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南教研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省湘南教研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性腺
B. 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耗氧量分别不变和减少
C. 人失水过多时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
D. 血糖平衡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定向作用到性腺,A错误;
B.小白鼠是恒温动物,把小白鼠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耗氧量增加,青蛙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耗氧量减少,B错误;
C.人失水过多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C错误;
D.血糖平衡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2.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①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
B. 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详解】体液①为血浆,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A项正确;②为组织液,其渗透压降低,则内环境的渗透压也降低,使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项错误;③
- 28 -
是细胞内液,产生的乳酸在缓冲物质调节下维持内环境①②④内pH在适宜范围内波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C项错误;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
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原与抗体结合 ②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胰岛素在人体内的运输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⑤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①正确;
②消化道不是人体的内环境,②错误;
③在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③错误;
④胰岛素在人体内的运输是细胞外液中,④正确;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⑤错误;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生理活动方式的场所,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以心脏和肝脏中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因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一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 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
- 28 -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正常状态下可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通常检测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是否受到病毒侵染,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项正确;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项错误;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但题干事实不能说明内环境的变化影响细胞代谢,D项错误。
5.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与 I 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②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 IV 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D. II 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
【分析】
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详解】A.内环境与Ⅰ(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②过程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B正确;
C.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C正确;
D.II消化道内的葡萄糖进入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D。
- 28 -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意在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及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6.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 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 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 乙中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图,由题图可知液体甲可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为组织液,淋巴来自于组织液,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浆,故可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详解】肝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甲是组织液,则乙为血浆,丙为淋巴,当组织液蛋白质含量低时,水分会进入血浆,不会造成组织水肿,A错误B. 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5层生物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从血浆到组织液需要横跨血管壁,血管壁是单细胞构成,2层细胞膜,进入肝细胞要穿过细胞膜,1层膜,彻底氧化分解需要进入线粒体,线粒体有2层膜,共5层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图,考查内环境及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最髙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D.
- 28 -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 H 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详解】大脑皮层是人类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A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成年人可以有意识憋尿,说明大脑可控制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是运动性失语症,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 S 区,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8. 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 28 -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C能够使血糖浓度下降,可以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浓度上升,可以判断出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CD维持血糖浓度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B错。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血糖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试剂的种类和顺序,最为合理的是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的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原因是:当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A正确;如果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现象不明显,B错误;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无前后对照,C错误;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也无前后对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
10.为了研究高等动物内分泌腺的功能,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将体重恰好相等的三只雄性小狗分别编号为A、B、C。A狗不做任何处理,该狗发育正常。而对B、C两只狗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四个月后,A狗发育成熟了。对三只狗进行血液分析,得到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狗
雄性激素(mg/100克血)
甲状腺激素(mg/100克血)
生长激素(mg/100克血)
- 28 -
A
4
3
6
B
3.5
0.0
5.8
C
3.8
2.8
0.1
分析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到的推测是( )
A. A狗用作对照实验
B. B狗被切除了甲状腺和胰腺
C. C狗被切除了垂体
D. 经较长时间后,C狗血液中的雄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也会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研究内分泌腺功能,分别根据表中激素的含量判断相应的腺体功能,据此回答。
【详解】A、A狗不作任何处理,发育正常,作为对照实验,A正确;
B、与A狗对比可知,B狗甲状腺激素含量为0.0,说明被切除了甲状腺,但不能得出胰腺是否被切除,B错误;
C、与A狗对比可知,C狗生长激素含量低,而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说明被切除了垂体,C正确;
D、C狗被切除了垂体,因此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甲状腺激素、雄性激素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B。
11.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 28 -
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处,先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元末梢,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进而在下一个神经元上继续传导。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就可以和阿托品竞争受体,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熟知突触的结构组成以及兴奋在此处的传递过程,结合题意才可能推知阿托品可能的作用环节。
12.图 1 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 AB 段=BC 段;图 2 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 B 处,可在 A、C 处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 C 处,肌肉和 E 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①处发生了“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D. ③的内容物作用于①后,①处兴奋,则该处膜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突触,C表示传出神经。图乙中,E
