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2讲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学案)
一、政治: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完善 ①英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议席,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 特色。 (2)发展 ①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易错练1] 巴黎公社革命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对旧势力妥协导致革命形势恶化 B.因缺乏斗争经验而错失有利时机 C.缺乏爆发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具有偶然性 D.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 点拨 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它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政府,通过普选建立起新型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它也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未达到能够推翻它的程度,因而革命失败具有必然性。 答案 C 二、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原始资本。 ③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⑤市场: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①政治前提:主要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科技支持: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市场需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扩大。 (2)兴起: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3)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电气时代”来临。 (4)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产业结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易错练2] 对图表信息的理解错误 (2019·潍坊二模,34)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据图可知,该时期( ) 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于英国 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点拨 图表信息反映的是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是“贸易额” ,贸易比重不一定能反映出其工业水平。 答案 A 三、科技文化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2.生物学:进化论 (1)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意义: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3.技术进步: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也促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1.近代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背景: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②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代表: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早期) ①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暴露。 ②特点: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 ③代表作: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2.近代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 ①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选择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代表: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格尔的《泉》。 (2)浪漫主义美术 ①背景:19世纪初叶以后,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②代表: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 ①背景: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②代表: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和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画派 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重视光色的作用。 ②代表: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3.近代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贝多芬: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2)约翰·施特劳斯: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3)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 (4)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4.电影的产生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考向一 权力政治的时代潮流 1.(2019·课标全国Ⅱ,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 D 解析 D对: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大革命提出了《人权宣言》,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因此其首要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平等。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A项错误。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也进行了暴力革命,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并未根除专制复辟危险,C项错误。 2.(2018·课标全国Ⅰ,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 A 解析 A对: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与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后又一起为该组织撰写了宣言,根据题干正义者同盟口号由“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及同盟的目的可以看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错: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错在“开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D错: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能说明材料中正义者同盟名称和口号的变化。 3.(2017·课标全国Ⅱ,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 C 解析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有权任免内阁成员。要求内阁成员辞职是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加强总统的权力,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并没有体现党派之争,D项错误。 变式训练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20)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结合所学,根据1875年宪法,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故B项正确。 4.(2016·课标全国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题技巧 关注题干材料中的设问词 本题题干材料中的设问词是“政治体制的变化”,根据材料确定其“变化”是:政治运行的中心由议会转变为总统。议会为中心导致“内阁更迭频繁”,据此判断总统为中心有利于政局稳定。 答案 A 解析 针对“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情况戴高乐总统采取措施,其结果是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选择A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就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两党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1.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及原因 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但这一过程却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 (1)长期性、曲折性 ①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2)原因 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 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这成为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④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近代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及民主脆弱的原因 (1)政治特点 ①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②德意志帝国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2)民主脆弱的原因 ①德国统一是容克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后,保留了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残余。 ②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资产阶级不敢也不愿行使对皇权的制约与监督权,在涉及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问题上经常“缺位”,使得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预测1 (隐性热点)19世纪中期英国法治社会的特征 (2019·济宁高三期末,23)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1833年工厂法案》,要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将9—13岁儿童的工作时间限定为每周48个小时,13—18岁的青少年每周的工作不能超过69个小时。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 A.违背工业资产阶级的意愿 B.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平等原则 C.代表工人阶级的普遍要求 D.反映了英国解决社会问题方式的一般特征 答案 D 解析 英国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儿童、青少年的工作时间,这体现了当时英国解决社会问题方式的一般特征,故选D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已进入到议会中,他们通过的法案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排除A项;让儿童参加工作本身就违背了“平等”原则,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预测2 (隐性热点)关注19世纪德国的统一问题 (2019·宜宾一模,33)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 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 ) A.统一时机不成熟 B.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 C.宗教改革不成功 D.邦国执政阶级不一致 答案 B 解析 材料现象说明,统一前的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故选B项;材料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统一势在必行,排除A项;德意志宗教改革在16世纪已经取得成功,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统一前的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无法推断执政阶级不一致,排除D项。 考向二 开放扩张中的工业文明 命题语言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多以工业化的视角考查本讲内容,例如下面第1—6题。 1.(2019·课标全国Ⅰ,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劳动实践,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B项错误。