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 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报告认为,造成此次较严重的区域性灰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性焚烧秸秆,加上静风、低压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等因素导致的。 C. 以价格低廉、方便出行等面貌问世的共享单车,在尚未探索到盈利模式之前,就已经给社会管理造成困惑,甚至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 D. 南昌西汉海昏候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2. 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进房产税改革中,如何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住房信息实现有效共享?是征管机制必须面临的严峻课题。 B.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 资金的投向将直接造福百姓,从保障房建设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软件”上更关注百姓未来的生活品质。 D. 散文家这位“魔术师”,凭靠的并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有伶俐的耳目,有沉着的心思”(《小品文做法论》),这使他独独能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古代女子成年称为“豆蔻”。 B. 古代的兄弟排行顺序是:伯、仲、叔、季。其中“季”就是指排行第四的人。 C. “趋”指礼貌性小步快走,表示尊敬。《论语》中有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受到孔子诗、礼教诲之事的记载。 D.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因为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后被录取的人称为“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4. 有关名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多处提到“君子”指重德行修养的人。如:“君子坦荡荡”“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等等。这与《诗经》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的“君子”意思是相同的。 B.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占领了荆州,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周瑜设下美人计,刘备到江东娶亲,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诸葛亮第三次气周瑜。 C.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指的是贾探春。 D.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使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到了顶峰。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 默写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句子的是 ______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煜在《虞美人》中感叹物是人非,故国不在的诗句是 ______ ,只是朱颜改。 杜牧《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赤壁赋》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箫声乐音悲凉的效果的诗句是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写了远处村落炊烟缭绕的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 ,依依墟里烟。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______ 。首联中“ ______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9.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他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他人合作,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下列对昆曲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原名叫“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B.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属南戏系统,它们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C.它是改进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 D.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中国戏曲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下列有关昆曲特色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改造后的昆山腔结构谨严,把传奇文学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同时借助配乐与舞台设置,才形成了真正的戏曲。 B.昆曲集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的最高成就于一体,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C.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人们用加水能磨出滑润米粉的“水磨”过程来形容昆山腔的改造过程。 D.昆山腔是在融合了方言和民间清曲、小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士大夫创作出来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昆曲历经元明清三朝不断地发展完善,成为明清时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B.使昆山腔变为真正的戏曲,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文人顾坚,另一个是著名的戏曲作家梁辰鱼。 C.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于 是改革后的昆山腔兼有北曲之长,不再是清唱曲了。 D.昆剧之所以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主要是获益于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②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人爱吃野味,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捕猎食用野生动物,源自蛮荒时代人类的本能。中国不同,作为全世界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地区之一,一直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说,会以食用驯化后的动植物为风尚。但今天的华人世界,为什么会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为荣呢? 材料二:研究推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 --蝙蝠,研究成果表明,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传染性,为科学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开发检测干预技术手段奠定了科学论基础。 材料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成功证实蝙蝠是 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并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体,发现多个由蝙蝠携带的新病毒。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倡议书,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敬畏自然,拒绝野味”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七、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6.0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楼梦》的开端,是女娲练石补天,唯独剩下一块顽石弃之不用,顽石遂_____“无材可去补苍天”。