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 (客观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B.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C.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D.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2.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 A. 对国家的统治权 B. 对宗族的统治权 C. 对封邑的统治权 D. 对民众的统治权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察举制 D. 世袭制 ‎4.《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规定 A. 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 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 朝 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6.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 A. 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 B. 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7.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A.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8.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9.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10.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D.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C. 实行的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12.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 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 B. 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 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D.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1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 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 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 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4.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120员,殷240员,东汉7567员,晋6836员,隋12576员,大唐18805员。这可用来说明 A. 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 B. 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 C. 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 D. 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 ‎15.《吕氏春秋》载:“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据此判断,秦始皇时期铸半两钱意在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 显示王权至上和秦朝的大一统 D. 促进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1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 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 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1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C.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8.《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这一分工 A.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19.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20.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21.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的统计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克服了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22.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 A. 笼络民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皇权 D. 剪除异已势力 ‎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24.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A. 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 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 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D. 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25.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 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 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第Ⅱ卷 (主观题,共2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13分)‎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级高一第1学期月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 1- ‎---5 CBBCC 6---10 CADCC 11---15 BDDCC ‎ ‎16---20 DBDCA 21---25 ACCDC ‎26‎ ‎【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3)‎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9)‎ ‎(2)制度:九品中正制。(2)‎ 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2)‎ 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