- 28 -
表示突触前神经元,D表示突触后神经元;①表示突触后膜,②表示突触间隙,③表示突触小泡。
【详解】A.据图分析,刺激B处,A与B在同一神经元上,B与C在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上,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具有突触延搁,所以A处可先于C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C处,兴奋不能从D传递到E,不能使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B错误;
C.①处突触后膜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③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与①处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导致该处膜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13.下图为膝反射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突触,1、2、3表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敲击髌骨下韧带,在1、2、3处将依次出现动作电位
B. a、b、c组成了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C. 膝反射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处
D. 刺激1或刺激2,伸肌均会收缩,仅前者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敲击髌骨下韧带,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含1位点)传到脊髓(神经中枢),经传出神经(含2位点)传到伸肌(效应器),产生效应(小腿抬起)。其中只有位点1、2有兴奋经过,会出现动作电位,由于3处神经元受到抑制,没有兴奋传出,则没有出现动作电位,A错误;
B.图中a、b、c三处只代表脊髓中是三个突触,不能代表膝反射的反射中枢,B错误;
- 28 -
C.从图中可知,膝反射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处,C正确;
D.刺激1或刺激2,伸肌均会收缩,由于都不是在完整反射弧上产生的应答反应,所以都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关键要抓住膝反射中只有伸肌接受到兴奋信号而收缩,屈肌没有接受到兴奋信号。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能够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下丘脑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⑦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 28 -
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来增加产热,而甲状腺的分泌依靠分级调节模式,所以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在体温调节过程中,c、d激素作为产热的激素,其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③错误;下丘脑能够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④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⑤错误;e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但是释放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⑥正确;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效应器为肾上腺、皮肤及运动神经末梢,⑦错误;综上分析,①②④⑥正确,故选B。
15.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和冷觉的形成均在下丘脑
B. a1
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因而b1>b2, 错误;
C、从30℃进入0℃的环境,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温度高时,人体通过出汗形式减少尿量,因而低温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正确;
D、从30℃进入0℃的环境,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错误。
故选C。
【点睛】1.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6.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 a、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8 -
A. 刺激图甲中②处,除②外,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 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 刺激图乙 b、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 1、2 次 D. 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且均为轴突-树突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
【详解】A. 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A正确;
B.在突触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因此,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
D.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重点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 28 -
17.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 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对毛细血管壁细胞通透性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并非只有免疫细胞,其他细胞也可以产生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C错误;
D.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18. 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的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细胞受病毒刺激后有特定mRNA的合成
B. 相应的浆细胞通过与病毒结合能抑制其增殖
C. 该感病毒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
D. 康复者再次接触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答案】A
【解析】
【详解】A.T细胞受病毒刺激后一般会发生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会有特定mRNA的合成;A正确。
B.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抑制其生命活动;B错误。
C.病毒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增殖,C错误。
D.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 28 -
19.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试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A识別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衰老的红细胞能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
B. 被HIV感染的成熟红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C. 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胸腺造血干细胞
D. T细胞在骨髓中能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1、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在体液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细胞与红细胞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病毒在成熟的红细胞中不能繁殖。
3、衰老的红细胞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
【详解】A. 衰老的红细胞能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消除,A正确。
B. 被HIV感染的成熟红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 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C错误。
D. T细胞在骨髓中能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20.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B.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作用于⑤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C. 先天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会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③,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 28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①表示造血干细胞,②表示吞噬细胞,③表示T淋巴细胞,④表示效应T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⑥表示B细胞,⑦表示浆细胞,⑧表示抗体。
【详解】②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A正确;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被⑤记忆细胞识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B正确;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先天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缺少T细胞,会丧失细胞免疫,但有非特异性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C错误;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③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D正确。
21.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性 ③茎的向光性 ④茎的背地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的作用,属于考纲分析比较层次。顶端优势是由于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根的向地性是由于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过高浓度抑制了根的生长;而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是由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茎的生长。故①②符合题意。
2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籽番茄
