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6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61张)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 二 ) 第 14 ~ 15 题 古代诗歌鉴赏 《 考试说明 》 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1) 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见下图表: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释放一览表 1 高考大回放 2 考点大筛查 高考大回放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 解析 ]   A “ 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说法错误,此时的心情是严肃的。 E “ 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 分析不当。 AE   2 . 本诗的第四句 “ 下笔春蚕食叶声 ” 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 ) 答: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 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 解析 ]   “ 下笔春蚕食叶声 ” 运用比喻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突出了考场的庄严,烘托了作者心情。 【 注 】   ①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 “ 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 彼李揆,安肯来邪? ” 3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BD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 解析 ]   B “ 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 错,诗歌的标题是 “ 送子由使契丹 ” ,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 “ 唐第一人李揆 ” ,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 “ 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 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4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 分 ) 答: 示例: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 解析 ]   题干问的是 “ 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 。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 ,首联中, “ 云海 ” 一词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 “ 相望 ” 说明二人情深意重。从诗歌标题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 “ 那因 ” 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衣襟呢! 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 A . 《 长恨歌 》 和 《 秦中吟 》 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 “ 短李 ”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CD    [ 解析 ]   C “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 理解不当, “ 短李 ” 是亲近戏谑的称呼。 D “ 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 分析不正确,作者固然 “ 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 ” ,但不是 “ 因此并不介意 ” ,诗中蕴含着苦楚和愤懑。 6 . 请从 “ 戏赠 ” 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 分 ) 答: 示例: “ 戏赠 ” 二字进入诗题,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态度。一方面,诗作呈现戏谑友人,夸耀自我的态度,通过诙谐的笔墨,表达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赞自矜,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自信。另一方面,诗作并非全是戏言,其中也包含着对前程暗淡失落无奈,对现实处境愤懑自嘲的情感。态度为表,情感为里,表里融合:在仕途跌挫的窘况中,也只有编排诗作,流传后世的未来期待和戏赠挚友知交,无拘无碍的现实慰藉吧。 [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 “ 戏赠 ” 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 ( 课标卷 5 年 ) 年别 卷别 体裁 作者 字数 难度 题数 赋分 2017 课标 Ⅰ 宋诗 欧阳修 64 高 2 11 课标 Ⅱ 宋诗 苏轼 64 中高 2 11 课标 Ⅲ 唐诗 白居易 64 中 2 11 2016 课标 Ⅰ 唐诗 李白 60 高 2 11 课标 Ⅱ 唐诗 杜甫 64 中高 2 11 课标 Ⅲ 宋诗 曹翰 64 中低 2 11 古代诗歌鉴赏 ( 课标卷 5 年 ) 年别 卷别 体裁 作者 字数 难度 题数 赋分 2015 课标 Ⅰ 唐诗 岑参 48 高 2 11 课标 Ⅱ 唐诗 韩偓 64 中高 2 11 2014 课标 Ⅰ 宋 无名 56 高 2 11 课标 Ⅱ 唐 韦庄 32 中 2 11 宋 郭震 32 中 2013 课标 Ⅰ 宋词 陆游 66 高 2 11 课标 Ⅱ 宋诗 朱熹 64 中 2 11 结论 五年共考及古代诗歌 13 首,其中唐诗 6 首,宋诗 5 首,宋词 2 首,作者以名家为主;阅读量、赋分稳定;诗后有注释,以降低难度。 古代诗歌鉴赏 选文走向 以唐宋名家诗词作品为主,其他时代和作家的作品为辅。选文内容有正能量,艺术上表达技巧典型,阅读难度适合高中生实际 选文字数 作品正文六七十字,绝句、小令与长调不单独选入 题型变化 共拟两个小题,第 14 题为客观性复选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第 15 题为主观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概括与鉴赏 试题难度 全国 Ⅰ 卷难度较高,全国 Ⅱ 卷难度中高,全国 Ⅲ 卷难度中等 赋分情况 客观题 1 个, 5 分;主观题 1 个, 6 分,共 11 分 特别提示 诗后注释多为难点,是突破理解诗句瓶颈的关键,务必优先阅读 考点大筛查 【 注 】   ① 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 ② 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 ③ 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 ④ 笴,箭杆。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 .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B   D   C .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 .颈联将天上的 “ 欃枪 ” 与草间的 “ 狐兔 ” 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 .本诗紧扣 “ 射 ” 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 解析 ]   B “ 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 分析不当。 D “ 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 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 2 . 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 分 ) 答: 示例: ① 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 ② 以 “ 一 _____ 笴 ”“ 下百城 ” 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 ③ 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 [ 解析 ]   6 分,每个要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注 】   ① 本诗作于 766 年。 ② 扶桑:传说为日出之处的大木。 ③ 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首联 “ 尖 ” 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 B . “ 旌旆 ” 一词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C .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看到峡谷中龙虎鼋鼍静静地躺在那里。 D .尾联中的 “ 杖藜 ”“ 白头 ” 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 E .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 [ 解析 ]   B “ 旌旆 ” 在这里没有象征意味, “ 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 无中生有。 