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选考实验学案(浙江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选考实验学案(浙江专用)

第25讲 选考实验 ‎[考试要求和考情分析]‎ 实验名称 历次选考统计 ‎2016/04‎ ‎2016/10‎ ‎2017/04‎ ‎2017/11‎ ‎2018/04‎ ‎2018/11‎ ‎1.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2.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T21‎ ‎3.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T21‎ T21‎ ‎4.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T21‎ ‎5.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T21‎ ‎6.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同时练习使用游标型测量头)‎ T21‎ T21‎ ‎7.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T21‎ ‎ 涉及电学类实验 ‎[要点总结]‎ ‎1.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及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1)若原线圈磁场较弱,为使现象明显,把原线圈插入或拔出时,可采用较大速度。‎ ‎(2)开始实验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的位置。‎ ‎(3)灵敏电流计满偏电流为+300 μA,允许通过的电流很小,查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时,应使用一节干电池。‎ ‎(4)原、副线圈接入电路前应仔细观察导线绕向并画出草图。‎ ‎2.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先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然后再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原线圈的匝数,研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电路上要标出两个线圈的匝数、原线圈欲加电压的数值且要事先推测副线圈两端电压的可能数值)‎ ‎(2)连接电路后要同组的几位同学各自独立检查后,方可接通电源。‎ ‎(3)为了人身安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所用电压不要超过12 V。‎ ‎(4)为了多用电表的安全,使用交流电压挡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试测,大致确定被测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典例分析]‎ ‎【例1】 (2018·浙江宁波市北仑区高二期中)如图1所示是三个成功电磁感应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图c电路中仪器未连线,请按照实验的要求连好实验电路。‎ ‎(2)电流表指针偏转角跟感应电流的大小成________关系。‎ ‎(3)第一个成功实验(如图a)中,将条形磁铁从同一高度插入到线圈中同一位置,快速插入和慢速插入有什么量是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量是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三个成功的演示实验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电路如图。‎ ‎(2)由电流表的原理知电流表指针的偏角与感应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3)将条形磁铁从同一高度插入到线圈中同一位置,快速插入和慢速插入磁通量的变化量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则磁通量的变化率不同。‎ ‎(4)通过三个实验可以得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或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答案 (1)见解析图 (2)正比 (3)磁通量的变化量 磁通量的变化率 (4)见解析 ‎[精典题组]‎ ‎1.(2018·浙江义乌群星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如图2所示,是“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的实验装置。‎ 图2‎ ‎(1)将图中所缺导线补充完整。‎ ‎(2)如果在闭合开关时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了一下,那么合上开关后,将原线圈迅速插入副线圈中,电流计指针将________。‎ ‎ (3)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迅速向左移动时,电流计指针将________。‎ 解析 ‎ (1)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电路分两部分,要使原线圈产生磁场必须对其通电,故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原线圈组成闭合电路,灵敏电流计与副线圈组成另一个闭合电路,如图所示。‎ ‎(2)在闭合开关时,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那么合上开关后,将原线圈迅速插入副线圈中,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电流计指针将向右偏转。‎ ‎(3)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迅速向左移动时,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电流计指针将向左偏转。‎ 答案 (1)见解析图 (2)向右偏 (3)向左偏 ‎2.(2018·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如图3所示的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 图3‎ ‎①将图中所缺导线补接完整。