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三世界史专题总结
线索1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整体世界发展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探险时代(1500~1750年) (1)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并扩展。 (2)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3)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 (4)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性交往的紧密化和普遍性较低。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3.帝国时代(1870~1945年) (1)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向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 (2)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 (3)文化全球化加强。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4.网络时代(1945年至今) (1)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全球化、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3)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遵守制度安排。 (4)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 线索2 世界大国史线索 [英国史]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与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国家。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霍布斯(1588~1679年)、洛克(1632~1704年)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牛顿力学是对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工业革命之父、启蒙运动之父。 2.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中心,世界的霸主 (1)政治: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反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现。内阁制形成并发展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发展完善;1836年开始宪章运动,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2)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转型。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产生;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议会声明以自由主义为国策。 (3)文化: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思想,进一步动摇封建神学。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最辉煌的作品是《唐璜》。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固守传统,走向衰落 (1)政治:殖民霸权相继受到德国、美国挑战。 德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2)经济:由于海外殖民地使其缺乏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动力,英国衰落下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更加衰退。 (3)文化: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英国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沦为美国的附庸。 政治:殖民体系崩溃、参与冷战、欧洲联合。 经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实行经济政策改革。 [美国史] 1.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政治: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政体确立 ①美国的独立: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经过八年的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②1787年联邦宪法: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经济:1807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制成汽船“克莱蒙特号”。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对外关系:追随英国侵略中国。1844年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维护统一、初露峥嵘 (1)美国内战(1861~1865年) 美国内战亦称美国“南北战争”,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而起,以北方的胜利结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2)对外政策 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成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1919年1月,参加巴黎和会成为操纵国之一;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获利最大,成为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赢家。 (3)文化: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3.20世纪20年代初~40年代——调整与发展,走向富强 (1)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外关系 二战前:美国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4.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繁荣鼎盛与霸权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强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利用与苏联的“冷战”加强了对西欧和东亚的控制,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法国史] 1.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代的法国 (1)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2)1789年7月到1792年8月,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执政;1792年8月到1793年6月,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执政;1793年6月到1794年7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执政;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统治结束,法国大革命结束。 2.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民主共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1)政治:一票共和下的议会制、共和制。 ①普法战争(1870~1871年):法国战败;第二帝国灭亡,成立第三共和国。 ②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成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③一票共和:总统制、两院制、议会制共和制、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道路。 (2)经济: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文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①浪漫主义文学: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3.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中重生 (1)政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严重,国际地位下降。 (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开始衰落;二战后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马歇尔计划。欧洲联合的核心力量,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3)文化: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宣告电影时代到来。 [德国史] 1.德国的崛起 (1)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经济上迎头赶上并超过英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 2.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德国在崛起过程中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二战后德国的选择:二战后,德国接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彻底铲除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走上了与欧洲国家联合的道路,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国民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发展,在欧洲一体化中处于“火车头”的地位。 [俄国史] 1.资本主义时代的俄国 (1)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一战前后:参与三国协约,卷入一战东线战场,激化国内矛盾。 (3)推翻沙皇专制制度: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社会主义时代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成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联)人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3)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4)二战后,苏联力量强大,美苏“冷战”加剧,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5)二战后的苏联改革: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长期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使社会矛盾日渐积累,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 3.后资本主义时代——重返世界舞台的俄罗斯 (1)“八一九”事件失败,国家大权旁落。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2)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遗产。俄罗斯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日本史] 1.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中国北洋舰队,通过日俄战争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910年吞并朝鲜。 2.20世纪初期的日本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动荡不安,对外不断对中国侵略。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占领了德国占领的青岛,逼迫袁世凯政府与其签订“二十一条”。一战结束后,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20世纪30年代,军国主义抬头。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6年2月26日,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了以天皇及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体制。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9月2日,日军战败签署投降书。 3.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1997年以后的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1.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项目 国际格局特征 中国国际地位 第一次变动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第二次变动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第三次变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2.