C “ 龙虎鼋鼍静静地躺在那里 ” 分析不当,颔联的意思是,诗人在楼头看到,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B   C   4 . 颈联体现了诗题中 “ 最高 ” ,其写法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6 分 ) 答: 示例:颈联写诗人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向东仿佛能看到最东方的扶桑遥指此处断石,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流入脚下长江,亦真亦幻,宏阔神奇,诗人借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极力渲染出此楼之 “ 最高 ” 。 [ 解析 ]   6 分,手法 3 分,好处 3 分。意思对即可。 5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 A .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 “ 闲 ” 字反衬 “ 忙 ” 字。 B .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桃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 .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 “ 延 ” 与 “ 纳 ” 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A   E   D .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 “ 鸡啼 ” 以动衬静。 E .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 “ 残红 ” 与 “ 众绿 ” 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 解析 ]   A 错在 “ 早春季节 ” ,从诗题 “ 四月五日 ” 和 “ 送春 ” 可知是夏始春余。 E 错在 “ 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 ” ,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6 .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6 分 ) 答: 示例: ① 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 ② 闲适之情。 “ 官闲 ” 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③ 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 解析 ]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 官闲聊 ” ,闲适之情; “ 残红 ” ,恋春之情; “ 城门近 ”“ 日正长 ” ,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 注 】   ① 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 逃名, 《 汉书 · 逸民传 》 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 “ 乱 ” 指战乱, “ 烧 ” 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 “ 烧残 ” 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 .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 “ 犹自 ” 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 “ 恋吾庐 ” 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 .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 “ 忘机 ” 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因此很高兴。 B   D   D .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 .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随遇而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 答案 ]  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 、 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 解析 ]   B “ 恋吾庐 ” 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而且 “ 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 错误。 D “ 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 ” 错误,从 “ 鹤疏 ” 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 E “ 随遇而安地度过 ” 分析不当,应为悠然自适地度过。 8 . 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 《 钱塘湖春行 》 中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的异同。 (6 分 ) 答: 示例: (1) 相同点: ① 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 ② 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 不同点: ① 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 “ 涨 ” 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② 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 解析 ]   6 分,相同 2 分,不同 4 分。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一 ) 考查重点 1 .对诗句内容和诗歌主旨的理解。 ( 第 14 题 ) 综观 2017 年高考第 14 题的命题可以看出,本题运用客观题的形式,以诗联为基本单位,考查对诗句、诗歌主旨和相关艺术技巧的理解能力。 2 .对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 ( 第 15 题 ) 本题的鉴赏要点主要有: (1) 某一诗句在作品的妙处,如 2017 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Ⅰ 第 15 题。 (2) 对抒情主人公性格的赏析,如 2017 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Ⅱ 第 15 题。 (3) 赏析作品表达的感情态度,如 2017 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Ⅲ 第 15 题。 (4)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5)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技巧。 ( 二 ) 常设陷阱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设陷阱见下图表: ( 三 ) 失分原因 1 .没有读懂诗歌,就急于阅读试题。 2 .没有看清试题要求就急于动笔作答,导致答非所问。 3 .忽视题干隐含的信息,回答要点不全。 4 .忽视阅读注释,影响答题准确度。 5 .忽视对诗歌标题的品赏,造成理解有误。 6 .对诗中关键字的品味不深不细,答题有偏差。 ( 四 ) 临场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一般都遵循 “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 的基本规律。做古代诗歌鉴赏题要做到以下 “ 七看 ” : 1 . 看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中的 “ 送 ” 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 《 越中览古 》 中的 “ 览古 ” ,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 《 出塞 》《 从军行 》 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 2 . 看作者。 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有助于准确地把握诗歌特点。看作者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3 .看注释。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前的注释,往往是诗句中的阅读障碍,及时阅读注释,对于读懂诗歌原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4 . 看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备考中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应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 . 看小序。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古诗词前面的 “ 序 ” ,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 6 .看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 《 木兰花 》 中名句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中的 “ 闹 ” ,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 “ 闹 ” 字自然地流露出来。 