‎ ‎②如果在闭合开关时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了一下,那么合上开关后线圈A迅速从线圈B中拔出时,电流计指针将________(选填“向右偏”“向左偏”或“不偏转”)。‎ ‎(2)某学生选用匝数可调的可拆变压器来“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时,原线圈接在学生电源上,用多用电表测量副线圈的电压。‎ ‎①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 A.原线圈接直流电压,电表用直流电压挡 B.原线圈接直流电压,电表用交流电压挡 C.原线圈接交流电压,电表用直流电压挡 D.原线圈接交流电压,电表用交流电压挡 ‎②‎ 该学生继续做实验,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先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增加副线圈的匝数,观察到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增大;然后再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增加原线圈的匝数,观察到副线圈两端的电压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 (1)①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电路分两部分,要使原线圈产生磁场必须对其通电,故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原线圈组成闭合电路,灵敏电流计与副线圈组成另一个闭合电路,如图所示。‎ ‎②闭合开关瞬间,通过线圈B的磁通量增大,感应电流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增大,感应电流方向和原电流方向相反,电流计向右偏,而把A从B中拔出来时,通过线圈的B的磁通量减小,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场的减小,即感应电流方向和原电流方向相同,故电流计向左偏转。‎ ‎(2)①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互感现象,故原线圈接交流电压,输出电压也是交流电压,故电表用交流电压挡,选项A、B、C错误,D正确。‎ ‎②根据变压比公式=,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增加原线圈的匝数,观察到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减小。‎ 答案 (1)①见解析 ②向左 (2)①D ②减小 ‎3.(1)如图4所示为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实验装置,下列电表中最适合该实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图4‎ ‎(2)某同学用如图5甲所示可拆变压器,探究线圈两端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输入输出如图乙所示。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1,增大副线圈匝数,小灯泡的亮度将____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该同学利用该装置进一步探究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他将开关打到2,小灯泡发光,现增大输入端的交流电源频率,小灯泡的亮度将____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图5‎ 解析 (1)本实验是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结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当条形磁铁的运动,会导致闭合线圈内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较小的感应电流,因此需要灵敏的电流计,因电流有正反方向,所以应选择B图的电流表,选项A、C、D错误,B正确。‎ ‎(2)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1,增大副线圈匝数,根据原副线圈电压与其匝数成正比,当增大副线圈匝数,小灯泡的电压增大,那么小灯泡的亮度将变亮,将开关打到2,小灯泡发光,根据容抗公式Xc= ,现增大输入端的交流电源频率,容抗变小,通过电容器的电流更大,灯泡会变亮。‎ 答案 (1)B (2)变亮 变亮 ‎ 单摆和碰撞实验 ‎[要点总结]‎ ‎1.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1)构成单摆的条件:细线的质量要小、弹性要小,选用体积小、密度大的小球,摆角不超过5°。‎ ‎(2)要使摆球在同一竖直面内摆动,不能形成圆锥摆,方法是将摆球拉到一定位置后由静止释放。‎ ‎(3)测周期的方法:①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因为此处速度大、计时误差小,而最高点速度小、计时误差大。‎ ‎②要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如在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以后每当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平衡位置时计数1次。‎ ‎2.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1)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3)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 ‎(4)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 ‎(5)验证表达式:m1·=m1·+m2· ‎ ‎[典例分析]‎ ‎【例2】 (2018·浙江宁波高三适应性考试)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6所示的装置研究单摆的运动。将单摆挂在力传感器的下端,通过计算机来记录力传感器测定单摆摆动过程中摆线受到拉力大小的变化情况,以及单摆摆动的时间。实验过程中,保持单摆的最大摆角小于5°。