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 - / 34 【2019 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 5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 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 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 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 念发生动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王室衰微,导致愈来愈多的人 对天产生了怀疑,故 D 正确。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指小农经济, 它对天子权威没有直接威胁,故 A 错误。儒家出现于春秋末期,且主 张克己复礼,与材料无关,故 B 错误。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在战 国时期,且有利于天子权威巩固,故 C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 2 - / 34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分封制为西周的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容 易导致王侯割据势力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 2.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贞观 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 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的“君道” A. 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 B. 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C. 完全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 D. 是分权制衡体系的新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唐太宗认为法律不是皇帝一人的法律,是天下 的法。这说明唐太宗认为皇帝也应该遵守法律。这与近代民主政治无 关,所以 B 项错误;与分权制衡也没有关系,所以 D 项错误;儒家思 想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仁政思想正与唐太宗所说吻合, 所以 A 项正确。仁政思想并不是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而是儒家的 政治追求,故 C 项错误。 3. 1903 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 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 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 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 本质上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 3 - / 34 B.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C.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材料“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反 映了各地区自治的思潮得到清政府的认可,说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趋 于瓦解,故 B 正确;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材料未涉及 该内容,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联邦制的内容,故 C 错误;政治 民主化与地方自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省先行自图自立…… 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 1903 年清朝中 央集权体制的瓦解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 1927 年 12 月,瞿秋白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 各地的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必须确切地了解游击战争的意义和明显 地树立创造革命地域的目标,运用这一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 推翻当地反动政权。”这表明其 A. 开始关注农民武装斗争 B. 肯定了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 C. 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D. 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也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 - 4 - / 34 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知道,瞿秋白已经在关注各地农民斗争 的经验,故选排除 C,B;A“开始”表述不当,排除; 由材料“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 权 ”可知瞿秋白赞成武装暴动,但并非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 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也 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 一方面,瞿秋白结合革命斗争经验,萌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另一 方面,材料并没有表明瞿秋白摆脱左倾错误。 5. 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卜 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 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 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 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辛亥迄今二十余年”“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 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可以得出这次事件为 1936 年发生的西 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的序幕, 故 C 项正确;ACD 都与西安事变无关,不选。 - 5 - / 34 6. 1938 年 7 月,日本制定“适应时局的对中国谋略”,提出“促进 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日本执行“以华制华”策略 C. 日本遭受敌后根据地沉重打击 D. 日本执行速战速决战略 【答案】B 【解析】由“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可 以看出日本要拉拢中国的杂牌军,来消弱中国的战斗力,这主要体现 了“以华制华”的策略,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对应的是 1938 年十 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与题干不符;C 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敌后根据 地对日本的打击;D 项错误,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在淞沪会战中就被打 破了。 7. 下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 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A. 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 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C.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人民政协建国初期召 - 6 - / 34 开的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故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 ,这个时期政治协商制度还没有建立;C 选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建国 之后确立的;D 选项错误,与事实不符。 8. 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 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 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 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 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 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A. 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 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 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D. 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 种惩罚了”,可见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 趋向缓和,排除 B,选 D;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排除 C ;材料没有提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排除 A. 9. 明代大学士徐阶说:“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 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推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7 - / 34 B. 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C. 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 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答案】B 【解析】材料“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说明明 朝时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材料“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 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说明了两者的分离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A 项是指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自海 运罢,而舟之转漕”说明 D 项错误。 点睛:材料“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独兹一 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是解题的关键。 10. 据统计,唐代每年俦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 钱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 明 A.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C. 唐代市场上货币经常短缺 D. 宋代铸钱工艺水平的高超 【答案】A 点睛:北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世界最 早的纸币“交子”。本题反映的货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正是北宋商 业经济繁荣的变现。B 没有对通货膨胀有正确的认识,CD 与材料无关, - 8 - / 34 均排除。 11.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 ……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 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 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 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 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 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不能将其视为资本的原 始积累,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其本身对 封建体制的坚持压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极大束缚了近代化 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旧体制对近代化发展的制约,不是只局 限在官商一体上,故 D 项错误。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 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 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 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 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 - 9 - / 34 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 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 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2. 1936 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 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水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 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 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这个 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 选项与材料无关;D 选项没有理解材 料的真实含义。 13. 