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 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3.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 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 的是中国古代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5. 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 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 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A. 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B. 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C. 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D. 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6.“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句出自班固《汉书》的话,表明了秦统一的意义是: A.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诸侯国的统治 C.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D.使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7.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 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皇权至上 D.君权神授 8.《史记》:“……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 职务。”材料所反映的官职与秦朝官职相同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9.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A. 社会经济形态 B. 专制集权的程度 C. 地方行政组织 D. 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10.泰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C. 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材料中所说的措施是 A.察举制 B.“中朝”“外朝”制 C.九品中正制 D.“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体制 12.《范进XX,“杯具”还是“洗具”?》QQ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 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13.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 寄于地方……它负贵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 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 准确的是 A.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B.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14.《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罝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 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 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 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 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1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 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三司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 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 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17.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 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土主权 D.贸易主权 18.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 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19.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 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 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 “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 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20.新疆有一座纪念晚清名臣的祠堂,门前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 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21.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 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2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宰割的局面, 其原因是 A.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各国赞同 B.各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各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组成八国联军共同侵华 23.《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最准确 的解释是 A.清政府已名存实亡 B.清政府的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清政府已完全听命于列强 D.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没有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最主要原因 A.清政府己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列强间矛盾斗争加剧 C.中国人民长期的不屈的斗争 D.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政策 25. 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 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6.右图是著名的卢沟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事变表明 A.国共两党开始正式合作 B.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兴起 C.八路军开始进入前线抗日 D.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7.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它主要说明了 A. 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B. 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28. 右图所示为抗日战争前期的某次重大战役, 该战役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 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29.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 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 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 “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 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 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0.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国民党将士英勇杀敌,付出了巨大牺牲。下列人物中为国英勇捐躯的国民党将领是 A.李宗仁 B.张自忠 C.冯玉祥 D.蔡廷锴 31.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 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 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32.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这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6分,第34题26分,共52分。 33.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日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此种制度的设立在政治体制上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9分) (3)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性认识。(4分) 34.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约发轫于姬周,实立于嬴秦,至西汉乃臻完备。故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一般均自秦汉开始 ——《中国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的史实依据。(3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统治者都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朝特色的新的监察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监察制度形成独立的体系,监察官不受其他行政长官的干预,“台(御史台)无长官”……在专制集权的社会,监察官没有皇帝的支持,很难行使其职权,唐睿宗曾说:“御史绳奸慝,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为奸慝所噬矣”……汉代颁布《刺史六条》,唐朝也制定《六察法》,明清时期亦有《责任条例》和《钦定台规》,以此明确监察职责。 ——吴凤霞《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几个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点。(6分) 材料三 唐太宗指出,天下之事,千头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如果日断十件事,有五件有误,日积月累,“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因此,太宗把大臣谏诤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方针。宋代哲宗朝,谏官梁焘和王觌共同奏劾军器少监蔡硕“盗用官钱,乞取货赂,计赃共及万緡”。宋英宗朝,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 ,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3)据材料三中和所学知识,说明监察制度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8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1)简述材料一、二、三中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四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四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五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3)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8分)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5AACCB 6—10DCACB 11—15DCAAD 16—20ABCDB 21—25BADCA 26—30DDABB 31—32CD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6分,第34题26分,共52分。 33.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17分) (1)变化: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分) 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6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3分) (3)趋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认识:合理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政治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2分,任答一点即可) 34.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1)史实:秦朝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在地方设监御史,掌管地方监察职权。汉朝时,在中央,由御史大夫掌管最高监察权;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3分) (2)特点:继承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独立的体系;依附于皇权;注重监察立法。(6分,答出3点即可) (3)作用:积极性:通过对权力的监督,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打击官员的腐败行为,规范执政;有利于澄清吏治,政治清明;有利于缓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局限性:专制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事件、影响各1分) (2)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 (3)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了准备(或提供了条件;或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8分,任答四点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