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考试 历史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命题学校:丹东四中 命题人:张海燕李丹 校对人:张海燕李丹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答案】A 【解析】 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下表是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请通过选择完善表格 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 郡县制度 国有专营制度 A. 盐铁官营制、九品中正制 B. 尊儒制度、科举制度 C.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度、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国有专营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A项盐铁官营制属于国有专营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机构,与图表不符,排除C。行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可知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国有专营制度。 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4.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是人口压力导致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A项结论材料不能得出,非农业人口比重材料没有反映;“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说明明清时期长途贸易有较大发展,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 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种现象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答案为A项。反对“叛圣人”,不是一种理性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等思想家对李贽离经叛道做法的不满,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不是流派之争,排除。 7.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 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 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 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 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A 【解析】 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 8.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共和制的政体与中国国情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差距,排除A项;缺乏群众支持是新政体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表现,但并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不是探讨确立新政体的方式,排除C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9.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 A. 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小农经济的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C. 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D. 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店铺盈利归天王、将城与市完全分开,太平天国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设想背离历史发展潮流、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故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经济措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 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 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的探索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三次近代化探索均以失败告终,这主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即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D项的表现,表述不全面。故选D。 11.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日军占领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实行专制独裁的国民党统治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主自由。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武装割据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这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思想解放不是这两个“解放区”的含义;C选项错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 “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 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答案】B 【解析】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一五”计划时期实征农业税也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A项中“始终呈现下降趋势”,表述太绝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生产下降,C错误;1963~1965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民经济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D。 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14.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 A. 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 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 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 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内容多重在对人的管制,罗马《十二铜表法》内容注重有效保护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注重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力,两者比较,罗马法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比中国古代法律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A应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重视证据,排除B;《十二铜表法》维护的是罗马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错误,排除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的主旨,本题把中国古代法律与《十二铜表法》进行对比,说明罗马法更重视公民的权利、平等,中国法律强调人民对国家的服从。 15.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 16.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 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 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 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 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抛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加谈判,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接受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不平等条约的条件,中国政府的态度反映了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的立场, D项正确。A项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信息与港人治港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1989年7月,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唐纳后来在与莫斯科讨论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时得出结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这表明 A.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误会产生的偶然事件 B. 美国寻求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美苏关系僵局 C. 古巴导弹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 D. 美苏在古巴危机事件中错误行为已经达成谅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故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产物,故A项错误。美国寻求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美苏关系的缓和,故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8.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 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一体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主权让渡的过程。冰岛放弃加入欧盟和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就是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反对更多的主权让渡,所以材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绝对化错误,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9.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定1787年宪法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 C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A项错误;美国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故C项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故D项正确。 20.“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 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B. 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 C. 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D.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权显然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C项错误;美国宪法颁布防止专制出现,以提高效率代价保障民主,故D项正确。 【点睛】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对选民负责,有行政权,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财政权与立法权,可任命部分官员,选民直接选出,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 总统由议会选出。德意志帝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权力中心是帝国皇帝联邦议会(各邦代表)与帝国国会(普选)行使立法权。 21.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 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B. 商业革命影响深刻 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经济水平决定物价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6世纪末欧洲主要国家的物价上涨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出现所谓的“价格革命”,在此过程中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不是商业革命,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 22.