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时间 特点 表现 17世纪至 1840年 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明清时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840~1949年 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 1949~1978年 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8年以来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 (1)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2)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4)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同点 背景 新政前美国遭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出现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逐步开放 不同点 性质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 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 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果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的转变 启示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 4.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热考点1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社会和谐、人际和谐,无疑以公平正义为重要条件。而公平正义的创造和维持离不开公共权威,离不开公共行政。 [针对练1] (2018·乐山一模,32)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传唤者若无正当理由必须到庭,如因生病或年迈行动不便,法庭可为当事人提供车辆,但这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愿意。这说明罗马法( ) A.深受自然法精神影响 B.推动帝国经济繁荣 C.缺乏变通和务实精神 D.注重保证程序公正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要求受传唤者必须出庭且注重当事人的意愿,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法律程序的公正性,故D项正确。 热考点2 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欧洲人开辟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之一。 [针对练2] (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 D 解析 由于新航路开辟后,交易范围以及贸易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当时使用的是贵金属,携带大量货币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支票开始兴盛,故D项正确。 热考点3 科学革命·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的不断出现与发展是科技革命发生的必然前提。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 [针对练3] (2018·成都高三摸底,10)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 A.催生了启蒙运动 B.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普及了无神论 D.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人们因而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得出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这种理性思考正是后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故A项正确。 热考点4 世界市场意识·规则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国人的世界市场意识、规则意识大大增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接受规则,到熟悉规则,到运用规则,再到创新规则。规则意识的树立,使中国的后发优势得到很大提升。 [针对练4] (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一次测评,24)二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日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 ) A.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国际组织 B.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制度化 C.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 D.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 B 解析 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是对联合国的国际地位的表述,不是材料中联合国影响力大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国际关系规范化、体制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联合国的原则和制度成为各国的合法依据,是全球化的表现,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不符,故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是指影响国际的政治力量多,与材料中各国以联合国的规范原则为法律依据不符,故D项错误。 热考点5 十月革命100周年 十月革命是影响20世纪的全球性重大事件。100年过去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也持续了整整100年。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阳光大道。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月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的重大里程碑。 [针对练5] (2018·洛阳高三期中,23)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 热考点6 经济全球化再平衡·逆全球化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捍卫全球化。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指出,“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 [针对练6] (2018·河北衡水一中高三考试,24)美国学者理查德·里维斯指出,英国脱欧公投中,选民不顾政府继续留在欧盟的努力,毅然选择了退欧,是因为不再信奉繁荣来自于自由市场和贸易的共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英国民众不再信任政府的政策 B.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与挑战 C.经济全球化使选择的空间增多 D.英国民主政治转为直接民主 答案 B 解析 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到2017年脱欧,说明经济全球化遭遇到了挫折与挑战,故B项正确。 热考点7 社会保障制度·福利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通过立法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于20世纪中期建成了“福利国家”。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在尊重国情和已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针对练7] (2018·天一大联考高三测试)1935年8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主要包括失业保障、老年保障及其他各种津贴。罗斯福政府此举意在( ) A.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 C.把国民经济纳入计划轨道 D.促进生产和增加消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失业保障、老年保障及其他各种津贴”等措施使他们有了保障,可以再次投入工作或有能力进行消费,故D项正确。 热考点8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人类正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单边主义、零和博弈的全球扩张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此,中国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致力于同美国等大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针对练8] (2018·洛阳高三统考)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 A 解析 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只有通过共同协商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多边峰会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多边峰会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新兴国家,故B项错误;多边峰会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多边峰会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经济区域集团国家,故D项错误。 热考点9 和平发展道路 15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武力相继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中国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顺应世界大势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践行“国大未必强—国强未必霸—国强不应霸—国强决不霸—国强贡献大”的“五部曲”与新理念,打破所谓“国强必霸”的“定律”,开创全球化与多极化时代大国崛起新境界。 [针对练9] (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期中考试题,25)1991年7月31日,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7年内把进攻性战略武器消减三分之一,即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 000枚。这反映出( ) A.霸权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 B.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C.多极化格局促进世界和平 D.冷战范围超出军事领域 答案 B 解析 根据“1991年,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即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 000枚”可知,美苏两国减少相互间的战略武器数量,在1991年美苏两国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此举动,表明两国出现缓和,故B项正确。 热考点10 全球治理体制改革·国际秩序改革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让未来的国际秩序更加合理,更加公正。 [针对练10] (2018·黄山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研究发现,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 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共、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摘编自央视新闻的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 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影响:为欧洲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借鉴和启示;有利于西方哲学理论的发展。 根据: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答上两个方面就可得分)。 (2)不同之处:欧洲:推行种族优越论(或推行霸权主义、实行强权政治)。 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原因: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增强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调的盛行。 中国: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