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1.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官,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 A. 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C. 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 D. 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故B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君设立的,不能体现私人讲学出现,故D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家设立的机构,一般是在天子的都城。但到战国时期,却设立在诸侯的国都,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 2. 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A. 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B.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 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答案】A 【解析】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内迁过程中,逐渐与汉族等民族进一步融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才会在后世被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也体现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上的认同,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开发,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几个民族,不能说是各民族,排除D项。 3. 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A. 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C.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以来全国人口重心在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故答案为A;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的变化,未涉及少数民族,故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情况,无法说明是否过度开垦,故D错误。 4. 明代前期,政府在服饰上有一系列严格的繁杂细致规定:例如力主汉服和严禁胡服等。到明代中后期,民众服饰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并有了一定的穿着自主意识。这一变化表明 A. 社会发展冲击传统礼制 B.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程朱理学失去独尊地位 D. 外来文化影响了审美观 【答案】A 【解析】服饰在古代不仅作为遮体御寒之物,还是体现封建礼制的载体。明初对服饰规定严格,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以此规范封建礼仪、伦理道德和提振汉民族自信心,也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到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市民文化的发达等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礼制文化,这自然也影响到人们着装的选择,故选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人们的自主意识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外来文化虽对人们的服饰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5.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要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御侮;张之洞也以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这说明 A. “实业救国”成为朝野共识 B. 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 C. 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 D.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即十九世纪中后期,郑观应、张之洞等人重视工商实业,提倡“商战”,积极创办工厂,筹办铁路等言行,说明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时提出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C项错误;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当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项错误。 6. 1927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非常之大的痛苦、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这说明 A. 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 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C. 军阀混战造成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D.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人发展的条件 【答案】D 【解析】材料时间是1927年10月23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体现了中国革命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ABC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7. 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后,蒋介石就在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说:一个月以前,政府内就有人“以为抗战无望,心理动摇,要求第三国出面调停”,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在我国更无依托第三国调停战事之必要”。据此可知,第一次长沙会战 A. 阻挡了日军南下侵略的步伐 B. 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 粉碎了列强联合侵华的意图 D. 坚定了国民政府抗战信念 【答案】D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在我国更无依托第三国调停战事之必要”,可见国民政府不再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而坚定了坚持抗战的信念,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体现不出列强联合侵华的意图,排除C项。 8. 1981年,上海电机厂成立经营服务部,在调研中发现广东地区甘蔗大丰收,但当地糖厂设备陈旧,加工能力跟不上。于是,电机厂根据华南环境和榨糖工艺条件,重新设计专用电机。此后,上海电机厂的产品迅速占领南方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A.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 B. 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 C.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上海电机厂根据市场需要重新设计专用电机,占领了南方市场,这充分体现了企业的自主性,根据市场判断需求,反映出对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B正确;题干与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主旨是上海机电厂自主寻求市场的行为,是经营模式的转变,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无关,排除C;20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9. 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如用放血疗法研究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张等。这场灾难 A. 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 标志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C.