‎ 图6‎ 图7‎ ‎(1)实验时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示数如图7甲所示,该摆球的直径d=________mm。‎ ‎(2)实验测得摆长为L,传感器测得摆线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__(用题目中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解析 (1)由图乙所示游标卡尺可知,小球直径 d=1.4×10 mm+10×0.05 mm=14.50 mm。‎ ‎(2)单摆每隔半个周期,拉力F会达到最大,则有T=2t0,解得T=4t0,根据单摆周期公式得T=2π,解得g=。‎ 答案 (1)14.50 (2) ‎[精典题组]‎ ‎4.(2018·11月浙江选考)小明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的装置如图8所示,悬挂在O点的单摆由长为l的细线和直径为d的小球A组成,小球A与放置在光滑支撑杆上的直径相同的小球B发生对心碰撞,碰撞后小球A继续摆动,小球B做平抛运动。‎ 图8‎ ‎(1)小明用游标卡尺测小球A直径如图9所示,则d=________mm。又测得了小球A质量m1,细线长度l,碰撞前小球A拉起的角度α和碰撞后小球B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x、竖直下落高度h。为完成实验,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9‎ ‎(2)若A、B两球碰后粘在一起形成新单摆,其周期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粘合前单摆的周期(摆角小于5°)。‎ 解析 (1)游标卡尺的精确度为0.05 mm,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可知,d=14 mm+8×0.05 mm=14.40 mm。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a球碰前的速度可以由mgl(1-cos θ)=m1v得出,故还需要测小球B的质量m2,以及碰后A球的最大摆角来计算碰后a球的速度。‎ ‎(2)若碰后粘在一起形成新单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可知T=2π,摆球质量变大不会改变单摆的周期。‎ 答案 (1)14.40 小球B的质量m2,碰撞后A球摆动的最大摆角β (2)等于 ‎5.(2018·浙江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某同学利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0甲所示。‎ 图10‎ ‎(1)在测量单摆的周期时,他用秒表记下了单摆做5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 s。‎ ‎(2)该同学经测量得到5组摆长L和对应的周期T,画出L-T2图线,然后在图线上选取A、B两个点,坐标如图丙所示。则当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________(用LA、LB、TA和TB表示)。‎ ‎(3)处理完数据后,该同学发现在计算摆长时误将摆球直径当成半径代入计算,即L=l+d,这样________(选填“影响”或“不影响”)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4)该同学做完实验后,为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他认为:‎ A.在摆球运动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悬点固定 B.摆线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C.用精度更高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 D.测量周期时应该从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开始计时 其中合理的有________。‎ 解析 (1)秒表的小盘读数为90 s,大盘读数为5.2 s,则秒表的读数为95.2 s。‎ ‎(2)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解得L=,可知图线的斜率k==,解得g=4π2。‎ ‎(3))若计算摆长时误将摆球直径当成半径代入计算,即L=l+d,而其它测量、计算均无误,也不考虑实验误差,T2-L图象的斜率不变,所测重力加速度g不变,即不影响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4)实验时保证悬点固定,防止摆线松动带来摆长的变化,选项A正确;摆线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选项B正确;测量摆球的直径不需要精读更高的游标卡尺,选项C错误;测量周期应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选项D错误。‎ 答案 (1)95.2 (2) (3)不影响 (4)AB ‎6.气垫导轨是一种常用的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以及滑块A和B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如下:‎ 图11‎ a.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 b.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 c.在A和B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由电动卡锁锁定,静止放置在气垫导轨上 d.用刻度尺测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离L1‎ e.按下电钮放开卡锁,同时使分别记录滑块A、B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B滑块分别碰撞C、D挡板时停止计时,记下A、B分别到达C、D的运动时间t1和t2‎ ‎(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测量的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上式中算得的A、B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并不完全相等,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1)B的右端至D板的距离L2 (2)mA-mB=0(或=) 测量时间、距离等存在误差(或气垫导轨不水平,合理即正确)‎ ‎ 光学类实验 ‎[要点总结]‎ ‎1.