明本心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依据所学知识,二者都认同天理的存在,认同天理的实质是儒家的纲常伦纪。故选C。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以探究天理。陆王心学认为本心是万物的本原,主张通过加强内心的修养以体验天理。 7. 泰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托古 改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对此,最符合的史学理念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 历史是虚无的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站在现实立场上对历史的认知存在差异。尽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开展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材料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对儒学的认识不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8. 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此 A.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 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C. 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答案】D 【解析】从表中可知,两宋时期节妇数、烈女数呈上升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表明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故答案为D项。A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隋唐、宋代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的深浅程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9.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10. 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的时候,儒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即“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新儒学 11.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人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答案】D 【解析】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项错误;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 12. 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 A. 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 B. 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影响画家创作 C. 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 D. 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北宋画家”,以及主张“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形神兼备”来看,该绘画理论主张追求意境,借物抒情,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故答案为A项。儒佛道三者融合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宋代重文轻武,不可能出现“大批文人入仕无望”,排除C项;题干所述绘画没有体现世俗化、市民化的特点,排除D项。 13.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元曲和小说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均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①、③、④项符合题意。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反映,故②项不符合题意。汉赋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文化代表,反映的是当时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⑤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排除ABC,选D。 1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 15. 唐朝孙思邈在论及医道时总结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一总结 A. 反映了孙思邈高超的医学技艺 B.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 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思想 D. 促进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孙思邈总结的医道思想中,既有儒家的“恻隐仁爱之心”,又有道家的“无欲无求”,还有佛家的“大慈大悲”,这反映出其医道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思想,故C项正确;“孙思邈高超的医学技艺”与题意主旨不合,故A项排除;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B项错误。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16. 某位书法家在总结书法创作时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以下书法作品与该描述最符合的是 A. 王羲之的《兰亭序》 B.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C. 张旭的《肚疼贴》 D. 李斯的《泰山石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秉笔必在圆正”“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秘攲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体书写强调字体端正,横平竖直,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行书,张旭的《肚疼贴》为草书,李斯的《泰山石刻》为小篆,ACD不符合题意。 17. 某班同学在编写具有民本思想的“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句时,发现不具有该思想的应是 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天下为主,君为客强调的是反对君主专制,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都与民本相关,不符合题意。 1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唐代诗歌繁荣原因的是 ①唐朝社会环境开放与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④市民阶层的扩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社会环境开放与繁荣是唐诗繁荣的原因,①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晚于唐朝,②不是唐诗繁荣的原因;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属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③正确;市民阶层的扩大一般说是在宋朝时期,是发生在唐朝之后,④不属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根据分析可知②④不属于唐诗繁荣的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①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 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 ②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后来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艺人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③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 ④ 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只反映了历法方面的成就,不能得出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A项排除。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B项史实和结论都正确。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得出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C项错误。明代市民阶层兴起,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D 项因果颠倒,排除。 20.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l%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解析】 (1)情况:根据材料“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可归纳出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原因:可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科技的继承与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及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儒学被称为显学就是因为他与社会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他的二重性特点,即针对君主也针对人民。对于儒家思想成为独尊地位是汉代之后,汉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捧为正统思想,宋代理学盛行,到了明清之际与社会实际联系,成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学相比较传统儒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它吸收了除了儒家之外的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此外它对人性的要求满足人们的要求,更符合统治者的口味。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理学内容来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知道李贽是明朝人,所以他的思想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社会变革较大,程朱理学日益僵化,此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且商品经济活跃,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这些都是当时的主要社会背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一个制度不可能长期的存在于一个社会,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想要长期存在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逐渐适应当时的社会。儒学吸收了其他的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它能够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与社会实际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