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 2020.4 一、选择题 1.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荆(楚)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表明墨子 A.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 C. 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D. 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材料大意是说: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是不仁义的;不劝阻楚王的行动和劝阻不成功都是不对的;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这表明墨子不赞成发动兼并战争,但要抵抗外来入侵,故A项正确;墨子反对兼并战争,B项错误;材料表明墨子不赞同孔子的仁义思想,C项错误;墨子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D项错误。故选A。 2.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 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 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 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了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吏治是否清明和高效无关,A项错误;材料是选派州牧,同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同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选B。 3. 宋太宗说:“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猾民,望毫发之惠,不可得也。”宋太宗意在 A. 反思唐藩镇割据的教训 B. 消除“不抑兼并”的危害 C. 强调经济上集权的重要 D. 关心国家安定与百姓疾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宋太宗认为前代帝王时期天下的财赋,中央只占十分之一,其余都集中在地方,所以他要把地方的财赋集中到中央,以此来保障战争和维护社会稳定,这表明宋太宗强调经济上集权的重要性,从而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A项反思的目的是加强经济上的集权,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土地问题,且消除表述错误,B项排除;关心国家安定与百姓疾苦不是宋太宗的目的,D项错误。故选C。 4.—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 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 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 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 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厉行行海禁,这导致了沿海居民生存困难,从而和倭寇勾结,在戚继光等人平倭后,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从而使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种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问题的解决,D项符合题意;东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项错误;明朝时期还有官方的对外贸易,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失去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 5.刘锡鸿认为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鹫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两种两人均认为 A. 政体亟须调整 B. 西方技艺为末 C. 纲常政教为本 D. 不能仅学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伤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所以两者都认为西方的技艺为末,B项正确;材料中的两人均是清政府的官员,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仍然要维护传统,A项错误;材料中两者的“纲常政教”是不同的,C项错误;D项是郭嵩焘的观点,错误。故选B。 6.1898年,清政府同意了总理衙门为扩大税源开设商埠的建议;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到民国初年中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50处左右。这体现了 A. 国家致力于摆脱列强控制 B. 政局变动提升了国际地位 C. 国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 D. 贸易政策与格局得到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晚清末年时期,清政府主动自开商埠,并具有对这些通商口岸的管理权;到民国初年中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达到了50处左右,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商埠,这些措施体现了国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主动融入世界,C项正确;晚清政府时期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贸易政策与格局的调整,D项错误。故选C。 7.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其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A. 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 蕴含著民主革命的思想 C. 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 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是“1903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材料教科书主要是劝导学生要爱国,要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体现了民族危机深重,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优胜劣汰理论的宣传,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平等自由的追求,D项错误。故选C。 8.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 A. 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 B. 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 C. 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 D. 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红军”的称谓,可知这是1927年到1937年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国民党正在围剿红军,材料表现的就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时国民党勾结土豪和乡绅残害红军,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党的严重冲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国民大革命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红军主力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D项错误。故选B。 9.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 A. 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 英日结盟封锁中国 C. 中英盟国关系岀现裂痕 D. 英国对日绥靖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40年6月”,此时处于二战初期,英法美等国此时推行的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材料中英、日共管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同时禁止武器、弹药和货物等物资的运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日本在缅甸的利益,体现了英国对日绥靖政策,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英国对对日本南进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英日结盟,B项错误;材料是英国对日本的纵容,不是中英间的裂痕,C项错误。故选D。 10.1979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牌价提高了21.19%,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并且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一律免购。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B. 大力推行包产到户 C. 给予农民政策优惠 D. 积极应对农业困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同时降低了征购粮食基数,又对口粮和杂粮不足地区进行了免购的规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民政策的优惠,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是对农民优惠,不是应对农业困境,D项错误。故选C。 11.“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 A. 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B. 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 C. 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 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格拉底用“产婆术”的办法,逐步引导人主动思考,解决自身思考的问题之处,从而逐步到寻求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主张引导人思考,不是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其对神学的破除,C项错误;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不符合材料引导人思考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A。 12.加勒比海地区印第安人在1492年时约有600万人,50多年后剩下几千人;安第斯山地区印第安人在印加帝国末期约有900万人,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这表明 A. 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 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 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此时是新航路的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方殖民者疯狂屠杀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减少,所以通过奴隶贸易把非洲人大量贩卖到美洲,从而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是世界性人口大流动的开始,A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表明,排除;材料是说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影响,不是对殖民者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 13.—战前,德国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敢轻易妥协,否则会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这使得德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材料表明 A. 激进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 B. 德国欲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C. 德国政府的决策被民意左右 D. 民众的民主诉求得到了落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一战前的德国政府由于害怕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所以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反映了德国民众的这种民族的激进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外交政策,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德国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B项错误;C项“左右”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是民众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不是民主诉求,D项错误。故选A。 14.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A. 