修身齐家治国平下,传统的中国文人,内心都深怀补天救世的______.即使写______了男性的沦落,历史和文化的全线溃败,曹公还是怀着希望、爱和悲悯,在“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末世情境中,写了王熙凤和探春这两个补天者。王熙凤这个补天者的形象,深刻而驳杂。她入主尘事,“意悬悬半世心”,强劲有力,但也沾染了男性世界的浊臭气息,精明能干却利欲熏心,大权在握,性格中的恶更被进一步放大。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______ A.练石 弃(qì)之不用 B.浊臭(xiù) 利欲熏心 C.悲悯(mǐn) 尘事 D.无材(cái) 沦落 依次选用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悲哀 情结 出 B.哀叹 情结 透 C.哀叹 情绪 透 D.悲哀 情绪 出 2.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请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两位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一致。 例句:没有坚定的信念,鲁迅就不会弃医从文,不弃医从文,中国何人领呐喊?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 然而,③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表述不当,“热烈的思考”不搭配,应改为“深刻的思考”; B.句式杂糅。“造成此次较严重的区域性灰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性焚烧秸秆,加上静风、低压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等因素导致的。”表述有误,“主要原因是……导致的”杂糅在一起,保留一个即可。 C.成分残缺。“甚至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表述有误,“潜在威胁”没有谓语,应在“甚至”加上“成为”。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辨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 3.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这种病例通常发生在主语“是”宾语的句子中。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都有固定搭配。 2.【答案】D 【解析】A.句子没有疑问语气,故句子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B.“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说明,故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冒号; C.“从保障房建设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与“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同一层级,故“文化教育”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和括号三种。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 标点符号歌 句逗问叹分顿冒,一律不在行头标。 括号引号书名号,“前半”不在行尾掉。“后半”不在行头跑。 破折号与省略号,就怕割断半中腰。 有疑问词非问句,后面不可用问号。 引语中插“某某说”,“说”后用逗不用冒。 “某某说”后是转述,“说”后也不用冒号。 3.【答案】C 【解析】A.男子20岁称弱冠; B.“季”即最小的,但也有例外,例如汉高祖刘邦,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 C.正确; D.乡试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元”是会试的第一名。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应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4.【答案】D 【解析】A“意思是相同的”错误,意思不相同,《论语》中的君子是指有德之人,而《诗经》中的是指女子的丈夫。 B.“刘备到江东娶亲,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错误,应该是“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C.“贾探春”错误,应该是“史湘云”。 D.表述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 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5.【答案】【小题1】地崩山摧壮士死 【小题2】雕栏玉砌应犹在 【小题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小题4】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5】暧暧远人村 【解析】故答案为: (1)地崩山摧壮士死(重点字:崩) (2)雕栏玉砌应犹在(重点字: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重点字:鉴) (4)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 (5)暧暧远人村(重点字:暧)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答案】【小题1】造访 朱门 【小题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1)“过”,造访,不可解释为经过,根据下文可以得知他去拜访了李将军,写了李将军的生活,刻画了李将军的人物形象。题目译为:早春拜访龙武李将军书斋。要明确首联哪个词点出人物地位,应明确首联写了什么,首联上半句写自然景色,无关社会地位,下半句中“朱门”点出地位,因为在古代,王公贵族喜欢将门刷成朱红色,这个门的颜色就点出李将军的身份地位。而“冷静”是点出门前的特点,“闲居”点出人物的状态悠闲。 (2)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把握。正面描写的句子是“吟哦野客任狂疏”和“就中爱读英雄传”,应抓住刻画人物的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比如“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接下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中表现的形象,可见李将军非常的豪放,有志趣。侧面描写表现在首联和颔联,侧重环境描写,首联是自然环境,写出将军所住之地的幽静。颔联是书房摆设,通过书房摆设写出人物的个性,作为将领,将军很儒雅,有文人趣味。侧面描写还体现在“语笑侍儿知礼数”,通过“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表明将军有文化修养。 答案: (1)造访 朱门 (2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译文: 巷子中高树上传来了秋蝉的鸣叫,李将军家门前很幽静,感觉他住的很是悠闲。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将军在吟耸就像野客一样狂放。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立下功勋就怕比不上那些英雄。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意思,应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本题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瞄准答案区间,注意结合首联去找出能体现李将军地位的词语。 (2)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应明确人物刻画的手法有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刻画,其中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是通过他人他事、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解析本题时应结合刻画人物的相关句子具体分析,答题要全面。 解答诗歌题目,首先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本题考查人物刻画方法,应掌握方法,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不可笼统地回答问题。 7.【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1)D 不是“中国戏曲”,而是“很多剧种”,原文第一段为“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A B.“最高成就”不准确,原文第二段为“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不是形容过程,而是形容曲调,原文倒数第三段为“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D.“由文人、士大夫创作出来的”错,是文人士大夫进行了改进,原文第二段为“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 (3)B A.