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数据处理 ‎①计算法: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并取平均值。‎ ‎②作sin θ1-sin θ2图象:改变不同的入射角θ1,测出不同的折射角θ2,作sin θ1-sin θ2图象,由n=可知图象应为直线,其斜率为折射率。‎ ‎(2)注意事项 ‎①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在纸上的位置不可移动。‎ ‎②大头针应竖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侧两枚大头针P1与P2间、P3与P4间的距离应大一点,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造成的误差。‎ ‎③实验时入射角不宜过小,否则会使测量误差过大,也不宜过大,否则在bb′一侧将看不到P1、P2的像。‎ ‎2.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同时练习使用游标型测量头)‎ ‎(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整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光束能够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3)调节测量头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和条纹的中心对齐,记清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和另一亮条纹的中心对齐,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表示这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 ‎(4)不要直接测Δx,要测多条亮条纹的间距再计算得到Δx,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典例分析]‎ ‎【例3】 (2018·浙江宁波高三适应性考试)‎ 某同学利用双缝干涉实验仪测量光的波长,按要求将仪器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12所示,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工作。‎ 图12‎ ‎(1)关于这个实验下列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 A.增加光源到单缝的距离,干涉条纹间距变大 B.将滤光片由蓝色换成红色,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去掉滤光片,干涉现象消失 ‎(2)若测量头中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干涉条纹不在同一方向上,如图13所示。通过装置中的“拨杆”的拨动________(填“能”或“不能”)把干涉条纹调成与分划板中心刻线同一方向上。‎ 图13‎ 解析 (1)根据Δx=λ可知,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源到单缝的距离无关,也与单缝到双缝的距离无关,因此条纹间距不变,选项A、C错误;将滤光片由蓝色换成红色,波长变大,则干涉条纹间距变宽,选项B正确;去掉滤光片,将出现彩色的干涉条纹,选项D错误。‎ ‎(2)首先要明确各器件的作用,拨动拨杆的作用是为了使单缝和双峰平行,获得清晰的干涉图样,图中已有清晰的干涉图样,所以不用调节;图中所示出现的问题是分刻板中心刻度线与干涉条纹不平行,应调节测量头使干涉条纹调成与分划板中心刻线同一方向上,故调节拨杆不能把干涉条纹调成与分划板中心刻线同一方向上。‎ 答案 (1)B (2)不能 ‎[精典题组]‎ ‎7.(2018·海宁选考模拟)“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在玻璃砖的一侧竖直插两个大头针A、B,在另一侧再竖直插两个大头针C、D。在插入第四个大头针D时,应使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14所示是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痕迹,其中直线a、a′是描在纸上的玻璃砖的两个边。根据该图可算得玻璃的折射率n=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14‎ 解析 确定出射光线时应使D挡住C和A、B的像,作图如图所示。‎ 以O为圆心,OO′为半径作圆交AB于E点,过E作a的平行线交法线于F,根据n=得n=,测量EF和O′P长度得n=1.8(1.6~1.9均正确,方法亦有多种)。‎ 答案 挡住C及A、B的像 1.8(1.6~1.9均可)‎ ‎8.(2018·浙江温州高三适应性考试)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图15‎ ‎(1)某同学在画玻璃砖边界时操作如图15甲所示,请指出其不当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实验中,已画好玻璃砖边界ab、cd后,不小心误将玻璃砖向上稍平移了一点,如图乙所示,其他操作正确,则测得玻璃的折射率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解析 (1)不能用手触摸玻璃砖的表面,否则很容易使得表面变脏;玻璃砖不能当做尺子使用,容易损坏光学面。‎ ‎(2)如图所示。‎ 实线表示将玻璃砖向上平移后实际的光路图,而虚线是未将玻璃砖向上平移时作图时所采用的光路图,通过比较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没有变化,则由折射定律n=得知,测得的折射率将不变。‎ 答案 (1)用手触摸光学面,拿玻璃砖当尺子用 (2)不变 ‎1.(2016·4月浙江选考)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选用红色滤光片和间距为0.20 mm的双缝,双缝与屏的距离为600 mm。某同学正确操作后,在目镜中看到如图16甲所示的干涉条纹。换成紫色滤光片正确操作后,使测量头分划板刻线与第k级暗条纹中心对齐,在目镜中观测到的是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此时测量头的读数为25.70 mm。沿同一方向继续移动测量头使分划板刻线与第k+5级暗条纹中心对齐,此时测量头标尺如图丙所示,其读数是________mm,紫光的波长等于________nm。