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班级、学号、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以下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下列四则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A. ①②分别代表儒家、道家主张 B. ③④分别代表法家、道家主张 C. ②③分别代表墨家、儒家主张 D. ①④分别代表法家、墨家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①中的“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可以联想到儒家的“三纲五常”,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注重个人修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根据②中的“俭”“节用”等关键字可以联想到墨家反对铺张浪费的观点;③中的“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是指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因此体现了法家的思想;④的大意是坚持清净无为,民众就会安分守己,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社会大治的效果,所以材料是在强调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和作用。综上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对应关系错误,排除。‎ ‎2.《全球通史》指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 法家思想已被儒学全盘吸收 B. 儒家思想日益僵化走向衰落 C. 因为先秦典籍缺失儒学失去了思想根基 D. 中央集权的原则已经融入到新儒学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答案为D项。A项错在“全盘”,排除;B项,儒家思想日益僵化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排除;C项,汉代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排除。‎ ‎3.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的受旌表的贞女烈妇人数统计表:‎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人 ‎5人 ‎21人 ‎710人 ‎7098人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政府治国严谨 B. 世风每况愈下 C. 儒学地位衰落 D. 理学摧残人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妇女贞节牌坊数量猛增,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守节殉节的妇女数量增加,与政府治国是否严谨无关,故排除A 项;贞节牌坊的设立也体现不了世风是否日下,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稳固,没有出现衰落,故排除C项。妇女守节殉节是受程朱理学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是对人性的摧残,故选D。‎ ‎【点睛】“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4.明清之际有学者指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体现了( )‎ A. “经世致用”思想已被广泛接受 B. 孔孟之道被先进知识分子所摒弃 C. 有学者意识到宋明理学存在危机 D. 王阳明的心学彻底背离儒学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所述是顾炎武在抨击理学,理学发展成为心学后,强调自我内心的反省达到天理的高度,以维护封建统治,根据题干“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见,顾炎武认为心学已经不能解决国家实际问题,因此他提出“经世致用”的学风,提倡“实学”,即意识到宋明理学存在危机。故答案为C项。A项,“已被广泛接受”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宋明理学空谈义理,不切实际,存在弊端,并不能说明“摒弃”儒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宋明理学仍是儒学,“彻底背离”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干戈春秋》一书指出,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下图是该书中记载的两种不同朝代的火箭武器。对这两种火药武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发射的主要动力不同 B. 它们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C. 它们成为宋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 其制作原理成为当今核技术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两幅图,仔细观察发现第一幅图即北宋火药箭是靠人的臂力进行发射的,但是南宋露雳炮则是一种金属炸弹,是火药爆炸作为发射动力的。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发明了火药,南宋露雳炮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炸弹,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单纯武器就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当今核技术的基础是核能,不是火药,排除。‎ ‎6.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是中国画的特点“有意味的形式”的表现。《竹石图》属于文人画。故答案为C项。A项《女史箴图》、D项《仕女图》在魏晋时期流行,与大自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根据题干材料,明确“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然后根据四副画的特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早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多描写民间风情和市井生活,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多为占据高层士大夫身份的文人士子,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形式高雅。故正确答案为A项;话本出现于宋朝,小说出现于明清时期,但是它们都迎合市民阶层,内容通俗,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高雅化”倾向。B项排除;汉赋是汉朝的文学形式,唐诗是唐朝文学形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宋元以后”,且汉赋和唐诗均是高雅文化的代表。C项排除;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曲和京戏均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与题干意思不符。D项排除。‎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风俗画和文人画。‎ ‎8.史书中对“吴中四士”的其中一位这样描述:“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位名士的书法特点是( )‎ A. 雅俗共赏 B. 奇变百出 C. 端庄厚重 D. 法度森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吴中四士”是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从题干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可知,其所描述的书法家创作风格属于草书,题干中的“张颠”是唐代书法大家“草圣”张旭。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作品特征是行笔急速,线条动荡,意态狂乱,但笔法又处处法度,笔力雄健,无轻飘之感,是谓大草、狂草。故答案为B项。A项,雅俗共赏是行书的特点,排除;CD项,端庄浑厚、法度森严是楷书的特点,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9.晚清顽固派曾这样评论洋务派:“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由此可见,这两个派别( )‎ A. 对待西学的态度相同 B. 维护清廷的方式不同 C. 阶级属性不同 D. 根本目的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认为可以富国强兵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而题干中的“或恐不利于社稷”的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二者的方式不同。故答案为B项。A项,洋务派“中体西用”,而顽固派认为西方技术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二者对于西学的态度不同,排除;C项,无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属性相同,排除;D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 ‎10.在得知宣统退位的消息后,孙中山即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对此行为解读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 B. 与三大政策的革命目标相同 C. 反映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主张 D. 明确表达了反帝反封建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并联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知,“此行为”表明民族主义在孙中山心中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社会革命对应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而且是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与题干中“得知宣统退位的消息后”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尚未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且与题意无不关,排除。‎ ‎11.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说明作者认为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意,再注意这一思想来自《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牵涉到“国体”问题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所以材料的主旨就是解放国人思想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ACD项虽有道理,但不是本质意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2.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最为全面的是( )‎ A.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在《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发表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3.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苏维埃阶段”“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指的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进行完整的论述。