7 . 看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 《 芙蓉楼送辛渐 》 中的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 注 】   ①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年 ) 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 ② 天中:指洛阳。 ③ 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B .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 B   C   C .颈联前一句是说 “ 金汤固 ” 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后一句突出对政治革新的认识。 D .尾联中的 “ 不过 ” 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 “ 行俭德 ” 的重要性。 E . “ 盗贼 ” 一句,含蓄委婉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 答案 ]  答 B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 、 D ,不给分。 [ 解析 ]   B 颔联的意思是,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实际上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 “ 天中 ” 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 “ 翠华春 ” ,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C “‘ 金汤固 ’ 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 ” 分析不当,诗中的意思是,诗人并不是否认 “ 金汤固 ” 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借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 E “ 含蓄委婉地揭示了 ” 分析不妥,应为一针见血地揭示了。 10 .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6 分 ) 答: 示例: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颈联两句通过对比点明对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 “ 长令宇宙新 ” 。 [ 解析 ]   6 分,观点 2 分,结合作品分析 4 分。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诗题中的 “ 九日 ” 与 “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 .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 ( 即池州 ) 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 .颈联中 “ 谪仙 ” 诗风豪放, “ 小杜 ” 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等名句。 C   E   D .颔联 “ 风月不供诗酒债 ” ,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 答案 ]  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 、 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 解析 ]   C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是杜甫的诗句。 D 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 E 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2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 答: 示例: ① 本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 ( 或赞美 ) 。 ② 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 ( 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 ) 。 ③ 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 解析 ]   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注 】   ① 朱彝尊:浙江嘉兴人。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词从眺望远山起笔,描绘山间雾气弥漫,看来很近、其实还远的画面,既有云烟氤氲的实景写照,又有作者 “ 山近远 ” 的具体感受。 B . “ 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 ” 写雨后在晋祠中游览的惬意心境,渲染出雨后乍晴、轻柔温暖的气氛,表现出踏沙而行无比松软的感觉。 C . “ 又是天涯芳草遍 ” 在描写芳草连天的实景的同时, “ 又是 ” 二字表明作者唤起了对初游景象的回忆,自然融入词人曾经有过的美好印象。 A   C   D . “ 系马青松犹在眼 ” 中 “ 犹在眼 ” 三字,突出描写词人看到 “ 系马青松 ” 的情景, “ 犹 ” 字着重刻画了词人看到青松如见故人的惊讶心态。 E . “ 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 ” 两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月之 “ 凉 ” 反衬人的感伤悲凉,以月之 “ 满 ” 衬托了人的孤独。 [ 答案 ]  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 、 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 解析 ]   B “ 在晋祠中游览 ” 分析错误,其时词人尚未进入晋祠,还在途中。 D “ 惊讶 ” 与诗境不合,应为 “ 惊喜 ” 。 E “ 反衬 ” 与 “ 衬托 ” 分析不当,应为 “ 以月之 ‘ 凉 ’ 衬托人的感伤悲凉,以月之 ‘ 满 ’ 反衬了人的孤独 ” 。 14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 (6 分 ) 答: 示例: ① 重游晋祠欣赏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 ②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 ③ 思念家乡的孤独之情。 [ 解析 ]   答出一点并结合诗句分析可得 2 分,答出 3 点可得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注 】  张炎 (1248 ~ 1319) ,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六世孙,寓居临安 ( 今浙江杭州 ) 。宋亡时,年 29 岁,家产籍没,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 (1290) ,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 15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 . “ 采芳人杳 ” 写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赏花人只是在杳远的地方观望,昔日人头攒动的赏花场面荡然无存,为下文写意酝酿了感情。 B . “ 顿觉游情少 ” 转入描写面对此情此景的心理感受,盛景已成过往云烟,游情惨淡,不但蕴含了词人的心酸感受,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C . “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 两句运用 “ 去年 ” 与 “ 今年 ” 的对比,揭示词人的处境,衬托出国破家亡后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B   C   D . “ 三月休听夜雨 ” 的 “ 夜雨 ” 是指早春柔暖的细雨, “ 雨 ” 字一语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 如今不是催花 ” 的 “ 催花 ” 是催促花开。 E .本词借 “ 燕子 ” 比喻自己愤愤不平的心情,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层层翻新,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全词。 [ 答案 ]  答 C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 、 D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 解析 ]   A “ 人杳 ” 是人迹杳无的意思,而不是在杳远的地方观望。 D “ 夜雨 ” 是指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的夜雨,是暮春急雨,而不是早春柔暖的细雨。 E “ 愤愤不平的心情 ” 理解不当,应为飘荡无依的处境。 16 . 上片中 “ 草草 ” 二字用得极妙,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 分 ) 答: 示例: “ 草草 ” 二字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诗人 “ 草草 ” 看景的场景,更透出了作者那缭乱的心绪。春景是美丽的,但是作者国破家亡、流落他乡无心欣赏。 [ 解析 ]   6 分,两句话,两个要点,每个要点 3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