B. 对收获种子的作物,在扬花期因大风袭击而造成的损失,可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来避免减产
C. 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8 -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详解】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才能得到无籽番茄,A错误;对于收获种子的作物,由于没有受精不能形成种子,因而即使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也不能避免减产,B错误;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生长素只起促进作用,故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在最适浓度两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D正确。故选D。
23.油菜素内脂(BR)是一种植物激素,表中所示是有关实验的研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编号
1
2
3
4
5
6
BR的浓度/(mg·L-1)
0
0.1
0.2
0.3
0.4
0.5
幼苗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0
A. 表中数据显示BR对株高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促进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在0.3〜0.4 mg·L-1之间
C.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幼苗的初始高度、BR的浓度
D. 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中数据显示:用不同浓度的BR处理的实验组,其幼苗平均株高均大于BR浓度为0的对照组,均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即没有体现BR对株高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A项错误;
B.当BR的浓度为4mg·L-1时,幼苗平均株高最大,说明促进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在0.2〜0.4mg·L-1之间,B项错误;
C.该实验的BR的浓度属于自变量,C项错误;
D.实验中设置BR浓度为0的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干扰,D项正确。
故选D。
- 28 -
【点睛】本题以实验数据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以表中“BR的浓度和幼苗平均株高”为切入点,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并且将实验组(BR浓度大于0)与对照组(BR浓度为0)的“幼苗平均株高”进行对比分析,若实验组该数值大于对照组则体现了BR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体现了抑制作用,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24.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 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 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详解】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 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 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 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 28 -
25.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A. 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 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 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
D. 图丁中放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N的不弯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图甲中没有尖端,对光不发生反应,故不会向光弯曲生长,而是向右弯曲生长,故A错误。
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故B错误。
固定光源,暗箱(连同植株)匀速旋转,相当于光照一直是从小窗进入的,故应弯向小窗生长,故C正确。
图丁中放M和N的胚芽鞘都直立生长,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6.某研究小组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所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a、b、c代表的数据不慎丢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2,4-D浓度(mg·L-1)
a
b
c
一段时间后根的总长度(cm)
3.9
4.6
3.4
A. 若a=0,则c>b B. 若b=0,则c>a
C. 若b最大,则a>c D. 若c=0,则a>b
【答案】D
【解析】
- 28 -
【分析】
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一段时间后根的总长度,分别以a、b、c各浓度之间相互对照,根据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a=0,则C是抑制作用,b是促进作用,c不可能小于b,应大于b,A正确;B、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0,则a、c均为抑制作用,c的抑制作用更强,故c大于a,B正确;C、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最大,则a、c均为促进作用,且a大于c,因为a的根总长度大于c,C正确;D、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c=0,则a可能属于促进作用随2,4-D浓度增大而增大的阶段,也可能属于随2,4-D浓度增大而减小的阶段,故a可能大于b,也可能小于b,无法判断a、b大小,D错误。故选D。
27.在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丹麦的Jensen已知幼苗的向光性由于尖端能产生某种未知物,受单侧光影响改变其移动的方向而引起。他进一步的研究是:用云母片插入幼苗尖端背光一侧的尖端与下部之间,结果向光性消失,而插在向光一侧,向光性仍存在。Jensen的研究使向光性研究有了以下哪一方面的进展( )
A. 未知物在背光一侧不发挥作用 B. 未知物在向光一侧不发挥作用
C. 未知物是生长促进剂而不是抑制物 D. 未知物在尖端产生在下部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胚芽鞘的向光性由于尖端能产生某种未知物,受单侧光影响改变其移动的方向而引起,该未知物可能是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也可能是促进了背光侧的生长.又因为用云母片插入胚芽鞘背光一侧的尖端与下部之间,结果向光性消失,而插在向光一侧,向光性仍存在,说明未知物是生长促进剂而不是抑制物。
【详解】AB、未知物在背光一侧和向光一侧都能发挥作用,只是结果不一样,向光侧的生长慢,A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未知物是生长促进剂而不是抑制物,C正确;
D、未知物在尖端产生在下部发挥作用是已知的结论,不是该实验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的作用,理解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 28 -
28. 下列有关物质在生物体内运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内不存在O2从细胞扩散到内环境的过程
B. 人体内存在两种内分泌腺互为靶器官的情况
C. 动物体细胞只能吸收葡萄糖,不能释放葡萄糖
D. 生长素只能从高浓度一端向低浓度一端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红细胞运输的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血浆进入到组织液中,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同时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之分泌的激素减少,B正确;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肝细胞中的肝糖原能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含量,C错误;生长素可以发生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D错误。
29.如图示特定生命活动相关的概念图,则该生命活动及图中的a、b、c分别表示
A.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岛B细胞
B.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A细胞、下丘脑、胰岛B细胞
C. 内环境组分间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血浆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题图可以代表不同的物质或结构,但无论代表哪种结构,要符合图中的三者之间的箭头关系。
【详解】当血糖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在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作用在肝脏,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合成肝糖原,
- 28 -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正确。血糖调节时,下丘脑可以通过有关神经作用在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但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能作用在下丘脑,B错误。内环境中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但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组织液只能到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淋巴只能回流到血浆,血浆不可以形成淋巴,C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甲状腺与垂体和下丘脑之间正确的关系图应为:,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的内环境平衡调节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定难度。需要对血糖调节,内环境及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掌握的非常熟练。血糖平衡调节图解:
30. 下列关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淋巴因子能够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 当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身体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C. 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D. 传出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故A错误;
B.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故B错误;
- 28 -
C.在失重情况下,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受到影响,使根失去向地性,而极性运输不受影响,故C错误;