1959 年到 1961 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 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B. 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C. 优先发展民生工业 D. 减少赤字稳定市场 - 10 - / 34 【答案】D 【解析】“增产日用工业品”可以稳定市场;“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 资及国防费用”可以减少财政赤字;自行车、钟表在当时并非生活必 需品,实行高价政策,既可稳定市场,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减少赤字。 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 14.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被纳入到各种 单位组织当中,单位成为国家与市民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结,处于社会 生活的中心位置,整个城市社会的运转表现为各种组织的运行。”材 料所述现象 A.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 C.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 反映了工业化是国家的重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了城市居民一切以单位为 社会生活的中心,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C 项正确;社会主义 改造还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A;B、D 项 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15. 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 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 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 11 - / 34 C. 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 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论语》虽然强调的是节欲寡欲,但不是无情 和绝情,这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文关怀,注重血缘亲情,所以本 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C 选项只突出了儒家对 情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欲的态度;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 16. 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 48 人,基本上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 78 人,其中 仅藩镇将军兼任祭酒的就有 24 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 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 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 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 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了国子祭酒在唐前期人数相对少但“都 是大儒”,唐德宗以后人数增多,“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沦为“文 臣武将的迁转之资”,这说明作为中央官学最高长官的国子祭酒地位 下降,重要性降低,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发 生了变化,B 正确。“藩镇割据削弱丁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排除 A; 材料没有提到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排除 C;儒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 - 12 - / 34 ,排除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儒学新发展•表现 17. 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 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 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 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B. 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 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D. 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 为儒教之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目的 是宣扬儒家焦化思想,这符合理学的三纲五常的精神,故 C 选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特点和目的,不是反映小说的繁荣, 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活字印刷的推广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 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这显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选项 错误。故选 C。 18. 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 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京津之稗贩, 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 推广民间俗语 - 13 - / 34 B. 抵制白话文运动 C. 否定外来文化 D. 提倡文言文复兴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该学者认为“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的结果是“ 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也就是认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意味着连凡夫俗子都能做教授,实质是在讽刺并抵制白话文运动,B 项 正确。A 项与题干主旨抵制白话文矛盾,排除。题中没有涉及对外来文 化的态度,排除 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答案为 B。 19.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 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 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 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答案】D 【解析】孙中山的博爱观是通过道德的感化,使人们在互助与博爱的 精神启导下,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贫富的差别,实现人类的 和谐、幸福和大同,是对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故 D 正确;A 不符合“ - 14 - / 34 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排除;新三民主 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 B;C 不符合材料主旨。 20. 1911 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 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 专业学术期刊。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出现专业化、 体制化、国际化的首头。这反映了 A. 近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化 B. 思想解放促进了科技发展” C. 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 中国科技发展形成了体系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近代中国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学术团体增多,甚 至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说明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 盛,故选 C;A 没有全面揭示材料的信息,排除;B 是近代中国科技发 展的原因之一,排除;D 不符合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排除。 点睛: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科学技 术也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时代特征,从而排除 D。A 的表述片面化, 而 B 不符合材料“反映”的限定,故均排除。 21. “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 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 拥有的特质。”这批判的是 A. 隋唐的科举制 - 15 - / 34 B. 雅典的民主制 C. 罗马的法律制度 D. 欧美的代议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雅典民主制 实行直接民主制,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容易造成 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与题干中“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 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相符,故 B 项正确;ACD 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2.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 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 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主张 A. 强化法律建设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反思民主制度 D. 扩大公民权利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表明法律的信息,无从判断是是否强化法律建设,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们欠缺 管理国家的经验,导致了危害国家利益情况的发生,实质上是指出了 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对民主政治的反思,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 公民权,也没有主张扩大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 16 - / 34 23.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 2016 年 7 月 13 日在内阁议会 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后,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世递交辞呈。该现象表明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B. 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C. 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D. 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象征, 扮演的是仪式性,总统辞职须向国王递交辞呈,这是首相依法履行职 责的体现,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排除。英国国王是“虚君”,无 权任免首相,排除 B。题干涉及首相向国王递交辞呈,与首相与内阁成 员共进退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24. 1820 年,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 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 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汰坚持最高法院有审 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判决过程 A. 反映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 强化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 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 D. 表明最高法院取得法定上诉管辖权 【答案】B - 17 - / 34 【解析】由材料“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联持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 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反映联邦制强化了美国联邦 政府的司法权威,故 B 项正确,A 项排除;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 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持一定的自治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权力 制衡,排除 C;材料体现了“最高法院有审理权”,而由“弗州以联邦 最高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可见最高法院并无法定上诉管辖 权,排除 D。 25. 1872 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 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 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这些国家 A. 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 B. 