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 导致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可知,教会在应对黑死病时,是多么的无力,这场灾难必然会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带来巨大的冲击,故选A;黑死病这场灾难是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背景因素,而非其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B;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16世纪,这与材料中的时间间隔太久,且材料提到的是医学的发展,而非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C;D项属于开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0.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 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 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 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图表反映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无法反映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排除A;图表数据表明,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最大,故无法得出“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B错误;图表数据表明,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最大,无法体现“工业化水平最高”,排除C;图表数据表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小,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大,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正确。 11. 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以19世纪头30年的法国为故事背景,主人公冉·阿让本是生性善良的劳动者,“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使他“逐渐成了猛兽”,后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据此可知,《悲惨世界》 A. 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 B. 揭示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 D. 否定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宣扬人性是善良的,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抨击了造成社会压迫的“法律和习俗”,小说虽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故选C项;旨在抨击“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排除A项;小说没有描写工人在工业社会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排除B项;作者通过塑造米里哀主教感化冉·阿让这一情节,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反对严刑峻法,排除D项。 12. 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 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驰道宽22米 ,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时,汉武帝继续了秦朝的政策,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宽6—8米,可供双向车辆同时行驶,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宽。沿路设置了驿站。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据估计,罗马道路的总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在道路修建上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条件和积极作用。 【答案】(1)相同:以都城为中心;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铺设多条道路;路面宽、路基深、设施较完备;途中设有驿站;道路与对外交通线相连接。不同:与秦汉王朝相比,罗马帝国的道路里程更长,范围更广。 (2)相似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积极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信息传递和人员、商旅往来;便利军队的调动;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进步。 【解析】 (1)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材料二“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得出以都城为中心;根据材料一“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和材料二“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得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根据材料一“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等信息和材料二“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等信息得出铺设多条道路;根据材料一“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和材料二“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得出路面宽、路基深、设施较完备;根据材料一“设置亭驿”和材料二“沿路设置了驿站”得出途中设有驿站;根据材料一“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道路与对外交通线相连接。第二小问异,将材料一中反映的秦汉道路的长度和所达范围和材料二中罗马的道路的长度和范围进行比较可知秦汉和罗马道路修建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秦汉王朝相比,罗马帝国的道路里程更长,范围更广。 (2)第一小问相似条件,关于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条件,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概括。如秦汉和罗马帝国都是统一的大帝国,疆域辽阔;都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都有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积极作用可以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去考虑。如根据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材料二中“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得出道路建设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维护了帝国的统一;根据材料一“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设置亭驿,便利商旅”和材料二“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等信息得出四通八达的交通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信息传递和人员、商旅往来;根据材料二“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等信息结合后所学得出便利军队的调动;根据材料一“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对外交通的联通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进步;道路修建本身也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下表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况 世界科学中心 依据 汤浅光朝:平凡社年表 赵红州: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意大利 1540—1610年 1540—1620年 英国 1660—1730年 1660—1750年 法国 1770—1830年 1760—1840年 德国 1810—1920年 1840—1910年 美国 1920年至今 1910年至今 ——摘编自潘建峰等《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阐述: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带动商品贸易的发达,为其科学革命打下基础;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带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些条件促使意大利在16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重视科学技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学教育发展及教育理论的创新为科学中心向英国转移提供了巨大支撑。