‎ 图16‎ 答案 D 19.40 420‎ ‎2.(2016·10月浙江选考)(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图17中________(填“甲”“乙”或“丙”)作为计时开始与终止的位置更好些。‎ 图17‎ 图18‎ ‎(2)如图18所示,在用可拆变压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用可拆变压器,能方便地从不同接线柱上选取不同匝数的线圈 B.测量原、副线圈的电压,可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的直流电压表 C.原线圈接0、8接线柱,副线圈接0、4接线柱,副线圈电压大于原线圈电压 D.为便于探究,先保持原线圈匝数和电压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解析 (1)单摆周期的计时位置,一般选取摆球经过最低处时记录,所以选择乙图。‎ ‎(2)变压器的输出电压跟输入电压以及原、副线圈匝数之比都有关,因此需要用可拆卸的变压器研究,选项A、D正确;测量原、副线圈的电压,只能用交流电压表,不能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所以选项B错误;根据原、副线圈变压比公式=可知,原线圈接0、8接线柱,副线圈接0、4接线柱,那么副线圈的电压小于原线圈电压,选项C错误。‎ 答案 (1)乙  (2)AD ‎3.(2017·4月浙江选考)(1)为完成“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必须要选用的是______(多选)。‎ A.有闭合铁芯的原副线圈;‎ B.无铁芯的原副线圈;‎ C.交流电源;‎ D.直流电源;‎ E.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挡);‎ F.多用电表(交流电流挡)。‎ 用匝数na=60匝和nb=120匝的变压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根据测量数据可判断连接电源的线圈是______(填na或nb)。‎ ‎(2)用如图19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实验,磁体从靠近线圈的上方静止下落。当磁体运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流过线圈的感应电流方向从________(填“a到b”或“b到a”)。在磁体穿过整个线圈的过程中,传感器显示的电流i随时间t的图象应该是________。‎ 图19‎ 解析 (1)为了完成变压器的探究,需要使用交流电源变压、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挡)。为了让变压效果明显需要含有闭合铁芯的原副线圈,因此选项A、C、E正确。‎ ‎(2)由于有漏磁,所以副线圈测量电压应该小于理想变压值,即nb为输入端,na为输出端。当磁体运动到如图所示位置时,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磁场方向向下,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流过线圈的感应电流方向为“b到a”。根据楞次定律可知,进入电流方向与离开时电流方向相反,选项C错误;由于离开时速度比进入速度快,即切割磁感线的感应电流要大,选项A正确,B、D错误。‎ 答案 (1)ACE nb (2)b到a A ‎4.(2017·11月浙江选考)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时,‎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入射角越大,误差越小 B.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后,用铅笔贴着光学面画出界面 C.实验时既可用量角器,也可用圆规和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D.判断像与针是否在同一直线时,应该观察大头针的头部 图20‎ ‎(2)小明同学在插针时玻璃砖的位置如图20所示,根据插针与纸上已画的界面确定入射点与出射点,依据上述操作所测得的折射率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小明同学经正确操作后,在纸上留下四枚大头针的位置P1、P2、P3和P4,AB和CD是描出的玻璃砖的两个边,如图21所示,请画出光路图。‎ 图21‎ 解析 (1)本实验在应用插针法时,角度不宜过大,否则很难确定折射角,选项A错误;在实验前,用铅笔贴着光学面画出玻璃砖的上、下表面,可能会损坏光学面,选项B错误;本实验通过n=,也可以通过画圆,通过sin θ1=,sin θ2=,故n==,将角度的正弦之比转化为对边之比,所以选项C正确,在观察是否在一条直线时,应该观察大头针底部,所以D错误。‎ ‎(2)如图,虚线部分为插针时玻璃砖所在位置,即真实情况,设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为θ1、θ2,折射率真实值为n,则n=;实线部分为处理数据时玻璃砖所在位置,设玻璃砖转过角度为α,折射率测量值为n′,n′=,θ1>θ2,故n′0.605,所以选a。‎ ‎(2)本题中,单缝在平面镜中的镜像,与原来的单缝共同构成一组双缝(如图),‎ 所以双缝间距为d=2h,故Δx=。‎ 不能,因为不符合发生干涉的条件。‎ 答案 (1)0.999(0.996~1.000) a (2) 不能 ‎1.(2018·浙江萧山模拟)在用插针法测定某特种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 ‎(1)指出以下两图中的不当之处:‎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2)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原线圈和副线圈中接入的________。‎ A.原线圈中接入220 V交流电 B.原线圈中接入学生电源12 V以下直流输出 C.副线圈接直流电流表 D.副线圈接交流电压表 解析 (1)两图中的不当之处是:甲,入射角太小; 乙,不能用手触摸玻璃光学面。‎ ‎(2)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原线圈中接入220 V交流电;副线圈接交流电压表,故选AD。‎ 答案 (1)入射角太小 不能用手触摸玻璃光学面 ‎(2)AD ‎2.(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考试)(1)一同学在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时,用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检测电流计及开关组成图2所示电路。