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 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 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 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通过了 1787 年宪法确立代议制,英国于 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 1832 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发展完 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马克思认为这些国家的工人运动基本以和平 - 18 - / 34 方式出现,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排除 A;材 料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成熟,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进展迅 猛,排除 D。所以选 C 26. 1947 年 9 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 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 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 立共产党情报局。这一事件 A. 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 C. 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 D. 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出台于 1947 年,排除 A;材料反映了 针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上的措施,苏联争锋相对,组建 共产党情报局,故选 B;共产党情报局是政治机构,排除 C;华约组织 的建立于 1955 年,基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组建北约而建立,排 除 D。 27. 1965 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 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空 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 象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19 - / 34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 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 策原则。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 质上来说,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 D 项正确。材料中的行为只是在欧共体民主决议原则上的分歧,并没有 体现“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内 部问题,并非与美国的抗争,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领导权 的争夺,故 D 项错误。 28.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 ,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 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 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B. 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C. 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 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A 【解析】“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意在强调英国在印度发展近 代工业,开设工厂等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 - 20 - / 34 利益的需要,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国内技术革新动力非常 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 而非印度近代工业发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经济发展的 主要推动力是工业革命是技术革命,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题选 A。 29. 1855 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 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 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 A. 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B. 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C. 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人们对“伦敦雾”和煤烟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只能说 明是人们面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焦虑、迷茫情绪。 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现代主义思潮尚未产生;C 项说法错 误,材料中人们的认识是不科学的;这种现象与“理性王国”无关, 排除 D 项。 30. 1879 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 里学习□□□□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 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 视员话语中的□□□□可能是 - 21 - / 34 A. 君主立宪 B. 文化传统 C. 殖民技巧 D. 工业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9 年的德国已经建立君主立宪 制;并同时开展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 世纪末的 世界已经被英法瓜分完毕,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试图学习 英国殖民技巧,企图挑战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故排除 AD,C 正确; 德意志是欧洲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故排 除 B。所以选 C 31.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 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 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在这样的“新工业时代” A. 钢铁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业生产部门 B. 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 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 上。”,这反映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经济发展。到第二次工业革命 ,钢铁工业成为传统的工业生产部门,排排除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 22 - / 34 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 主,排除 B;美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排除 C;结合所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推动生产发展,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般知识,如中心国、主要成就、 特点等一般性知识。要求熟悉教材,并能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 32.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一种社会思潮, “企业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中间路线”。这种“中 间路线” A. 其实质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失败 B. 企图通过通货紧缩解决经济危机 C. 目是用政府权力替代市场机制 D. 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1930 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 义之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间路线”是指凯恩斯主义,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故 D 项 正确,AB 项错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C 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点是“1930 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在自由主 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从中可以得出“中间路线”是凯恩斯主义。 33. 自罗斯福人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 ,包括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东方杂志》《申报月刊》《时事月报》《 - 23 - / 34 世界知识》等报章杂志在内……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 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就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 这是因为 A. 它催化了中国的危机 B. 它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 C. 当时中美关系的敌对态势 D. 文化学术界弥漫的右倾情绪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特别是 金融政策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造成中国金融危机,以致于中国进行 货币改革,故 A 项正确。B 罗斯福新政虽然有一定内容规定工人应得利 益,但那只是缓和阶级矛盾更好的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对民 主革命有影响。C 说法错误,事实上美蒋联系密切。D 对但不符合题意。 34. 《俄国史》载,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 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 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 种。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在当时是更优越的制度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 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B - 24 - / 34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既有“社会主义商店” 又有“私人商店”,这样必然就会促进这两种商店的竞争即市场的竞 争,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而非“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自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这一 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35.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 ’期间的 13.2%提高到 18.5%,重工业则由 40.1%降为 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 14.8%,重工业则高达 19% 。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C.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答案】B 【解析】“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 13.2%提 高到 18.5%,重工业则由 40.1%降为 14.5%”可见计划要实现重、轻 工业的比重协调发展,故 A 项排除;“轻工业 13.2%提高到 18.5%, 重工业则由 40.1%降为 14.5%”可见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重轻工业的平 衡,故 B 项正确;该计划将轻工业由 13.2%提高到 18.5%,不能体现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故 C 项错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 一五计划期间的 13.2%提高到 18.5%,重工业则由 40.1%降为 14.5%” - 25 - / 34 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计划,故 D 项错误. 36. 曾因欧盟自由贸易政策收益颇丰的英国经过全民公投退出欧盟;美 国总统特朗普声称自已支持自由贸易,但却反对美国和其他地区的一 些自由贸易的协定。以上现象说明了 A. 经济全球化正走向衰落 B.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紧迫性 C. 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 D. 全球化与主权国家利益根本对立 【答案】B ................................. 37.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 ,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已信仰的神。他们对柏的祭祀仪式非 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 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答案】A - 26 - / 34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 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 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 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故 A 项正确。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 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 B。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 的确立,排除 C。D 项错误,排除。 