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B. 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 C. 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D. 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利用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提出了在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同时又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表明其未能摆脱传统的斯大林模式的体制的束缚,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的扩大,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C项错误;材料仍然未摆脱传统体制,不是经济新模式的探索,D项错误。故选B。 15.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 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 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 据《汉书》,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 (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 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示例二: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书。 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 示例三:信息: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被即被废黜。 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 示例四:信息: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 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答案亦可得分) (2)【答案一】 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 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 答案二】 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 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 【答案三】 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验证,谨慎进行评价。 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 【解析】 【详解】(1)本题首先根据材料,来提取其中一个信息,然后指出反映的历史现象即可。如:根据材料“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可以提取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可以从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来概括。如:根据材料“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 “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等都可以提取信息,再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现象即可。 (2)本题属于史料的运用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本题首先根据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是材料中原有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材料的的不同认识,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和史料运用的知识结合,要注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历史价值和材料的结合和说明,实物史料和不同类型的文献史料的区分,同时注意各种史料的优缺点,要注意史料的综合验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 拓跋圭 368—409 太武帝 拓跋焘 424—452 献文帝 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 拓跋宏 471—499 宣武帝 元恪 500—515 孝明帝 元诩 516—527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1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材料二 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 (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3)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拓跋氏改姓为元氏。 措施:尊儒崇礼(以孝治国、改行汉制);改汉姓。 (2)趋势:佛像样式逐渐汉化。 原因: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或答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或答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 (3)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一问,根据材料北魏皇帝列表中谥号和姓名的纵向对比,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得出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拓跋氏改姓为元氏。措施一问,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是行汉制、改汉姓。 (2)趋势一问,根据材料二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的信息,从佛像样式逐渐端庄和严肃,可以得出逐渐汉化的趋势;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佛教的中国化、南北方的文化交流等角度思考。 (3)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民族融合、对后代隋唐的统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的角度回答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国家布局在陕西省的重点建设工程数量居全国首位,但高校数量、学生规模与沿海相比仍相去甚远。1955年,教育部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交通大学随即发出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口号。1956年起,6000余名交通大学员工,从上海迁至西安,不仅跨越了1500千米的空间距离,而且战胜了由十里洋场落地黄土高原的心理落差,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和先行者。 ——摘编自《从交大西迁看高校使命担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答案】(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特点: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通才教育);办学条件艰苦;服务于战时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研究。 (2)原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国防安全的需要;高等教育布局亟需优化。价值取向: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服从大局。 【解析】 【详解】(1)背景一问,根据材料西南联大成立的时间可得出日本的全面侵华,根据材料“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可得出政府的重视。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等信息,从对学生全面教育、办学条件、服务对象、因地制宜科学研究等角度概括即可。 (2)西迁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交通大学西迁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但高校数量、学生规模与沿海相比仍相去甚远”,可以从一五计划、国家安全、教育优化等角度思考。价值取向一问,结合两所大学的时代背景,可以从爱国、奋斗、服从大局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时,东征的十字军才从亚洲带回了糖,因为价格昂贵,当时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跟荷兰人学会了甘蔗种植技术,从非洲引入黑奴,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廿'巴西糖”日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被称为“砂糖革命”。食糖逐渐变的普通人也消费得起,加糖红茶成为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巧克力、果酱等甜点变得流行,食糖的消费量成倍地增长,1700年时英国人年均食用4磅糖,到1800年升至18磅。 1799年法国科学家研制出甜菜制糖的方法,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海上运输受阻,蔗糖等物资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促使了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再加上甜菜可以在温带地区种植,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甜菜糖的产量经常超过甘蔗糖。20世纪中期之后,全球民众更愿意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 ——摘编自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传播的特点,并说明“砂糖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世界制糖业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传播范围扩大;与殖民扩张紧密相连;价格逐渐降低,逐渐平民化;英国逐渐垄断蔗糖贸易。 影响:改变了饮食习惯和消费结构;推动了三角贸易和英国殖民霸权建立;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原因:甜菜制糖的出现(新糖源的出现);制糖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霸权的衰落;饮食时尚变化。 【解析】 【详解】(1)特点一问,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食糖逐渐变的普通人也消费得起”、“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巴西糖’”等信息,可以从传播范围、和殖民扩张的关系、价格变化、大众化、英国垄断等角度概括即可。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人们的饮食结构和消费结构、对英国的殖民争夺和奴隶贸易、对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思考。 (2)根据材料“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等信息,从新糖源的出现、技术进步、英国霸权衰落、饮食结构等角度概括即可。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进国家的现代转型可能会伴随着两种革命: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所谓内部革命,就是指通过革命而实现对于传统的差序社会'格局的突破,实现普遍均质人民的自我塑造,对应地,在这样一种新的正当性基础上,会形成一些新的法律原则和政策,使得现代经济对于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撕裂效应得到某种缓解而外部革命,则是指对于既存世界秩序的冲击与挑战。对西方的后进国家这意味着对旧秩序的挑成;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对西方基于“文明”与“野蛮”之分而成的二元外交体系的挑战,以及对于“中心一边缘”的国际经济格局的挑战。 ——摘编自施展《枢纽》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举例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 说明: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促进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综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又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示例二】 观点: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 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智慧和方案。 综上,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也冲击了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分不能超该题赋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材料观点,如: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后进国家转型往往包括促使国家现代化的内部革命和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外部革命等;然后根据所学的19世纪以来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