在开关闭合、线圈A放在线圈B中的情况下,该同学发现: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右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当将线圈A向上移出B 线圈的过程中,电流计指针________(选“向左”或“向右”)偏转。‎ 图2‎ ‎(2)做“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实验中,某一次实验中,小慧同学先测得摆线的长为l=89.11 cm,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当次实验的摆长为________ cm。‎ 图3‎ 接着小慧同学利用秒表测单摆的周期,当小球第1次经过最低点时计数1,以后小球每经过一次最低点计数一次,当第50次经过最低点时停止计时,秒表读数如图4,则此次单摆的周期为________ s。‎ 图4‎ 解析 (1)电流随着滑动端P向右运动使线圈A中的电流变大,因而线圈A磁通量变大,则线圈B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故线圈B要产生阻碍线圈A中磁通量变大的感应电流。若将线圈A向上移出B线圈,线圈A在线圈B中的磁通量减小,线圈B中产生阻碍磁通量减小的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此时的电流的方向与滑动端P向右运动所产生线圈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即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2)摆球的直径为d=1.6×10 mm+0.1×0 mm=16.0 mm=1.6 cm,故摆长L=l+ ‎=89.91 cm;秒表的示数为t=0.5×60 s+16.8 s=46.8 s,单摆的周期为T== s=1.91 s。‎ 答案 (1)线圈B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向左 (2)89.91 1.91‎ ‎3.(2017·舟山选考模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决定因素和遵循的物理规律。以下是实验探究过程的一部分。‎ ‎(1)如图5甲所示,当磁铁的N极向下运动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若要探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必须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 ‎(2)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发现闭合开关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电路稳定后,若向左移动滑动触头,此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向________偏转;若将线圈A抽出,此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向________偏转(均选填“左”或“右”)。‎ 解析 (1)当磁铁的N极向下运动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若要探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必须知道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及线圈的绕向。‎ ‎(2)闭合开关时,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增加,电流表指针向右偏;电路稳定后,若向左移动滑动触头,通过线圈A的电流增大,磁感应强度增大,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增大,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若将线圈A抽出,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减少,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 答案 (1)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及线圈的绕向 (2)右 左 ‎4.(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1)在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图6‎ A.应查明原、副线圈的绕向 B.应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C.开关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匀速滑动,会使电流计指针静止在中央零刻度 D.原线圈从副线圈中插入与拔出时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某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各组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若要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最佳方案应选用第________组实验数据。‎ 组别 摆球材料 摆长L/m 最大摆角 全振动次数N/次 ‎1‎ 钢 ‎0.40‎ ‎15°‎ ‎20‎ ‎2‎ 铁 ‎1.00‎ ‎5°‎ ‎50‎ ‎3‎ 铝 ‎0.40‎ ‎15°‎ ‎10‎ ‎4‎ 木 ‎1.00‎ ‎5°‎ ‎50‎ 实验中,用主尺最小分度为1 mm,游标上有10个分度的卡尺测量金属球的直径,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读出此金属球的直径为________ mm。‎ 图7‎ 解析 (1)为了探明感应电流方向规律,应在原、副线圈接入电路之前,查清其绕制方向,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选项A、B正确;电键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匀速滑动,线圈A中的电流发生变化,穿过B的磁通量发生变化,B中会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选项C错误;插入与拔出时B中磁通量变化情况相反,故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选项D正确。