故答案为A项。B项,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题干中“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与“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 ‎14.“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论述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合作社”“三方面的关系”“处理适当”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矛盾的学说。故答案为D项。A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中“合作社”无关,排除;C项,《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讨论的是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5.邓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 A.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答案为C项。A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除;B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重大问题,排除;D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课题,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 )‎ A. 在①阶段,中国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 B. 在②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 在③阶段,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 在④阶段,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开始到来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答案为C项。A项,1964年中国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排除;B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排除;D项,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 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 希望工程的推动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我国初步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是1965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主要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推动,B正确;A是20世纪90年代;C是支持西部教育方式;D是1995年提出。‎ ‎18.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由此可见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强调了人的自由;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要求打破神学的束缚,提倡追求人的自由;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主张人的自由;故他们的主张都是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而是强调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对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与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无关,排除B。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 ‎19.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8年所创作的《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 挑战了天主教会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可知,这幅画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花园中的圣母》没有了传统宗教画中的神秘气息,而是一位母亲与两个孩子在一起,体现了简单的世俗幸福,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排除;C项,仅凭一幅画不可能彻底动摇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没有体现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宗教权威,排除。‎ ‎20.《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 A. 罗马教会神权 B. 上帝的社会地位 C. 灵魂救赎方式 D. 简单的宗教程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信号”指的是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该文件引发了宗教改革。他的核心思想是“信仰得救”,指出人的灵魂得救无须依靠教会作为中介,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这直接改变了救赎方式。故答案为C项。AD项,罗马教会神权、简单的宗教程序都是“因信称义”的结果,与“直接”不符,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不是不信仰宗教,只是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上帝的地位没有改变,排除。‎ ‎21.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17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 A. 注重教育普及 B. 热衷政治革命 C. 突出理性色彩 D. 追求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7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可知,苏格兰特色体现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显示了英国启蒙运动注重知识普及,更具有理性色彩。故答案为C项。A项,“居民识字率”“高校入学率”的高低固然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直接得出“教育普及”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英国的启蒙运动注重知识普及,无法体现热衷政治革命,排除;D项,追求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排除。‎ ‎22.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地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 ‎①实现了真正“理性”的思考 ‎②有利抨击了封建教会的腐朽 ‎③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构想 ‎④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这是对文艺复兴的“超越”,①正确;抨击教会的腐朽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不能体现出“超越”,②错误;启蒙思想家提出人民主权学说,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是对文艺复兴只是追求现世幸福生活的一种“超越”,③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启蒙运动则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比文艺复兴更进一步,④正确。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②,排除。‎ ‎23.“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科普作家直观比喻的是 A. 经典力学 B. 量子理论 C. 狭义相对论 D. 广义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经典力学主张绝对时空观,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量子理论解释的是微观粒子现象,与题干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按照狭义相对论而言,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 质速关系 ,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 曲率 ,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现代物理学·广义相对论 ‎24.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 A. 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 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 C. 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 D. 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了要抛弃真实描写而要从自我感受利用几何化了的平面去做画,这是毕加索立体画派的特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现实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光色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某画家对自己作品这样描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与该画家风格相同的作品是( )‎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美术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特别强调色彩的运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根据题干中该绘画作品“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我爱这样的事物”“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等,画面丰富多彩,与浪漫主义者“追求理想世界”,运用“想象的手法”相一致。故答案为A项。BCD项,《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代表,《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作品代表,《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作品代表,排除。‎ ‎26.下列表格所列时间与史实,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生活时代是1130-1200年,即12世纪,不是18世纪。故答案为B项。ACD项,孔子生活时代是公元前551-前479年,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生活时代是公元前490或480-前421或410年,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魏源的《海国图志》发表于1842年,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的时间分别是1905年、1916年。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空1分,共10分。‎ ‎(一)时间类填空题 ‎27.