点睛:材料“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 的”“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是解题的关键。 38.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称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 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所示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A. 开启了各地文明会合交融历程 B. 导致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C. 矛头直指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D. 以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 【答案】D 【解析】材料明显表明箭头的源头是意大利。结合所学,发端于意大 利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搏,故选 D。启蒙运动的 中心是法国,矛头直指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排除 B;新航路开辟 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 B;起始国为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各地文明会合交融历程,排 除 A。 39.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 - 27 - / 34 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 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 天赋人权思想 B. 人类意识觉醒 C. 信仰自由论 D. 民主制度诉求 【答案】A 【解析】“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 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体现的 是人的自然权利,即天赋人权思想,故 A 项正确;人类意识的觉醒指 的是智者运动,故 B 项错误;信仰自由论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爱的诉求,故 D 项错误。 40. 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 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冲破宗教神学束缚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颠覆经典力学体系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反映了该理论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的运动,属于微观世界认识,故 D 选项正确;生物进化论冲破宗教神学束缚,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 - 28 - / 34 体现该理论揭示宇宙运行规律,故 B 选项错误;相对论发展了经典力 学体系,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二、主观题(共 40 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 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 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 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 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 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至 1895~1905 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 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 年科举制在 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 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 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 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 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 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已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 - 29 - / 34 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 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 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 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答案】(1)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的需要;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 儒学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发展;中国古代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推 动了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击了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 了完善的官吏选拔管理体系和政治管理体制。 消极:维护了封建专制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固化,不 利于社会的进步。 (2)背景: 政治: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维新变 法清末新政的推动。 经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西学)不断传播; 文化教育: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与发展;科举制日益僵化。 - 30 - / 34 影响: 积极: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政治的 民主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加剧了晚清统治 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促进经济的近代化。 消极:导致中国军阀政治的产生,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 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 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 面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 消极两个方面,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其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1895~1905 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科举被 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 束缚下解脱出来……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直接同清 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 结合民族危机、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族工业、民主思想、新式学 堂等方面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再从积极和消极两 个方面,结合近代教育、民主政治、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统治集团 分化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影响。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 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 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 - 31 - / 34 。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 不平等的尊率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 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 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 ,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 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纶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 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 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 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 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戍 戍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 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 年陈独秀在《新青 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 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 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 特征,并说明其成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 - 32 - / 34 化,并予以评析。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序; 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 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 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 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 (2)变化: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男 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 评析: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 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 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 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近代家 庭伦理的新变化,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 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传统家 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否定子女的 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人一出生便被包 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政治以伦 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 国家政治的法则”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中 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如小农经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 - 33 - / 34 与传统儒学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世事新,男女平等, 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1920 年陈 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同 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等信息概括得出。对这种新变化的评析, 可以根据总结出的内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历史进步趋势进行 辩证分析。 43. 阅卖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 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20 世纪初,从 1900 年起,是世界现代 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 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请回答: 评述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 种或两种观点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1:20 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科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 和生活。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出现了垄断组织,推 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无产阶级革 - 34 - / 34 命进一步发展。 观点 2: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 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题据材料“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 1900 年起,是世界 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 代史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论述, 例如:二十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论述时可以从经济、政治、 科技等方面,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 大战等知识评述观点。注意史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