‎ ‎(2)为了减小误差,摆球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摆长大约1‎ ‎ m左右,通过累积法求出单摆的周期,取全振动次数为30~50次,故选第2个;金属球的直径为 d=20 mm+6×0.1 mm=20.6 mm。‎ 答案 (1)ABD (2)2 20.6‎ ‎5.(2017·义乌选考模拟)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 ‎(1)为了能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在如图8所示的实验器材中,选择必要的器材,并在图中用实线连接实物电路图。‎ 图8‎ ‎(2)关于原、副线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原线圈用的线较粗,匝数较少 B.原线圈用的线较细,匝数较少 C.副线圈用的线较细,匝数较多 D.副线圈用的线较粗,匝数较多 解析 (1)注意该实验中有两个回路,一是电源、开关、变阻器(上、下各连一个接线柱)、小螺线管串联成的回路,二是电流计与大螺线管串联成的回路,电路图如图所示。‎ ‎(2)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在一定时间内,磁通量变化越大现象越明显,为了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大,原线圈电流的变化应大,原线圈导线应粗一些、短一些,线圈匝数少一些,这样原线圈电阻小,在电源电动势一定的情况下,闭合或断开开关、或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流变化大,故A正确,B错误;灵敏电流计量程较小,为保护灵敏电流计,副线圈电流不能太大,副线圈电阻应大些,副线圈应使用较细的导线,且导线要长一些,即线圈匝数多些,故C正确,D错误。‎ 答案 (1)实物电路图见解析 (2)AC ‎6.(2018·浙江嘉兴第一中学高三期末)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 ‎(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 A.先调节光源高度,观察到光束沿遮光筒的轴线传播后再装上测量头 B.接通电源前把输出电压调到小灯泡额定的电压 C.观察到条纹比较模糊,可以调节拨杆进行调整 ‎ D.测量某亮条纹位置时,目镜分划板中心刻度线与该亮纹边缘重合 ‎(2)下列图示中条纹间距表示正确是________。‎ 解析 (1)根据“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操作步骤可知,安装器材的过程中,先调节光源高度,观察到光束沿遮光筒的轴线传播后再装上单缝和双缝及测量头,选项A正确;要小灯泡发光,则接通电源前把输出电压调到小于或等于小灯泡额定的电压,选项B错误;观察到条纹比较模糊,可能是单缝和双缝不平行,可以调节拨杆进行调整,选项C正确;测量某亮条纹位置时,目镜分划板中心刻度线与该亮纹的中心重合,选项D错误。‎ ‎(2)干涉条纹的宽度是一个明条纹与一个暗纹之间的宽度的和,为两个相邻的明(或暗纹)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故C图是正确的。‎ 答案 (1)AC (2)C ‎7.为测量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用如图9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图9‎ A.先测出滑块A、B的质量M、m,查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B.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使A、B间的弹簧压缩,滑块B紧靠在桌边 C.剪断细线,测出滑块B做平抛运动落地时到重锤线的水平位移s1和滑块A沿桌面滑行距离s2‎ ‎(1)为验证动量守恒,写出还须测量的物理量及表示它的字母:________________。‎ ‎(2)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3)接着,根据(2)中表达式及测量出的数据就能计算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解析 (1)B离开水平面后做平抛运动,为求出其初速度,应测出桌面距地面的高度h。‎ ‎(2)B离开桌面后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h=gt2‎ 水平方向s1=vBt解得vB=s1。‎ A离开弹簧后,在水平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 由动能定理得-μMgs2=0-Mv,解得vA= 如果动量守恒,则MvA-mvB=0,‎ 即M=ms1。‎ ‎(3)若在已知动量守恒的前提下,由上式得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 (1)桌面离地面高度h (2)M=ms1 (3) ‎ ‎8.如图10所示为实验室中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10‎ ‎(1)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1,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  )‎ A.m1>m2, r1>r2 B.m1>m2, r1m2,r1=r2 D.m10,则有m1-m2>0,即m1>m2,为了使两球发生正碰,两小球的半径相同,即r1=r2,选项C正确。‎ ‎(2)P为碰前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为碰后入射小球的位置,N为碰后被碰小球的位置,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运动时间t=,即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碰撞前入射小球的速度v0=,碰撞后入射小球的速度v1= ‎,碰撞后被碰小球的速度v2=,若m1v0=m1v1+m2v2,则表明通过该实验验证了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将三个速度代入得m1·OP=m1·OM+m2·ON,故需要测量的工具有刻度尺和天平,选项A、C正确。‎ ‎(3)由(2)可知,实验需要验证的表达式为 m1·OP=m1·OM+m2·ON。‎ 答案 (1)C (2)AC (3)m1·OP=m1·OM+m2·O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