不是“明清时期”,原文第一段是“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C.“不再是清唱曲了”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为“但它还只是清唱曲”;D.“主要是获益于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原文无据. 答案: (1)D (2)A (3)B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8.【答案】【小题1】(1)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采用排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把前文写的繁华街景最终都锁定在一盏宫灯上,让前文的繁华都有了一个最终集中,显得有开有合,详略得当;前文写“一片繁荣”“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以及无数美丽的花灯,都是“闹”,写这站宫灯时“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营造出闹中之“静”的氛围,形成反差,让文章富有余味。 (3)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作者先写街的繁荣,是为了引出后文观灯的人潮涌动,“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而写这些热闹、人潮,气氛已经进入高潮,却又为一盏宫灯的出场做铺垫,繁华与安静形成对比,更突出宫灯带给“我”的深刻感受,有“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悠悠意境。 (4)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答案: (1)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可以整体分析散文用语的风格,是平淡朴实,还是幽默风趣,还是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等;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文本中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言进行。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3)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抓住文章主旨分析作者如此安排的作用和效果。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9.【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小题5】①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②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解析】(1)C.“累”意为“重复”,这句话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重复。故选C。 (2)A.“而”连词,均表转折;B.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C.目的连词,来/介词,因为;D.动词,成为/介词,给,替。故选A。 (3)B.“宗臣对他们两个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选B。 (4)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本题中,“以子相之诗”说的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这与后者“足无憾于法”要断开。“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所以本句的断句为: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 )①岂,难道;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句子翻译为: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②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句子翻译为: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答案: (1)C (2)A (3)B (4)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①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②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参考译文: 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歌文集。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传,而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两人同样出色,对峙并列。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推衍辞藻,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李白和杜甫并驾驱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鳞燕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人徐生一起过来。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健,非常自负,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五声音律,诵读时开朗舒畅的样子好象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还更加没完没了时,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我实在没有办法诘责宗子相了。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评宗子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走陆路因此放弃他的木筏。然而这实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绞尽脑汁,竭尽所能,来迎合物境。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拿着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果一次不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干、太冲、必简、龙标等人,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论,胜过如今那些只凭耳闻之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他担任考功郎时有声望,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那里有倭寇闹事,跟吏民同睡,管理兵器粮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使他的法度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临死之时,家里祭祀,有人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里一直不高兴,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鸡犬共处吗?不能实现,没有圣世。我讨厌我的鸡犬,将要离去了!”于鳞大加称赏,写诗道:“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他竟然偶然持论调到了这个地步。 (1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2)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作铺垫,以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要掌握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文言文翻译题。 10.【答案】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贪痴可休矣 --关于拒绝捕食野生动物的倡议书尊敬的各位朋友: 春节将至,“武汉肺炎病例”在引起担忧的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十七年前SARS浩劫的惨痛记忆。病情出现时,它们有相似的开头:一个病人出现,一系列人传染,由一至百呈“井喷式”增长;回顾病源时,更有相似的起因:国家卫健委指出,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有人都在关注开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我们也应注意到疾病的由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从源头上遏制病毒。 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这些事实无一不告诉我们:捕食“野味”是病毒传播关键的一环。