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 工厂制组织形式 B.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机器大工业生产 D. 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时期,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成为“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即“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故本题应选B项;A、C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工业城市的生活方式,故排除D项。 23.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 B. 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 C. 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其发展社会经济,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阶段,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备共产主义特征的表现:余粮收集制、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其初衷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24.“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 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 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应也不可能……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多极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参与、民主共存的特点,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故B选项正确;材料反对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故A选项错误;世界各国的力量对比较为悬殊,不可能均势化,故C选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未建立,故D选项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三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4)归纳材料三、四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答案】(1)特点: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进步意义:强调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有助于维护罗马长期、稳定的统治;成为后世西方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为近代法制的渊源。 (2) 特色:法以礼为灵魂;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社会治理重教育、和谐;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影响:有助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普及,通过民众的文化素质;也导致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最终破坏法律体系。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需要。 (4)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说明:1982年修订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1世纪初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可知,罗马法的特点是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进步意义,根据材料“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等信息可知,罗马法强调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助于维护罗马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资产阶级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和法学的渊源等从维护罗马统治、成文法的规则、对近代法律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2)特色,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可知,中国法律的一大特色是法以礼为灵魂;根据材料“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可知,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根据材料“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可知,社会治理重教育、和谐;根据材料“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可知,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影响,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在礼的指导下,“以礼为灵魂”,并且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这有助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普及,加强对民众的教化,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以“人治”为基础易导致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不能够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3)本小题考查维新运动。根据材料“‘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发起人之一,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度,他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与其维新主张是一致的,题干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从维新运动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等各方面背景作答即可。 (4)共同点,根据材料“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可知,立法权应归于人民;根据材料“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可得出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根据材料“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知,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我国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史实即可,即:1982年修订的宪法,“依法治国”的提出,以及21世纪初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教条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发展模式与自主选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犯过错误,走过一段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探索过程中,我党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党的十四大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自主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本题考查发展模式与自主选择的关系,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全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发展模式,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在战争期间,朱元璋就多次下令在其控制的区域内“籍户口”。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摘编自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作用。 【答案】(1)特点:以职业为标准;内容详细细密;程序严格 (2)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贪腐;加强对基层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户籍制度提供经验。 【解析】 【详解】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以职业为标准、内容详细细密、程序严格。 第(2)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恢复、一定程度上防止贪腐、加强基层的管理以及为后世户籍制度提供经验等角度分析。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法西斯势力不断增长,国际和平反战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于1927年,由共产党人巴塞、作家罗曼·罗兰和高尔基、宋庆龄等国内外爱好和平人士发起。1932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题为《经济抵制》的讲话中呼吁,美、英、德、法四国政府应当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英国的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甚至发起了组建志愿军的活动,他们意图在中日军队之间构筑人墙,从而制止日军的侵略。 1929年7月,在宋庆龄女士的努力下,上海的反帝大同盟首先成立,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和哈尔滨反帝大同盟。绥远的反帝大同盟在1932年建立。同盟在成立后,出版《血腥》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3年建立了“抗日救亡会”,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赞扬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等。1933年初,成立归绥中心县委,主要活动有“一、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抓住时机开展兵运;三、在农村建立革命武装。同盟的一部分成员成立了文艺同人团体“塞原社”,塞原社在《塞原》、《新绥远》等刊物上,刊登有关介绍新诗歌运动的文章,同时也积极地呼吁人们抗日救亡、反帝反战。 (1)根据材料,概括绥远反帝大同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绥远反帝大同盟成立的主要原因。 【答案】(1)活动:出版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建立地方党组织、建立武装和领导兵运;成立文艺人团体呼吁反帝反战。 (2)原因:国际和平反战运动的推动;进步人士的推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各地反战大同盟反对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 【详解】(1)从材料“出版《血腥》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兵运”“同盟的一部分成员成立了文艺同人团体……积极地呼吁人们抗日救亡、反帝反战”中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国际和平反战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32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题为《经济抵制》的讲话中呼吁,美、英、德、法四国政府应当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英国的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甚至发起了组建志愿军的活动”“在宋庆龄女士的努力下,上海的反帝大同盟首先成立,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和哈尔滨反帝大同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9.【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帝(刘秀)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两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其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光武帝(刘秀)的监察举措。 【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前朝制度;监察机构职权增大;监察体制完备。 (2)评价:积极方面:加强了对官僚贵戚的监督,规范了各级机构的执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国力的增强。 历史局限:以服务专制君权为根本目的,易导致监察官员的腐败;刺史权势膨胀,逐渐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无所不纠……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前朝制度、职权增大、体制完备等方面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 (2)评价,根据材料“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僚贵戚监督、缓和社会矛盾、经济恢复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服务专制君权、监察官员腐败、刺史权势膨胀等方面评价其局限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