在瓦特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的过程中工厂主的资助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C项错误。D项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人和技师,D项错误。 2.(2018·课标全国Ⅰ,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 B 解析 B对:材料中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从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强调制度因素,再到强调自然条件,体现了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认识逐渐趋于全面。A错:材料中的几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C错:材料中的经济条件、制度因素等都是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而言的。D错: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无法判断哪一观点更可信。 3.(2017·课标全国Ⅰ,33)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可知“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故D项正确。题干表格中“国民总收入”两次增加,而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一次增加,故不能得出“同步增长”的结论,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的推广、海外市场的扩大等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故C项错误。 4.(2016·课标全国Ⅱ,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1816年”,特别是在“1831—1841年”,人口死亡率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的恶化有关,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人口膨胀食物短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史实可知,19世纪医疗技术水平应该高于18世纪,故D项错误。 变式训练 (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9)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的衰退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税收政策的调整 答案 A 解析 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土地税的比例逐步下降,故A项正确。 5.(2016·课标全国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60年代美国各地铁轨有很大差异反映出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各地铁路轨距不统一,说明铁路部门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项错误。C项没有材料依托,D项不符合史实。 6.(2015·课标全国Ⅱ,33)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表中只是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 1.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在观念和实践上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向城镇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 推动力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主要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5— 16世纪 新航路 开辟 暴力手段 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 殖民掠夺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葡萄牙强租澳门,中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威胁 17—18 世纪 早期殖 民扩张 世界市场 进一步拓展 荷兰侵占台湾,西学东渐 19世纪 中期 工业 革命 输出产品 掠夺原料 扩大市场 不对等贸易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自然经济瓦解;向西方学习 20世 纪初 第二次 工业 革命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武力征服 资本输出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瓜分中国狂潮;实业救国;救亡图存高潮 预测3 (唯物史观)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2019·广西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3)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 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的发展而非其世界地位,故B项错误;由材料“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居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预测4 (主干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019·永州一模,20)“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 ) A.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 B.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 C.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 D.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经济优势,故D项正确。 考向三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2019·课标全国Ⅲ,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 C 解析 “细节的真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写的、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项正确;《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材料无关,A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B项错误;《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D项错误。 2.(2018·课标全国Ⅱ,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解题技巧 抓题眼: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俄国农奴制下政治的黑暗与腐朽。 找错点:俄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在1861年之后;《钦差大臣》属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该作品重在揭露政治黑暗而非“拜金主义”。 答案 B 解析 B对:材料中小城里的人对小官吏的各种巴结,体现了俄国专制体制的腐朽。A错:1836年,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C错:果戈里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该作品批判了专制体制。D错:材料体现的是对权力的崇拜,与拜金主义风气关系不大。 工业革命与思想、文学和影视艺术发展的关系 (1)思想方面: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文学艺术方面 文学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绘画方面 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和借助工业革命的光与色成果的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出现 音乐方面 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等 (3)影视艺术方面: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19世纪末,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20世纪20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预测5 (唯物史观)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2019·日照高三期末,18)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写道:“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由此可知,伏尔泰认为( ) A.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启蒙 B.理性主义促进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 C.近代科学比军事征服更能够改变世界 D.牛顿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 答案 A 解析 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推崇科学家的理性精神,由此可知他认为科学发展促进思想启蒙,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预测6 (主干知识拓展)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 (2019·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12)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 A.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D.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故A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公正,故C项正确;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D项错误。 关系探讨类大题 关系探讨类大题是文字材料题的一种变形,但比文字材料形象。这类题目通过数学公式、示意图、历史词组等要素之间箭头的指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 试题材料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三类:一是公式关系探讨类;二是示意图关系探讨类;三是词组关系探讨类。 解答思路如下 第一步:看公式、示意图或历史词组等,寻找关系。 第二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转换关系,确立观点。 第四步:史论结合,分析观点,得出结论。 (2015·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指导语 审题:明确题目说明或论证的观点。本题的基本观点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如果仅就此基本观点进行论证也不会得高分,必须弄清题目公式中的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例如科学技术推动劳动工具进步和生产管理的高效,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注意,拿捏不准最好不要再提新观点。 论证: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条件和说明,要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中国史的史实不符合要求;史实选取运用要准确。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四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 发生于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俐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第二次 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成就,这三项重大成就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形成了整个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实验科学体系。 第三次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物理学理论和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以及自然观、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 第四次 依据曾邦哲的观点,第四次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新老三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系统生物科学的诞生开启第四次科学与技术革命,包括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等,将导致的是21世纪的转化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实验与系统二维度的科学体系。 答案 (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生产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 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深入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