“SARS的源头是蝙蝠不假,但是它发展的舞台是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和酒楼、餐馆。如果没有我们滥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么病毒从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传播链就不会发生,当年的SARS就不会爆发。”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员石正丽在“一席”演讲中说。 因此,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贪念、痴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在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抱猎奇心理。 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掷千金的珍稀野生肉类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排面”建立在一条条原本在自然中灵动的生命和一个个潜在的病毒威胁之上,真的值得追求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明确捕食野生动物的危害,不抱侥幸心理。 记者卧底一个“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汉疫情,一群友回复“该吃吃该喝喝,没那么容易来我头上”。总有人不相信野生动物会传播疾病,或者说是不相信传播病毒的野生动物就是自己接触的这只,抱着侥幸心理。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第三,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不抱自大心理。 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阳照着人类,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种生物。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来动物共同进化出了特殊抗体,而新鲜宿主人类却对它们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也许这一次“武汉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本题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注意倡议书的特点;二是主题是“敬畏自然,拒绝野味”。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则。材料一指出中国人爱吃野味的事实,并提出了何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国人会有这样的爱好的问题;材料二指出检测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这为科学防疫提供了理论基础;材料三指出石正丽团队成功证实蝙蝠是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是多中病毒的宿主。要求部分是,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倡议书,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畏自然,拒绝野味”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考生的立意应该很明确,就是要“敬畏自然,拒绝野味”。那么从哪些角度写更好呢?像这样的作文可以采用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指办法等层进式的写法,争取写出深度,体现出思维的高度。 参考立意: 1、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有出路。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2、“野味饕餮”是拿生命冒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3、敬畏自然,远离野味。必须将野味,彻底逐出餐桌。 4、杜绝野味,刻不容缓。拒绝野味,从我做起。 5、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自己。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 6、拒绝捕食野味,避免惨剧发生。“野味”己敲响人类健康的警钟。 7、相比疫情,野味真的不香。莫让悲剧持续上演。 8、莫等惨剧发生,才放下吃野味的执念。暴戾的人类,会遭到暴戾的惩罚。 9、面对野味病毒,还不悬崖勒马?.失控的野味,失控的灾难。 10、莫让城池的沦陷,始于舌尖上的沦陷。大自然的惩罚往往很残酷。 11、让饮食文化与时俱进。请让野味远离餐桌。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B 【解析】(1)A.“练石”中的“练”应为“炼”;B.“浊臭”的“臭”应读“chòu”;C.“尘事”的“事”应为“世”。 故选:D。 (2)“悲哀”指伤心、难过。“哀叹”指悲哀的叹息。因原句后面是顽石所说的话,所以用“哀叹”更好。 “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程度深。“情绪”泛指感情。程度浅。前文有“深怀”一词,选用“情结”更合理。 “透”比“出”更能表现出《红楼梦》描写艺术的高超。 故选:B。 答案: (1)D (2)B (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要积累近义词组,分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其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区别。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述而不作”,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光说不做”,故错误。 第二,辨析感情。比如“斗方名士”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说的是“知名人士”,此处应使用褒义词。 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2.【答案】根据题干要求,话题应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者(如陶渊明)或课文中的人物,这是首要前提.然后通过例句的分析,句子结构应该是:没有…(人物某种品质),人名+就不会…(人物行为),不…(人物行为),…. 答案示例: 没有坚贞的节操,陶潜就不会辞官归隐,不辞官归隐,文坛谁敢称靖节? 没有过人的胆略,荆轲就不敢图穷匕见,不图穷匕见,华夏何人夸壮士?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考查类型为开放式: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仿写步骤: 第一步,分析结构找仿点. 每一个仿写题抛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分析,这个分析出来的基本格式,就是我们仿写句子的仿点. 第二步,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 第三步,研究例句仿修辞.首先研究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是什么,然后,仿例句的修辞再写一个新句子. 第四步,确定句式仿格调. 先要分析、确认原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尤其是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依样画“葫芦”.若是续后句或补上句,还要考虑上下文语意的照应和文路的一致.仿用句式的题型大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仿照例句,单独造句,仿写的句子与例句之间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主要要求仿句句式结构及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与例句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本题就属于这种类型的. 13.【答案】也可能使身体产生损害 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提高 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解析】语段介绍了有关药品使用的相关知识。①处,根据横线前“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若使用不当”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和横线后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血液中药物浓度越来越高”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然而”和横线后“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意思的句子。 答案: ①也可能使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提高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