________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答案】1917‎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故答案为:1917。‎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8.________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1924‎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1924。‎ ‎29.________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1957‎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故答案为:1957。‎ ‎30.________年,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答案】1987‎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1987。‎ ‎31.________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1517‎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德意志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答案为:1517。‎ ‎(二)文字类填空题 ‎32.宋明理学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故答案为: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结合。‎ ‎33.孟德斯鸠设想的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权和制衡”。‎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故答案为:“分权和制衡”。‎ ‎34.相比于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新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故答案为: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5.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3分,第37题13分,第38题12分,共38分。‎ ‎3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荀子)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董仲舒)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己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自子《天论》、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国。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荀子与董仲舒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所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政治主张及其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为打破朱熹“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所提出的新的修养途径。‎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的儒学较宋明理学的新发展。‎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存在缺陷的角度说明其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理由。你认为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欧洲哪一思想文化运动可以“等量齐观”?‎ ‎【答案】(1)区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主张:施“仁政”。‎ 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贡献:儒学世俗化(社会化)。‎ 途径:“致良知”;“知行合一”。‎ ‎(3)发展: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色彩(反对君主专制);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4)理由: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新的社会政治构想;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得出:唯物主义;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由此得出:唯心主义。第二小问“主张”,根据材料“将有失道之败”“伤败”得出:施“仁政”。第三小问“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第一小问“贡献”,根据材料“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满街都是圣人”得出:儒学世俗化(社会化)。第二小问“途径”,根据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思想上倡导经世致用,据此并结合所学得出: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色彩(反对君主专制);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4)第一小问“理由”,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在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第二小问“运动”,根据所学直接得出:文艺复兴运动。‎ ‎37.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凸显,思想解放刻不容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传统心态,并指出这种传统心态被逐渐打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客观进步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及其特点,指出采用这种宣传的决定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醉心欧化”的代表性事件,并分析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过于盲目”的客观因素。‎ ‎(5)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 ‎【答案】(1)心态:盲目自大;因循守旧(愚昧无知)。‎ 主因:列强的侵略(中国惨败)。‎ ‎(2)作用: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近代化的开端。‎ ‎(3)方式:托古改制(披着经学外衣)。‎ 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因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 ‎(4)事件:新文化运动。‎ 因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5)核心:救亡图存。‎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心态”,根据材料“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得出:盲目自大;根据材料“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得出: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第二小问“主因”,根据所学可知,列强的侵略(中国惨败)。‎ ‎(2)根据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得出: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根据所学得出:近代化的开端。‎ ‎(3)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据此得出方式:托古改制(披着经学的外衣)。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得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第三小问“因素”,注意“决定因素”是经济方面,根据所学直接得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 ‎(4)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得出: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因素”,注意是“客观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根据材料“保存国粹”“保守”得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5)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救亡图存。‎ ‎38.梭伦和商鞅根据两国各自国情而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力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对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推动了雅典政治发生怎样的转型?改革后,“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平民)的声音”说明了雅典政治的新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梭伦对民众“不过分放纵”的政治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商君治秦”指导思想,并归纳其效果。‎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变法的本质区别。‎ ‎【答案】(1)转型:从贵族(血缘)政治到民主政治。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 ‎(2)特点:折中性(中庸)。措施: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 ‎(3)思想:法家思想。效果: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国力(军队战斗力)。‎ ‎(4)区别:(梭)奴隶制改革。(商)封建改革(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转型”,根据材料“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得出:从贵族(血缘)政治到民主政治。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平民不仅无权议政”“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并结合所学得出:直接民主;人民主权。‎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得出:折中性(中庸)。第二小问“措施”,注意是“政治措施”,回顾教材知识,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直接得出: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 ‎(3)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法令至行”得出:法家思想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得出:改善社会风气;根据材料“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得出:增强国力(军队战斗力)。‎ ‎(4)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本质区别即可得出:(梭)奴隶制改革。(商)封建改革(社会转型)。‎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