所有这些促使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综上所述,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是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这道开放性题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论述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知识加以论述。就提出问题来说,既可着眼于材料的整体,也就是要综合所有材料来进行分析,找出全部材料能够反映出的一个共同的本质问题,以此提炼出一个论题;也可着眼于材料的局部来进行分析,然后提炼出一个论题——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世界强国的崛起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等论题,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将题干列举的的科学中心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己所拟定的论题,按照时序进行论述,论述时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 是革命党、新军和立宪派等多派势力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独立的17省、市中,地方都督掌握着省区军政实权,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地方都督同时拥有军政和民政两权,这种特殊的政治形态被称为军民合治。这导致军人直接干预与管理行政事务,违背共和政体原则。 ——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 材料二 1913年8 月,熊希龄出任国务院总理,不久,《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案遭到各省军政长官的激烈反对。袁世凯政府决定采用虚省制度,1914年5月, 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編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地方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扼要对比袁世凯政府1913年和1914年两次地方改制的异同,并分析其客观积极意义。 【答案】(1)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深,袁世凯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国内党争严重;地方军人执政,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2)1913年:缩省,即废省为州或道,并增加数量;1914年:虚省,即保留省,但只承担监察职能,使道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 目的相同: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意义:有利于革命党人开展反专制斗争;为后来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地方都督同时拥有军政和民政两权”可知国内党争严重和地方军人执政,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2)异:根据材料“《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可知,1913年:缩省,即废省为州或道,并增加数量;根据材料“1914年5月,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可知,1914年:虚省,即保留省,但只承担监察职能,使道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 同:结合材料可知,两次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意义: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关于改革的意义可从有利于革命党人开展反专制斗争、为后来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 材料 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促使欧洲人更认真地思考如何根除战争,保证和平的问题。在纳粹德国铁蹄下呻吟的欧洲人认为纳粹主义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只有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才能根除战争的毒瘤。1941年6月,意大利反法西斯者斯皮内利在囚禁地文托泰内岛发表宣言声称:“必须首先予以解决的问题是彻底废除分裂成民族的国家的状态,不解决这一问题,任何进展都只能是表面文章而已。”宣言还呼吁成立统一的欧洲联盟以对抗导致欧洲走入战争的民族主义。根据《文托泰内宣言》,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成立“欧洲联邦运动”组织,号召建立一个由关心全欧洲人共同利益的主权国家改造的欧洲联邦。“欧洲联邦运动”组织与各国抵抗组织进行广泛的接触,获得了相当大的声势,也对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浪潮产生深刻影响。 ——摘编自高凤琴《战后西欧联合起步的原因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托泰内宜言》发表的意义。 【答案】(1)背景:近代以来欧洲各国陷入长期战乱;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促使欧洲人反思;很多欧洲人认为纳粹主义是民族国家的产物,欧洲只有走向联合,才能根除战争的毒瘤;欧洲各国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 (2)意义:推动意大利成立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欧洲联邦运动”组织;对战后欧洲的和平主义浪潮有深刻影响;促进战后欧洲走向联合。 【解析】 (1)《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背景可以从材料中的“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促使欧洲人更认真地思考……彻底废除分裂成民族的国家的状态……成立统一的欧洲联盟以对抗导致欧洲走入战争的民族主义”等处信息概括出:近代以来欧洲各国陷入长期战乱;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促使欧洲人反思;很多欧洲人认为纳粹主义是民族国家的产物,欧洲只有走向联合,才能根除战争的毒瘤;欧洲各国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 (2)《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意义可以结合二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反法西斯战争、欧洲的共同发展等方面去概括,例如:推动意大利成立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欧洲联邦运动”组织;对战后欧洲的和平主义浪潮有深刻影响;促进战后欧洲走向联合。 17. 材料 顾维钧是近代杰出外交家。他的“联美抑日”政策是整个民国外交的基石。一战后期,美国对德宣战。顾维钧围绕联美主题,向段祺瑞提出随美参战。巴黎和会上顾维钩对“山东问题”据理力争,甚至未经请示擅自公布皖系政权与中日密约。美国要求日本书面保证将来把山东交还中国,但被日拒绝。巴黎和会是顾“联美抑日”政策的第一次验证,“抑日”的目的没有实现,而“联美”的趋势却已形成。两年半之后,顾作为全权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胶济铁路问题,最后议定路产由日本移交中国,中国十五年内还清债务。此外日本在山东和其他特权,基本上由中国收回。华盛顿会议是“联美抑日”政策形成的标志。 顾雄钧的职业准则就是把国家利益与党派利益相区别。1919年他拒签对德和约,开创了在世界列强面前拒签不平等条约的先例,从而为日后逐步清算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1945年旧金山会议召开,蒋介石反对中共代表加入代表团,而顾维钧坚持提名董必武参加代表团。顾雄钧不仅反对党派政治介入外交,同时也反对民众和社会舆论介入外交。九一八事变后,他出任外交部长,认为与日谈判是控制事态发展的唯一方法,而学界和社会舆论则强烈反对。顾对此颇为反感,拒见学生代表。他反对人民外交的提法,认为这是灾难。 ——摘编自岳厚谦《顾雄钧外交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联美抑日”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维钧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答案】(1)背景: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国力有限;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美国日益强大。(答出三条即可) (2)简评:拒绝签订不平等条,维护国家利益,为日后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基础;主张外交独立,反对党派斗争给国家外交事业带来危害;反对人民外交,具有一定局限性。 【解析】 (1)背景:结合所学可从国力有限、列强间存在矛盾、日本狼子野心明显、美国的日益强大等方面进行说明。 (2)简评:由材料“拒签对德和约,开创了在世界列强面前拒签不平等条约的先例,从而为日后逐步清算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可归纳为拒绝签订不平等条的,维护国家利益,为日后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基础;由材料 “顾雄钧的职业准则就是把国家利益与党派利益相区别……坚持提名董必武参加代表团”可归纳为主张外交独立,反对党派斗争给国家外交事业带来危害;由材料“同时也反对民众和社会舆论介入外交……反对人民外交的提法,认为这是灾难”可归纳为反对人民外交,具有一定局限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