D.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肌细胞的连接类似于突触结构,由传出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会被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使肌细胞兴奋或者抑制,D正确。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在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中,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 作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人体由于压力过大会导致机体产生焦虑感,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外界刺激引起焦 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某种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长期处于焦虑紧张 状 态 下 , 机 体 免 疫 能 力 减 弱 , 原 因 是 : 在 胸 腺 中 成 熟 的 T 细 胞 活 性 下 降 , 导 致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T 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缓,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受影响。
(2)已知 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 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部分被氧化分解,部分被合成糖原,两者都会产生__ 并 排出细胞,使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引起尿量增加,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3)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促进代谢加强,此时有关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成年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 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淋巴因子 (3). 细胞免疫 (4). H2O(水) (5).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6). 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 28 -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若排出出现障碍,则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使pH下降。
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
【详解】(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其中,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缓,细胞免疫会受影响。
(2)已知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部分被氧化分解,部分被合成糖原,两者都会产生水并排出细胞,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尿量增加,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3)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促进代谢加强,此时有关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成年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识记人体体温调节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几种基本的类型;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 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 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填下列序号):甲____;乙____;丙____;丁_____;戊____。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 28 -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________与_______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________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这 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③ (3). ① (4). ④ (5). ② (6). 甲 (7). 乙 (8). 胚芽鞘尖端 (9). 尖端下面一段 (10). 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详解】(1)甲中,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乙中,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即向左弯曲;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甲和乙两组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方法:(1)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关键是看有无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作用部位;(2)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关键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33.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
- 28 -
⑴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Kp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器官A是______。
⑵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排卵。
Ⅱ.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至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⑶据图可知,Kp—10_________(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综合分析
⑷综合Ⅰ、Ⅱ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核糖体 (2). GnRH神经元 (3). 垂体 (4). 减少 (5). 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 (6). 不影响 (7).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 (8). 神经—体液
【解析】
- 28 -
【分析】
熟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依据。
【详解】⑴根据题干可知,Kp是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故其合成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据图可知,Kp神经元与GnRH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且根据突触的模式图可知,GnRH神经元是突触后神经元,即Kp作用的靶细胞是GnRH神经元;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激素。
⑵幼年期雌激素的含量较低,是因为Kp释放量减少,使GnRH神经元对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排卵前,启动过程②能增加Kp释放量,使GnRH神经元对垂体的促进作用增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多,有利于排卵。
⑶图为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从42天开始产蛋,所以Kp—10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由图可知,从42天开始产蛋到50天,实验组产蛋率呈上升趋势。
⑷综合Ⅰ、Ⅱ分析,Kp的靶细胞是GnRH神经元,有神经调节,且该神经元作用于垂体,使锤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最终调节雌激素的水平,因此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4.以实验动物大鼠为材料,开展甲状腺功能的研究。请 回答:
(1)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 2 组,A 组切除甲状腺,B 组_____,定期测定每只 大鼠的耗氧量。上述实验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两 组大鼠的耗氧量至第 5 天开始才出现差异,其原因是_____。 若用体长作为检测指标重复上述实验,对实验大鼠的要求是_____。
(2)为了验证切除甲状腺引起耗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甲状腺激素不足,可利用第(1)小 题的_____组大鼠继续进行实验,实验思路是_____。
【答案】 (1).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2). 新陈代谢消耗氧,耗氧量与代谢强度正相关 (3). 内环境中的激素可维持前 4 天的生理需求 (4). 未成年 (5). A (6). 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两组,C 组灌喂甲状腺激素,D 组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 定期测定每只大鼠的耗氧量
【解析】
【分析】
- 28 -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要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或体长,所以可推测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或耗氧量、体长)的影响。切除了甲状腺,则体内没有甲状腺激素,机体耗氧量降低,代谢缓慢,生长停滞。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增强,耗氧量增加。可设一组对照实验,即切除甲状腺后并给予甲状腺激素,测定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实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原则,实验过程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定期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速度快,对照组同期注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长速度慢。
【详解】(1)由“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切除甲状腺,B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定期测定每只大鼠的耗氧量”可知,甲状腺为实验的自变量,故上述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对大鼠新陈代谢的影响。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新陈代谢消耗氧气,耗氧量与新陈代谢强度正相关。两组大鼠的耗氧量至第5天开始才出现差异,其原因是内环境中的激素可维持前4天的需求量。若用体长作为检测指标重复上述实验,对实验大鼠的要求是未成年,因为未成年的大鼠体长可以变化和测量,而成年大鼠的体长基本不变,不能作为因变量,即检测指标。
(2)为了验证切除甲状腺引起耗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甲状腺激素不足,可利用第(1)小题的A组(切除了甲状腺),体内(一段时间后)无甲状腺激素产生,可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大鼠继续进行实验,实验思路是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2组,C组灌胃甲状腺激素,D组灌胃生理盐水,定期测定每只大鼠的耗氧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功能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 28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